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鸣都是什么肠炎引起的?肠鸣如雷动静大
肠鸣都是什么肠炎引起的?肠鸣如雷动静大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以下几个证型:从中医学的角度上看,肠鸣是气机不畅的表现之一,与肝、脾、胃、肾及大肠关系密切。脾胃为中焦,系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疏泄,肾主温煦,大肠又为传导之官,不但大肠功能失调可以引起肠鸣,脾胃升降失和,肝气疏泄不调,肾气虚寒不温,均可致大肠气机紊乱而发生肠鸣。肠胃虚弱的人,在外寒犯表,肺气失肃的情况下,也可由肺下移至大肠而出现肠鸣。第一、肠鸣表现单独存在,其病因主要是消化不良。肠道产气过多,且不能顺畅循环,危害性较小。第二、并存诸多症状,且发作时间累计一月以上者。就预示肠炎、胃炎等的存在。这类患者较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能充分吸收营养,一方面造成营养的流失和必须营养的供给不足,势必给正常的生理需求造成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女士和中老年朋友,一旦出现类似病情,轻则营养不良,重则脱水,引发失眠,肤色暗黄,消瘦,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连续3月者,较容易导致恶性
人们常说“饥肠漉漉”,的确生活中经常也会听到有人“肚子咕咕叫”,为什么在人们饥饿的时候肠子就会发出响声呢?是否都是由于饥饿导致的呢?还有其他原因吗?下面就让我一一道来。
为什么会肠鸣?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上说,这叫“肠鸣音”,是胃肠蠕动时,肠管内气体和液体随之流动,产生一种断续的咕噜声或气过水声。正常情况下,肠鸣音大约每分钟4~5次,且声音低弱而和缓,一般情况下是听不到的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闻及。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闻及。肠鸣声低弱而和缓,一般难以闻及。当肠蠕动增强时,肠鸣音每分钟多于6次以上,但音调不特别高亢,称肠鸣音活跃,多见于急性胃肠炎、服泻药后或胃肠道大出血时;如次数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叮裆声或金属音,称肠鸣音亢进,多见于机械性肠梗阻,这种情况很危险,马上到医院诊治。
分析其危害性可从两方面谈起:
第一、肠鸣表现单独存在,其病因主要是消化不良。肠道产气过多,且不能顺畅循环,危害性较小。
第二、并存诸多症状,且发作时间累计一月以上者。就预示肠炎、胃炎等的存在。这类患者较容易出现消化不良,不能充分吸收营养,一方面造成营养的流失和必须营养的供给不足,势必给正常的生理需求造成较大的危害。尤其是女士和中老年朋友,一旦出现类似病情,轻则营养不良,重则脱水,引发失眠,肤色暗黄,消瘦,慢性病急性发作或加重病情。连续3月者,较容易导致恶性循环的胃肠炎症。给治疗带来较大的影响。
中医怎么看?
从中医学的角度上看,肠鸣是气机不畅的表现之一,与肝、脾、胃、肾及大肠关系密切。脾胃为中焦,系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肝主疏泄,肾主温煦,大肠又为传导之官,不但大肠功能失调可以引起肠鸣,脾胃升降失和,肝气疏泄不调,肾气虚寒不温,均可致大肠气机紊乱而发生肠鸣。肠胃虚弱的人,在外寒犯表,肺气失肃的情况下,也可由肺下移至大肠而出现肠鸣。
中医辨证治疗分为以下几个证型:
脾肾阳虚证
肠鸣泄泻,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四肢不温,腰膝酸软,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弱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
代表方:附子理中丸加减。
脾虚湿盛证
肠鸣泄泻,少腹坠胀,饮食减少,少气懒言,体倦无力,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除湿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肝脾不和证
肠鸣阵作,伴有腹痛,时而泄泻但腹痛不减,胸胁不舒,嗳气食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治法:舒肝健脾和中
代表方:痛泻要方加减。
肠胃湿热证
肠鸣腹泻,泻下不爽,肛门灼热,大便异臭,伴有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理肠
代表方:葛根芩连汤加减。
中成药治疗
急性发作或不便于服汤药者,可以选择中成药治疗:
1、肥儿疳积散,适用于小儿消化不良引起者;
2、藿香正气冲剂,适用于外感寒湿之邪伴有腹泻者;
3、大山楂丸,适用于经常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伴有腹胀者。
4、附子理中丸,适用于脘腹冷痛,手足不温者。
5、和胃整肠丸,适用于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适当配伍调节菌群的药物,如整肠生胶囊、丽珠肠乐等。
单纯肠鸣或病情轻者,可采用食疗法:
1、姜枣红糖汤
干姜10克(切薄片),红枣30克,红糖20克,加水500毫升后煮15分钟,早晚服用。连续吃一段时间,适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等。
2、麦香乌梅饮
麦冬15克,木香6克,乌梅10克,加水煎10到15分钟饮用。有养胃生津,行气止痛之功,适合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服用。
经常容易出现消化不良者,平时应该注意预防。注意合理饮食,忌烟酒、辛辣、生冷、油腻、刺激的食物;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等;可以吃些米粥、面食等容易消化的。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少食多餐,细嚼慢咽。注意腹部保暖,保持愉悦的心情。
作者简介
姜莉云:主任医师,昆明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主任,擅长根据中医理论诊治消化系统疾病及调治亚健康状态人群。昆明市名医,昆明市第11批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青年贡献奖及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获得者。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云南省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中医药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主持及参与科研课题6次获省、市科技进步奖,发表专业论文50余篇,获国家专利2项。
平台推荐最受欢迎的健康精品文章:
脾虚会长眼袋?看看中医怎么破!
如何分辨阴虚和阳虚体质?看您属于哪一种?
本平台为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官方今日头条号,如您还未订阅,请添加订阅,免费获取更多实用权威健康养生内容,或可关注“云南中医”微信号(yunnanzhongyi)。
温馨提示: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