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家族最有名的人物,韦章炳水书水族韦氏与河南
韦氏家族最有名的人物,韦章炳水书水族韦氏与河南《灵枢经》曰:“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 点明了太一与水的等同关系:太一是水的“尊号”。同时又明确指出太一(即水)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源。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一”不是数,而是“无” 是天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水龙经》:“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和浊,遂成山川。”故以"水"为名的原始古易可能就是人们常拢统说的伏羲易! 正所谓“天一生水”、“无极如水”也!传甘肃天水是伏羲诞生地 故疑甘肃天水来于 “天一生水”, 与水书古易必有渊源。 据考 《归藏》以坤(地)为首卦,故名“地易”,是“农(种地)”时代之文明;此前的《连山》以艮(山)为首卦,故名“山书”,是“猎(打山)”时代之文明。而山书之前仍有一《易》 此易当以坎(水)为首卦,就叫“水书”。是正宗河流时代文明之遗存。古有“天一生水
题要:水书,以“口传” 式、象形符号传承,且以坎为首。其肇根非常古远。水族大姓韦氏,水书择课的水历新年之始与其端节有渊源。而韦氏宗根在豨韦、豕韦。豨韦、伏羲与大西北与甘肃天水有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豨韦发展到豕韦,望地改迁至河南滑县。故水书与河南有渊源。
关健词:水书 水族韦 氏豕韦 河南
水书是古代水族先民在远古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的一种独特易经,是由文字、表意图象符号等组成的文化体系 其字形类似甲骨文和金文。由水书先生代代相传,主要用于测吉占凶 其间函盖原始的天文、地理、宗教、民俗、伦理、哲学以及生态等文化现象。水书是中国文史中哪一时期的易经呢?
水书
一、水书是最古老的易经典籍
据《九嶷山志》载《周礼》云:“太卜掌三易之法。”干令开注云:“伏羲之易小成,为先天;神农之易中成,为中天;黄帝之易大成,为后天。”我们通常只说的先天易、后天易,而中天易却很少提及 其实其便是连山,连山者,重山也,故重艮以为首。北周大儒朱隐老曰:“《连山》,神农之易也,以艮为首。”孔颖达亦曰:“《连山》起于神农。”那么作为中天易前的先天易叫什么以什么为首呢? 我认为应该就叫“水书” 初来于河图。炎帝在南方将其发展为《连山》。 千百年来 水族尊古尊祖,至今仍称此《易》为“泐虽” 按水书五行读音 “泐虽”正是“水书”二字的华夏古音之遗存!另据第十三代水书传人韦光荣等先生说:“我们先祖皆称水书以坎为首卦。”炎帝发展伏羲易为连山 且以艮为首卦 水书也不例外地有一定更改 但其书名至今仍被水族人“封存”着并千古不变称为“泐虽(水书)”。于是疑水书特别是“口传水书”当为华夏最最原始易经。笔者有此一说 主要理由如下:
据考 《归藏》以坤(地)为首卦,故名“地易”,是“农(种地)”时代之文明;此前的《连山》以艮(山)为首卦,故名“山书”,是“猎(打山)”时代之文明。而山书之前仍有一《易》 此易当以坎(水)为首卦,就叫“水书”。是正宗河流时代文明之遗存。古有“天一生水 地六成之”之说!当寓意易道肇根在水也! 天生“一” “一”为太极,“天一生水”暗含太极始生水书易! 公元前327年春秋时期之易学名儒以相曰:“无极者,零也,圈也,太极者,一也,圈中正中一点也,此一点化为圈中之一谓之中,圈此分为两半,两仪生也。”观右下图 其为岀土于凌家滩的经碳-14鉴定为8000余年前的双猪玉龙 其上的八山太极由水字之“山”绕成 并果真有以相之说的“一圈一点”! 按水书分析 这里的“山”正是易经中的“卦”。从年代分析 其正是伏羲易之太极。
《灵枢经》曰:“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 点明了太一与水的等同关系:太一是水的“尊号”。同时又明确指出太一(即水)是天地之母、万物之源。应当注意的是这里的“一”不是数,而是“无” 是天 “无”为四十九之策数形成的根据。韩康伯注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又曰:“夫有必始于无,故太极生两仪也。”《水龙经》:“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水中和浊,遂成山川。”故以"水"为名的原始古易可能就是人们常拢统说的伏羲易! 正所谓“天一生水”、“无极如水”也!传甘肃天水是伏羲诞生地 故疑甘肃天水来于 “天一生水”, 与水书古易必有渊源。
因为按先天卦序表: 1乾 2兑 3离 4震 5巽 6坎 7艮 8坤便知水书--山书--地易--周天易(即周至 无所不包)之来由是有规律的.即按先天卦序坎--艮--坤--乾依次发展而来的。这里的“山书”即是《连山》。(李守力《子夏易学与帛书<易>的关系》云:“子夏曰:商闻《山书》曰:地:东西为纬,南北为经,山为积德,川为积刑,高者为生,下者为死,……”复曰:“子夏明说是《易》,又说《山书》,《山书》即《连山》也。”)致于周易是否叫周天易,有郑玄《易论》云:“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复云:“周,代名也,周至也,遍也,备也,今名书,义取周普。”《系辞》:“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大地之道”,“知周乎万物”、“周游六虚”等语句为“周天易”之佐证。
君若再不相信 则定难解释以下现象:
1.对于南方水书的称谓,自古以来他族称为水书就罢了,为何水族人也称其为 “泐虽”(汉意为水书)。可见“泐虽”不是“水族人的书”之意,而按水书五行读音分析 知“泐虽”正是“水书”的华夏古音。水书与“山书”与“地易”绝非偶然并存于世,而各系不同时代文明的产物!
2.古人表达九星顺序时,为何总把坎列为第一星。因坎者 原始易之首卦也!
3.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八卦时,为何总将十二地支之首位的“子”先放入坎宫,而却让第二第三位的丑及寅屈居《连山》首卦的艮。故推知,连山前必有一种以坎为首卦的易-----《水书》存在。正所谓“天开于子 地辟于丑 人生于寅 天地再交合 万物尽皆生”也!
4.岀土于凌家滩的7000-8000年前的双猪玉龙版为祝融乘双龙之式 其上竟已有八山太极图 足见此时早有易经流行。其上的“山”是水字。
古代五行亦以水为首 《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知水为五行之首 为易之本源!《三命通会》论五行生成时亦云:天高廖廓,六气回旋,以成四时。地厚幽深,五行化生,以成万物,可谓无穷而莫测者也。圣人立法以推步者,盖不能逃其数。观其立数之因,亦皆出乎自然,故载于经典,同而不异,推以达其机,穷以通其变,皆不离于数内。一曰水,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者,咸有所自也。水,北方子之位也。子者,阳之初一阳数也,故水曰一……若考其深义,则水生于一,天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故《灵枢经》曰“太一者,水之尊号,先天地之母,後万物之源。”以今验之,则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胎胚皆水也,岂不以水为一?及其水之聚而形质化,莫不备阴阳之气在中而後成。《老子》云:“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足见水书这种古《易》初来于道,来于自然,“上善若水”才是我国最亘古之易道。
二、水书、水族韦氏与豨韦
水书,不反以“口传”式、象形符号传承,且以坎为首。可见其肇根非常古远。水族大姓韦氏,水书择课的水历新年之始与其端节有渊源。然而,韦氏宗根在豨韦、豕韦。
族源
据推,今水族人用的水书易是伏羲易。 因水族是共工后裔 而共工却与伏羲大有渊源 按《路史.共工氏传》之所云:“共工氏 羲氏之代侯者也 是曰康回。”其实按水族韦氏家谱追溯 发现水族与伏羲与豨韦氏有血缘关系 难怪其世世代代相传先祖伏羲之大易。
对于《易》之肇根 对于伏羲用《易》来服务人类。最早是圣贤庄子提岀来的。而庄子却认为豨韦氏比伏羲氏更早对道有感悟---得道。《庄子·大宗师》云:“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地母;维斗得之,终古不忒;日月得之,终古不息;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冯夷得之,以游大川;肩吾得之,以处大山;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 由此推知 是豨韦氏最早运用“易道”来认识天地,判明自然。尔后伏羲氏才将此“道”运用于人 断男女,定娶嫁。他们皆为华夏人文始祖。可见 伏羲晚于豨韦。
相传远古时代,猪神凿破鸿蒙、开天辟地,创造生命。故古人十分崇拜猪灵,以致古有以“豨(猪)”命名的古国古帝。上图为伏羲女娲石像图 纵79、横84、厚15厘米 1958年岀土于滕县(今滕州)西户口。可以说这是人类史上最最神秘的古画。画中第一行:包括伏羲、女娲在内的当今人类始祖都为半祼或全裸体,并比中间端坐的衣冠楚楚的长者低一个层次。四行两侧往下依次为人类演化规律:打猎---训家畜---农耕---立帝----小工业----乘车----通过法制及战争达到优胜劣态汰等等。伏羲、女娲蛇身缠绕 传传中间手持易学大典的智者便是豨韦古帝(剖分混沌,巧定天地两仪之先君)。
关于“豨韦”,唐人成玄英称,豨韦氏是文字以前的远古帝王之号,其能混同万物,契合阴阳两仪。庄子说豨韦得易道,难道仅为“口传”式之易吗?清人王先谦在给《庄子·大宗师》“豨韦氏”注释时说:“豨韦,即豕韦。”钱纂笺引王先谦曰:“下文堪坏、冯夷等,鬼也。豨韦、伏羲等,帝也。”细观水族文化特征,“豨韦”的确存在,且庄子称其先伏羲得《易》也可能是事实。
水族同胞为何专选亥日过“端节”?因为亥为猪、为豕、为豨也。《广雅》载云:“营室谓之豕韦。”营室即二十八宿之一的室火猪,而二十八宿是古代先民对天区的另一种划分。据《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称,天分十二次(分属十二地支)、二十八宿,与封域诸州之间有对应关系:豕为猪,韦为革(猪皮),猪即室火猪(营室),占二十八宿中之一位。而猪与亥合,戌、亥归乾,乾为西北方。这便是古人严格按“天道多在西北”布局各部落的见证之一。而“豕韦”之国民水族恰恰以戌月、以亥日过“端节”(水族年节),亥属水,与水族族称相吻合。
水族“端节”不祭供猪肉,正说明其与“豨韦”或“豕韦”国民以猪(豕)为图腾有关。总之,水族端节与“豨韦”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和神妙的关系。也就是说,古“豨韦”或“豕韦”之名不是某人胡乱取的,而是经过著名易学家、堪舆及卜学家们通过严格推算后方定为国名。推衍之法按“天人合一”、“天地对应”、“万物相感”的思想进行的。试图通过这种布局让居住在那里(豕韦)的人们能管住天上的室属星,使它与人和谐相处,造福于万民。同时也想借助对应星宿保这一地平安或管好这一地的民众,也不排除最初是这里的人先发明用猪皮御寒或敲击猪皮鼓退猛兽而得名。
水族历法
水族与豕韦有渊源,且在亥日过年(端),传古时水族共分九个亥日过端,这可能寓意九州平安纳福之意,也可能与共工“霸九有”有关(九个地方即“九州”分开过节)。水族端节不以猪肉祭供,一是因其族古时长期治水,无暇喂养生猪,长期以江河中的鱼为食,故过节供奉祖宗时也这样,只能以鱼供送;二是其时太过古远,人类可能并未大量驯化野猪;三是其乃“豨韦”或“豕韦”之国民,端节杀猪生怕得罪了天上的室火猪星属,会降罪于本族人民。古传共工战死后尸体不腐,陈于不周山下,尸旁有黑龙(猪)盘踞相护。这说明共工氏族和上古人类先祖们及今水族一样,对猪神十分崇拜。似乎说明古时的确有“豨韦”古帝,伏羲前果然有“豨韦”文明。
三、“豨韦文明”是华夏文明之源
观水书易卷宗,竟有许多“豨韦天道(道即易)”的孑遗,如水历建戌,戌亥为西北,北斗居此方,北斗即猪神;水历以亥(猪)为新年元旦。水书以坎为首卦。坎卦阳爻居中,阴爻在上下,则外柔内刚,四面向中心性发展的趋势。坎为水,无处不流不渗入,成为沟渎、隐伏、险陷、加忧、心痛的现象。而“豕”亦为沟渎。
水书中的字符也多处与猪神有关。如水书异体字“震”、“雷”、“皇”等全含有“豨韦”时代的文化特征——传为猪神专用的钉耙。特别是那个“皇”字,充分流露出猪神(豨韦皇)似有上管天下管地之能。可见,此字当初创于崇拜“豨韦”的时代或稍后的崇猪时代。
笔者此说,并非独为己愿。《庄子·大宗师》也有一样的观点:“夫道……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是指豨韦氏首先得道,什么叫“道”?道即阴阳,是《易》的初始之法。豨韦,即大猪神豨韦氏。据考证,《庄子》一书中的大猪神豨韦氏是最古老的创世大神。古人为何有此说?难道古时代的猪能通人性而服务于人类?不,我认为应该是豨韦氏首先发现猪皮可披在身上御寒或发现猪皮可制鼓,敲击后使凶兽退去之故。因“豨”为猪,“韦”为皮,故“豨韦氏”即为首个发明披猪皮的古老氏族。在初民之期,无论天寒地冻,也是人人赤裸,始知猪皮可作衣穿,这显然是一个重大发明。故猪被称为“亥(猪)日人君”。
中国早期的书如《老子》、《论语》、《墨子》、《孟子》等书中却没有关于伏羲造《易》的记录,他的名字最早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的中叶,当时提到他的书最多的要算是《庄子》。但他却把豨韦氏得道(易道)列于首位,列于伏羲的前期。《庄子·外物》复云:“夫尊古而卑今,学者之流也。且以豨韦氏之流观今之世,夫孰能不波……”《白虎通义·号》:“三皇者,何谓也?谓伏羲、神农、燧人也……五帝者,何谓也?《礼》曰:‘黄帝、颛顼、帝、帝尧、帝舜,五帝也。’”“豨韦氏,亦称豕韦氏,三皇以前帝号也。”为此,不得不臆猜河图洛书等中国之易或来于伏羲之前的某一时代。
古称“天道多在西北”,或有两重含义,一是人类摇篮在大西北;二是西北为水,猪为阴为水,故“天道多在西北”指的是天道发源于豨韦氏。豨韦之道即水之道——水书易。
传远古时代,猪凿破鸿蒙、开天辟地 生命创造已是绵绵不绝。故不仅《庄子·大宗师》先提豨韦,次在伏羲、黄帝等。按《路史·前纪·因提纪下》提法亦先有豨韦氏,次在有巢氏、燧人氏。由此看来,豨韦氏当是上古开天辟地之神。在汉墓画像石上的伏羲女娲像,有一种是伏羲执规画圆以象征天,女娲执矩画方以象征地,中间一人紧揽两人。陆思贤先生以为此人便是豨韦氏。颇符豨韦氏挈天地的职能。从某种意义上说,豨韦氏是一个掌管天地、阴阳交通(易理)的神。
猪神崇拜,在我国各地古已有之,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之猪头龙身玉雕,辽宁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出土之猪头神象,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之陶猪等,皆彰显了新石器时代普遍存在着的猪神崇拜文化。要不怎么传说《周易》的最终整理者周文王也是猪灵的儿子呢?《竹书纪年》云:“季历之妃曰太任,梦长人感己溶于豕牢而生昌,是为文王。”说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梦见与巨大的猪人在猪牢里性交,于是生了周文王。《国语·晋语》亦云:“太任震文王不变,少谀于豕牢而得文王,不加病焉。”所以说,中国的文化之根在《周易》,而《周易》之肇根却在豨韦。豨韦氏在三皇五帝之先,开天辟地之功泽及于今。
在上古的先民看来,人类似乎是猪灵的子孙。于是,先民把猪当作自己的祖宗,供奉为“神主”。因此,凡是有猪灵的神主的神庙,就叫“家”。在甲骨文中,“家”就有庙的正室的意思。因为人是猪的子孙后代,人是猪族,所以“家”字的下部就不是“人”,而是“豕(猪)”。
四、豨韦、豕韦与河南
水族迁徙
观水族韦氏的中原文化因子是那么的浓厚,其可能与中原民族文化有深刻的渊源,或说水族韦氏当来于中原,或至少在中原定居过。笔者这么说,不是有意要把水族韦氏“巴结”于大汉族,而是水族文化有太多的中原文化特征;但反而言之,水族文化也有不少南方“僚人”的文化因子。这只能说明,水族肇根在中原,在河南。
水族文化为何会有与中原文明不能割舍的特征呢?我们不妨从水族大姓韦姓去分析。
《中国韦氏通书》载:“……以风为姓的韦氏的肇根,较能符合逻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也云:“韦氏出自风姓,颛顼孙大彭为夏之候,少康之世,其别孙元哲被封官于豕韦,地滑州韦城是也。”韦氏为风姓之事实发生在三代以前,是人类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姓纂》中亦有云“风姓,伏羲氏之后”。关于风姓,《帝王世纪》云:“女娲氏亦风姓,承包羲制号女希。”总之,经专家考证,中国之姓,最早起于自然物,这已成为一种统一的认识,如澳大利亚学者马志行先生在《中国最早的姓氏记录》(见《谱牒学研究》第二期)中说到包括韦氏在内的39个氏8个姓,均为祝融之后裔。水族民间传,古代天下只有“五公”便已有水族先祖存在,那可能说的是“炎帝姜姓;伏羲风姓;少昊嬴姓、虞舜姚姓,夏禹姒姓”时便已有水族先民。随时光的流转,五姓最终繁衍成了泱泱华夏大民族!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龙骨——甲骨文,给我们对韦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专家把这些出土的奇特的甲骨排列成了《殷墟文字乙编》,其中第2118、8320号甲片上就有关于“韦”的字符。商代承祚《说文中之古文考》称:“(韦)像两人相背行,又像两足有揆隔,乃违之本字也。后借为皮韦字,而出违代韦,本意废矣。”《中国韦氏通史》搜集了“韦”字及其变异体字、象形字近百个之多,上图是笔者从中挑选有代表性的“韦”字,从此字符似乎看出韦氏与古易经有特殊联系,否则那个“韦”字怎上有“阳爻”,下有“阴爻”,左右为“东”“西”方位,中间为太极圈之合体呢?并且那个“太极圏”和《水书易》之太极一模一样。这应该是“豨韦”得易的一个见证,按庄子言,此易当早于伏羲之易。“豨韦”当为洪荒时代的人,其易或是以坎为首卦的“水书易”,若干年后才有伏羲、炎帝的以艮为首卦的“山书易”。由此看出,中华文明当有八九千年乃至上万年的历史。
《中国水书探析》云:我们用哲学的观点来剖析古体“违”字,按其意,违者背行也,于是便有“违(韦)字像两人相背而坐”之说,哲学观认为,凡事物皆先有存在,后有意识,存在是第一性,意识是第二性,存在决定意识。也就是说,很早很早以前,就先存在韦氏族居住于“韦”之地,然后按习惯称为“韦地”之人,再到“韦氏”人。
研究称,韦姓属于姬姓黄帝族的演变姓氏之一。黄帝的孙子中有颛顼氏族部落,善于农耕和饲养家畜,威望较高。黄帝去世后,颛顼被推为华夏部落联盟最高军事首长,称高阳氏。颛顼帝的第五代孙子中有彭祖(亦称大彭或彭伯),是善于养豕(猪)和用豕皮做大鼓的氏族部落长。他又擅长做雉肉汤,肉味鲜美,并把汤献于帝尧。尧品尝后大加称赞,遂封彭祖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后世人称之为彭伯国或大彭、老彭国。彭祖的儿子彭寿,继任彭祖的部落长职务,和夏部落长禹的关系亲密。禹建立夏朝(公元前2070年)后,封彭寿为伯,国称彭伯国。传到孙子一代时,因帮助少康从东夷人手中夺回王位,少康又封彭寿的另一孙子元哲于韦(又称豕韦),建立诸侯国,称韦国或豕韦国(在今河南滑县)。其国名、地名,均因元哲族的姓氏而得名。
商汤灭夏(公元前1600年)时,韦国被灭,贵族在四散时约定以国为姓。而韦国余民沦为奴隶,故无姓氏。到了商朝末年,逃亡于雍州湋川(今陕西扶风县)的韦姓平民,在周诸侯国(邑城今扶风县与歧县交界的周原)的辅助下才建立韦方国,韦遐为国君。韦国在周武王灭纣时建有奇功,被周武王封为伯国,韦遐遂称为韦伯遐。周原出土的甲骨文中记载有“韦伯”字样。韦伯遐奉周武王诏率军讨伐叛乱的宣伯国,取得胜利,周武王以功将韦伯国封迁于其祖先故国地——韦。武王后的成王,又封迁韦伯国于防(今山东成武)。史学界一般以韦伯遐为韦氏受姓的本族祖先。韦伯国传至春秋初期(公元前770年),被鲁国逼迫,又迁回彭祖故地彭城。韦伯国传至战国时代周郝王(公元前314年~前256年)时,被灭。彭城韦遐传至二十四代韦孟,为汉楚王傅,举家迁于邹,以诗书传家,其第四代孙韦贤,第五代孙韦玄成相继为汉丞相。迁于长安杜陵,后代子孙曾显贵于汉唐的京兆韦氏望族。
根据史料记载,韦氏也从西北迁入中原,后来地望河南境内“豕韦”地(今河南省滑县),后散居彭城,即今江苏境内。其早期的迁播情况大致如下:韦伯遐24世孙孟为汉初太傅,辞位后移居鲁国邹县;孟四世孙贤为汉相,后迁杜陵。这就是说,早在汉代,韦氏就已经分布在河南、山东、山西、河北等地了,而且有的韦氏南迁。三国以后,韦氏盛于今陕西省境内,唐朝时韦姓在陕西省境内得到了大举繁衍,以至盛唐时期的韦氏大多在陕西省。与此同时,也有一些韦氏移居到今江苏、四川、安徽等地,多为京兆郡望的分支。总之,历史上的水族韦氏应该也是一个典型的北方、中原姓氏。从西周之兴到东周之亡,即从武王克商到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256年间),韦氏由中兴到衰亡,并有部分迁居南方。
水族韦氏与广西的部分少数民族韦氏一样。由河南滑县(汉族)韦氏演变而来。《康熙字典》载:“豨及大豕”,而“豕”即是猪。亥即猪,水族用亥日祭祖且不杀猪,这种极端的敬猪之俗或来于“豨韦”先祖之遗训。
《千韵》引《风俗通》云:“彭子受封豕韦,苗裔以国为氏。”于是我们推知,水族特别是水族韦氏,与豕韦有故国之关系。这里特别注意的是“苗孙”、“苗裔”等词,夏时中原河南全为汉人,怎会有“苗裔”之说呢?我认这当是刚从贵州迁去的初步被乌蛮(僰人)、古苗语或侗语同化的共工氏族的“半水半汉”式的水族人。
韦姓的最初发源地“豨韦”,据后世考证,韦国故址在河南省滑县境内,当初彭祖的封地是在大彭,大彭就是现在的铜山,而《姓纂》上称彭城是今徐州的古称,所以,当初豕韦的位置亦在中原地区。
陈奂《毛涛传疏·卷三十》也云:“今河南卫辉府:滑县东南五十里有废韦城。”《孙膑兵法·擒庞涓·篇释地》1977年《文物》(第二期)载,黄盛璋认为:“韦成即今之妹村,隋代在此设置韦城县,在今河南省滑州市东南五十里滑州北之卫河,……韦人居此而得名。”经很多学者考证,古豕韦国国址一直在今河南省滑县东南五十余里的地方。这里曾经是水族韦氏的居地吗?也就是说韦氏真的是豕韦之国民吗?是的,而且其始祖元哲还是这豕韦的国君。
吴泽炎修订的《辞源》卷四注:“夏朝,约公元前21-16世纪,少康帝封其别孙彭元哲于豕韦国为诸侯(国君)……”元哲被尊称为韦君。按《水书与水族历史研究》的记载,其时沦为南方苗夷的共工余部也同时被召回豕韦国,于是后来才有“苗夷以国为姓(韦姓)”之说。贵州彝族现存典籍在谈到韩流、颛顼以及吴回、陆终、昆吾的世系时,称中间还有好几千呢!《史记·楚世家》、《正义》也说吴回之孙,陆终之子昆吾和彭祖及其后人曾建有“昆吾国”和“彭福国”,在夏为“五霸之一”。
综上所述,水族文化与河南大有渊源。
编辑:轩辕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