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年快到了有什么愿望?说说猪的那些事
猪年快到了有什么愿望?说说猪的那些事引人注意的是,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一件小陶猪和一件猪纹陶钵。这件小陶猪虽造型粗糙,但大腹便便,与家猪的形态十分相似。陶钵上的猪纹,还是野猪的形象。在距今约6000 年的浙江吴兴邱城遗址也发现过两件小陶猪,四肢短小,前躯小,后躯大,说明当时的家猪驯化和改良有了很大进步。距今8500 年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猪遗骸。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 年)、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约7000年)、河南仰韶文化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 年)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家猪遗骸。金文字形已经线条化,但仍可看出猪的大嘴、大耳。而小篆则已整齐化,很难看出猪的样子。隶变后,楷书写作“豕”。在秦以前,就已经出现形声字的“豬”,如今简化作“猪”。 文献所见最早含“豕”的诗句,见于《诗·小雅·渐渐白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
猪在古代有很多别称,仅《方言》所载就有豭(jiā)、彘(zhì)、豕(shǐ)、豨(xī)、豚(tún)、貕(xī)、猪子等。小猪又叫“猪牙子”“猪仔”“猪娃(子)”“猪秧”,母猪又叫“猪婆”“猪婆子”“猪娘”。此外,猪还有一些特殊的名称,如刚鬣(liè)、亥日神君、黑面郎、乌金、乌鬼、长喙参军、糟糠氏等。
楼泽颖绘(安阳师范学院汉字文化体验馆供图)
豕,象形字,甲骨文中,字形像竖画着的猪,长嘴短腿,肚肥腹圆,尾巴下垂。横过来看的话,就像一只胖胖的小猪。
甲骨文“ 豕”字
金文字形已经线条化,但仍可看出猪的大嘴、大耳。而小篆则已整齐化,很难看出猪的样子。隶变后,楷书写作“豕”。在秦以前,就已经出现形声字的“豬”,如今简化作“猪”。
文献所见最早含“豕”的诗句,见于《诗·小雅·渐渐白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此诗描写了将士在从军路上的辛劳。此句指天象,俗信猪能预兆雨水。《楚辞·大招》:“豕首纵目,被发鬤只。”描绘的是猪首、竖目、披发的神人形象。北宋·梅尧臣《豕》:“司原豢俗豨,日见容阴昵。喜比为白麟,惟忧不丰溢。烈飚泽雨作,真声向人出。司原悔何由,肝胆空骇栗。”明·尹嘉宾《平原道中见牧豕者》:“天门室宿郁如虹,海上萧条牧豕翁。会得平津开阁意,一竿寒日野田中。”
史前文化中的“猪”
距今8500 年的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家猪遗骸。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时代遗址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距今约8000 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 年)、桐乡罗家角遗址(距今约7000年)、河南仰韶文化半坡遗址(距今约6000 年)中也发现了大量的家猪遗骸。
引人注意的是,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一件小陶猪和一件猪纹陶钵。这件小陶猪虽造型粗糙,但大腹便便,与家猪的形态十分相似。陶钵上的猪纹,还是野猪的形象。在距今约6000 年的浙江吴兴邱城遗址也发现过两件小陶猪,四肢短小,前躯小,后躯大,说明当时的家猪驯化和改良有了很大进步。
猪纹陶钵(图片来源:浙江省博物馆)
2013 年,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在文物普查复查工作中整理出一批重要文物,其中一件就是红陶猪形脸。据专家介绍,此红陶猪形脸乃是一件红陶鼎,因底部有猪形纹饰,所以初步命名为“红陶猪形脸”,距今约7000年。此陶器可能与古人的宗教仪式、祭祀有关。
在史前文化的精美玉器中,有一件红山文化的玉猪龙特别引人注目。此器1971 年在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距今6500—5000 年,被考古界誉为象征红山文化的“中华第一龙”。此后,辽宁凌源市牛河梁与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也出土了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当然,现在学界对于玉猪龙是定名为猪还是龙或是熊的争议颇多,但毫无疑问的是,它的形象是抽象和神化的,是宗教生活的需要。
2. 豕尊
1981 年出土于湖南湘潭九华船形山。通高40厘米,长72 厘米,为野公猪形象。双眼直视,獠牙外露,两耳竖立,四肢粗壮,尾下垂。有盖,盖上捉手残缺,现已复原为凤鸟形。肘部前后各有一圆形管孔,经过尊腹,直通另一肘部。此管应是供人搬运而设计的。猪尊器身大面积用鳞甲纹,前后肘部饰夔龙纹。值得注意的是,该器在当年使用过程中曾多次修复,使用之繁可窥一斑。此外,上海博物馆藏有一件商代的豕卣,山西晋侯墓地出土了一件西周时期的豕尊,这些器物以猪为造型,可能是以猪充当人与神之间的媒介,祈求神灵降福之意。
豕尊(楼泽颖绘,安阳师范学院汉字文化体验馆供图)
民俗文化中的“猪”
婚俗中,民间认为,亥猪与寅虎六合,俗言:“虎配猪。”属猪的最宜找个属虎的对象。陕西一带有送猪蹄的婚俗。结婚前一天,男方要给女方送四斤猪肉、一对猪蹄,称“礼吊”,女方须退回猪前蹄。婚后第二天,夫妻带两份挂面及一只猪后蹄回娘家,后蹄退回,俗称“蹄蹄来,蹄蹄去”,表示两亲家以后要常来常往。
民间有“猪入门,百福臻”“猪进门,百福到”的谚语,猪是富贵、吉祥和福气的象征。古代金榜题名时,通常用朱(红)笔来题写名字,而“朱”与“猪”的发音正好相同,故猪又代表着“步步高升”和“金榜题名”。因此,民间工艺品中常有猪的身影。
陕西陇县有姥姥给外孙送猪枕头的风俗,认为小孩枕着上有猪图案的枕头睡得香,吃得香,不易生病招灾。一般枕头上的猪选用的是野猪形象。山东梁山县有为孩子制作猪头鞋的传统,希望孩子能吃能睡,福气不断,茁壮成长。陕西宝鸡一带制作的猪形布枕、布玩,制作精细,在丰满的“身躯”上绣花朵图案、缀着彩线穗子。贵州黄平和河南浚县的泥哨(泥咕咕)中有猪哨。陕西咸阳在春节用面团捏塑的花馍中也有猪的形象,用于献贡、祭神。门上也要贴猪形窗花。常见的剪纸图案是肥猪背元宝或怀抱元宝。猪是“乌金”,所以存钱罐也做成猪的样子。家居饰品中也常有铜猪摆件,以求财源广进。
文学作品中的“猪”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而莎翁被称作是西方的吴承恩,他们是同时代人在地球的不同经纬通过文学作品呼唤着同一个主题即解放人性。莎士比亚在名著《哈姆雷特》中通过人与神的对话来表现人性的喜怒哀乐;吴承恩在他写的《西游记》中是通过神与神的对话把人性中的食欲和色欲挥洒得淋漓尽致。高老庄情节前后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人的食欲的天性,猪八戒将高老庄一桌佳肴饕餮而尽没有剩下一汤一饭,是精彩的光盘行动典范,这个以猪为例的夸张写法是文学高手的独具匠心。此外,作者用喜剧的形势细致生动地描写了猪八戒背媳妇的心理状态,把一个通俗的人性表达成高雅的蒙太奇。我们初读《西游记》可能认为作者是在歌颂孙悟空。如果我们同时再读一下莎士比亚的著作,回过头来再读《西游记》就会悟出吴承恩的真正用心是在褒奖猪八戒,从而达到宣扬人性解放的目的。坊间流传着一副对联: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活世上爱八戒可笑悟空,横批:解放天性。从作者给上述两位角色取得法号可以看出大师的用心,孙行者勤勤恳恳是一个工作狂,不计报酬不要享受,所以忙了半天是空忙,所以叫悟空。而猪八戒体现了人的本性,既忙于工作给老板干活又顾及生活与享受,所以叫悟能悟出了正能量。如今《西游记》的小说与影视剧已风靡全世界,西方的观众一看就对猪八戒赞赏不已,这就是吴承恩通过猪来表现人性的最大成功。
在国外的文学作品当中也对也猪有描写和塑造,最成功的要算 《小猪佩奇》,又名《粉红猪小妹》,英文名为《Peppa Pig》,是由英国人阿斯特利(Astley )、贝克(Baker )、戴维斯(Davis)创作、导演和制作的一部英国学前电视动画片,也是历年来最具潜力的学前儿童品牌。故事围绕小猪佩奇与家人的愉快经历,幽默而有趣,藉此宣扬传统家庭观念与友情,鼓励小朋友们体验生活。
由英国E1 Kids于2004年5月31日发行首播后,其动画片已于全球180个地区播放,现已播出6季;中国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也在热播之中,极简的动画风格,幽默的对话语调,深具教育意义的故事情节,不仅能让学龄前儿童学习知识,更能让小朋友们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体验生活,深受全球各地小朋友们以及其家长们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