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图书馆职能的转变,让图书馆变身阅读网红
如何实现图书馆职能的转变,让图书馆变身阅读网红这个展示吸引了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文体旅局负责人的目光。之后,云龙区相关领导一行又到六安市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对皖新传媒专业团队运营图书馆的模式非常认可。从2019年9月重装开业至今不到两年,这家图书馆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安徽省最年轻的“最美公共图书馆”,开馆至今累计接待客流204万人次、办理读者证9.3万余张,有12个月接待人次位居全省前二……一次展示促成一桩跨省合作能够走出本省,得益于省内运营的经验积累。在2019年长三角文博会上,皖新传媒的展厅内特别展示了安徽省六安市图书馆的一系列照片。这家图书馆是皖新传媒以“管办分离、社会化运营”模式建设的第一家图书馆。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管理,皖新传媒提供全馆型运营服务。
□本报记者 刘蓓蓓
徐州市云龙区图书馆今年上半年到馆客流量突破50万。
皖新传媒 供图
“管办分离、社会化运营”,通过这种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模式,皖新传媒在安徽省内已经激活了3家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2020年年底,这一模式第一次走出本省,落地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仅仅半年多时间,云龙区便增添了一座市民阅读的网红打卡地。
一次展示促成一桩跨省合作
能够走出本省,得益于省内运营的经验积累。
在2019年长三角文博会上,皖新传媒的展厅内特别展示了安徽省六安市图书馆的一系列照片。这家图书馆是皖新传媒以“管办分离、社会化运营”模式建设的第一家图书馆。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运营、管理,皖新传媒提供全馆型运营服务。
从2019年9月重装开业至今不到两年,这家图书馆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安徽省最年轻的“最美公共图书馆”,开馆至今累计接待客流204万人次、办理读者证9.3万余张,有12个月接待人次位居全省前二……
这个展示吸引了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文体旅局负责人的目光。之后,云龙区相关领导一行又到六安市图书馆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对皖新传媒专业团队运营图书馆的模式非常认可。
双方一拍即合。2020年6月,皖新传媒旗下皖新智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组成的团队,正式进驻云龙区图书馆。此前参与运营六安市图书馆的马长林,被任命为云龙区图书馆运营馆长。因为有了六安市图书馆,以及之后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图书馆、阜阳市太和县图书馆运营的经验,云龙区图书馆从设计筹备到正式开馆,只用了半年时间,相当高效。
以读者为中心的阅读服务
开业仅半年多,云龙区图书馆就火了:2021年上半年到馆客流量突破50万,办证4.1万张、图书流通43万册,在全国县区级公共图书馆微信服务号影响力排名中稳居全国第二、江苏省第一,半年总计举办活动280余场,覆盖读者约28万人次。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因为图书馆的服务真正做到了想读者之所想。
在内部装饰设计上,皖新传媒结合当地文化特征,提取云龙区极具代表的汉文化元素,打造国内首座以汉文化为主题的图书馆。图书馆多处融入和呈现汉文化元素,如汉砖、竹简、车马出行图中轺车造型等在图书馆多个地方均有体现。同时,图书馆内特设“汉文化专区”,馆藏500余册两汉文化相关书籍,配备依据汉代人生活习惯打造的阅读专区,定期举办汉文化交流会。
在云龙区图书馆一层,有一块面积近2000平方米的24小时阅读空间。据了解,这是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的24小时图书馆。一开始皖新传媒只打算拿出100多平方米作为24小时区域,调研时发现云龙区图书馆挨着徐州医科大学,周围还有不少小区,夜读需求比较旺盛,于是决定扩大面积。云龙区文体旅局相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对这一想法也很支持。
当城市进入午夜,书店就是灯火。这个有200多席位的阅读空间,每晚12点前都是座无虚席,成为许多市民的深夜精神食堂。
图书馆还创新性地开设了一系列免费服务——免费办证、免费阅读、免滞纳金,市民可以无障碍、零门槛走进图书馆,充分体现了图书馆的公益性、便民性、便利性,同时对构建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高频次、内容丰富的活动吸引了不同类型的读者,沉淀出“汉韵薪传”“彭城讲堂”“家长课堂”“云图有声”“看见云龙”“守护星光”“声临故事会”“阅微书房”八大活动品牌。此外,图书馆还邀请诸多名家,为读者开展家庭阅读、两汉文化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双轮驱动赋予阅读更多可能
“以运营为核心建设,以用户为中心运营。”在皖新智图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永红看来,这是皖新传媒运营的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公共图书馆的最大特点,“我们把图书馆定位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和交流中心,既把它打造成免费获取知识的文化场馆,又把它打造成读者体验多元文化的公共空间。”
政府主导、市场配置,这种双轮驱动模式带来的是政府、企业、读者的三方共赢。
在云龙区图书馆,除云龙区文体旅局委派的馆长外,28人的运营团队都是皖新传媒员工。图书馆人员管理的企业模式,解决了政府编制不足的难题,而且节省了人力成本。企业化的绩效考核更进一步激发了运营的动力与活力。在向市民提供更全面、更精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政府公信力、美誉度无形中得到提升。
现在,云龙区委宣传部还在图书馆设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并给图书馆挂了“全民阅读推广基地”“政协人大代表阅读基地”“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基地”“职工书屋示范点”等10多块牌子。这给图书馆带来了许多资源,图书馆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更加丰富的活动,实现了政企良性互动。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图书馆和相邻的云龙区文化馆,通过一条玻璃连廊实现了物理空间和内容资源的共享。读者无论是阅读还是培训,一站即达。文化馆闭馆时,老师也可以到图书馆开展培训。今年6月,文旅部印发的《“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中,就提出图书馆、文化馆等要形成发展合力。“我们做在了前面。”马长林高兴地说。
从省内到省外,皖新传媒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创新的步伐又迈出了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当阅读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才能走得更快、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