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鲁班的发明创造我们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千百年来,为了纪念鲁班,人们尊称他为土木工匠的“祖师”。他发明创造的工具造福了人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鲁班把他发明的锯用到工程当中来。这回,大家锯起树来事半功倍。最后,提前完成了任务。 为了节约时间,鲁班每天早上都要赶在徒弟们之前把要砍的树标出来。这天,天刚亮,鲁班便抄小路出发了。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鲁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滚了下去。 在危急时刻,鲁班用力抓住了一把茅草,剧烈的疼痛从手心传来。鲁班狼狈地爬起来,张开手一看,呀,手心不停地往外渗血呢。“这是什么草,怎么这么锋利?”鲁班根本不去想自己的伤口,而是对茅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趴在地上,认真观察了起来。原来,这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只要人的手握紧它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血口。鲁班兴奋地想:“既然小草的齿

能工巧匠鲁班

鲁班姓“公输”,名“般”,春秋时期鲁国人。因为“般”与“班”同音,古时可以能用,加上他是鲁国人,所以人们经常称他为鲁班。

鲁班出生于工匠世家,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干木工活,做出来的东西精致漂亮,所有人都称赞他。

一年夏天,鲁班奉鲁国国王的命令,监工营造一座宫殿。因为要在三年内建造好这座宫殿,所以大家都夜以继日地干活。然而,大家在准备木材时却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因为大家用斧头砍伐木材的效率非常低,根本不可能在预计的时间内筹备到足够多的木材。再这样下去,必定会延误工期。

为了节约时间,鲁班每天早上都要赶在徒弟们之前把要砍的树标出来。这天,天刚亮,鲁班便抄小路出发了。走小路上山近,可是坡陡路滑,鲁班一不小心,脚下一滑,身体便顺着山坡滚了下去。

在危急时刻,鲁班用力抓住了一把茅草,剧烈的疼痛从手心传来。鲁班狼狈地爬起来,张开手一看,呀,手心不停地往外渗血呢。“这是什么草,怎么这么锋利?”鲁班根本不去想自己的伤口,而是对茅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趴在地上,认真观察了起来。原来,这茅草的叶子两边都长着锋利的小细齿,只要人的手握紧它一拽,手掌就会被划破。鲁班又试着用茅草在他的手指上拉了一下,果然又划开了一道血口。鲁班兴奋地想:“既然小草的齿能划破我的手,那带有许多小齿的铁条应该能锯断树林吧?”

他连忙回家,吩咐铁匠做一把带有许多细齿的铁条。铁条做成以后,鲁班试了试,发现用它来伐木,果然省时省力。鲁班又给它安上了一个工字形的木头把手,从此锯子就诞生了。

鲁班把他发明的锯用到工程当中来。这回,大家锯起树来事半功倍。最后,提前完成了任务。

鲁班的发明创造我们几天几夜也说不完。千百年来,为了纪念鲁班,人们尊称他为土木工匠的“祖师”。他发明创造的工具造福了人类,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

蔡伦改进造纸术

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只能把文字写在甲骨、竹简、木片等东西上,现在看来薄薄的一本书在那时就是厚厚的一大抱。相传西汉时期,有个叫东方朔的人写了一篇文章上奏汉武帝,一共用了3000多片竹简,由两个武士抬进宫去,皇帝看了两个月才看完。

我们现在能用上如此轻便的纸张,要感谢一个人——蔡伦。蔡伦不是什么大人物,他只是东汉时期皇帝身边的一名太监。

一年夏天,全国各地都闹蝗灾,多个地方颗粒无收,灾情十分严重。年轻的汉和帝经常通宵达旦地批阅奏章,处理国家大事,蔡伦一直在左右伺候。当时的奏章都是用竹简做的,本来就十分笨重,发生灾害时竹简更是堆积如山。蔡伦看到汉和帝批阅奏章这么辛苦,于是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奏章不用轻便的东西写而用笨重的竹简呢?

蔡伦那个年代,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种丝纸,但制作麻烦,而且造价十分昂贵,无法普及。蔡伦想:除了蚕丝,能不能用其他材料来造纸呢?有没有更好的造纸方法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皇家织造坊的工匠们,大家像看怪物一样看蔡伦,觉得他在做白日梦!但蔡伦没有放弃,他决定利用休息时间走访民间,寻找改进造纸术的方法。几年过去了,蔡伦试验了很多种方法都没有成功。

有一年,京师洛阳一连下了半个月的大雨。天刚放晴,蔡伦就去民间探访。他在路过洛河边的时候,看到有好几棵大树腐烂倒地,树上还缠绕着一些破渔网,在这些破渔网上,蔡伦惊奇地发现了一层很像纸浆一样的东西。

蔡伦拿着这种东西请教当地的村民。他们告诉蔡伦,这三年来京师年年下大雨,导致洛河水位上升,河边的一些树全都浸泡在河水里腐烂了,腐烂几个月,树上就会形成这种东西。

“难道这是树皮形成的东西?”蔡伦忽然意识到也许这就是他寻找了数年的东西!于是蔡伦在洛河边了一个作坊,用树皮开始了他的实验。为了模拟树皮腐烂的方式,蔡伦在洛河边上修了一个小池子引入洛河水,将树皮投入池中浸泡。然后,他将树皮放在太阳下暴晒。经过这两道工序后,树皮变得脆弱了。最后用石臼将树皮捣成浆,纸浆造成了。将纸浆铺在席子上晒干,纸就做成了。

然而,蔡伦发现这种纸里有一些细小的杂质,用手在纸上抚摸时会有凹凸感,如何去掉这种杂质呢?后来蔡伦想到了蒸煮的方法。经过蒸煮以后做出来的纸张变得洁白、细腻,这让蔡伦欣喜若狂。

后来,蔡伦发现破布、破渔网等也可以用来造纸。这些原料都来自生活,随处可见,不仅价钱便宜,而且还是废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产。

蔡伦把他在作坊制造出来的一批优质纸张献给汉和帝,汉和帝很称赞他的才能,马上下令在全国推广。很快,这种造纸法便传遍全国各地。因为这个功绩蔡伦被封为龙亭侯,这种纸也被当时的人称为“蔡侯纸”。

在蔡伦造纸的基础上,后世不断改进造纸术,制造出更多精美的纸。后来,造纸术渐渐传播到其他国家去了。

造纸术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正因为这样,蔡伦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2)

天文学家张衡

东汉时期,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候风仪,改制了浑天仪,是我国伟大的天文学家,千百年来受人敬仰。

张衡从小就喜欢观察,对周围的事物总要寻根究底,直到完全弄清楚了为止。

在一个夏夜,张衡和爷爷、姐姐在院里乘凉。他坐一张竹床上,呆呆地看着天空,还不时举手指指画画,许地数星星。张衡对爷爷说:“我数的时间久了,看见有的星星原来在天空中间,没多久就偏到西边去了;有的星星出现了,一会又不见了,它们是不是在跑呢?”

爷爷说:“星星确实是会移动的。你要认识星星,先要看北斗星。你看那边比较亮的七颗星,连在一起就像斗勺,很容易就可以找到的......”

“哦,我找到了!”张衡很兴奋,又问,“那反,它是怎样移动的呢?”

爷爷想了想说:“大约到半夜,它就移到地平线上,到天快亮的时候,这北斗星就翻了一个身,倒挂在天空......”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3)

这天晚上,张衡一直睡不着,多次起来看北斗星。夜深人静,当他看到闪烁而明亮的北斗星果然倒挂的时候,他感到很高兴。他想:这北斗星为什么这样转来转去呢?天一亮,他便去问爷爷,谁知爷爷也不知道。于是,他带着这个问题,读天文书去了。

后来,张衡长大了,皇帝得知他文才出众,把他召到京城担任太史令,主要掌管天文历法的事情。

为了探明自然界的奥秘,年轻的张衡常常一个人关在书房里读书、研究,还常常站在天文台上观察日月星辰。他想,如果能制造出一种仪器,上观天,下察地,预报自然界将要发生的情况,帮助人们预防灾害,该多好啊!

于是,张衡把从书本中知道和观察到的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开始了试制“观天察地”仪器的工作。他把研究的心得写成一本书,叫作《灵宪》。

在书里,他告诉人们:天地是球形的,像个鸡蛋,天就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就像蛋黄。这种理论叫作“浑天说”。虽然“浑天说”并不是完全正确,但对于张衡那个时代来说是一种很大的进步。当时人胶普遍相信的是“盖天说”,即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天就 是你把大伞盖在地上,日月星辰围着大地转动。

接着,张衡根据“浑天说”的理论,开始设计、制造仪器了。不知经过了多少个风雨晨昏,一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仪器——浑天仪诞生了。

这个大铜球外形很像今天的地球仪。更厉害的是,浑天仪能反映各种自然现象。这样,人们坐在屋子里,便能从浑天仪上看到天体运行的情况了。

后来,张衡经过努力钻研,又发明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能预报地震的仪器——地动仪。这种地动仪是铜铸造的,形状像个酒坛子,四周铸着八条龙,每条龙口里含着一个小铜球。只要哪一条龙口中的铜球吐了出来,就预示着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4)

在气象学方面,张衡还创造了一种测定风向的仪器——候风仪,又叫相风铜鸟。是在一根高高的杆顶上安放一只衔着花的铜鸟,可以随着风向转动。鸟头所对的方向就是风向。这个仪器和欧洲装在屋顶上的候风鸡相似,但是候风鸡是在十二世纪才出现的,比张衡的候风仪晚了一千年。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5)

张衡能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研究,发明创造一系列对人类有益的东西,实在是了不起!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神医华佗

华佗是三国时期的神医,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据说他能手到病除。

在华佗小时候,母亲得重病去世了。华佗发誓,长大以后要做个医生,给百姓治病。因此他四处游学,研习医术。

华佗年轻的时候就成了有名的医生。有一次,一个患病的年轻人前来向华佗求医。华佗让他坐下后,把了把脉,又问了问病状,对他说:“你患的是头风病。医治这前几天的药倒是有,只是没有药引子。”

年轻人一听,连药也没有拿就回家去了。

不久,年轻人的病情加重了,便又到一个偏僻的山村,恳求一位老医生医治。老医生说:“你患的是头风病,但只要按时服药就可以治好了。”

年轻人按老医生的话做了,果然药到病除,没多久就完全康复了。

华佗听后,心想:“这位医生的医术这么高明,我为什么不去拜他为师,向他学习?但老医生积累了一辈子才得到的秘方,哪肯轻易传授给别人呢?”想来想去,他决定隐姓埋名,去拜老医生为师。于是华佗装成不懂医的人,在老医生门下当学徒,一学就是三年。

直到有一天,老医生出诊去了,家里来了一位患肚胀病的病人。华佗作为一个“学徒”,是没资格看病开药的。但眼看病人快不行了,华佗便自己做主,给病人开了点砒霜,嘱咐他一定要分两次服用,否则会有性命危险。

砒霜是有剧毒的东西,普通人哪敢用它来治病!老医生听完全大吃一惊。因为知道用砒霜来治疗肚胀的医生,当时只有三个,除了自己,一个是琼林寺的老道人,还有一个是华佗。

一问,学徒果然是华佗!老医生急忙向前,一把拉住华佗的手:“华佗啊,你怎么到我这里来学医呀!”

华佗便把来求学的缘由如实说了出来。老医生感动地说:“你的名气已经那么大了,还到穷乡僻壤来学习,真是委屈你了。”

华佗谦虚地说:“人各有所长,我的医术还有很多不如您呀,我应该虚心向您求教才是。”

老医生见华佗不仅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感动得直流泪,当即把治病的秘方传授给华佗。

华佗在医学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发明了“麻沸散”。这种“麻沸散”是经过华佗认真地总结前人的经验,仔细研究许多药物的成分、性能,并经过反复研究、多次实验,才发明的一种中药麻醉剂。华佗让病人用酒喝下“麻沸散”,然后给病人做手术,他因为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

正当华佗在民间奉献自己的医术时,曹操把他召去了。原来曹操得了一种头痛病,年纪大后更加严重了。每次发病都头痛得要裂开。当时没有一个医生能治好他的病,只有华佗的针灸能让他短暂解除痛苦。曹操便把他留在府中,专门为他一人治病。但华佗的理想是为天下人治病,因此找了一个借口回到老家,从此不再为曹操治病。他的这种行为激怒了曹操,最终他被曹操杀害。

华佗在医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人们将永远怀念他!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6)

圆周率之父祖冲之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数学和天文学。他的神父是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并对天文历法及数学有一定的研究。祖父经常给祖冲之讲古代科学家的故事,其中张衡发明地动仪的故事深深打动了他幼小的心灵,他立场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祖冲之勤奋好学,博学多才。皇帝听说了他的才气后,安排他到当时一个学术研究机关——华林学省去做研究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他就可以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当时人们认为:谁对圆了解得越多,谁的数学水平就越高。祖冲之对圆的研究也从来没有中断过。当他读到三国刘徽的《九章算术》时,不禁高声叫好。原来,刘徽已经用一种叫作“割圆术”的方法算出了圆周率约为3.14。祖冲之决定用刘徽的办法继续算下去。祖冲之夜以继日地算啊算,最后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到3.1415627之间。

祖冲之在推算圆周率方面,获得了超越前人的生大成就,并且超前于西方国家一千多年。

除了数学,祖冲之在天文学方面也有很大成就。他在三十三岁那年,就提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为了编写《大明历》,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祖冲之就坐在收案前,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遍又一遍地查阅古代历书,在他那些古历书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批注。

祖冲之又对自然现象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最终他发现当时使用的日历是不准确的。经过十余年的苦心探索,他终于打开了天文学的大门,提笔编写了《大明历》。这个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只相差50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1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

然而,当祖冲之请求皇帝颁布新历时,却遭到了很多大臣的反对。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在朝堂上高声反对,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皇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却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皇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祖冲之对各种机械也有研究。他曾经设计制造过利用水力转动石磨来碾谷的水推磨。这种水推磨直到现在还有人在使用。他还研制了铜制机件转动的指南车、一天能走百里的“千里船”以及一些陆上运输工具。

祖冲之在科学研究中展示的才智,永远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骄傲。如今,祖冲之的名字和他的成果,留在法国巴黎“发现宫”科学博物馆的墙上;他的肖像,悬挂在莫斯科大学礼堂前面的廊壁上;在以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月球山脉中,也有“祖冲之”三个金光灿灿的大字。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7)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还有印刷术。说到印刷术,不得不得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这种印刷方法是一种伟大的革命,为我国文化传承和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毕昇出生于北宋时期,他长期从事雕版印刷工作,是一名技术熟练的刻字工人。

北宋时期,由于经济发展,人们对书的需求量增大,出版时间要求加快。而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非常落后,必须按照稿本,在比较坚实的木板上刻出文字或图形,再涂上墨,铺上纸,用刷子在纸上刷印。因此,那时候的刻字工作非常辛苦。

虽然用雕版印刷的方法比起用笔墨纸砚抄写,速度快得多,质量也高,但它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雕刻一块版很费时,如果要印特别来厚的书,雕版就要花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如果雕版中有字、词、句错误,更改比较困难;如果出版过的书不再重印,雕版就成了废物,出版新书时,又得一版一版地雕刻。因此,雕版印刷费时、费力而且费材料。

刻字工作常常因为刻错一个字,不得不将所有工作从头再来,真是苦不堪言。毕昇认为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印刷方法来替代旧的方法。但是要找到一种新的印刷方法,哪有那么容易?毕昇常常为些睡不好觉。

有一天,毕昇看到两个儿子在院子里玩“过家家”。他们用泥巴做成了锅、碗、桌、椅、猪、人,随心所欲地排来排去。毕昇看着看着,忽然眼前一亮,马上想到:“我为什么不也来玩过家家,用泥巴刻成一个个字印刷,那样不就可以随意排列成文章了吗?”

毕昇越想越兴奋,连忙将这一想法告诉了其他刻字工人。大家听了,禁不住啧啧赞叹。

活字印刷首先要造活字。他先选用细腻的胶泥,制成一个个小型的方块,每个方块上面刻一个字,然后用火烧硬。每个字都要做好几个同样的活字印,以备同一个字在一个印版中多次使用。万一排版时发现没有预备好的生僻字,就临时用胶泥刻制,再用草火烧,很快就制成了。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8)

其次是制版,就是按照稿本的字句段落,将字印放在四周有铁框的铁板上,医护人员板上事先盛着作为黏合剂的松香、蜡和纸灰。把铁板放到火上加热,使黏合剂熔化变软,这时用一块平板在字面上加压平准。当黏合剂完全冷却固结之后,就可以用来印刷了。

印完后,再把印版诉天炎上烘烤,黏合剂又重新熔化,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掉下来。

毕昇还采用两声铁板,一板印刷时另一板用于排版,互相交替使用,使印刷效率大大提高。毕昇将活字的读音归类,分别放在木格子里。

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也减轻了印刷工人的工作负担,印刷出了高质量的书籍。后代的林活字、铜活字、铅活字均由泥活字发展而来。毕昇发明泥活字,比德国谷腾堡发明铅活字早了四百多年。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9)

医药学家李时珍

四百多年前,我国有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他花费了几十年的时间和心血编成了《本草纲目》一书,是我国古代药物学的总结性巨著。这本书被翻译成日、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被人们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518年,李言闻的第二个儿子李时珍出世了。在李家后院,种着好多药草,都是喜欢研究药学的李言闻采来的。李时珍从蹒跚学步时候开始,就和这些草木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喜欢看这些花草发芽、开花、结果;喜欢看父亲怎样把他们制成草药,为别人治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这些草药的性能越来越了解,也越来越喜欢研究这些药草,整天都躲在院子里打发时间。

在李时珍少年时代,李言闻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观——玄妙观中,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忙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抽空翻看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

一天,李言闻带着长子出诊出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李时珍一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眼睛痛,一个是拉肚子。李时珍观察了一下他们的病征,思考了一下说:“我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我先给你们开个方子,试试看能不能治好。不行的话再找我父亲。”

那个拉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迫不及待地说:“好,好,名医的儿子开方子还能有错?”李时珍果断开方取药,病人拿了药就走了。

李言闻回到家里,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上,问:“这是你开的?”李时珍小声回答:“是的,不知道对不对?”然后,把病人什么症状,为什么要用这些药,这些药有什么性能,一股脑说了一遍,讲得头头是道。

李言闻一边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初中中加以运用,心中不惊又喜。

然而在封建社会里,医生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有时还遭到官僚地主的欺压。李言闻要求李时珍精心研读四书五经,希望他能考取功名。

李时珍虽酷爱医学但为了不辜负父亲的期待,只好勉强读起那些四书五经来。他非常聪明,十四岁便考中了秀才。李言闻乐得心花怒放,以为这下儿子升腾有望了。谁知从十七岁起,李时珍接连三次都名落孙山。李时珍再也不想应考了,他想当一名医生。李言闻看他态度如此坚决,只好答应。

李时珍经验丰富,医术高明,二十岁便能开始独立行医了。行医过程中,李时珍非常重视医药,他觉得如果搞不清药物的性能,对病人是有害的,还可能出人命。李时珍读了很多古籍医书,发现存在不少问题,有些药物性能记载不全面,有些则记错了。他立场彻底纠正这些错误,发力补充新的经验和知识。

从此,李时珍走出家门,深入山间田野,实地对照,辨认药物。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两万余里。那些种田的、捕鱼的、砍柴的、采矿的人们,都是他的朋友和老师,为他提供了书本上没有的丰富药物知识。

李时珍几十年如一日,在医药学的道路上那又艰难跋涉,终于实现了他的理想: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药物巨著——《本草纲目》写成了。这部旷世名著有190多乭字,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李时珍的心血。遗憾的是,直到李时珍去世三年后这本书才印出来。

李时珍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蕲州雨湖南岸的李时珍墓前,有一座用花岗石砌成的墓门,横梁上刻着“科学之光”,这便是华夏子孙对他的最高赞誉。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0)

数学家华罗庚

华罗庚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是享有国际声誉的数学大师,也是对我国青少年影响最大的数学前辈之一。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他小时候家里很穷,全家人靠一个小小的杂货铺来生活。华罗庚从小就爱动脑筋,是个聪明的孩子。

上中学时,有一次数学课上,王维克都是给同学们出了一个有趣的数学难题:“有一批物品,如果三件三件地数,就会剩下两件;如果五件五件地数就会剩下三件;如果七件七件地数,也会剩下两件。问这批物品只有多少件?”

大家正在思考时,华罗庚站起来说:“二十三!”他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从此,他喜欢上了数学。

华罗庚在数学这条数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家里在贫穷,他初中毕业后在一所职业学校里没学一年就辍学了。他在杂货铺里卖东西,帮父亲减轻生活的负担。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中断学习数学,他孜孜不倦地拿着一支笔、一张纸,写呀算呀,从不感觉辛苦。

华罗庚十八岁那年,王维克老师从国外留学回来,在金坛中学当校长。王老师同情他的处境,就请他到学校工作。

在这所中学,华罗庚吃苦耐劳,又十分好学,感动了校长。不久,校长请他担任实习班的教员。偏偏在这个时候,华罗庚染上了可怕的疾病,病愈后他的左腿残疾了。

病后的华罗庚一如既往,白天勤奋地工作,晚上不顾左腿钻心的疼痛,在灯光下遨游于数学的王国中。

后来,他开始将自己发现的数学定理写成论文投稿。他常常收到编辑的退稿信,告诉他这个定理已经被法国或英国的数学家解决了。这使他充满自信,因为他在没有看到数学家结论的情况下自己解决了这些难题。

1930年,华罗庚在杂志上终于发表了一篇自己的数学论文。正是这篇论文,让华罗庚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转机。

一天,著名的数学家、清华大学的熊庆来教授在办公室内随手翻杂志。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华罗庚写的这篇文章上。他询问同事,这个华罗庚在哪所大学教书。当他听说华罗庚只念过初中时惊奇不已,决定请他来清华大学。

1931年夏天,华罗庚离开了杂货铺,来到清华大学当数学第图书馆的助理员。他每天必须先完成自己的工作——整理图书资料、收发文件、代领文具、绘制图表等工作之余才能自觉数学知识。但第二年他就升任助教,之后又升为讲师。从初中毕业到一个大学教师,华罗庚只花了六年半。

1936年,华罗庚赴英国留学,这时候清华图书馆所有的数学藏书他几乎都读完了。在英国剑桥大学,数学首席教授哈代托人告诉华罗庚,他只要一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因为获得博士学位只需要一年专心研究一个问题。但华罗庚说:“我来剑桥,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

他放弃了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在剑桥的两年时间里写了二十篇论文。论水准,每一篇论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他提出一个理论被数学界称为“华氏定理”,改进了哈代的结论,哈代说:“太好了,这回我得把我的著作改一改啦!”

1938年,英国人请华罗庚留下教书,他毅然放弃在英国的一切回到祖国,到西南联大与同胞共患难。清华大学的资格审查委员一致通过,让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晋升为大学教授。此后,华罗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写了二十多篇论文,在数学领域耕耘出了一片肥沃的土地。

1985年,华罗庚在日本做学术报告时,心脏病突发,倒在了讲台上。

华罗庚曾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华罗庚为科学事业奋斗到生命的终点,他的这种精神令世人景仰。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1)

原子弹之父钱三强

钱三强于1913年10月16日出生于浙江绍兴,五十一年后的同一天,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在新疆的罗布泊升起。那朵蘑菇云,就是大振我国国威和军威的第一颗原子弹。

钱三强原名钱秉穹,父亲钱玄同青年时代曾到日本留过学。母亲也出生于书香世家,是一位知书达理的女性。

1920年,七岁的钱秉穹进入北平孔德学校读书。那时他有一个同学叫李志中,很爱写诗。他比钱秉穹大一岁,身体很弱,因而以“大弱”自称。钱秉穹在家排行老三,喜爱球类运动,李志中便送了他一个“三强”的雅号。此后,他们在通信中便直称“大弱”与“三强”。

有一天,父亲看到一封写给“三强”的信,便问:“这‘三强’是谁啊?看上去像是你的嘛!”秉穹点了点头,说:“是,这是同学给我取的雅号。”父亲说:“这个名字还不错。”

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以后,钱秉穹就改名为钱三强了。其实,除了个人的德、智、体三强之外,钱三强的心中还有一强,就是希望国家富强。

1929年,钱三强考入了北京大学理科预科。在这个时候,原子核科学在许多国家都有突飞猛进的发展,这一系列的进展,使一大批有志于科学事业的年累人热血沸腾,跃跃欲试。

1932年,钱三强考上了清华物理系。1936年毕业后,他进入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工作,不久考上了公费留法研究生。

1937年夏,钱三强来到声名显赫的巴黎大学镭学研究所居里实验室。那时候,玛丽·居里夫人已经去世,实验室的工作由她的女儿和女婿主持,他们正在向刚刚发展起来的前沿科学——原子核物理进军。能到这个世界闻名的实验室工作,并由诺贝乐奖获得者来做自己的指导教师,一直是钱三强梦寐以求的事。在他们的指导下,钱三强在原子核领域有了很大的发展。钱三强在法国居住了十一年,共发表研究论文近四十篇。

1947年,他又升任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导师。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同窗好友都认为,钱三强一定会留在法国,以便在这黄金时期攀上核科学的高峰。然而,钱三强惦念着战火中的祖国和在苦难中的亲人。他认为,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钱三强于1948年初夏向居里夫妇提出了回国的请求。

居里夫妇先是感到吃惊,继而表示惋惜和难舍。但在听了钱三强的陈述之后,他们都理解并赞成,他们还送给钱三强一句赠言:“要为科学服务,科学要为人民服务。”

回国后,钱三强一面在清华做教授,一面主持原子学研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很支持钱三强的工作。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钱三强组织人才一起攻克原子学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难题。1956年6月,苏联单方面终止与中国的核合作研究并撤走全部专家。第二年,毛主席号召中国人民:“自己动手,从头做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拿出自己的原子弹!”作为新中国研制核武器的主要组织者,钱三强为了国家的利益,完全放弃了个人的利益。

钱三强带领科技工作从头做起,钻研各项技术。他们终于在1964年研制出了中国人自己的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当我国西部地区升起一朵巨大的蘑菇去时,这一天恰好是钱三强五十一周岁的生日。仅仅隔了两年八个月,也就是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又爆炸成功。这一胜利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从原子弹到氢弹历时最短的国家。

1992年6月28日,被誉为“中国原子弹之父”的科学家钱三强逝世,他给祖国留下了非常宝贵的遗产。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2)

爱国科学家钱学森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工程学家之一。

1936年秋天,二十五岁的钱学森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了,他来到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第,他要拜空气动力学教授冯·卡门为师。

冯·卡门是当时研究航空科学的最高权威,后来被誉为“超音速飞行之父”。他提出要面试这个中国学生,当他听到钱学森迅速而又准确地回答了他所有的提问后,非常欣赏他,于是立即同意收下这个中国学生。

钱学森学习十分努力,三年后便获得了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在冯·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对火箭技术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并在这个领域突飞猛进。不久,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

钱学森在美国奋斗了十几年,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但他始终相信着自己的祖国。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当钱学森获这个消息后,心情一直难以平静。他向十几位中国留学生通报了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和他们一起商讨回国的办法。他想用自己的专长为祖国建设服务。

然而,作为火箭领域的专家,钱学森一直和美国军方紧密合作,他想要回国,美国军方会轻易放他离开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他先申请退出美国空军咨询团,辞去兼任的美国海军炮火研究所顾问的职务,但军方迟迟不予批准。虽然第一步未能如愿,但是钱学森沉住气,暗地里做好了回国的准备。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掀起了一股疯狂的反共逆流。美国联邦调查局取消钱学森参加机密研究的资格,诬陷他是共产党员,是非法入境。钱学森非常气愤,决心趁机以探亲为由回国。

当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知道消息后,十分震惊。他对联邦调查局的官员说:“钱学森知道太多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无论如何不能让他走!”最后他还嚷道:“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1950年9月6日,美国联邦调查局借口“间谍”罪逮捕了钱学森,把他关押在了看完所。钱学森在看守所里像犯人一样,受到各种折磨。美国当局对钱学森的迫害,激起了许多养车朋友的愤怒和留美中国人的抗议。他的导师冯·卡门联络加州理工学院师生与各界人士向移民局提出抗议,呼吁立即释放钱学森。最终这些友好人士募集了一万五千美元将钱学森保释出来。

获释后的钱学森,仍然在加州理工学院教书,但行动完全失去了自由,他被监视了五年!

在这段时间里,钱学森没有停止他所热爱和献身的科学事业。1954年,钱学森用英文写出三十多万字的《工程控制论》,这本书阐述的理论很先进,和电子计算机的研制、运用等有密切关系。但是,当时没有人明白它的价值。

1956年10月18日,在周恩来总理的帮助下,钱学森一家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回国后,钱学森对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的导弹之父”。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3)

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公元前287年,阿基迷德诞生于叙拉古城。阿基米德刚出世,父亲就在大门口插上一根橄榄枝,意思是向全城人宣布,天文学家和数学家菲狄阿斯有儿子了。然后菲狄阿斯郑重其事地宣布儿子叫“阿基米德”,阿基米德是大思想家的意思。

当时,埃及的亚历山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古希腊文化的发源地,那里聚集了许多大学问家。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父亲想送阿基米德去亚历山大学习。于是,在一个新亲戚的资助下,十一岁的阿基米德独自一个人来到亚历山大求学。他看到亚历山大有很多博物馆和图书馆,就不住地赞叹:“真不愧是一座聚集了众多学者的智慧之城啊!”

多年之后,阿基米德从亚历山大回到叙拉古,做了国王的顾问。

一天,国王把他叫去,要他解决一个难题。原来,国王让金匠为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事后,他怀疑金匠从中偷了金子,请阿基米德鉴别一下。他对阿基米德说:“你看看里面是不是掺了白银。不过,这顶王冠挺漂亮的,你可不能毁了它。”

怎样才能检验王冠是不是纯金的呢?阿基米德回家想了好久,吃不下饭,也睡不好觉。

一天,他的妻子装了满满一盆洗澡水逼他洗澡。阿基米德带着满脑子总是走进了澡盆。当他蹲下去,“哗啦——哗啦——”,水溢出了澡盆。阿基米德听到流水声,灵感一下子冒了出来。他从盆里跳出来,连衣服也没穿,就冲到街上,高喊着:“优勒加!优勒加!(意为发现了)!”

妻子这回可真着急了,嘴里嘟囔着“疯了,疯了”,便追了出去。街上的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也都跟在后面追赶着。

原来,阿基米德由澡盆溢水找到了解决王冠问题的办法:相同质量的相同物质泡在水里,溢出的水的何种应该相同。如果把王冠放在水里,溢出的水的体积应该与相同质量的金块的体积相同,否则王冠里肯定掺假了。

阿基米德跑到王宫后立即找来一盆水,又找来同样我不是的一块黄金、一块白银,分两次泡进盆里,白银溢出的水比黄金溢出的水几乎要多一倍。然后他把王冠和金块分别泡进水盆里,王冠溢出的水比金块多,显然王冠的何种不等于金块的何种王冠里肯定掺了假。

在事实面前,金匠不得不低头承认,王冠里确实掺了白银。恼人的王冠之谜终于解开了。

阿基米德在生活中喜欢思考,他研究齿轮、螺丝等简单机械,最终发现了杠杆原理。他把这个原理解释给国王听,国王半信半疑,他说:“你能证明给我看吗?”

阿基米德说:“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地球。”

国王说:“这恐怕实现不了,你还是来帮我把海岸上那艘船推到海里去吧。”原来,国王命人建造了一艘特别大的船,所有人都没有办法把它推下去。阿基米德满口答应。

那天,全城的男女老少都涌向港口,人人都想看一看阿基米德是否真的能推动大船。为了增加船的我不是国王以让人在船上装满了货物,而且还让许多人站在船上。

只见阿基米德在船边有条不紊地安装了滑轮、螺杆,然后用绳子把它他连接起来。做完最后一次检查,他站在那个螺杆边,只用一只手握着螺杆的手柄,等候国王下达启动命令。

“开始!”随着一声令下,阿基米德自信地摇动着螺杆手柄。奇迹出现了,庞大的三桅船缓缓地离开了造船架,稳稳当当地向前没去到水上。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原理得到了成功的验证。表演结束,国王下令:“从今天起,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大家都要相信他。”

后来地中海沿岸爆发了战争,公元前212年,罗马军队攻陷了叙拉古城。

当罗马士兵冲进阿基米德的屋子里,阿基米德正趴在地上专心致志地演算,连敌人进来都没有发现。直到一个士兵用脚踩住了他的图形,他才恼怒地说:“别踩坏我的图形!”

士兵粗暴地说:“老头,我命令你马上去见大将军!”

阿基米德这才看清,站在他面前的是凶猛的士兵,但他的心里在还在想着没有算完的题,便 不耐烦地说:“别打扰我!等我解完这个问题才能去。你们先走吧!”

士兵气坏了,一怒之下刺死了阿基米德。

全城人为阿基米德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们还遵照他生前的意愿,在他的墓碑上刻上了几何图形,以此来纪念这位在数学、力学、天文学等方面都做出重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4)

科学战士伽利略

1564年2月15日,伽利略出生在意大利的比萨城,家就是著名的比萨斜塔旁边。他的父亲是个破产贵族。当伽利略来到人世时,他的家庭已经很穷了。

十七岁时,伽利略遵照父亲的意思进入比萨大学学医。但是伽利略对枯燥的医学并不感兴趣。他认真阅读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喜欢制作各种仪器,经常自己动手做实验。

一些顽固的教授认为,伽利略的举动是不正常的,说他是“玩弄无用的数学的神经病患者”。

伽利略没有理会,他刻苦自觉,还写了一篇题为《物体的重心》的论文,引起了学者们的注意,被誉为“当代的阿基米德”。在他二十五岁那年,比萨大学破例聘请他当了数学教授。

在伽利略那个时代,大家都只相信亚里士多德。但伽利略在读他的著作时,常常产生疑惑。他想:亚里士多德的书里很多东西从未得到证明,怎么能全部当真呢?

一天,伽利略又读到了亚里士多德的“圣言”:物体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样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和他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说,十千克重的物体,下落的速度要比一千克重的物体快十倍。

年轻的伽利略根据自己的经验推理,大胆地对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提出疑问。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亲自动手做一次实验。他选择了比萨斜塔作为实验场。

这一天,他带了两个大小一样但重量不等的铁球,一个重一百磅,是实心的;一个重一磅,是空心的。伽利略站在比萨斜塔上面,望着塔下。

塔下面站满了前来观看的人,大家议论纷纷。

实验开始了,伽利略两手各拿一个铁球,大声喊道:“下面的人们,你们看清楚,铁球就要落下去了。”说完,他把两手同时张开。人们看到,两个铁球平行下落,几乎同时落到了地面上。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了。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5)

伽利略的这个实验,揭开了落体运动的称密,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开创了物理学领域新的时代。

伽利略还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那时哥白尼的“日心说”已经传播开来,但当时的天主教会抨击这个学说。伽利略决定用事实证明“日心说”是正确的。

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找来一段空管子,一头嵌了一片凸面镜,另一头嵌了一片凹面镜,做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小天文望远镜,它可以把原来的物体放大三倍。伽利略没有满足,他进一步改进,又做了一架望远镜。他带着这架望远镜跑到海边,只见茫茫大海波涛翻滚,看不见一条船。可是,当他拿起望远镜再往远处看时,一条船正从远处向岸边驶来。伽利略不断地改进,最后,他的望远镜可以将原物放大三十二倍。

有了望远镜,伽利略就开始观测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他发现,银河是由许多小星星汇集而成的。他还发现,太阳表面有黑斑,这些黑斑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他断定,太阳本身也在自转。

伽利略埋头观察,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地球在围着太阳转,而太阳不过是一颗普通的恒星,从而证明了哥白尼说的正确性。

1610年,伽利略出版了著名的《星空使者》。人们佩服地说:“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6)

伽利略为“日心说”辩护的行为让教会的统治者在发雷霆,他下令没收伽利略的书籍,逮捕伽利略。就这样,六十八岁的伽利略被押到罗马问罪。

在严刑拷打的逼供下,生命垂危的伽利略被迫在“认罪书”上签字。最后法庭判决伽利略终身监禁。

1642年1月8日,七十八岁的伽利略在沉睡中去世了......

伽利略最伟大的贡献是为科学在世界上的地位而奋斗。他的努力让更多人相信科学,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宇宙万物。

科学巨人牛顿

1643年,牛顿出生在英国的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前几个月,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把他托付给了外婆。

在家乡读书的时候,牛顿喜欢做各种手工活。然而因为他成绩不好,很多同学都欺负他。有一次,班上第一名的同学竟无故踢了他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被激怒了,他下定决心要和同学较量一下。从此,他努力学习在学期末超过了那个同学,成了第一名。牛顿知道了成绩好的好处,从此更加努力,每天早睡晚起,争分夺秒,再也没被同学追上过。

然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十四岁那年,牛顿的继父不幸离世,母亲回到家乡,牛顿也被迫休学回家,帮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就叫他去市场上推销农产品。

一个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他只得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

每天一早,他就跟一个老仆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推销产品。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他把一切都交给老仆去办,自己偷偷跑去读书。

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卖东西了,而是让老仆人一个人去。因为怕家里人发现,他每天早上与老仆人一起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等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起回家。

一天,他的舅舅看到这个情景,很生气,骂他不务正业,还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读的是数学书,上现画着各种记号,很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你应该去读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终于复学了。

回到学校后,牛顿加倍努力,最终考上了著名的剑桥大学。

牛顿二十三岁的时候,伦敦流行鼠疫。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躲避,学校暂时关闭。休学的日子里,牛顿从没间断过学习和研究。在这两年时间里,他在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上都有不少发明与发现,并写下了大量优秀的论文。

1667年,牛顿回到剑桥大学学习,并于第二年拿到硕士学位。1669年,二十六岁的牛顿成为剑桥大学的一名教授。

牛顿的成功源于他的勤奋,源于他对事业的专注。

有一次,牛顿请了很多朋友来家里吃饭,酒菜摆了满满一桌。牛顿看朋友们还没来,就决定去工作室作一会儿实验。

牛顿走进工作室没多久,他的朋友就陆陆续续来了。大家见牛顿不在,就知道他一定在工作室里忙着。大家在桌子旁边坐下,一声不响地等着牛顿。

一个小时过去了,牛顿没有出来;两个多小时过去了,牛顿还是没有出来。朋友们等急了,有个客人说:“牛顿准是把请客的事忘了,咱们还是自己吃吧!”

吃完以后,他们也不去向牛顿道谢,悄悄走了。

再说牛顿在工作室里,做完了一个实验,才想起今天请客的事,于是匆匆忙忙地走出工作室。他走进客厅一看,一个朋友也没有,桌子上的酒瓶都是空的,菜吃光了。牛顿想了好大一会儿,才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是个傻瓜,我还以为还没吃饭呢。瞧,原来我已经陪着客人吃过饭了,客人都高高兴兴地走了。”

正是因为牛顿有这种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他才能总结出牛顿三大定律,对人类的进步做出卓越的贡献。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7)

炸药大王诺贝尔

1833年,诺贝尔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善,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他们的全部家当,家里只能靠借款度日。父亲为了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但他从小就很顽强、勇敢。

诺贝尔的父亲倾心于化学研究,尤其喜欢研究炸药。诺贝尔经常和父亲一起去试验炸药,几乎是在轰隆隆的爆炸声音中度过了童年。

诺贝尔到了八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十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圣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父亲只好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法、英、德等语言。诺贝尔的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家人的喜爱。

然而到他十五岁时,因为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观察,认真地思索,学习技术。

1850年,为了让诺贝尔学到更多的东西,父亲让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了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到俄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了许多实用技术,还熟悉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1856年,诺贝尔的父亲把他和两个哥哥留在俄国管理工厂,自己带上其他家人回瑞典了。诺贝尔全力以赴地投入他所心爱的发明创造中。他先是发明了多项技术仪器,后来又决心进军炸药领域。当时社会上已经有一种烈性炸药,这种炸药爆炸办强,但不安全,一不留神,就会让操作人员粉身碎骨。诺贝尔希望发明一种安全炸药。

1862年夏天,他开始了炸药实验,死亡时刻都在围绕着他。有一次,实验时发生了大爆炸,实验室被炸得无影无踪,五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好的弟弟也没有逃过这一劫。他的邻居出于恐惧,向政府控告诺贝尔,此后,政府产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实验。

但是,诺贝尔并没有被爆炸吓倒,他把实验室搬到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做实验。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验,诺贝尔最终发明了被称为“黄色炸药”的安全炸药。

诺贝尔一生的发明有很多,获得的专利就有255种,其中仅炸药就达129种。他的发明兴趣不仅限于炸药,他还研究过合成橡胶、人造丝,做过改进唱片、电话、电池、电灯零件等方面的实验。尽管与炸药的研究相比,这些研究的成果不是很大,但是他那勇于探索的精神却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896年12月10日,这位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和实验家,由于心脏病突然发作而逝世。

诺贝尔离开了人世,但他给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在遗嘱中指定把他的全部财产作为一笔基金,每年以其利息作为奖金,颁发给全世界在物理、化学、生理医学、文学以及和平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从1901年开始,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在他去世的日子里,即12月10日颁发诺贝尔奖。

诺贝尔将激励着越来越多的精英献身于科学事业。同时,他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科学文化的交流。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8)

发明大王爱迪生

1847年2月11日,爱迪生出生在美国俄亥俄州。八岁时,爱迪生上了小学,但没上到三个月就被学校退回来了,因为老师们觉得他智商低下,和同龄人相比差太多了。从此以后,母亲成了他的导师,在家里指导他学习。母亲良好的教育方法,使他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读了莎士比亚、狄更斯的著作和许多重要的历史书籍,还读了不少科学类书箱。读完这些科学著作,爱迪生开始对科学实验产生浓厚的兴趣,便在家里做起了小实验。

十二岁时,因为家境贫困,爱迪生去火车上卖报,贴补家用。他把自己那些瓶瓶罐罐搬到了火车上,继续进行实验。直到1862后8月,爱迪生的生活才出现了重大转机。

有一天,爱迪生冒着生命危险在火车铁轨上救下了一个遇险的男孩。男孩的父亲是一个技术工人,他十分感激爱迪生,便教爱迪生电报技术。从此,爱迪生便和这个神秘的电的世界结下了不解之缘。

1876年,爱迪生迁居到新泽西州的“门罗公园”,在那里建造了第一所“发明工厂”。1877年,爱迪生改进了早期由贝尔发明的电话,将其推广到实际生活中。他还发明了留声机。因此,人们把爱迪生称为“门罗公园的魔术师”。

爱迪生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电灯。研究白炽灯,最大的难题就是灯泡里那一截耐热材料不好找。爱迪生找来一根碳丝试了试,但碳丝一烧就断了。他拿起灯光翻过来,倒过去,看个不停。

他突然想起:灯泡里有空气,空气中的氧气是助燃的,如果把灯泡抽成真空,碳丝也许就不容易烧断了。于是,他先把碳丝装进去,再把灯泡口封好,然后叫助手拿来抽气机,把灯泡里的气体抽掉。就这样,爱迪生制成了一个真空的碳丝灯泡,但这个灯泡也只不过亮了八分钟就熄灭了。

“用白金。”爱迪生希望这种高熔点的金属能帮忙。助手从材料库取出白金,用它做成了灯丝,可试了几次,仍然没有多大起色。爱迪生又试了很多稀有金属,但效果还不如白金。到底用什么材料好?

他研制电灯已经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但失败就像影子一样紧跟着他。他试过的耐热材料,竟足足有一千六百种,但没有一种是理想的。爱迪生并没有放弃,他仍然做着一个又一个实验。

1879年10月的一个夜晚,爱迪生独自留在实验室里,彻夜未眠。忽然,他的手碰到了桌上的绵纱,他信手拿起,漫不经心地看着。这时,他的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他立即扯断一截棉纱,放到炉火上烤了五十分钟左右,棉纱被烤焦了。爱迪生把它装进灯泡里,抽掉空气,进行试验,结果好极了,他不禁乐得眉开眼笑。

后来他又开始了新的实验。随着他的大量实验和研究,灯泡的寿命也不断增加到100、125、170年小时。到1880年5月初,爱迪生拿记事本算了算,实验过的植物纤维材料共6000种,灯光的寿命已达300个小时。后来爱迪生在这基础上不断改良制造的办法,终于发明了可以点燃1200个小时的竹丝灯泡。

接着,爱迪生又建立了一种供电系统,使远处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配电,这是一项重大的工业成就。电线就像蜘蛛网似的连接到各家各户,电灯也随着走进一个个家庭。

在发明电灯之后,他又有了很多发明:电影机、蓄电机。另外,他还从菊科植物中大量撮乳胶,改进直升机的设计方案......

有人认为爱迪生是天才,他这样回答:“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19)

在轮椅上探索宇宙的霍金

1942年1月8日,史蒂芬·霍金出生于英国牛津。小时候的霍金与一般的孩子一样,有自己擅长的方面,但不是全才。例如,他相当晚才学会阅读,但他对事物地来龙去脉特别感兴趣。当他看到一件新奇的东西时,总喜欢把它拆开,把每个部件的结构都弄个明白。不过他往往很难再把它装回原样,因为他的手脚远不如头脑那样灵活。

十七岁时,霍金进入牛津大学学习物理。那个年代,由于经历过二战,青年人大多很迷茫,对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厌倦,霍金也不例外。他在大学里和同学们喝酒、玩乐,几乎没有怎么认真学习。如果事情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他可能成为一个平凡的职员或教师。然而,无情的病魔出现了。

到牛津的第三年,霍金注意到变得比以往更笨拙了,经常莫名奇妙地摔倒。一次,他更是从楼梯上突然摔下来,立即昏迷,差一点死去。

直到1962年,霍金在剑桥大学读研究生后,他的母亲才注意到他的异常状况。

1963年,刚过完二十一岁生日的霍金在医院里住了两个星期。经过各种的检查,最终他被确认串上了“卢伽雷氏症”,即运动神经细胞萎缩症。

医生还对他说,他的身体会越来越不听使唤,只有心脏、肺和大脑还能运转,到最后,心和肺也会停止运转。霍金被“宣判”只剩下两年的生命。

病情恶化得相当迅速,这对霍金的打击是非常沉重的,他几乎放弃了一切学习和研究。

幸运的是,霍金没有被病魔打倒。在与疾病对抗的同时,霍金开始深入对世界的思索中。他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开始坚持不懈地探索宇宙奥秘。

1970年,霍金已经无法自己走动,他开始用轮椅,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它。

1985年,霍金动了一次穿气管手术,从此完全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极其艰难地写出了著名的《时间简史》,探索着宇宙的起源。

1991年3月,霍金坐轮椅过马路时被小汽车撞倒,左臂骨折,头被划破,缝了13针。但48小时后,他又回到办公室,继续投入工作。

虽然霍金一天也没离开过轮椅,但他的思维却飞出了地球,飞向了浩瀚的宇宙。他在对宇宙的不断思考和探索中取得了惊人的成就,成了世界公认的科学巨人。

比起整天被别人众星捧月般地膜拜,霍金更喜欢一个人思考宇宙的wgfc.wbn的办公室门口通常会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觉。”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别人打扰。此时的他一定坐在这间有高高天花板的小屋里,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个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道:“病魔已经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霍金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三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显示屏上出现了下面这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人们纷纷拥向台前,向他表示敬意。

霍金用他的人生书写了一个不向命运屈服的勇者故事!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20)

科学超人爱因斯坦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乌尔姆城一个犹太人家庭。看着他那可爱的模样,父母对他寄托了全部的希望。然而,没过多久,父母就开始失望了:人家的孩子都开始说话了,已经三岁的爱因斯坦才咿呀学语。后来,爱因斯坦的妹妹——比他小两岁的玛伽已经能和邻居交谈了,爱因斯坦说起话来却还是含糊不清,父母开始忧虑。他们担心他的智能是否会不如普通人。直到十岁时,父母才把他送去上学。可是,在学校里,爱因斯坦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嘲笑,大家都称他为“笨家伙”。

一次工艺课上,老师从学生的作品中挑出一张做得很不像样的木凳对大家说:“我想,世界上也许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凳子了!”

在哄堂大笑中,爱因斯坦红着脸站起来说:“我想,这种凳子是有的!”说着,他从课桌里拿出两张更不像样的凳子,说:“这是我前两次做的,交给您的是第三次做的,虽然还不行,却比这两张强得多!”一口气讲了这么多话,爱因斯坦自己也感到吃惊。老师更是目瞪口呆,坐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

虽然爱因斯坦发育有点迟缓,但父母一直重视对他的教育。而小爱因斯坦也很爱学习,尤其喜欢数学。他有一个叔叔是工程师,当小爱因斯坦有难题时,总会去问叔叔。这位叔叔总是用很浅显通俗的语言跟他讲解数学知识。在叔叔的影响下,爱因斯坦较早地受到了科学和哲学的启蒙。

上中学后,爱因斯坦开始痴迷物理学。在科学探索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难题,这些总是让他很困扰,而当时的科学家还没给出答案。于是,在1895年秋天,他决定报考瑞士苏黎世大学,去学习更多的知识,探索宇宙的奥秘。然而,爱因斯坦失败了,因为他的外文不及格,大学的大门没有向他敞开。报考失败后,爱因斯坦没有气馁,参加了中学补习。一年以后,他获得了中学补习合格证书,并且考入了苏黎世大学。从此,他开始了科学研究的一生。

爱因斯坦在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思考、研究。有一次,他要把墙上的一幅旧画换下来,就搬来一架梯子,一步一步爬上去。突然,他又想起一个问题,于是沉思起来,忘记自己在做什么了。他不小心一挪脚,猛地从样子上摔下来。摔倒在地上以后,他不顾疼痛,马上想到:人为什么会笔直地掉下来呢?看来物体总是沿着阻力最小的线路运动的。想到这里,爱因斯坦马上站立起来,一腐一拐地走到桌边,提笔把自己的这个想法记了下来。这对他正在研究的问题——相对论有很大的启发。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1915年又发表了“广义相对论”,促进了物理学的发展。

爱因斯坦在物理学领域还有其他重要的研究。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爱因斯坦的成功令世人向往,许多人都想从他那里找到成功的方法。一次,许多年轻人缠住他,要他说出成功的秘诀时,他随手写了一个公式:A=X Y Z。他说:“A表示成功,X表示勤奋,Y表示正确的方法,那么Z呢,则表示务必少说空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大家也一样有用。”

1955年4月18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爱因斯坦逝世了。人们永远都不会忘记他!

三个著名的科学家的故事,不可错过的经典(2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