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是熊姓的祖先吗?祝融八姓与祝融文化
祝融是熊姓的祖先吗?祝融八姓与祝融文化1、重黎太阳神与董姓的祝融部落联盟本文,为此进行论证,从祝融部落的迁徙,来分析与蚩尤首领带领下的分分合合与内部争斗,及其演变过程。我在《重新分析燧人氏、祝融与风姓》一文提出了祝融是属于管理火的董姓部落的联盟,属于伏羲女娲大部落联盟之下比较大的部落,人类认识火早于风,那中国第一个姓并不是风姓,只能说是部落大联盟的姓;人类起源与南方,人类在南方古昆仑生活早于玉昆仑(今甘肃祁连山);燧人氏不是仅仅为一个人,最早的一位燧人氏属于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由于认识火、管理火,董姓也就属于最早的姓,董姓部落也是最早的部落。那么,祝融部落为何脱离了炎帝部落,开始迁移,最先落脚是否在昆仑虚呢?之后,扩展到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呢?至今尚无法破解的鬼方与祝融部落为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祝融部落与蚩尤、三苗、九黎有关联,且一会记载重黎,一会有记载重、黎呢?
祝融八姓与祝融文化
———祝融的重黎与鬼方的演化及其与蚩尤、九黎的融合
我在《重新分析燧人氏、祝融与风姓》一文提出了祝融是属于管理火的董姓部落的联盟,属于伏羲女娲大部落联盟之下比较大的部落,人类认识火早于风,那中国第一个姓并不是风姓,只能说是部落大联盟的姓;人类起源与南方,人类在南方古昆仑生活早于玉昆仑(今甘肃祁连山);燧人氏不是仅仅为一个人,最早的一位燧人氏属于南方祝融部落的首领;由于认识火、管理火,董姓也就属于最早的姓,董姓部落也是最早的部落。
那么,祝融部落为何脱离了炎帝部落,开始迁移,最先落脚是否在昆仑虚呢?之后,扩展到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呢?至今尚无法破解的鬼方与祝融部落为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何祝融部落与蚩尤、三苗、九黎有关联,且一会记载重黎,一会有记载重、黎呢?
本文,为此进行论证,从祝融部落的迁徙,来分析与蚩尤首领带领下的分分合合与内部争斗,及其演变过程。
1、重黎太阳神与董姓的祝融部落联盟
1942年9月,长沙子弹库楚墓被盗掘,出土一件举世闻名的楚帛书,它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文字资料。 帛书说:“……有 伏羲、女娲 结为夫妇,并生有4子。……”这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完整形态的有关女娲的记录依据。 楚帛书1942年流入美国,现藏美国华盛顿塞克勒美术馆。帛书中也有楚人先祖“女童”的记载。这不得不先说重黎了。
伏羲生有四子羲、和、重、黎。有的说是重,该、修、熙。《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王逸注:“羲和,日御也。”洪兴祖补注:“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那怎么会出现伏羲与帝喾的不同年代呢?因为,既然古代的事件以传说形式流传,何况是一个部落的称呼,难免会认为是同一个人,其实是部落。《书·吕刑》:“乃命重、黎。”《传》曰:“重即羲,黎即和”。那伏羲四子不是两子吗?传说精妙之处,为我们破译留下了空间。
重最初含义可能就是扶桑树上“十日”的管理神,这与羲和颇相仿佛。萧兵、叶舒宪在《老子的文化解读——性与神话学之研究》一文:重从人从东,而“'东’是太阳鸟所栖息的扶桑”。陈子展先生《楚辞直解》径谓东君“盖日御之神羲和也”。 卜辞中除了析这位东方太阳神外,东母,也是东方太阳神。闻一多的《天问疏证》,“女母古字亦每相乱”。
“女童”应是“东母”的倒称,童、重、东古字通,在甲骨文中本为一字,故可通。因此,楚人女始祖“女童”实即东方太阳神东母,它们都同为女神。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有楚人先祖“女童”的记载,1963安志敏、陈公柔撰文《长沙战国缯书及其有关问题》:以为“此处之女童,或即母童,即传说中之老童”。 而老童(应以耆童为正)已明显是男性神了,与“女童”不等同,性别有向男性神转化之趋势。也就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逐步转变。《吴越春秋·越王阴谋外传》: “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甲骨文合集》14294贞,帝于西方曰彝,凤曰韦;《殷虚文字缀合》: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此四字据袁珂师说补),来风曰韦,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郑注:“夷,读为彝。” 《诗·大雅·zhēng(原字为蒸去掉草字头 )民》:“民之秉彝。”《孟子·告子上》引作“民之秉夷”。《魏元丕碑》“彝戎宾服”,彝显即夷。据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 在甲骨卜辞及《山海经》的一位西方之神:彝(夷)。西方曰韦,凤曰彝。可知它应该是西方太阳神,与东方折丹正好相对。逮至汉末,东、西太阳神犹受人推崇。《山海经·大荒西经》)上引两片卜辞,神名凤名互倒,《山海经》神名有彝夷之异,但二字古本通作。《礼记·明堂位》:“灌尊,夏后氏以鸡夷。”郑注:“夷,读为彝”。对“重”的神性,出现一组异名同实的东方太阳神。那是部落变化之后,出现的不同的名称。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名曰嘘。……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嘘,郭注:“言嘘啼也。”王念孙校作“音唏”。孙诒让云:“嘘当为噎。下文云'下土是生噎’,即承此文而纪其代系也。”袁珂师注:“此噎即上文之嘘。”观此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与《大荒西经》中之石夷“处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长短”,为同一传说之分化。噎、唏(从王念孙校)并为石夷之音转。噎,疑当作(原字为日右加壹),因形近致讹。《说文》:(原字为日右加壹),天阴沉也。”《小尔雅·广诂》;“(原字为日右加壹),冥也。”可见“ (原字为日右加壹)、夷、石夷、耆、黎音近义同,都为西方太阳神。
《山海经》:“灰野之山,有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日所入处。”《说文》:“杳,冥也,从日在木下。”“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草中”。草犹木也,甲、金文中无别。若木亦即太阳下潜地底所经神树下潜。《书·吕刑》:“皇帝……乃命重黎,绝地天通。”《国语·楚语下》:“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山海经·大荒西经》:“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重为东方太阳神,其职责为护送太阳由扶桑树上达天空,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上升;黎为西方太阳神,其职责为迎接太阳由若木(或细柳)下潜地底,其运动方式为垂直下降。重向上故属神,黎向下故属民。
《史记·楚世家》作“卷章”,谯周云:“老童即卷章。”《山海经·中山经》“章山”,郭注:“或作童山。”。1960年丁山撰文《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原字为东的繁体字、重古本一字”, 《广韵》注引《尸子》“(原字为东的繁体字)不訾”,《韩非子·说疑》作“董不识”,董,《说文》但作(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即董姓的董字。 《山海经·东次三经》:“东望(原字为木右加傅的右半部分)木”,郝懿行注:“此木即扶桑”。扶桑为太阳从海中升向天空所必需的攀附之木。重黎之前的老童在同书《西次三经》中作“耆童”,耆之所以讹成老者,盖耆、老义同,且年代久远,字易漫漶缺损,耆脱下方之日遂讹为老。耆童与重黎乃一神之分化。重童、黎耆,古字音近字通。《礼记·檀弓下》:“与其邻重汪(原字为足右加奇)往。”郑注:“重皆当为童。正如春(木)神句芒是借之于东方太阳神重一样,秋(金)神蓐收亦是借之于西方太阳神黎(耆),既然东方太阳神树扶桑由重、羲和掌管,西方神树若木(或细柳)则应该由黎(耆)掌管,其职责与重、羲和相反,当是迎接太阳,并护送其由若木(或细柳)下潜地底。
《老子·赞玄章》:“视之不见,名曰夷”也与其西方太阳神神性吻合。黎,在神话中即太阳(火)神祝融,《国语·郑语》:“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左传·昭二九》:“颛顼氏有子曰lí (原字为梨的繁体字),为祝融。”lí(原字为梨的繁体字)、黎古通。祝融或为太阳神,或为火神,其实火神即太阳神,《风俗通义·三皇》:“火,太阳也。”我认为,黎应为西方太阳神。《方言》十二:“黎,老也。”《史记·卫将军骁骑列传》“迟明”,索隐:“黎,黑也。”。耆、黎字通。《说文》: “耆,老也。”《左传·宣十二》:“耆,昧也。”
而这童、重、东古字通,而董、重、东、童也在甲骨文中本为一字。“蕫”出现在远古人类的语言中。古时候的“蕫、董、东、重、童、仲、中、章”都出于“蕫”( 原字为花的上部下加童),既然重最初含义可能就是扶桑树上“十日”的管理神,那也就是董姓部落属于扶桑树上“十日”的管理神。而“老、黎、离、雝通假,雝音“融”, “董、仲、中、钟、终、重、童”通假。火燃烧旺盛形容的“董、董”的声音与东相同,也就用于管理火的活动即“董督”、“董正”。或简称为“正”。 从事保管,收藏、管理、监督火种,“蕫”也就衍伸出监督、管理、深藏、统率、主持、督察、古老久远等含义。后来,人们崇拜火,祭祀火的活动,也成为“董”主持祭祀的一部分。祝融:“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蕫”表示火的意象,而祝融表示火的特征含义。老董(后称呼为耆童,老童)。“老童”也好,“老鐘”也罢,都没有管理的意思,重、黎本身字义也没有显示管理的本意,无法表达火正的含义,只有董姓的董明确表达管理的职能;而陆终、吴回、禄、重、黎也一样无法突出火正的职能。《左传·昭光二十九年》“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火正称呼为祝融,可是火正不是部落名称,那么与火正有关的部落是什么呢?只有董姓部落才能完整表达,故当属于董姓部落为管理火的部落,也是最早的姓的部落。重是管理东方或白天的火神、黎是管理西边或夜晚的火神,这些都是从“蕫”部落分化而出,是祝融部落内的部落,都是火神或为太阳神。由于董姓部落的婚姻与管理火种而结成的部落联盟,成为祝融部落联盟的称呼。因此,董姓是很早的部落,既然是管理火的部落,也就确定在湖南九嶷山的有巢氏形成之前,既然燧人氏是发明火,那当然属于最早的一位燧人氏在董姓部落之中的酋长。也就早于伏羲与女娲部落时期,更不用说早于炎帝、黄帝等等时期了,然而,董姓部落的祝融部落联盟一直繁衍扩大、保持很久的时间。
2、伏羲女娲部落的迁徙、祝融部落失去大部落联盟首领后的迁移
2.1祝融部落的诞生
董姓部落的迁徙,也在伏羲女娲时期,开始由东部的九嶷山周边一带迁移,这一部分迁徙逐步形成联盟,也就是祝融。《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面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有谓烛龙”。烛龙是炎帝氏红蛇部祝融。祝融与重,合称重黎。司重,章,童建木、立建木之地名“章尾山”。 《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又名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意为氏族分布有千里之广)。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之下”可见,祝融在炎帝之前就存在。
早年伏羲女娲为避洪水,从榆中迁甘肃东部麦积山、陕西眉县太白山,再迁陕西宝鸡陈仓,再沿秦岭迁陕西临潼骊山、华山。祝融氏部落联盟从湖南沿着岭南五岭到九嶷山不远的广西甄皮岩一带,迁移到贵州,并进入四川省的广元、巴中一带,北移,后来定居今宝鸡市岐山县一带,因境内有太白山(古称其地为太白,与今太白县无关)。传说伏羲“人皇九首”,实为伏羲东迁后有九大胞族,也就是大部落联盟之下有九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组成,被称为“九风”,“九英”,“九凤”“九首人面鸟身”。 祝融氏和伏羲氏同属于燧人氏的后裔,那燧人氏不是单指一个人,是指一个部落首领的名称,并且在迁移。上文提及,最早的燧人氏在祝融部落中。因最早活动伏羲女娲大部落首领活动中心以南,故称南方。 帛书说:女娲是虘(举干)氏之子与伏羲不是同一氏族。女娲《帛书》作女(音施),读作“析”、 伏羲生有四子:羲、和、重、黎,皆为氏族,是伏羲女娲部落联盟比较器重的分部落首领,其实有羲、和、重、黎太阳神管理下的大部落。
早年伏羲女娲为避洪水,也就死亡很多人。而婚姻出现了变化,不再是群婚,而是部落间的婚姻而形成联盟,传说的变为兄妹婚。祝融部落也就形成联盟,出现了祝融的名称。《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下孔疏引贾逵曰:“夏阳气明朗。祝,甚也;融,明也;亦以夏气为之名耳。”这种名为祝融的夏气即是融风 《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融风又称协风,是古人开始春耕的信号。女娲后来继续东迁,到了河南济源王屋山,发生了日全食,一片突然到来的黑暗中,民众以为天塌陷下来,女娲作为氏族首领,责无旁贷亲临王屋山顶,设坛祭天,等到日食解除,天光大开,民众以为他们的这位氏族首领把天补上了。之后组织氏族成员用火攻水,祝融部落也就登上了酋长的位置,伏羲、女娲建立大伏羲氏部落联盟以后,祝融氏族群北移,后来定居在太白,以致管理中心迁移到祝融部落居住的太白山一带。赤禅(女)、洛枪(男)、附前(男)、洛前(男)、皆号祝融氏。祝融氏前后共历四任帝,执政一百年。这也就成为东西方太阳神的部落的分开管理火种、祭祀等。
2.2蚩尤部落的前身九黎
伏羲时代的历史将她记载为女羲、女牺、女戏、女希。伏羲生有四子羲、和、重、黎。伏羲命四子去四个不同方位测天,各自提出自己的数据来制定历法,经过一千多年才完成上元太初历并颁布实行。伏羲母亲是母系氏族的一位女子,这个氏族居于华胥之渚,后人分不清称呼就以地取氏故称华胥氏; 部落迁徙分化。后来华胥族裔东迁,推广莱麦种植,东夷地区便有“莱夷”氏族。另伏羲母亲华胥氏是从婼(又嫟)氏族分离出来,婼氏族长于桑蚕一业,华胥氏去雷泽时,还没有从该氏族中分化出来;去雷泽是寻找莱麦、牧草和桑蚕。从女娲“造人”之后,嫟与婼是女系,来源于桑若。桑若在上古东夷人称桑、扶桑、穹桑;中原河洛(雒)地区称建木、扶木、婼木、表木;西羌称若木、榑木、榆木;北狄称扶余等。嫟属于以桑蚕经济为特色。也验证了扶桑,太阳神木。与古董姓部落的关联,即与重黎的关联。之后,在炎帝神农氏时期,结合祝融部落的东迁,融合成为一支大的部落,蚩尤成为部落的首领。
蚩尤作为部落联盟首领,东夷人方阳夷、风夷中的黑蛇支。这一支本作儵(音速即黑蛇或玄蛇),也和修、攸、即帝修、帝尤、帝攸或帝儵。同时又是女娲黑虎族 族——苗裔。是黑蛇黑虎部族。古代“阚”即虎,尤阚合文又作虎儵(音速或育),黑蛇,黑虎部族又作虓(音哮),这就是九黎族的来历。九既是蛇,又数九,因之又名九黎氏、九黎族。蚩尤发展了伏羲上元初历,在多水地区建立天文中心,在居邑筑城(干打垒),有城、有廓有祭祀中心。内城为京,外城为邑。有宫有郊,有台有坛,有圜有潬(善)。蚩尤还发展了耕稻作,发展渔业。畎夷在沉积平原的沙壤土上耕作,发展为九黎八十一兄弟氏族联盟。黎者,黍稻犁耕,遍布九夷,故名九黎。蚩尤在北方建立的黎国(冀国)是三苗九夷的统一联盟国。
《说文》:“亥为豕,与豕同。”段注:“二篆之古文,实一字也。”《论衡·物势篇》:“亥,豕也。”《吕览·察传篇》记有“三豕”即“己亥”之故事,均可为证。《古本竹书纪年》及《山海经·大荒东经》并作“王亥”。《史记·律书》: “亥者,该也。言阳气藏于下,故该也。”《释名·释天》:“亥,核也,收藏万物”,与杜注“蓐收”义同。亥与豕古本一字,豕、耆、黎、夷,段玉裁并系于十五部,故例得通转。所以说,蓐收和黎也是一神之分化。又因为亥与豕古字同,所以西方神(兽)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西宫白虎外,还有封豕。《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奢龙即东宫苍龙,大封即伯封”。由于炎帝神农氏时期,祝融部落与东部原部落的融合,重黎部落成为一支主要的力量,蚩尤部落联盟与祝融部落产生密切的关系。
炎帝族又名华夏族。“华夏”之“华”即莱,源自华胥氏引种“莱”麦,又依华山华县而居,在华山立中天表木,以此地为天地之中,故又名“中华”。炎帝九世夸父,以狙猴——“夔”为图腾“夔”又名夏,故又称华夏。蚩尤大部落管理下的盘瓠氏是燧人氏的一支,当时过着半牧半农的生活,是以“葫芦”为主要粮食,并最早发现培育葫芦的族人,就被众人尊称为瓠民。古代莱又名华,是种莱的氏族,又叫华族,专门培育葫芦的氏族又被称为瓠氏。葫芦又名“瓜瓞”《诗·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瓠民发现瓠不仅可食,还可作器物用。巨瓠剖之为舟作船,名盘瓠舟、天盘舟;小瓠剖之为盘、为瓢为勺;自蒂开口,为“瓶”,为“壶”,用以盛水;自蒂上下截半,为葫芦罐,或上段为盖覆之以扣如“盖天”;下段为“盆”,为“碗”,为“钵”,为“盘”,因而名盘瓠、槃瓠。后来,有了陶器的发明,其各种形状皆源于瓠器。也因此在瑶族,把盘瓠称作祝融部落的吴回的族兄弟。因此,我在一些论述中,把原来迁徙的成为老,而老、耆、黎、夷,豕通转,祝融部落开始畜牧业的养殖,九黎,九代表多部落,八十一兄弟也是代表多部落,可见一斑。九黎族的首领叫蚩尤,兽身人言,铜头铁脖子,头上有角,耳上生毛硬如剑戟,能吃砂石,可能是以某种猛兽为图腾的氏族。他有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是勇悍善战的强大氏族部落。
2.3祝融部落东迁与东部部落的融合
《山海径》:“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讠天)天)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江水,生共工,共工生后土。……”《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成都载天。有人洱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深饮,饮于渭河,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种“承袭”和“世”,不是父亲子相传的世系关系,而是母系时代的代系关系。《山海内经》曰:“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妖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而相传炎帝神农氏历经临魁、承、明、直、厘、哀、榆罔“凡八代”。《帝王世纪》载:历经神农、承、临、明、直、来、衰、榆罔“凡八代”。这证实是炎帝分为两个阶段,而王大有把他命名为:炎帝魁隗氏、炎帝神农氏;而每一阶段都出现多代的首领。如《国语.鲁语》:“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能殖百谷百蔬。夏之兴也,周弃继之,故祀之以为稷”(因为烈山或历山在湖北随县境内,东汉学者郑玄注:“厉山氏,炎帝也”);也出现战国屈原《远游》:“指炎神(炎帝)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嶷;览方外之荒忽兮,沛网象而自浮。祝融戒而还衡兮,腾告鸾鸟迎宓妃;张咸池奏承云兮,二女御九韶歌。”这“嶷”指湖南的九嶷山,“祝融”南岳、“衡”山、“二女”传说都在湖南。《山海经.海内经》:“炎帝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生鼓、延始为钟,为乐风”,其实炎帝不是仅仅指一个人,仅仅属于部落酋长的称呼。那也证明,祝融部落也是炎帝之一。
炎帝氏族谱系“红崖丹书”,并由王大有先生破译。“丹书”是由四川邛崃,珙县进入贵州的共工氏后裔书写的共工氏族谱。 “红崖丹书”,记载了炎帝系族谱和各时代的主要社会发明,证实《山海经》所载炎帝世系可靠无误。炎帝又名赤帝,其佐为祝融,死托祀于南方炎火之地,为火德之帝。
伏羲女娲大部落联盟后期,势力最强的要属南方的几大部落,魁隗(男)嫁到赤水氏部落并当上大酋长,又被推举为男方各部落氏族联盟的大酋长,大伏羲氏族因洪水之难和氏族内部的纷争原本已经衰落,在争斗中,魁隗“以火德王天下”,把 “赤”字改“炎”字,后人称之炎帝。炎帝魁隗氏第五任大部落联盟酋长属于祝融部落的人员,主要活动在陕西、甘肃、宁夏一带。中原地区的大伏羲氏族各部落虽然臣服于炎帝政权,但他们除了不公开称帝外,其余完全自行管理,炎帝政权对他们没有丝毫的控制。祝融即位之初曾试图向中原地区扩张,但此时氏族内部出现了纷争,炎帝族的几大支脉都想争夺,祝融便打消了东进的念头。祝融死后,祝融部落的长琴即位称帝,共工不服,率本部族众征讨,双方进行了一场恶战,长琴被迫放弃酋长职位,带领着祝融氏一支离开部落中心区。长琴率领部落部分迁徙在山西安邑一带、豫中的嵩山地区(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最后,迁徙于河南昆吾(今河南濮阳市)、滑县一带,山东濮城、菏泽、定陶等地、山西南部的鬷川(闻喜)、翼城、曲沃、绛县、垣曲、左邑、桐乡、襄汾、新田(山西侯马)等地以及山东、江苏、浙江等地。保持打猎、打仗的优势。并与第一次迁移的部落融合,成为大的联盟。
祝融部落立居河南昆仑虚(濮阳)、河南许昌一带后,逐步与东部的部落融合,带着先进的战争工具、动物的驯养,进入燧人氏之时迁徙的老部落范围之内。这两大新老部落内部斗争,蚩尤部落大联盟与炎帝的斗争,最后演变成为西北的轩辕氏乘虚而入,与蚩尤的战争,最后统一各部落。 于是,董姓部落、祝融、赤帝、炎帝、神农氏、蚩尤就变成统一起来。也就有了蚩尤是炎帝后;赤帝、炎帝与神农氏在史书的混同;九黎、蚩尤、九夷、与炎帝、祝融的混同,包括居住地点的混合。
炎帝神农氏大部落后来分为东西二部,西部为炎帝本部以华山为中心,再西还有诸氏、槐氏、磈氏、隗氏等。东部为神农本部,在太行山南麓与共工,祝融氏相邻。后在博山、历山发展,先都陈留,称霸于三苗、九黎。以后,与九黎族发生了长时期的冲突,又被蚩尤驱逐出境。灭其八个“假太阳”、“假月亮”蔑称神农氏为黑乌鸦,因为真正管理火、祭祀、战争的祝融部落与九黎部落融合,后战败的神农又退回陈留。至神农榆罔,又值天灾,不得不从陈留再西退,复又与共工,夸父诸炎帝裔族冲突,榆罔取胜,占据伊川常羊山共工领地,都空桑,共工、夸父后又联合蚩尤收复失地。榆罔北上求天鼋氏(轩辕氏)挥师南下。时蚩尤暴虐无道,兼并诸侯,当时的天下共主发明农耕和医药的“炎帝神农氏”已经衰落,酋长们互相攻击,战乱不已,生灵涂炭,神农氏无可奈何,求助于黄帝。周朝《逸周书·尝麦解》,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 “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经过涿鹿、阪泉之战。炎帝向黄帝求援,双方在涿鹿大战一场。《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拼音:pí xiū)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黄帝取得了胜利。最后黄帝代神农氏,昔日炎帝在洛水上游祁村湾卢氏城。
3、祝融文化的大发展
3.1昆仑虚与昆仑氏的变化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载文““黄帝者,少典之子。……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取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帝颛顼高阳者,黄帝子孙而昌意之子也。……帝颛顼生子曰穷蝉。颛顼崩,而玄嚣之孙高辛立,是为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蟜极,蟜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自玄嚣与蟜极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颛顼为族子。……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崩,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当然,司马迁故意把少昊为帝排除在外了,而且各帝也不仅仅为一人。
黄帝把有战功的人材、氏族团结起来,巩固了姬姜联盟,又进一步分流那些不合作的氏族。首先使东夷族三苗九黎联盟分化,再把东夷少昊部分化,再分化蚩尤部,恶者北迁,善者留原地,为邹屠氏;……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九黎乱德”。于是发生了空前未有的民族大动荡、大分化、大抗争、大融合、大迁移。是时东夷九族一分为三:东北九夷、东九夷、南九夷。东北九夷和南九夷均不愿接受少昊清管制,更不愿屈服于黄帝,只有东九夷接受黄帝和少昊清的统治。《史记》记载:黄帝东征到达过东海,蹬上过丸山(今山东潍坊市西南);西征到达过崆峒(今甘肃定西市岷县西),蹬上过鸡头山;南征越过长江,蹬上过熊山和湘山(在今湖南境内);北征驱逐荤粥(匈奴),大会诸侯于釜山(今河北张家口市涿鹿县保岱镇窑子头村);“五十二战而天下咸服”。黄帝封禅泰山,实行以夷制夷,分而治之的政策。黄帝有二十五子,是说有二十五宗或二十五人入赘加盟到黄帝氏族。有十二子得姓,是说黄帝册命了十二各部落首领,后为十四个。十二姓中,只有姬姓是黄帝本姓。其他为酉、己、滕、葳、任、荀、僖、嬉、环、衣。是部落的称呼。《史记?封禅书》说:“合鬼神于西泰山(山西霍山)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立立)(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凰覆上……”这些都是被打败的部落称呼。《通鉴外纪》:黄帝设置的官员有“六相二史”。六相是:风后、太常、苍龙、祝融、大封、后土。二史是:左史仓颉,右史沮诵。凡是顺从的族国留在原居地成为属族,不服从的,东西南北分流,远徙他方。又使降者的首领为命官去统治原来的属民。然由于黄帝部落的衰退失败,各部落有纷纷恢复原有部落。而少昊,己姓,一说嬴姓,名挚,号金天氏,又号青阳氏,如祝融原列入“己”首领管,后又脱离出来。
3.2祝融部落联盟的扩展
黄帝后期,东部少昊与西部少昊日益强大并联合起来向中原会聚,邹屠三苗与共工夸父重振族威,东夷少昊集团的大酋长清喾(代用字),率本部二十五族,联合炎帝后裔共工、祝融、夸父族和蚩尤氏的九黎三苗族,大举进攻黄帝政权,迫使其让出帝位,少昊代黄帝登临帝位,重建三苗九黎国,都兖州曲阜穹桑。《左传,昭公元年文公十八年》《史记、五帝本纪》《淮南子地形篇》以及《山海经》其他各经对少昊(帝俊)后裔均有许多传说。如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日冥师。生允格,马骀……少昊生晏龙、羿、蒍、始州、北齐、叔歜、儋耳帝鸿、十二月女和月母、玄股、天吴季厘、齿民、倍伐、张弘、中容……等。还有八才子、不才子之说。不才子谓“穹奇”状如虎、有翼、或谓“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猓狗、食人,食人从首始”。以上子裔均表示分封、入赘、夫妻联姻女系下传或代系不明。不都是直接下传。少昊部落首领下的常羲、羲和(属于太阳神)之国其裔民的一支又西迁至甘、陕、南下云贵,其中一支为今四川凉山彝族和云南彝族之先民,又有一支南下海南为今黎族之先民。
少昊时,国族上百。各族围绕祭祀中心又建立起自己的宗教中心。少昊族部有就二十五个。羲和阳夷日族十个。三苗就有三首,三身、三青鸟、三五彩鸟(皇鸟、鸾鸟、凤鸟)等至少十二个。九黎九虎九个。蚩尤已分化为蚩、尤、邹、屠和邹屠至少五个。人夷分化为人、修、儵、条、已、己至少六个。畎夷分化为宿沙、白犬、天犬至少三个。重,也就是董姓部落联盟的祝融部落就出现:老(耆)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但仍组成祝融部落联盟。该,分为蓐收、奎、封豕、封稀、防风、大人至少六个。熙,分化为宧、已、熊、龟、鳖、鲧六个,天吴(虞)国、玄股国(玄夷)……氏族迅速滋衍。这样三苗,九黎氏族文明繁荣,进一步涣散了少昊巫政。由于少昊末世,巫政乱德。少昊时,颛顼氏成为少昊清阳的亲族。族中有一非常聪明的少年,被清阳赏识,教他各种天文知识,故《帝王世纪》、《水经注。若水》说:“生十年而佐少昊,十二而冠,二十登帝位”, 少昊末任帝禅位给外甥,进入颛顼高阳氏。
这时期说重的部落分化,其实是扩展更为贴切。毕竟还没有解体,只是内部的膨胀。部落联盟内出现基本一致的称呼,也增加了其他部落。
3.3老童在颛顼时期的作用
颛顼氏族在迁徙途中与共工氏发生剧烈冲突。昌仆颛顼氏继续东迁,到达兖州,昌仆氏定居于济宁独山湖,居濮城。与祝融后裔祝融部落首领老童结盟,老童入赘颛顼氏为胥。得到祝融部落的大力支持与结盟,颛顼得到祝融军力的协助,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加以整治,是谓“绝天地通”。 高阳,本作高羊、弓高羊、有穹高羊。高羊故地是炎帝氏族姜姓羌人羊图腾氏族的都邑或聚落,少昊清阳封颛顼于此,成为颛顼氏兴起之地。颛顼是从陕甘迁到中原的颛顼族裔支,号高阳氏。高阳虽是颛顼氏兴起之地,却不是帝丘。颛顼帝丘在顿丘、却位祝融部落老童的部落中心今河南濮阳,因地势较高成为新一代颛顼政权的帝丘。颛顼时代任用祝融部落内的两大部落南正重司天属神,命火正黎,司地属民,进行历法改革,重,司天,观星象灾变测人间灾变,反之观人间灾变,知星明灾变,收集观测资料,颁于天下(如同今日之气象预报)。黎领导百姓治病防灾,从事各种经济活动(农、商、渔、牧……)。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重、黎或重黎皆为氏族族团名,是古老的氏族。重成为太昊佐、少昊叔。黎也成为东夷族团领袖,也是少昊叔,是分衍出来的大巫觋集团。重黎是重和黎的合婚族。在颛顼之前早已存千年。传说在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因此,颛顼时代仍起用重黎,命重司天属神,命黎司地属民或重献上天,黎邛下地。劝导百姓遵循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断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复正常秩序。表示夷、炎、黄三大族团联盟。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
重黎的黎被称为“祝融”之黎,又称铸融。炎帝时为“火正”,又可视为铸金属黎铧或锄的工正。也可视为共工。重族主要活动于山东北部地区。黎族主要活动于山东西部和豫北,晋东南,冀南地区。重黎氏族主要活动在章丘,平陵……等地。重和黎族独司天地鬼神以来又被称为“祝融”。不仅颛顼用之,其后裔直至夏、商世司天地。周时,程伯、休父为其后。故《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山海经·大荒西经》:“老童生祝融。”谯周曰:“老童即卷章。”《世本·帝系篇》说:“颛顼娶于胜坟氏之子,谓女禄,是生老童”、其实,不是生,是部落集团下的分部落的首领。“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产重及黎。”《国语·郑语》韦昭注:“颛顼生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 《国语·楚语下》说:“及少昊之衰也,九黎乱德……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荆楚岁时记》引许慎《五经异义》:“颛顼有子曰黎,为祝融。火正祝融为灶神……” 《癸已存稿》引《许慎异义》:“古《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豫北冀南后岗类型为蚩尤裔文化,蚩尤为九黎之君,而祝融即黎,正应该是来自九黎集团。蚩尤族在西部渭水流域与炎帝一样是崇拜虎(“黎”义即黑虎)即崇拜参宿的族群,但是到东部豫北冀南经历几代人后与祝融部落的融合,而东夷的传统是崇拜大火,而且用鸟象来表示大火崇拜,所以九黎集团中的祝融族后来成为颛顼的火正,祝融也成了一只鸟。
认为以“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就会进入循环的漩涡之中。首先,从女娲时期出现祝融,就否定了祝融首次出现在颛顼,只是颛顼时期,祝融部落为颛顼中坚力量。而老童与祝融谁先后,前文已经论述,是太阳神的不同称呼。
3.4祝融在帝喾高辛氏时期的被分化
3.4.1、吴回与盘瓠
帝喾,也就是颛顼的重臣高辛氏大酋长姜喾美(又称俊、姜俊),十五岁时,因辅佐颛顼帝有功,被封于高辛(今商丘市南高辛〕。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率领本部族人东征,击败共工氏,旋即被各部落联合推举为帝。后颛顼高阳氏,成了偏居北方一隅(另说法:颛顼死后,侄子高辛即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实住帝丘(今濮阳),帝俊即高辛氏帝喾,《左传·文公十八年》:“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肃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谓之八元。”这只是用图腾表示,也就是八大部落。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曰:“火正曰祝融”,火正,就是掌管火的官员。《汉书·五行志上》一书说:“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因为祝融是火神,他的威力也被应用到战争中去了。五正之制:以勾芒氏(即重氏)为木正,以祝融氏(重黎氏)为火正,以蓐收氏为金正,以玄冥氏为水正,以后土氏为土正。勾芒氏专事天文历法,主祭东方和春季之神;祝融氏主事农业,主祭南方和夏季之神;蓐收氏为少昊氏古老的一支,主管刑罚,主祭西方和秋季之神;玄冥氏,主事水利,主祭北方和冬季之神;后土氏,女娲氏的一个主要支部,地位高于前四者,可以说是统管。祝融部落以善于取火用火而著称,所以,其首领就被五帝之一的帝喾任命为掌管火的长官“火正”火正的职责为取火、出火、纳火、改火和保留火种,被尊为火神。《史记.楚世家》载:“重黎(祝融的另外称呼)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这一时期也是父系氏族的发展时期,入赘婚的开始盛行,也是祝融氏被分化的时期。喾举兵伐共工。先命火正重攻,不克,复命木正黎佐重,又不克,证明祝融部落对帝喾高辛大部落酋长的不满,也对酋长入赘霸占祝融部落的管理权的不满。结果,帝喾(帝俊)派遣重黎镇压共工没有尽力,产生抵触情绪,大怒,以此重黎召回论罪处斩,换掉了人员?又命重、黎弟吴回用围而不攻,困而以耗之计,又断共工水源,终于攻下共工居地共头山,破涅都。喾使吴回复居“火正”, 吴回征战有功,称为“帝虞”、“帝吴”、“大吴”、“天吴”。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那我认为,这吴回是不是祝融部落的人还是外部落进入祝融部落,仅仅以官职命名呢?仍为祝融之官。不然何以有:祝融有一弟叫吴回,又称回禄,也是官司“火正”。只是名声没有祝融大,人们把火灾称为“祝融之患”,成为贬义呢?
帝喾高辛氏也在分化九黎部落,而说盘瓠是祝融部落吴回的族兄弟,盘瓠是吴回的同族兄弟,帝喾高辛氏也在进行内部分化。盘瓠居住昆吾,也就是昆仑虚,在典籍《周易·说卦》中注释:“艮为狗,正西昆仑狗国”。因此,史籍《玄中记》中所记载的“帝之狗”,实际上是指女婿盘瓠来自祝融部落居住的昆仑虚。吴将军是吴地的首领或是封稀氏。封稀氏又称稀韦氏、豕韦氏、室韦氏,风即东夷中的风夷,稀、风两放合婚的子裔为防风氏,防姓又为方夷。稀、南楚叫猪为稀,封,古文为大,封稀即以大猪为图腾以养猪为生的一个氏族。防风有凿齿之俗(古称凿齿民)。当时,防王政权是与高辛氏并立的两个政权。而吴将军就是封地在苍梧山吴回后裔。这岂不证明,吴回不仅仅是一个人,后继任者依然为吴回。
传说远古高辛帝时,“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盘瓠”。 后汉书·南蛮传》、 晋干宝 《搜神记》等书记载,远古帝喾 ( 高辛氏 )时,有老妇得耳疾,挑之,得物大如茧。妇人盛于瓠中,覆之以盘,顷化为犬,其文五色,因名盘瓠 。太湖地区的防王向北方发展或者是“问鼎中原”,当时就有了“防王作乱,数侵边境”之事,就有了《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盘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而归,那真正的是吴回部落被镇压下去。在濮水的盘瓠氏应征,带领獒犬、潜入吴台防王吴将军大营诈降,乘防王大醉,獒犬取防王头,献与高辛,高辛以其第三女配盘瓠,封定界侯,封地在大茅山。后“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 史籍《玄中记》载:“高辛时,犬戎为乱,帝之狗曰盘瓠,去三月而杀犬戎,以其首来,帝以女妻之,不可教训,浮之会稽(浙江)东海中,得地三百里,封之,生男为狗,女为美人,是为犬封氏。”巴南、桂北的瑶族盘氏,称盘瑶,与冉氏、元氏、巴氏、李氏、田氏为瑶族六著姓。而畲族盘氏与蓝氏、雷氏、钟氏则为四著姓。据《盘氏宗谱》和神话相传:其始祖龙麒卫国有功,高辛帝赐配第三公主,生三男一女。帝赐长子“盘装”就姓盘,名自能,受封南阳郡“立国侯”;次子“篮装”就姓蓝,名光辉,受封汝南郡“护国侯”;三子“雷公云头响得好,朱笔取姓便姓雷”,名巨佑,受封冯翊郡“武骑侯”;一女名淑玉,招婿姓钟,名志琛,受封颍川郡“国勇侯”。盘瓠死后,“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沅水》:“盘瓠死,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其母白帝,赐以名山,其后滋蔓,车曰蛮夷。武陵郡夷即盘瓠之种落也”;《玄中记》作“盘护”。后盘瓠助帝喾取犬戎吴将军头, 帝喾以少女妻之。负而走入南山 ,生六男六女,自相配偶。其后子孙繁衍。这个故事在我国南方瑶、苗、黎族民族中也广为流传,据说那时原人民都非常虔诚地祭祠盘王。后“盘瓠”音转为“盘古”,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这吴回却是重黎的兄弟,瑶族记载:这吴回与盘瓠同族,岂不是瑶族的先祖与董姓部落的重黎两大支系的祝融联盟之内,且记载雷神吴回(也叫吴雷),那三苗九黎与祝融部落是同在一部落。
濮伯布洛陀率众南下,防王吴军大败,布洛陀攻下会稽,重新有了领地,开始垦荒岭南,艰苦创业。传说“盘瓠负帝女入南山”缘于此。由于盘瓠助高辛氏建奇功,因此,到南方后被免除徭役赋税,族众自称为“勉(免)”“莫徭”、“没徭”,其居地名瑶山(今浙江余杭良诸徭山),裔民称“徭民”、“摇民”。由于平地已为开发占领,故畎夷盘瓠氏只有去开辟山野丘陵地。畎夷盘瓠民由于免交租赋,又不受关梁限制,所以氏族很快发达兴旺起来,后来从会稽又向西南发展,又进入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江西而汇集于长沙武陵地区,与蚩尤氏、祝融氏共同开创了屈家岭文化和大溪文化。形成了古三苗国大联盟,雄据江南。对同时代的尧、舜、禹政权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这才引发了尧、舜、禹时代的对苗、夷、濮、越的大规模战争。盘瓠后裔向南发展的一支,在广东潮州建有高皇尞村寨,有盘瓠庙,这一支为后来的畲族,另一支是壮族。重、黎、重黎、童、有邰氏、有绒氏、邹屠氏、防风氏、娵訾氏、陈丰氏、高辛氏等古文字和族徽铭的金文,甲骨文中已屡见不鲜。有关盘王瓠传说的剪纸,至今在苗、徭、壮各族中广为流传。
3.4.2、祝融八姓的分化
再看后来,吴回生陆终,是真正的生吗?以前的生可以是继任者,那么,《大戴礼记·帝系》:“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世本·帝系》:“吴回产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昆吾者,卫是也;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也;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也;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连,是为芈姓,芈姓者,楚是也。”从这判断,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聩氏,生六子,得八姓。这鬼方是那里啊?这也是祝融部落的分部落,同姓不婚,在那时已经形成,“陆终氏娶于鬼方氏”,怎么会呢?再者,当时刚进入入赘婚,那陆终也只是安排在祝融部落的首领,其入赘祝融部落也行为可能。既然,陆终仍按祝融部落的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经过多年的内部争斗,也就有“三年,启其左胁”,让祝融部落感受如身体般的痛苦;这就是帝喾高辛氏击退犬戎之后 ,《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把吴回作为犬戎之将了。他并没有趁机穷追猛打,将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喾四妃是帝喾氏族在迁移中,不同氏族与不同联姻的顺序,不是同一个帝喾拥有四妃。于是,帝喾高辛氏就把重黎部落的强大支系重分化了六大部落,最后在分化为八大部落,而人们误认为是重、黎两大支系的分化。故祝融部落在这时候被全部分化了,只是历史记载有时也把某一分部落作为祝融记载,并不是祝融部落的自由大发展时期的说法。
而关键点是祝融部落确切说是重部落的最强大小部落为最先居住的地方昆仑虚,那支才是最有战斗力的。这一支在濮阳,难道他居住的帝丘都封给他人吗?他也不知道入赘到哪地方去?也只是在祝融部落的昆仑小部落。故有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实住帝丘(今濮阳),未后来的鬼方留下伏笔。
3.5祝融分化的部落被禹帝的驱逐
3.5.1尧帝令祝融杀大禹部落的首领鲧给祝融部落留下隐患
《史记·五帝本纪》“帝喾之子,姓伊祁 (亦作 伊耆 ),名 放勋 。初封于陶 ,又封于唐,号陶唐氏 。以子丹朱不肖,传位于舜” 。这耆表示什么信号呢?是不是老童部落的?《史记》则记载云:“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帝喾高辛氏最后一帝巴加死后,中原各大氏族推举青阳氏的姜角为帝,建立帝挚青阳氏集团,帝喾高辛氏政权宣告结束。帝挚北斩楔输,西灭九婴,中除封豨,南屠巴蛇,又杀凿齿。可见,帝挚时期依然部落争斗不安宁。帝喾后期,“命羿扶下国,除民百艰”(到各个属国帮助解决危难)。当时,羿为帝喾射正。挚继帝位,组织东夷各族人民抗洪救灾,向山地转移,重新划分氏族领地。导致大汶口文化进一步扩大并与良渚文化进一步融合。
帝挚青阳氏集团最后一任帝姜匡二禅位于异母弟姜尧,姜尧改国号为唐,建立帝尧陶唐氏政权。姜尧改国号为唐。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唐尧的父亲姜斯遂,娶陈锋氏女子庆都为妻,居住在丹陵。后来庆都怀孕,在丹陵宫中生下了尧。十五岁时被父亲封在了陶邑(今山东荷泽市南陶丘),十八岁时又改封于唐邑(今河北保定市唐县西北),始称唐尧。《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骃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
传说唐尧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都是古人对各种自然灾害的概括。唐侯尧联合东夷民族有穹氏后羿,击杀了十日氏族,帝挚不能制止,这就是羿射十日之传说。十日出,一日真,九日假,是大旱之意。采用的是夸张、借代和“神化”的手法,以图腾、徽铭、符号等表述形式加以记录,更换部落首领,或采取入赘婚进行带领部落。(如《山海经》)。这种“神化”的记录是真实的。尧复与羿征服九夷各族,后羿为射正,随后羿又追杀南逃之蚩尤余众,诛凿齿,服修蛇,夷族各族皆归降。封羲和氏伯叔六人为四岳,封契为司马,后稷为田畴农正,夔为乐正,皋陶(要)为大理,共工为工正,垂为工师,伯夷为秩序,伯益掌鸥禽。鲧为水正,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兖、青、徐、荆、豫、雍、梁,各置州牧,统管州内各氏族。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一点成绩也没有,最后在羽山将其处死。《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岛”。可以推断,既然祝融部落的把禹的部落首领鲧杀死,起死回生,《开筮》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初学记》卷二十二引《归藏》曰:“大副之吴刀,是用出禹。”,先以鲧治水无功为由,殛鲧予潬渊。将鲧族从嵩山流放至东海羽山,永不还朝。流共工于燕山密云湖北燕之地,也不准再进中原。此后,天下诸侯再无一人敢言尧禅于舜为非者。从此夷夏联盟进一步解体,鲧氏族被迁东夷少昊修熙故地后,禹守丧三年,继续治水。
3.5.2舜帝的姓与董姓居住的河南濮阳
尧帝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名重华,字都君;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第一种说法,《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今山东诸城市万家庄乡诸冯村人。第二种说法。刘藻在《曹州府志》:“姚圩在濮州东南九十里,《援神契》曰:'舜生姚圩’,应劭曰:'姚圩与雷泽相近,后世称为姚城。’”刘藻又说:雷泽在濮州东南六十里,隋置雷泽县。这也就是《尚贤》中所说的“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天子”。服泽是与雷泽相隔不远的一个小湖,在河南濮阳东南。第三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山西运城境内的永济市。也有诸冯,也有雷泽,也有陶城,也有历山(中条山)。负夏在今运城市垣曲县。第四种说法说舜帝出生在湖南永州。《水经注》说“营水又西经营道县,冯水注之。水出临贺郡冯乘县东北冯岗。其水导源冯溪,本北流,县以托名焉”。其间所提到的“管道县”即是现今的江永和道县,冯水即为江华县的冯河,而江华自古称为冯城,冯水、冯城、冯岗、冯河、,和起来就是“诸冯”。另外九疑山就是历山,还有象山等与舜帝有关的地名。根据史料研究,河南濮阳的诸冯应是舜帝的出生地。
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故号为“有虞氏帝舜”。 尧帝死后,他继承了帝位,另起炉灶。迁往自己的封地蒲坂(今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蒲州镇),改国号为虞,建立了帝舜有虞氏政权。
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舜帝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舜有生于姚地(今河南濮阳范县),便以姚为姓,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从此,我们更加相信,司马迁的世代排列基本是按照部落集团首领来作为生?不是真正的父系排列。司马迁比“舜”至少迟生了两千年,其间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原始的语言和姓氏已经了解,且出现姓氏混乱阶段当然就在西周前部分有误。那重华,为何为重华,生于昆仑虚,是在昆仑部落的地方,也就是祝融部落最强大的聚居地。那么他的名字,重华,本身就是重黎部落的重部落,或称古董姓部落。华为祭祀的华表,属于祭祀的首领。并不是什么黄帝的后裔。而有虞氏呢?上文论及: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故后人称呼重华为“有虞”。
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一方面,他把共工、獾兜、三苗三人分别流放到北、南、西三方。尧崩,禹过黄河舜述职,时舜已迁都蒲阪,禹为司空,帝命禹为百揆,统率百官,命禹继续治水。后五年,禹治水成功,水患平息。舜赐禹黑色大圭以资表彰。禹作《禹贡》,制定五百里甸服,候服,绥服,要服,荒服赋税纳贡法,呈舜颁九州。舜称帝时,反舜诸部,鹳兜、三苗、夸父、邹屠、娵訾、毕方、共工、放齐等拥尧长子丹朱在丹江丹朱城称帝,与舜抗衡。舜于是派军征丹朱,诛鹳兜,把他们逐出中原。舜分天下九州为十二州,新增幽,并、营三州。
禹在淮扬治水又受到三苗族众阻挠,禹以“三苗数为乱”,故“窜三苗于三危”。后来禹又到洞庭湖地区治水,又迁到当地氏族包括巫支祁的一支的阻挠,经过后羿协助才平息叛乱,得以在荆州顺利治水。三苗被一分为二,一支流放于有北之乡幽州;一支随鹳兜远徙南方。战败的鹳兜、三苗、丹朱到了洞庭湖武陵地区,支庶繁衍,漫布于洞庭彭蠡之间,南达广西,及云南高原。后世的三苗尊鹳兜、畎夷、夸父、蚩尤、羲和、常羲为六祖,丹朱,鹳兜领导苗民建起三苗国。最后在南方的争战中,并在进入离贺州不远的湖南九嶷山至广西桂岭一带进行剧烈的战争,无法进入广西腹地却战死。丹朱死后,葬长沙零陵苍梧山北麓。帝舜三十九年,征三苗,南巡衡山,崩于苍梧之野。死于苍梧之野。《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疑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海内南经》云:“苍梧之山,帝舜葬于阳,帝丹朱葬于阴。”《大荒南经》云:“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之所葬也”,《史记·五帝本纪》:“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
3.5.3从有关记载否定董姓不是祝融八姓才出现
《春秋·昭公二十九年》《左传》:“蔡墨对魏献子曰:'昔 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廖之叔安,异封于董,董父豢龙封于鬷川,别为鬷夷,又别为关龙。董、廖、关龙灭于夏。鬷灭于商后,有:廖氏、飗氏、飂氏、叔氏、董氏、侯叟氏、青史氏、鬷氏、鬷夷氏、融夷氏、豢氏、关龙氏、关氏。这个时期,进入开始了女嫁男婚的阶段,女子离开部落的阶段,对不服从教化的,征战就激烈发生。任命其他部落的人员进行管理,作为氏的开端也就盛行。从此看出,舜帝之前,已经在祝融八姓之时,也有其他的封官作为部落首领到了董姓居住的山西鬷川。结合史籍《元和姓纂》记载: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也证明,董姓部落早于祝融八姓。
飂国夏商之侯国也,西周灭之。《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湖阳县,古飂国。”南阳唐河之湖阳镇,是其墟也,东有廖山,北有廖阳河。飂、蓼、廖相通,故亦称廖叔安,其后有以国为姓者,尊叔安为廖姓始祖。飂叔安生●子董父?应该说是在飂部落的首领到了董部落,入赘婚而有董父。不然何有:《元和姓纂》记载,传说重黎是一位氏族首领以谆耀敦大,光明四海。颛顼任命其为火正,专门管理火。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任命重黎为“祝融”之官称。后来共工氏作乱,帝喾派遣重黎前去镇压,重黎多次镇压而不成功,帝喾大怒,将重黎召回论罪处斩,然后以重黎的弟弟吴回接替重黎的官位,继续为祝融之官。吴回有个儿子名终,因为封在陆乡(今山东平原),所以叫陆终。陆终有个儿子叫参胡,因住董地(今山东濮城),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世代相传至今。祝融六姓是昆吾、参胡、彭祖、会连、曹姓、季连。因参胡住董地,其后裔子孙就以居邑名称为姓氏,称董氏。祝融六姓己,董,彭,妘,曹,芈也就变成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史称祝融八姓。这就道出,昆仑虚也是古董姓部落,后人成为重黎的重部落分支,那么舜帝不是姓董吗?以母系氏族部落命名姓?
3.5.4大禹重划九州铸九鼎
帝尧时,鲧用堵截的办法治水,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改革治水方法,变堵截为疏导。帝舜有虞氏部落集团首领最后一任帝美叔去世,姒禹继承了帝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治水英雄姒禹建立夏王朝,氏族联盟时代结束。历史进入王族分封时代。
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禹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朝政教。又收取天下的铜,铸成了九鼎,作为天下共主的象征。重视恩威并济,加强教化。传说西部有个部族叫有扈氏,好战而不愿服夏。禹采取一边用兵征服,一边用德政教化的策略,收到良好效果,使有扈氏终于臣服于夏。东南地区古称“九夷”,即九个较大的部落,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当时,古越部落酋长,总想独霸一方,自称越人各部落之长,不听禹的命令。禹在苗山大会上当众命令将他处死,并暴尸三天。
《归藏·启 筮书》曰: “鲧殛死 三岁不腐 副之以吴刀 是用出禹。”而禹帝部落的鲧被祝融部落征战而死,从此,祝融部落与祝融部落融合的九黎部落,被禹帝讨伐,被禹帝厌恶的祭祀,称为鬼方、夷蛮,纷纷迁移。
4、祝融文化的考古发现与昆仑虚(濮阳)
4.1、祝融文化考古
巩启明著《仰韶文化》指出:祝融文化秦王寨类型彩陶纹样“以网状宽带纹、平行线纹、波浪纹、锯齿纹常见,六角星纹、梳形纹、弧形三角纹、X纹、S纹较少”,与祝融部族有关的大汶口文化及相关因素南下江汉平原的路线一般都认为它可能是从豫中地区经南阳盆地而到达的。韩建业、杨新改《苗蛮集团来源与形成的探索》;从大河村类型晚期及郑州西山古城的兴废来看,进入山东境内的后岗一期文化也可能有“祝融族”。距今5800—5500年间,也间接证明在神农氏之前迁徙的祝融部落。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大河村类型中期对东方的传播和影响达到高峰。
大河村类型晚期又被称为秦王寨类型,其年代约当前3500年—前3000年。秦王寨类型为祝融文化,郑州西山古城(始建于5300年前,约5000年前废弃,或说4800年前废弃)为祝融之墟。早于黄帝时期。如果说《盐铁论·结和篇》“黄帝战涿鹿,杀两峄、蚩尤而为帝”他们认为:如果颛顼时代大河村类型中期文化已有“祝融”黎,距今5500年开始西向影响大河村类型的大汶口人也主要是“祝融”黎,而二者又有共同的根源和祖先即蚩尤、炎帝,那么这两种势力会合后“祝融”的势力大增,炎帝、蚩尤、九黎族长于天文观测,关于祝融族的来源及迁徙,徐旭生先生曾据《国语·郑语》韦昭注祝融八姓考证其分布地域南达洞庭湖沿岸,北至河南、河北、山东交界处(徐旭生著《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韩建业、杨新改认为“祝融八姓的分布实际上暗示了祝融族南迁并融入苗蛮集团的具体路线。由于距离遥远,这次迁徙大概经过了较长一段时间;直到大汶口文化末期时,才形成屈家岭文化。这与屈家岭文化绝对年代的公元前3100—前2600年也是相符的”
大量的天文历法资料已见于半坡类型和西水坡遗址,它们代表着那个时代最高的天文学成就。所谓“九黎乱德”乃是九黎族不听从和服从少昊部的统一领导和颁历了。颛顼虽然重新将九黎族的天文观测活动纳入“秩序”之中,但显然由于九黎族势力的增长、颛顼势力的衰退,九黎族又一次“乱德”了,此即秦王寨类型祝融文化的兴起。通过大河村类型而传播的。这几种来源和渠道恰恰与古史传说、文献资料是相吻合的。大河村类型与颛顼文化、祝融文化有关,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与祝融有关,皖北、豫东、鲁西南地区的大汶口文化年代较晚,主要属于大汶口文化的晚期,认为它即是帝喾的文化,而帝喾高辛氏的火正也为祝融。文献资料、神话传说看起来混乱,但它们与考古材料的吻合却出人意料地好。
从分布范围、遗存的起始年代、文化内涵及其来源看,郑、洛地区的大汶口文化与周口地区及其附近的大汶口文化都有所区别。郑、洛地区年代较早的包含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如郑州大河村、郑州西山、荥阳点军台、青台、偃师二里头、禹县谷水河、郑州后庄王等应与祝融文化相关,其文化来源主要在汶、泗流域,而周口地区年代较晚更为密集的大汶口文化,它们与帝喾时代的殖民(其间当然也有“祝融”,因为祝融“黎”也是帝喾的火正)有关,其主要来源在皖北即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
4.2、昆仑虚(濮阳)
祝融之族在炎帝祝融迁徙之后,活动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其范围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国语·郑语》说“夫黎为高辛氏火正,以淳耀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高辛之前,重黎;于唐虞 羲、和;有夏,昆吾;殷商,巫咸;周室,史佚、苌弘;于宋,子韦;郑则裨灶;在齐,甘公;楚,唐昧;起,尹皐;魏,石申”这里所说的重黎,即祝融氏,昆吾是祝融氏吴回(重黎)的长曾孙。吴回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聩氏,生六子,得八姓。陆终的后裔,重要的有第三子彭祖,封地在彭城(徐州铜山),豕韦是其别支;第六子季连,后为楚国先祖。古帝祝融与做火正的祝融重黎不是一个人。祝融氏在炎帝时期迁移居于河南,河南方言与云南土著方言很象。他们同是祝融氏子孙。祝融氏黄帝黄种人o1基因和伏羲氏的后代黄种人o3华夏基因的后代。也可能混有神农氏o2基因血统。甚至多种血统。祝融氏是中国南方古人的祖先。现在陕西一带发现的遗迹多为祝融氏黄帝的后人与伏羲氏的后人在裴李岗融合后来到陕西留下的。《括地志》云:“濮阳县,古昆吾国也。昆吾故城在县西三十里,台在县西百步,即昆吾墟也。”《左传僖公·二十九年·释例》:“帝丘,故帝颛顼之虚,故曰帝丘。昆吾氏因之,故曰昆吾之虚。东郡濮阳县是也。”今濮阳城中有昆吾台在焉。昆吾氏四方国:苏、温、顾、董。
1987年,在濮阳西水坡发掘出三组蚌砌龙、虎图墓葬。据测定,其年代距今6400年左右,蚌壳龙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 中原地区继黄帝之后由颛顼统一治理,都帝丘(今濮阳西南,史称“颛顼之墟”)也属于昆仑虚。 颛顼之后,帝喾继位,初都帝丘,后迁都伊洛平原。帝喾赐颛顼玄孙陆终长子樊为己姓,封邑昆吾(今濮阳东南)。帝喾之后,尧继位成为祁姓集团首领,以冀州为活动中心,死后葬于城阳(范县东)谷林。濮州(今属范县)有尧母庆都庙,范县辛庄乡北有尧子丹朱墓。舜生于姚墟(今范县城西南),住南河。后晋·刘 昫《旧唐书·天文志》:“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
夏王朝时期濮阳地区建有己姓联邦集团的昆吾(它是夏后氏酋邦王国最亲近的成员)、斟灌、顾等宗族邦国。夏朝时于昆吾铸九鼎,并视为国宝。夏帝仲康的儿子相为羿所逐,奔依同姓邦国斟灌氏。后相即位,都帝丘,至帝杼时迁都于原。其间历百年,濮阳一直是夏文化中心地带,不仅农业发达,制陶和冶铜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
帝喾高辛氏先后封祝融氏重黎、吴回、陆终氏在有熊(新郑)为火正,故史书称新郑为“祝融氏之墟”。祝融氏重黎在有熊(今河南新郑)为火正,其子名昆吾,根据远古多以地名为人名,疑新郑具茨山或他山名昆吾山。据《新郑县志》记载,具茨山有铜、铁矿,而当年黄帝于此练兵战蚩尤,其后昆吾氏徙濮阳,亦为昆吾。那“祝融氏之墟”就明显早于黄帝时期了。
古籍中多用“ⅹ夷”记载夏代以前各部族 如不同图腾族徽的“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凤夷、阳夷”;不同地理方位的“东夷、淮夷、南淮夷、南夷、嵎夷、莱夷、岛夷、鬷夷、冯夷”。根据《说文解字注》 冯 ﹙第6部“蒸”韵 ﹚与鬷﹙子红切,古音 “冬”韵,在第9部 ﹚叠韵﹙古音第6部“蒸” 韵可音转为第9部“冬”韵 ﹚通假,故冯夷氏、鬷夷氏、夏禹盖为同一人物。值得强调的是,夏禹鬷(鬴属,今经典多作釜)夷氏与冀州之岛夷,乃是以地形地貌标其地望(即中条与鸣条之间,以矢昜(唐)纡为中心,以几十个大小湖沼滩涂为网络 星罗棋布地错落在四面环水、酷似覆釜的一些个岗阜丘渚上)的部族。换言之 鬷夷氏即祖居在安邑解州一带丘渚上的大夏部民。
殷商时期以契为始祖的子姓集团至相土时迁至商丘,即帝丘(今濮阳),活动于今豫北、冀南和豫东一带,势力发展至东海之滨。汤时征服了昆吾、韦(在今滑县东南)、顾等邦国,后灭夏建商,以帝丘为其陪都。西周时期以姬发为首的姬姓联邦集团联合其他邦国灭商后,帝丘一带称东国,为管叔封地。春秋时期濮阳一带仍属卫国,为当时较先进的地区之一。
5、鬼方、鬼方氏与祝融部落的支离破碎
5.1、鬼方与鬼方氏的论证
鬼国早出自《山海经。海内北经》:“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一曰贰负神在其东,为物人而蛇身”。意思是:鬼国在贰负神尸象的北边,它长着人的脸,只有一只眼睛。一本说,贰负神尸象在鬼国的东边,这神是人的脸,蛇的身子。而其后《今本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易经·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 三年克之。”;《未济·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一引《世本》:“陆终氏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启其右胁,三人出焉。”;《后汉书·西羌传》注引《古本竹书纪年》:“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十二狄(翟)王。”;《后汉书·西羌传》:“及殷室中衰,诸夷皆叛,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左传·文公六年》:“晋改蒐于董”。等等。
而《古本竹书纪年》、《后汉书·西羌传》、《周原甲文》都说鬼方位于商(今安阳)以西。很多学者认为鬼方活动地区在今山西、陕北、河套一带。王国维《鬼方昆夷严狁考》有:“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昆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际,则曰严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
在甲骨文、《说文解字》里已经产生了鬼字。 “鬼”和《说文》说鬼。甲骨文里,鬼是象形字,字形下面是个人”字 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似人头上戴着一个很大的恐怖面具),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而在《说文解字注》里则释为“鬼 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把人死后所处的境界叫鬼,也就是我们民间俗称“魂灵”。在中国远古,对一些自然现象的无法理解和生老病死的无法,以及人死后所归之处的迷茫无知,并由此幻化产生出鬼崇拜和鬼畏惧。他们把附在活人身上的灵魂与人死后独立存在的灵魂加以区别,称后者为鬼……鬼的观念形成很早,在原始社会初期出现的图腾崇拜中,就融入了鬼图腾崇拜,
最弄不清的是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表明楚先祖与鬼方关系密切,双方居处邻近。《今本竹书纪年》之“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则表明“鬼方”与“荆”相距不远,此“荆”或指今陕西“北条荆山”。或即陆终、季连曾居住之地。祝融是谁?乃楚人的始祖。如果鬼方生活在塞外,身在南方的祝融为什么千里迢迢娶个北方戎狄鬼方女子为妻,在三四千年落后古代,无异于南越王娶了匈奴女子为妻,这是不可能 ?而有提出反驳观点:“鬼方氏不是鬼方,祝融是夏朝以前的人,而鬼方的兴起是在商代”。也有的提出:史籍《国语·郑语》记述西周末幽王八年时候的列国形势中说:“当成周者……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显然隗就是媿姓的倗,一国而两名。
人们为鬼方争论着:有以《竹书纪年》:“(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荆即楚的别称,来说明楚国和鬼方有着莫大的关系?又很可能是武丁先伐鬼方,后又挥师南下伐楚;又以《周易内传》明确指出:“伐鬼方,《诗》所谓'奋伐荆楚’也。楚人尚鬼,故曰鬼方。”从屈原的《山鬼》,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中的巫山云雨这些宗教祭祀,都可以看出来楚人尚鬼?而有以 “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更不能以周朝的称呼来为在商朝的民族下定义?有人提出:“鬼方其族庞大,后来支系繁衍分为多部,各创别姓。没有任何'鬼方属芈姓’的影踪。中原的祝融八姓,与鬼方(媿、隗姓)不应混同”。那么鬼方到哪里去了呢?
在商朝有许多小国都称“方”,例如:土方、吕方、苦方、龙方、马方、蜀方、盂方等。甲骨卜辞载“鬼方易”,即鬼方向远方逃走或迁走。在先秦时期的文献 如《易经》'《诗经》《竹书纪年》等书中 多次提到殷、周统治者曾与“鬼方”发生争战。鬼方常与昆戎、洛泉、昆夷、绲夷、串夷等混用。鬼方的称呼在商朝称鬼方;西周称昆夷、玁狁;春秋称呼戎狄。鬼方是殷商至西周时期 屡受先秦文献及卜辞、金文记载的一个强大方国。自王国维的《鬼方昆夷玁狁考》,鬼字引申异种之人 如鬼方、媿、隗等。“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隗”的史载。而赤狄也为隗姓 史籍更多有记载。顾栋高《春秋大事表》谓赤狄之种有六::曰东山皋落氏 曰廧咎如 曰潞氏 曰甲氏 曰留吁 曰铎辰。东山皋落氏据《续汉书志》注《上党记》谓在壶关城东南 潞氏在今山西潞城县 甲氏在河北鸡泽县境 留吁在今山西屯留 铎辰在今山西长治县。廧咎如地望虽不能确指。然晋、卫、白狄均曾伐之 则其所在 亦当距其他赤狄不远。如此则隗姓赤狄之地域不出今山西、河北南部、大河以北之地 ”与鬼方的地望正相一致。王玉哲先生还曾言:“晋始兴于曲沃 本戎狄之窟穴。并引《左传·昭十五年》籍谈曰:'晋居深山 戎狄与之邻 而远于王室。”表达了狄在晋南的相同意思。鬼方与土方可能存在的关系:《诗·商颂·长发》、《楚辞·天问》、《史记·封禅书》等相关文献 证明土方的位置在晋南之地 与大夏之墟相重。又从字音上认为“土方”之“土” 不妨视为“大夏”之“大”( 上古“大夏”音近“驮互”; 《左传·襄公十四年》曾记戎人之言:“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 贽币不通 言语不达。”这些“言语不达”的族群随着生存地域的移动而相互接触 自然会对双方的语言有所认识和影响。周人和以鬼方、赤狄为代表的北方诸戎便属这种情况。因其“隗、媿、倗、傀、怀”各字在古代与“鬼”字通义,后人有将隗氏、媿氏、倗氏、傀氏、怀氏等简文为鬼氏者。
《史记。楚世家》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琇姓,楚其後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後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後嗣,而封熊绎於楚蛮,封以子男之田,姓琇氏,居丹阳”。而鬼方氏是“一支强大的势力”,那么与鬼方联姻的陆终部族,也应当是“强大的部族”。“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 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国语·郑语》则表明,芈姓之“荆”必是陆终部族中的强者。据记载,季连的父亲娶鬼方氏后,季连的后代就跟随母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季连的母亲姓“芈”,其后代就都随母姓。再之后,季连的后人熊绎被周天子封为楚王。因此,“芈”是楚国祖先的姓。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
我认为,鬼方和鬼方氏都是属于对祝融部落和九黎部落,也就是最早形成的祝融蚩尤部落联盟的称呼,也是对祝融部落的蔑视。理由如下:
首先,上文多次列举了黄帝时被封为少昊部落己作为管理之下,到少昊时,重,也就是董姓部落联盟的祝融部落就出现:老(耆)童、大章、重董、句芒、东、中、仲、榆、程、温、苏、羋等十三个,虽然仍组成祝融部落联盟;颛顼时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到了帝喾高辛氏时候,祝融分为六姓至八姓当然是被强迫的。《元和姓纂》没有详细道出原委,一个善于征战的祝融部落,喾举兵伐共工。先命火正重攻,不克,复命木正黎佐重,又不克,证明祝融部落对帝喾高辛大部落酋长的不满,也对酋长安排他人入赘婚进入祝融部落霸占祝融部落的管理权的不满。结果,帝喾(帝俊)派遣重黎镇压共工没有尽力,产生抵触情绪,大怒,以此重黎召回论罪处斩,换掉了人员?又命重、黎弟吴回用围而不攻,困而以耗之计,又断共工水源,才终于攻下共工居地共头山,破涅都。喾使吴回复居“火正”, 吴回征战有功,可是,吴回依旧无法摆脱重黎的命运,又被其族弟盘瓠咬下吴将军首级而归,那真正的是吴回部落被镇压下去。“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难道“又妻以少女”真正是帝喾之女吗?否,我认为也是入赘了祝融部落,故才称为族弟。
这也是对婚姻习俗改变的抵触与反对。最后被肢解,而陆终也是为了部落的教化而进入祝融部落入赘婚的,当时部落依然为母姓,这样,就发生了蔑视的称呼“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隗”出现多年抗争,“陆终氏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生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启其右胁,三人出焉。”。这样的理解,也就完全通顺了。由于祝融部落的分化,以地名或养殖的动物进行新的划分。而由于祝融部落从古以来一直从事火的祭祀,那祭祀的场合,是头戴物品的,像鬼?或另有巫术?疑或妖术?在祝融某支系存在?从“鬼方常与昆戎、洛泉、昆夷、绲夷、串夷等混用”。以及“鬼方的称呼在商朝称鬼方;西周称昆夷、玁狁”可知,后来也就把昆吾部落,居住昆仑虚的昆夷、昆戎等以及季连之苗裔曰鬻熊“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昆夷、曰獯鬻;其在宗周之际,则曰严狁;入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曰狄;战国以降,又称之曰胡、曰匈奴。”了。
这为何祝融八姓分崩离析了呢?从舜帝开始,已经进入女嫁男婚的阶段,只有被驱赶的不符合要求的教化的人与部落被驱逐,尧发兵征讨,战于丹水之浦。三苗部分人众被流放到西北的三危山。一般认为三危是地名,即现在的甘肃敦煌一带。崇山在今湖南大庸市西南,此地属武陵山区,行政建置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三苗之中的大部又面临舜的军事挤压而被迫离开三危,向东南,渡西汉水,翻过终年积雪叠山以东的西秦岭(今徽(县)、成(县)盆地),再渡过嘉陵江上游而进入汉水流域。在虞舜时代,舜采取感化和分化两手,两大集团决定性的一仗是禹伐三苗,禹与三苗进行了一场历时七十天的大战。禹继位后,三苗仍为心腹之患,禹对三苗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征讨,《墨子·非攻下》书中记载的前面是说天变(天崩地裂的大地震),后面是说射中了苗师首领,苗师大败,九黎原属东夷集团,相传共有九部: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向南逃亡的蚩尤氏族分作两支:一支自兖州地区南下,落脚于扬州地区,以大茅山为灵山与南方太湖地区居民隔江而居成为扬州苗民。另一支自兖州豫州南下,进入荆州地区,炎帝祝融和三苗九黎就在这一带住下来。从此三苗一蹶不振。
而楚之先祖为居火正的祝融,从帝喾起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分崩离析的局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带,辗转至丹淅、荆山的汉水流域一带。史籍《史记·楚世家》索隐:“芈,羊声也。”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解释芈为,“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绵婢切。芈姓的图腾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注释:“羌,西戎,羊种也……西方羌从羊。”可见,季连的母亲来自西方羌部落集团。《世本》宋衷注等的考定,“鬼方即西方之羌”。也就不足为奇。其后并以母姓为姓,既说明季连其时仍带有母权制的遗风。
祝融部落与九黎部落的融合有其渊源。而祝融部落的解体,祝融部落的活动范围,他留下的远古文明,随着考古的发现,逐步证明他的伟大。
5.2、祝融部落的支离破碎
帝喾高辛氏开始,历经尧舜禹,夏商周。从出自祝融部落分化后散居地(不完全记载,现在仅仅列举61个姓氏以上。大部分列举如下)
陆终生六子,一曰樊(昆吾);二曰惠连(参胡);三曰籛(彭祖);四曰莱言(郐人);五曰安(曹姓);六曰季连(芈姓)。”,后形成祝融八姓。
(1.1)己,出自祝融氏。祝融氏陆终,娶鬼方之女,生子六人,长曰昆吾,名樊,己姓,封卫墟(在濮阳)(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1.2)苏 ,清陈廷炜《姓氏考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受封于苏(今河南济源县西北),称有苏氏,其后有以封邑苏为姓。又,西周初,武王封有苏氏首领苏忿生为司寇,封于苏国,后迁于温(今河南温县西南10公里),后为狄族所灭,其子孙有以国为姓。苏忿生为昆吾氏之后,当为黄帝裔孙。
(1.3)顾,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帝喾时,陆终氏分八姓,其中己姓子孙封于顾(在今河南范县),建顾国。
(1.4)《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苏氏也出自己姓,颛顼裔孙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樊封于昆吾,昆吾之子封于苏,邺西苏城是也。”邺西苏城在今天的河北省临漳县境。夏代昆吾氏一支被封于此,称为有苏氏。古温国被商所灭后,有苏氏便活动到温地一带。传说有苏氏首领为冀州侯,冀州城在今温县亢村和它北面与之隔沁河相邻的博爱县内都村。据说温县徐堡乡村还挖出了冀州城的南城墙。商末殷纣王抢掠冀州侯之女,有苏氏投西伯姬昌反商,因功其首领苏忿生被周武王封为司寇,赐温地周围等十二邑建苏国,都于温城。昆吾氏的一支在温地立国,因有温泉而称温国。夏桀二十六年,商灭温。古温国被灭后,国人以国为氏,遂为温姓。古温国遗址在今温县城西南15公里的上苑村北岗地上
(2.1)董,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陆终氏次子名参胡,董姓,居住董部落,封韩墟(在山西境)。又宋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叔安,封于董部落(今河南唐河县),生董父,舜赐姓董氏,子孙以为氏。
(2.2)参 ,战国《世本》:祝融氏陆终第二子名参胡,其后有参姓。
(2.3)黄,出自祝融氏。陆终氏之后,至周初周武王封陆终之子南陆公于潢(今河南潢川),建黄国,后被楚灭,其后代在此建沈、蓐、姒、黄等国,后为晋灭;
(2.4)韩,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2.5)龙,《通志·氏族略》及《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相传董父,已姓,精于饲龙,以畜养龙而被舜赐姓“豢龙氏”。其后代有以龙为氏的。
(3.1)彭 ,帝喾高辛氏封祝融氏重黎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火正。其子陆终氏的第3个儿子名翦(篯铿),封于彭(今江苏徐州),建彭国,为大彭氏,历舜、夏、商,后被商高宗武丁所灭,为彭姓,称彭祖,相传寿八百岁。寿星彭祖为黄帝8代孙。彭祖为祝融氏陆终之子,因封于安徽彭城而得姓彭等。彭祖之后封于秃,因国氏焉,亦彭姓之别族也。彭祖之孙孚(二十六子之子),为周文王师,拜官钱府上士,因官命氏焉。彭祖其后别封豕韦、诸稽、舟人三国。
(3.2)钱,陆终之子彭祖的裔孙彭孚,宋郑樵《通志·氏族略》:西周时,任周钱府上士(钱府为管财务的官署)。。
(3.3)韦,《姓纂》云:韦姓出自颛顼大彭之后,夏封于豕韦,苗裔以国为姓。《唐书宰相世系表》亦云,夏时封颛顼孙大彭为诸侯,少康时封其别孙元哲于豕韦,苗裔以国为氏。豕韦(今河南省濮阳滑县境内),或曰豨韦,为商伯主,亦乃三代五伯之属也。豕韦氏,能驯龙者也,得通灵之道,能驱驭群品,提挈二仪。《庄子·大宗师》曰:“豨韦氏得之,以挈天地”。少康封大彭别孙元哲于豕韦。夏衰,昆吾、豕韦相继为伯。及夏帝孔甲,废豕韦氏,命御龙氏刘累更豕韦之后;夏帝皋,使豕韦氏复国;商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3.4) 诸稽(今河南嵩县西南),《元和姓纂》:“大彭之后封诸,徙封稽,因氏。”诸稽之后无闻。商灭之。
(3.5)暨,出自祝融氏。陆终之子彭祖受封于大彭(今江苏铜山),称大彭氏,其子孙有受封于暨(其地不详)者,后裔以邑名为姓(清陈廷炜《姓氏考略》)。
(4.1)秃 ,《郑语》:秃姓为祝融氏重黎之后。
(4.2)舟人,(今河南温县附近),周灭之。
(5.1)妘(yún)姓, 陆终四子,求言,或曰莱言,是为妘(yún)姓,郐国(今河南密县东北35公里的曲梁乡大樊庄东北,秦水东岸的故城角寨子村)也,世称会(会郐桧同,音Kuài)人。周武王封其裔于济洛汭颖之间,为郐子,春秋时为郑武公所灭。会人者,郑是也。说文:“郐,祝融之后,妘姓所封浍洧之间,郑灭之(公元前769年)”;又,妘姓之后封于十邑: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祝融氏陆终第4子名会人,妘姓,封于郑墟(今河南新郑)。帝喾命曰祝融都于郐国,今河南郑州府新郑县祝融墟,即郐国都也。括地志云:“故郐城在郑州新郑县东北二十二里。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土,祝融之墟,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为郑武公所灭也’。”
(5.2)求 ,祝融氏重黎第四子,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会人亦名求言,其后有求姓。
(5.3)会,妘姓之后受封于会,在河、伊之间。其君骄贪啬俭,减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诗人忧之,故作羔裘,闵其痛悼也;匪风,冀君先教也。郐仲不悟,重氏伐之,上下不能相使,禁罚不行,遂以见亡。郐仲之后,避难去邑为会氏。郐(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为西周初武王所封,郐姓。
(5.4)云,会人的另一封地,云姓。
(5.5)程,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重黎裔孙商时封于程(在今河南洛阳),建程国,为程伯。
(5.6)回,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出自妘姓。帝喾高辛氏时,祝融氏吴回的后代有以回为姓。
会,明陈士元《姓觿》出自祝融氏。西周,陆终氏第四子名求言,封于郐(今河南新郑、新密一带),是为会人,春秋初灭于郑,其后有侩氏、郐氏、会氏。
(5.7)景 出自芈姓。唐林宝《元和姓纂》、宋郑樵《通志·氏族略》:楚公族出自芈姓,而芈姓出自祝融氏重黎之孙季连。
(5.8)郐,宋郑樵《通志·氏族略》:。郐氏房姓,即郐仲之国,本祝融之墟,在溱洧之间,为郑武公所并,遂为新郑(今新郑县东北17.5公里处,有古郐城)。
(5.9)邬,春秋时期,妘姓之后受封于邬(今河南偃师县),以封地为氏。
(5.10) 鄢,春秋时期,妘姓之后受封于鄢(今河南鄢陵西北),以封地为氏。鄢娶仲任为妻,贪冒爱财,蔑贤简能。春秋时为郑所灭,改名鄢陵。
(5.11)路,妘姓之后受封于路。路子婴儿,娶晋成公姊为夫人,酆舒为政而虐之。晋伯宗怒,遂伐灭路。
(5.12)潞,春秋时封会人后于潞(今山西潞城县东北),路姓。
偪阳,《左传·襄公十年》:“夏,五月,甲午,遂灭偪阳。”妘姓之后受封于偪阳(今山东枣庄峄县南),晋荀罃武子伐灭偪阳。
(5 13) 夷,妘姓之后受封于夷,今山东即墨西。
(5.14)雍(今河南沁阳县东),为夏时所封(云姓子孙),商末国灭,雍姓。
(5.15)晋,商代会人后裔承勋,封于晋,赐姓柴。周武王时袭封柴晋公,世居平阳(今山西临汾),为平阳郡公。
(6.1)曹 ,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祝融氏陆终第五子名安,曹姓,封邾墟(今山东邹县),其后为曹姓。又《姓源》:周文王第13子叔振铎受封于曹(今山东曹县),曹氏族始居曹地(陕西周至),奉曹为图腾,因之为姓。东迁弘农曹阳(河南灵宝东),自虞舜、夏迄商初,居此焉。曹辅夏,及商灭夏,与之抗,为方国,称曹方。商初伐曹,东迁漕邑(河南滑县东)。盘庚迁都殷(河南安阳),与之甚近,再徙定陶(山东菏泽定陶)。亡于商季。曹姓封于邾。《曹腾碑文》云:“曹氏族出自邾”。朱人为曹氏族一支,初居朱阳,邑在曹阳西南,后随曹徙陈国株邑。周武王克殷,晏安后裔曹侠,封诸邾国(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邹村),或曰邹国,为鲁国附庸。邾文公迁于(公元前614年)绎(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一支南迁朱方(今江苏丹徒东南)。战国时,邾亡于楚宣王。徙其君于江夏郡邾县(今湖北黄冈西北)。括地志云:“故邾国,在黄州黄冈县东南百二十一里。”其后有朱、邹氏。史记云:“邾子,曹姓也。”子孙去邑以朱为氏,世居沛国相县(江苏徐州地区)。侠传非,非传成,成传车,车传辅,辅传将新,将新传訾父,訾父传夷父颜。
(6.2) 鄅,春秋时期,妘姓之后受封于鄅,今山东临沂北。
(6.3)颜,鲁国驺,故邾国,曹姓。其裔邾武公,名夷甫,字颜。邾颜子友,有功于周,别封为附庸,居邹,为小邾子,遂以颜为氏。
(6.4)邹、邹国原称邾娄国,是附庸于鲁国的一个小国,穆公改邾为邹,后人以国为姓,其发祥地是“东鲁”。
(6.5)朱,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7.1) 安,陆终之子,或曰晏安,或曰安斟,是为曹姓,诸曹所出。晏安佐舜有功,封于曹国,赐姓曹。晏安生均连,均连生彩白,彩白生季札,季札生主廷,二十七世有邾侠。
(7.2)斟灌氏,夏代方国。《左传.襄公四年》:“使浇用师,灭斟灌及斟鄩氏。” 即指此国。晋人杜预云:“乐安寿光县东南有灌亭。” 即今山东省寿光境内。后因收容并协助夏后相而为寒浞之子浇攻灭。因其祖先封于斟灌国(今山东省寿光境内)而成此族。大禹之后。《世本》:“斟灌氏、斟寻氏,夏同姓。”
(8.1)芈,宋郑樵《通志·氏族略》出自祝融氏。祝融氏重黎第六子名季连,芈姓,为楚始祖季连,陆终六子,是为琇姓,或曰芈(mǐ)姓,楚之先也。季连生附沮(或作'祖’),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周文王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熊绎当周成王之时,举文、武勤劳之后嗣,而封熊绎于楚蛮,封以子男之田,是谓粥熊,又号粥子,姓芈氏,居丹阳。楚子熊绎与鲁公伯禽、卫康叔子牟、晋侯燮、齐太公子吕伋俱事成王。楚居丹阳,今枝江县故城是也。括地志云:“归州巴东县东南四里归故城,楚子熊绎之始国也。又熊绎墓在归州秭归县。”舆地志云:“秭归县东有丹阳城,周回八里,熊绎始封也。”
(8.2)季,出自祝融氏。陆终氏之子名季连,其后有以季为姓(宋郑樵《通志·氏族略》)
叶,东汉应邵《风俗通》。出自芈姓。楚国左司马沈尹戎之子沈诸梁,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称叶公,子孙以邑为氏。楚出自“祝融八姓”之一芈,芈姓出自祝融氏陆终第六子季连。
(8.3)熊 出自有熊。陆终第六子名季连,为芈姓,又称季芈。季芈生附叙(一作沮),始封于熊,其子为穴熊。穴熊居熊山(今新郑县境),其后穴熊的后代以熊为氏(谢钧祥《中原寻根》引《世本》、《路史》);
(8.4)越,出自芈姓,《国语·贾逵注》:越氏出自夔姓和华姓,夏帝少康的庶子被封于会稽,自号为越国,他的后代以国为姓,望族出于晋阳。现在的山西太原附近。
(8.5)罗,西周时封会人(云姓)后裔于湖北宜城,战国《世本》:陆终之子季连受封于罗(在今河南罗山县),后为楚灭,子孙以国为氏。
(8.6)钟氏:颍川郡。系出芈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
(9)程,《姓纂》所记载的:“颛顼重黎之后,程伯休父其后也”;《万姓统谱》所说的:“程伯休父入为大司马,封于程,后遂为氏,与司马氏同,望出广平、安定”;以及《广韵》上所记述的:“商封重黎之后于程,因以为氏”
(10)融 ,祝融氏之后,清陈廷炜《姓氏考略》:有以融为姓。
司马,张新斌《百家姓》:祝融氏重黎裔孙名程伯林父,为周朝司马之职,屡建功业,被赐司马姓。
(11)祝 ,居有熊(今河南新郑),为火正,其子孙有以祝为氏
(12)陆(陆终),胡尧《中国姓氏寻根》:帝喾颛顼之孙吴回(一说重黎)在帝尧时任火正,称祝融氏,其子名终,封城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名陆终,其子孙以陆或陆终为氏。
(13)终,出自祝融氏。陆终之后有以终为氏(东汉应邵《风俗通》)。
(14)、童,《大戴礼记·帝系篇》中记载:“颛顼产老童”。传说,老童天生有一副好嗓子,说话或唱歌时,嗓音就象钟罄一样宏亮清越,以童为氏。
从荆楚十八姓中,记载有:伍氏:安定郡;屈氏:临淮郡;项氏:辽西郡;蓝氏:汝南郡;钟氏:颍川郡;靳氏:西河郡;景氏:晋阳郡;鄂氏:武昌郡;卓氏:西河郡;慎(真)氏。天水郡;敖氏:谯郡;荆氏:广陵郡;龙氏:武陵郡。上官氏:天水郡。这些都系出芈姓。苗族芈姓,元明清三朝改土归流时改汉姓龙或隆(芈姓之“或蛮夷”)。
麻氏:上谷郡;左氏:济阳郡;能氏:太原郡;红氏:平昌郡。系出有熊氏。庄氏:天水郡。系出芊姓。
至此,母系社会完全解体,大部分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只有少部分瑶族地区和边远隔绝的地方,至今仍保留入赘婚。
2014年4月19日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