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对杨玉环的评价:大唐文化迷弟日本
史学家对杨玉环的评价:大唐文化迷弟日本影片用极尽华美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场大唐幻梦,其中最浓墨重彩的要数那场如梦似幻、觥筹交错的“极乐之宴”:金碧辉煌的圣殿,盛装表演的宫女,醉意朦胧间挥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李白……2017年,陈凯歌导演的中日合拍电影《妖猫传》在日本掀起一股“大唐热潮”。只是,让这位“迷弟”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大唐呢?女性、诗歌、敦煌,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去寻找答案。“女神”杨贵妃VS“恶女”武则天
开栏语:小角度看世间万象。本周起,深海区于每周四推出“山海经”栏目,网罗国内外最新奇的人和事,带你去探索一个更酷、更有趣的世界~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春节期间,一档来自河南卫视春晚的歌舞节目《唐宫夜宴》成功出圈,“美”上热搜。
节目中,灵动俏皮的唐朝少女们犹如在古画中穿行,梳妆打扮、嬉笑打闹、婀娜漫步……唐朝的极致绚烂以一种“新国潮”的姿态穿越岁月,跃然于世人眼前。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喜爱唐朝文化的可不只有国人。唐朝同样令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魂牵梦系。毫不夸张地说,日本一直都是唐朝文化的忠实“迷弟”。
只是,让这位“迷弟”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大唐呢?
女性、诗歌、敦煌,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三个关键词出发,去寻找答案。
“女神”杨贵妃VS“恶女”武则天
2017年,陈凯歌导演的中日合拍电影《妖猫传》在日本掀起一股“大唐热潮”。
影片用极尽华美的镜头语言营造了一场大唐幻梦,其中最浓墨重彩的要数那场如梦似幻、觥筹交错的“极乐之宴”:金碧辉煌的圣殿,盛装表演的宫女,醉意朦胧间挥笔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的李白……
《妖猫传》中的极乐之宴。
其实,《妖猫传》中呈现的唐朝并非出自中国人之手,而是源自日本作家梦枕貘的小说《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
梦枕貘笔下的唐朝既是自由繁盛的,也是云谲波诡的,他以诗人白居易和日本僧人空海的视角讲述了一段不同于人们记忆里的唐明皇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悲剧,将杨玉环的死归咎于帝王家的阴谋和无情,尽显悲凉。
影片放映后,日本观众既为杨玉环的悲剧唏嘘,也为唐朝如梦般的盛世惊叹。
这不是日本人首次在文艺作品里以杨玉环作为主角。
日本著名导演沟口健二早在1955年就拍过日版电影《杨贵妃》,著名的宝冢歌舞团也排演过《花舞长安——唐玄宗与杨贵妃》。
日版电影《杨贵妃》剧照。
日本人为何如此钟情于杨玉环?
其实,杨玉环在他们心目中可一直都是“女神”般的存在。日本山口县被日本人称为“杨贵妃故里”,这里有个叫二尊院的寺院内不仅供奉着杨贵妃的雕像,还竖立着贵妃墓碑,就连当地人求子也会去祭拜。
日本山口县的杨贵妃像。
另一个令日本人印象深刻的唐朝女性就是武则天了。
不过,这位霸气外露的女皇在他们心中并没有杨玉环那么讨喜。
武则天画像。
在日本,武则天被视为与吕后、慈禧齐名的中国“三大恶女”。
日本NHK电视台最近推出的纪录片《权力者的素颜——史上唯一女帝则天武后》再次讲述了武则天的故事。
片中深扒了武则天上位的“黑历史”,也展现出武则天作为政治家的另一面,为日本观众了解大唐文化提供了更加全面立体的视角。
该片在日本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播出短短一个月后,应观众呼声又再次播出。
“人气偶像”白居易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从疫情期间日本支援武汉的物资包装上的诗文,不难看出日本人对诗歌的喜爱。
疫情期间日本支援武汉的物资包装上的诗文。
这句诗的出处和唐朝也颇有渊源,约在一千三百多年前,日本长屋亲王将这句饱含深情的诗文绣在了赠给唐朝僧侣的袈裟上。
某种意义上,日本人对中国诗歌的喜爱始于唐朝。在那时,随着遣唐使的船只漂洋过海回到日本的,除了器物,还有李白、杜甫、白居易们的千古名篇。
在唐朝这个诗人辈出的时代,谁的人气在日本最高呢?
答案不是李白杜甫,而是白居易。在日本人眼中,白居易就是唐诗的代名词。
影片《妖猫传》里的唐朝诗人白居易(左)。
至于白居易为什么会在日本成为“人气王”,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诗风打“通俗牌”,即使是老人和小孩都可以口口相传,毕竟汉语对日本人来说还是门晦涩的外语;
二是白诗的感伤情怀和日本平安时代最突出的审美特征“物哀”不谋而合;
三是白诗在唐朝盛行之时正是大批遣唐使在“安史之乱”后重新入唐之时,白居易的“火”也因此流传到了日本。
白居易的日本“铁粉”众多,很多都大有来头。
这其中不仅有嵯峨天皇、醍醐天皇这样的皇族,还有紫式部、清少纳言这样的大文豪。
皇室对白居易的推崇造就了日本民间以“读白诗”为骄傲的现象,文豪们则直接把对“偶像”的崇拜带入作品中。
据统计,紫式部的巨作《源氏物语》中有154处引用白诗,清少纳言的《枕草子》中引用《白氏文集》13处。
当然,日本人对唐诗的钟爱不局限于白居易。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杜甫的《春望》、张继的《枫桥夜泊》,都是被日本人收入教科书的必读古诗文。
“大唐的诗,如同最美丽的长天,让人只能仰视。”日本学者村上哲见曾在《日本人与汉诗》中感叹。
对敦煌一往情深
敦煌也是日本人心中的一方圣地。
坊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一位80多岁的日本老人来到敦煌,参观完莫高窟后,还要去看看久仰的玉门关。“春风不度玉门关”,在日本,王之涣的这首《凉州词》家喻户晓。当老人终于面对玉门关时,他忍不住痛哭起来。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愫?
NHK拍摄的两集纪录片《敦煌莫高窟·美之全貌》于2008年播出。
敦煌在唐朝是西域重镇,也是多民族文化交流的中心。丝绸之路架起了中外交流的桥梁,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地,而唐朝正是丝绸之路交往最为鼎盛的时期。
据史料记载,日本在公元7世纪推行的大化改新,改革蓝本主要就是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此后一千多年间,日本社会都有一种普遍的中国文化崇拜心理。
日本电影《敦煌》在1988年上映,影片改编自日本历史小说名家井上靖的名著。
“我们日本人之所以一听到丝绸之路、敦煌、长安这些词就激动不已,是因为这种文化至今仍强有力地活在日本人心中。”日本前首相竹下登一语道出了敦煌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唐朝盛世从未在时间的河流中远去,它存在于每一个怀想它的人心中,也延续在当下的文化和生活里,始终光彩夺目、熠熠生辉。
(文中图片来源于GJ、网络)
出品 深海区工作室
撰稿 小妖
编辑 王若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