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在什么时候修建的(巴黎建圣母院时)
巴黎圣母院在什么时候修建的(巴黎建圣母院时)苏州名园遍布,但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沧浪亭。宋朝诗人苏舜钦他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遭守旧派所恨,被弹劾罢官后离开开封闲居苏州,花了四万贯钱买下五代十国时期孙承佑留下的废园,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典寄情山水,以解壮志难酬之悲愤,故名亭曰“沧浪亭”。苏州沧浪亭 园林
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因为大文豪维克多·雨果的不朽名著《巴黎圣母院》而闻名于世,在昨天却不幸发生了火灾,受损严重,木质的塔尖在火光中轰然倒塌,五彩绚烂的玫瑰花窗也被火苗所吞噬。这一刻,无论是法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都是揪心不已,毕竟,作为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意义和价值早已超越了国界的限制,这是属于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兴建一座巴黎圣母院历时约200年,在人们的小心呵护下走过了600多年的时光,然而,摧残它却仅仅只要一个晚上,这是一个无比残酷和痛心的现实。巴黎圣母院的大火也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对古建筑和文物的保护绝对不能有一丝的疏忽大意,因为一旦发生事故,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可恢复和不可估量的。
巴黎圣母院兴建于公元12世纪,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两宋时期,文化艺术高度繁荣,在建筑艺术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编撰了《营造法式》一书,是指导北宋宫殿、寺庙、官署、府第等木构架建筑所使用的方法,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原地区传统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水平。一批建造于这一时期的古建筑历经岁月的洗礼,得以保存至今,在它们身上承载了厚重的记忆。
园林
苏州沧浪亭
苏州名园遍布,但历史最悠久的当属沧浪亭。宋朝诗人苏舜钦他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新政遭守旧派所恨,被弹劾罢官后离开开封闲居苏州,花了四万贯钱买下五代十国时期孙承佑留下的废园,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典寄情山水,以解壮志难酬之悲愤,故名亭曰“沧浪亭”。
沧浪亭景色不以工巧夺目,而是山水相宜,融入自然,虽占地面积不大但仍俊朗疏阔、富有野趣,避免了高墙深院之局促压迫。园中借静水迎“沧浪”之情,利用河水造景,架桥于杂花修竹之间,并于园中挖池使院内、外水景连贯,堆砌的假山更令有限空间高爽虚辟。同时在山上巧妙运用植物,通过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手法,打造沧浪亭与静水间的空间层次,使沧浪亭与园中静水遥遥相望,亭旁山林拥翠、郁郁葱葱,与静水相映,营造“沧浪绿水”之感。
寺庙
太原晋祠圣母殿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重;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晋祠经过历朝历代的修建与扩建,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建筑艺术风格。而主殿圣母殿兴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间,重建于宋徽宗崇宁元年,是供奉晋国始祖唐叔虞之母邑姜。晋祠圣母殿是现今宋代遗存木建筑宫殿中,建筑结构艺术水准最高的作品,也是现今宋代遗留下最大殿堂建筑之一。
整座大殿高度达到 19 米,屋顶采用重檐歇山顶屋顶结构,面阔七间,围绕四周深进两间回廊,大殿四周共26 根高大梁柱,其仰角微微内倾,托起硕大屋檐。屋檐仍采用传统斗拱飞檐造型,其斗拱属于悬挑构件,在设计上比其他悬挑构件厚度更大,能承受更多压力。这种建造形式,在《营造法式》中有详细介绍。圣母殿主体大量采用木材为建筑材料,它的建筑精美也体现出宋代建筑在木材使用上更加完善和成熟。在高大台基衬托下,土墙和木制廊柱都可有效防止雨水对木制建筑的侵蚀,屋顶硕大的斗拱飞檐,也起到排放雨水,保护屋身作用。这种向外伸延的屋顶结构,勾梁与索铆特点,是中国独有的建筑表现形式,成为中华传统建筑文化中最靓丽之处。
石家庄正定隆兴寺
正定是中国北方的佛教重镇,当地的隆兴寺,又称“大佛寺”,是中国现存的年代较早、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始建于隋朝。宋朝初年,宋太祖到此一游,得知寺内原供的四丈九尺高的铜铸大悲菩萨经历后汉契丹犯界和后周世宗毁佛铸钱的两次劫难,加之听信寺僧“遇显即毁,迢宋即兴”之谶言后,于是下诏并铸造一尊二十多米高的铜质千手千眼观音像,并修建大悲阁。后又在宋仁宗皇佑四年建摩尼殿,面阔七间、进深七间,重檐九脊歇山顶,绿琉璃瓦覆顶,四面各出抱厦,建筑形制奇特,是宋代建筑仅存的一例。大佛寺整体布局结构格外注重礼制与中轴线的对称。从远处遥望,大佛寺的主体建筑群,在中轴线上对称地铺陈开来,高低错落、主次分明,这是与其他寺院最大的不同之处。
大悲阁中的千手千眼观音,除胸前合十的一双手臂外,身侧各有二十只手臂,每只手中绘一眼,分别执日、月、净瓶、宝镜、宝剑、金刚杵等宝器。菩萨的四十只手、四十只眼,乘以佛界中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种境界的二十五“有”,恰得“千手千眼”,护持众生。可惜两侧40双铜手臂经历代损毁已经残缺,在上世纪40年代大修时改为木制,仅前胸两臂为原铸。
宁波保国寺大殿
宁波保国寺以精湛绝伦的建筑工艺令人叹为观止。其前身为灵山寺,在唐朝末年得唐僖宗赐名“保国寺”,后被毁。北宋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保国寺重建,修建了大殿(又称“祥符殿”)、方丈殿、法堂等建筑,但除了大殿和净土池以外,寺内现存的其余建筑,皆为清或清以后重建、增建的。
保国寺大殿是长江以南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木结构建筑之一,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呈纵长方形,单檐歇山顶。大殿梁架为八架椽,用四柱,这种做法具有平面较为灵活、结构整体性强等优点。此外,殿内“鸟不栖,虫不入,蜘蛛不结网,梁上不积尘”也令人赞叹。其建筑年代虽然早于《营造法式》的颁行,但其许多构建的尺度,和结构形制都与《营造法式》相类。比如柱头铺作用足材,补间辅作用单材,这是江南流行的一种做法,因此被《营造法式》吸收。
佛塔
宋辽金时期可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建造佛塔的繁荣期,塔的结构和建造工艺各不相同,甚至又有了许多新的建塔材质:从最传统的木塔到普及的砖塔、石塔,从通体琉璃砖的假“铁塔“到玄铁铸成的真铁塔,甚至还有陶土烧成的陶塔……造塔在那个时代,凝聚了信徒的诚意,也展现了造塔者的匠心。
应县木塔
将近1000年前,我国工匠耗时140年,用10万块木构件,像搭积木一样,没有使用一钉一铆,便建成了一座相当于20层楼高的木塔。这就是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 俗称应县木塔。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历经多次地震,在军阀混战期间甚至遭到了炮击,但应县木塔却千年不倒,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木塔杰出的抗震能力与它的结构密不可分。32根木柱分为3圈,被放置在柱础之上 形成了一张八角形的柱网 柱子最高可达9米。柱与柱之间再通过“枋”“梁”横向互连,从建筑正上方俯视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筒体”,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应县木塔共使用斗栱54种、480朵,为中国现存古建筑之最。斗栱由多个小型木块铺叠而成 可以承上启下 连接各层柱、梁、枋 也可以悬挑屋檐。当大风、地震来临时 斗栱就像一个可松可紧的弹簧 可以吸收动能 保护主体结构不受侵害。
开封铁塔
始建于北宋皇佑元年(1049)的开封铁塔,是典型的仿木结构楼阁式塔。此塔虽被称作“铁塔”,却是货真价实的琉璃砖塔。只因琉璃砖为红褐色,形如铁锈,远望似铁塔,故而得名。铁塔的原址上本有一座灵感木塔,但毁于雷击火焚,因此重建的新塔使用了绝缘的琉璃砖,坚固异常。在900多年中,开封铁塔犹如一位铁骨铮铮的汉子,历经了37次地震,18次大风,15次水患,而巍然屹立。
铁塔成等边八角形,共十三层,高55.88米,底层每面阔为4.16米,向上逐层递减。塔檐铺黄色琉璃瓦,龙纹瓦当;塔身遍砌花纹砖,上有立佛、菩萨、飞天、麒麟、乐伎、狮子、花卉等图案50余种,造型优美,神态生动,堪称宋代砖雕艺术杰作。是中国保存至今最早,最高的琉璃砖塔。
杭州六和塔
杭州六和塔于北宋开宝三年(970)由延寿大师主持初建。自古以来,钱塘江的大潮汹涌澎湃,淹没良田,吞噬生灵。俗话说“宝塔镇河妖”,建造六和塔就是为了制服钱塘江潮 保护杭州城郭及百姓。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重建,之后又经历几毁几修。
六和塔为砖木混合结构塔,塔身为砖结构,其他梁、柱、枋、外木檐、平座等部位都为木结构。历史上,六和塔命运多舛,多次被毁,但是被毁的只是塔上的木结构,宋朝所建的砖砌塔身却仍然得以保留,使其傲然矗立千年。现存六和塔为八面十三层形制,但实际只有七层与塔身内部相通为明层,可供游人登塔远眺;其余六层则封闭为暗层,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其位于杭州西湖之南 南濒钱塘江 背靠月轮山,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从其建成以来 六和塔就兼具镇服江潮、灯塔导航、赏潮佳点、交通枢纽等之功用。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