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外显记忆又被称为陈述性记忆,是我们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东西比如事件,人物,等等的记忆。电影里的失忆桥段,当事人失去的就是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又称程序性记忆,是已经内化了的记忆。一个失忆的人,也会吃饭,穿衣。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的过程。为何要看这本书?其实,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和速读技巧,良莠不齐。而普通人限于时间和经历,很难筛选出真正的好方法。看这本书,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就不会迷失在信息爆炸中。作者埃里克·坎德尔 Eric Kandel,犹太裔神经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今天聊的话题,聚焦于学习和记忆的秘密。因此,这篇文章将会从记忆分类、巴甫洛夫的学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以及可以使用的学习技巧等四个方面展开。

疫情期间,隔离在家,其实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然而,很多人都是列好了计划,却中途放弃。我们有一千个放弃的理由,比如:自己年龄大了,记忆力衰退了;杂乱事情太多,没时间学习;我就不是学习那块料。

事实上,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都是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技巧来提高的。匈牙利一位心理学家认为:正确养育任何一个孩子,就可以将他变成天才。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培养成为了国际象棋大师。其中有两个女儿都被授予特级大师称号。

关于学习方法和记忆力的训练,除了天资聪颖之外,还有很多训练技巧。科学家们很早就开始展开这些方面的研究。埃里克·坎德尔,诺奖获得者,他写了一本自传叫做《追寻记忆的痕迹》,这本书中介绍了很多自己关于学习和记忆的方面的研究。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1)

《追寻记忆的痕迹》这本自传,大体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科研部分学术史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在长达323页的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以及为何会选择这些方面的研究。

为何要看这本书?其实,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和速读技巧,良莠不齐。而普通人限于时间和经历,很难筛选出真正的好方法。看这本书,理解其中的原理,我们就不会迷失在信息爆炸中。

作者埃里克·坎德尔 Eric Kandel,犹太裔神经科学家,他一生致力于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因在记忆存储的神经机制研究中做出重大贡献,于2000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今天聊的话题,聚焦于学习和记忆的秘密。因此,这篇文章将会从记忆分类、巴甫洛夫的学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以及可以使用的学习技巧等四个方面展开。

1.记忆分类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2)

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把外显记忆转化为内隐记忆的过程。

外显记忆又被称为陈述性记忆,是我们有意识地记住一些东西比如事件,人物,等等的记忆。电影里的失忆桥段,当事人失去的就是外显记忆。内隐记忆又称程序性记忆,是已经内化了的记忆。一个失忆的人,也会吃饭,穿衣。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骑自行车,学游泳。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就是外显记忆的阶段,我们需要不断操作、记忆每一个步骤,当我们熟悉之后,就变成自动化、无意识的活动。

学习的过程,也即转化过程,主要是通过一定的间隔、不断重复来实现。

2.巴甫洛夫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3)

关于内隐记忆,主要有三个步骤,分别是:习惯化,敏感化,经典条件作用。

习惯化,指的是通过重复成为习惯。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训练,一直在嘈杂的环境中高效工作,方式是通过反复的刺激。

习惯化,在习惯化这个学习模式中,动物会将一个刺激识别为无害的东西,进而习惯它。比如,铃声。动物第一次听到铃声之后,瞳孔扩大,心跳加速。然后,第二次,第三次,铃声再次响起来,动物知道这个铃声没有威胁,已经习惯这个声音了。

比如我们可以在嘈杂的环境中工作,我们对于生活中的白噪音也已经习以为常。所以,习惯化可以让我们学会将反复发生的刺激识别为安全的。

敏感化是一种习得性恐惧,当动物遭遇到一个威胁性的刺激,比如电击,它会对所有的刺激,都高度防备,发出更加强烈的反应。

经典条件作用,有害刺激和无害刺激通过一定的配对,反复刺激,动物对无害刺激和有害刺激的反应一样强烈。在上述例子中,先摇铃再电击,进行若干次之后,哪怕只有摇铃没有电击,动物也会做出强烈的反应。

通过这些实验,作者发现了一些道理,大脑中的突触连接,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改变的。

为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作者开始专注于研究海兔——一种海洋中的蜗牛。通过研究,发现海兔和人一样,要形成长时记忆,也需要有休息间隔的反复刺激。比如,连续40次进行刺激,导致海兔缩腮的习惯化仅能持续一天。然而,连续四天,每天刺激10次,则会导致持续几个星期的习惯化

3.艾宾浩斯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4)

艾宾浩斯是德国哲学家,他做过这一个以自己为受试者的无聊的实验。

在一个巴黎的顶楼,背诵毫无意义的自造的单词,比如RAX、PAF等等。通过这个实验,他总结出两条记忆原理:1.记忆是循序渐进的,第一天重复的次数,和第二天还记得的信息量,是存在线性关系的;2.一张有6~7个条目的列表,只需重复一次就可以记住,更长的列表需要重复呈现。

进而,他绘制了一条遗忘曲线。他发现,学完第一个小时,记忆迅速减退;接着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则是缓慢减退。而且,第二次学习同一个知识,要比第一次学习容易。

在此基础上,威廉詹姆斯总结出记忆包含两个不同过程:初级记忆的短时记忆和次级记忆的长时记忆。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巩固长时记忆。

一段记忆,只有能够被唤起的时候,才是有用的。那么,我们需要联结。记忆的提取,需要有合适的线索。这个线索,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所以,将某一个信息与记忆中已经确定的知识进行有意义、系统性的联结,就可以更稳定地记忆内容。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5)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他们有着根本的区别。短时记忆,它会增强或者减弱已经存在的联结,造成的是突触功能的变化。而长时记忆,重复的敏感化训练,使得神经元长出新的终端,形成长时记忆。也就是说,短时记忆来自功能性变化,而长时记忆来自结构性变化。

德国的研究者比较了大提琴家,小提琴家和普通人的大脑图层。他们发现,左手手指对应的皮层区域,音乐家比普通人大出许多——有5倍之多。而且,13岁前就开始演奏乐器,比13岁之后才演奏的音乐家要大。由此,大脑中的结构性变化在生命的早期更容易发生。

4.我们应该如何做呢?


1.充分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设置学习和复习的时间。

课堂学习之后,要分批次进行复习,复习五次,分别是在10分钟,24小时,3天,一周,1个月这几个时间节点。下课之后,简单复习回想一下都讲了什么,这就是第一次复习。

2.间隔休息,多次重复。

背单词的时候,或者学习一项新技能,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随时开始,随时结束。比如,单词卡片,在排队的时候随时看一眼。不要有记忆的压力,就是多看,多次曝光。

拿出一张纸,开始写,写自己知道的内容,看自己记住多少内容。然后,拿出之前的笔记,进行对比,主要看自己遗漏了什么,写错了什么。

这个阶段,思维导图是一个很好的辅助工具,可以让自己脑子中的知识结构化,形成框架,而不是单纯的线性内容。


爱因斯坦的思维训练方式:追寻记忆的痕迹(6)


3.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结。

斯科特扬在《如何高效学习》中也提出了这个建议,即使是抽象的物理学知识,也需要和已有认知进行联结,这样,可以学得更快,效果更好。

比如,每次学习到新的名词或者概念,可以展开联想,回想以前的知识,或者具体的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将新知识进行联结,才能够记得更牢,印象更深刻。

4.学习,可以改造大脑。

艾宾浩斯已经发现,第二次学习,比第一次学习效果更好,所以,心无旁骛,努力学习。坚持带来改变,我们也会尝到复利的甜头。

最后


《追寻记忆的痕迹》的作者一直在研究记忆,这种兴趣可以追溯到儿童时期的经历。他从海兔入手,一路追随自己的兴趣,最终从细胞和分子层面上破译了人类记忆密码,从而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跟随作者的研究节奏,这篇文章从最简单的记忆分类、巴甫洛夫的学习、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等方面展开,进而总结出了适合我们的学习和记忆的策略和技巧:1.充分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设置学习和复习的时间。2.间隔休息,多次重复。3.与已有知识进行联结。4.学习,可以改造大脑。

除了这些,《追寻记忆的痕迹》这本书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让我们走近一位科学家的日常生活和科研生活。译者也提到,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埃里克·坎德尔已经成为自己的导师。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底层的逻辑思维,其实是共通的,这也是笔者喜欢读传记类书籍的原因。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