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沉重讽刺的战争片,全片119分钟只有一个镜头
一部沉重讽刺的战争片,全片119分钟只有一个镜头一、今天皮哥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部电影。在他们看来,《寄生虫》斩获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剧本便已足够,在“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归属上,战争片《1917》无疑更有资格。然而在本届颁奖礼中,《1917》虽坐拥10项提名,但也仅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3项技术奖。这部战争影片实际质量到底如何,输给《寄生虫》是否真如网友所形容是今年奥斯卡最大遗憾呢?
丨本文首发于皮皮电影
皮皮电影 / 每天一部精彩电影推荐
第92届奥斯卡各单元奖项已揭晓完毕,韩国影片《寄生虫》成最大黑马及最大赢家,史无前例地包揽含“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外语片”在内的4项大奖。
但这一结果却令不少国内网友愤懑不已。
在他们看来,《寄生虫》斩获最佳外语片和最佳原创剧本便已足够,在“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的归属上,战争片《1917》无疑更有资格。
然而在本届颁奖礼中,《1917》虽坐拥10项提名,但也仅获得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混音3项技术奖。
这部战争影片实际质量到底如何,输给《寄生虫》是否真如网友所形容是今年奥斯卡最大遗憾呢?
今天皮哥就和大家一起聊聊这部电影。
一、
《1917》聚焦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皇储裴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视察时遭遇暗杀,一个月后,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持续四年的战争彻底戳破了世界和平的幻影,6500万人投身战场,最终造成1000余万士兵战死,更有650万平民因各种原因丧生。
这一连串冰冷的数字足以让人触目惊心,而当代的一部部电影则以更为直观的方式将战争的罪恶与暴行公示与众。
“一战”结束不到12年,刘易斯·迈尔斯通导演的《西线无战事》就以见微知著的人性刻画写尽“一战”对个人理想的摧残与毁灭,一举拿下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90年后,由萨姆·门德斯执导、同样以“一战”为背景的《1917》又再次带给世人震撼,在颁奖礼举办前,业内也预测《1917》或许会重现《西线无战事》的辉煌,在影史上留下壮阔的一笔。
尽管最佳导演及最佳影片单元奖的竞争对手都实力强大,但《1917》的来头也不算小,仅是导演栏的那个“萨姆·门德斯”的名字,就足以让我们对影片品质保持信心。
二十年前,萨姆·门德斯凭借《美国丽人》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此后十几年,尽管缔造了《革命之路》这样的精品,也推出了全球大卖的“007”系列,与奥斯卡的舞台却渐行渐远。
此次借着《1917》的东风,萨姆·门德斯以史诗般的构造和巧思惊艳世界,重得奥斯卡的垂青,算是完成了他的凤凰涅槃。
为了将自己酝酿多年的故事完美呈现在大银幕,他和曾为《肖申克的救赎》、《银翼杀手2049》等掌镜的好莱坞传奇摄影师罗杰·迪金斯共同筹备9个月,最终以高难度的“一镜到底”完成了这部119分的影片。
虽然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镜到底”,但摄影机不再是死板的记录机器,它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动静之间如同人的一呼一吸,细腻捕捉着战场上发生的一切。
无论是水中飘零的花瓣,还是士兵在林间的轻吟,镜头在舒缓轻盈的运动中追寻着残酷中的一丝浪漫与诗意,吐露着对战争的唾弃和控诉。
在极致的美学追求之外,影片没有松懈惊心动魄的氛围营造,充满强烈沉浸感的镜头追踪着人物的行动轨迹,让观众与他们共同经历着生死一线的考验。
虽然没有《血战钢锯岭》般恢宏壮阔的战争场面,也缺少如《决战中途岛》般浓墨重彩的历史蓝本,但影片充满了极具真实感的压迫与张力。
摄影机从始至终围绕在主人公的身边,跟随他们穿过充满死亡气息的腐烂泥沼,看着在空中呼啸坠落的战斗机向他们冲来,也在遍布敌人的废墟城市里奔走逃窜······
二、
影片讲述了一场动人心魄的情报传递故事。
这个冒险故事的主角是两个16岁的英国士兵——布雷克和他的好兄弟斯科菲尔德,稚气未脱的面庞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掩盖了战争的阴霾。
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死亡竞赛,他们要从大后方穿越德军的重重防线,躲过敌人埋下的陷阱,来到前线传达极其重要的情报。
但对两个年轻人来说,他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德军,不是危机四伏的环境,而是时间。
第二天的拂晓时分,身处前线的1600名英军将向撤退的德军发动总攻,他们浑然不知这是德军设下的死亡陷阱。
届时,前线将成为德军的屠宰场,1600个英军将成为德军的活靶子。
面对重重考验和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能否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赶在死神的前头?
作为观众的我们在一镜到底的镜头里,无法逃离这个战火纷飞的世界,他们的恐惧、悲伤、愤怒也转化为了观众的恐惧、悲伤和愤怒。
对布雷克来说,这不仅是一个任务,更因为在那1600人里,有自己的亲哥哥。
但对斯科菲尔德来说,这只是一个临危受命的任务,心里对这个生死未卜的任务充满畏惧与担忧。
担架上痛苦呻吟的伤兵,铁丝网中腐烂的死尸,每一处景象都让斯科菲尔德提心吊胆。
他们的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小心,似乎有一双双虎视眈眈的眼睛,在暗处盯着他们的一举一动。
在德军的废弃战壕里,斯科菲尔德中了敌人设下的埋伏,多亏布雷克拼命把他从土堆里挖出来,这才捡回一条命。
死里逃生的斯科菲尔德心中难免会心生退缩,但他也无法让好兄弟独自去承受这一切。
此时的斯科菲尔德是迫于无奈的坚持,而之后布雷克的死无疑在他的心里引爆了一颗炸弹,催生出其前行的动力。
在途经一个废弃农场时,一架德军战机被英军击落,好心的布雷克将飞行员从燃烧的机舱中救出。
但在残酷的战场上“农夫和蛇”的故事上演的太多太多,德军飞行员冷不丁拔出匕首刺伤布雷克,斯科菲尔德击毙敌人,却为时已晚。
奄奄一息的布雷克躺在挚友怀中,恳求斯科菲尔德在他死后替他给妈妈写信,希望斯科菲尔德能够顺利完成任务,找到他的哥哥。
在听到斯科菲尔德的承诺后,布雷克闭上双眼,手中还攥着未给妈妈写好的信······
看着浸满鲜血的信,斯科菲尔德难掩悲伤,却也明白从此刻开始,这不再只是一个军事任务,更饱含朋友那份沉甸甸的寄托。
这将是更加凶险的征程,单枪匹马的战斗。
斯科菲尔德快马加鞭继续前进,没有人可以依靠,他能依赖的唯有自己。
在与一个埋伏房内的德军士兵交火时,斯科菲尔德跌落下楼梯,醒来时已是漫漫黑夜。
满目疮痍的城市被火光和炮弹照亮,看不到昔日的繁华,只有熊熊烈火肆虐,将一切美好的事物灰飞烟灭。
所有的希冀此时都系在他一人的身上,他不敢停下,只有拼命地向前跑,才能活下来,才有希望完成救赎。
就像《阿甘正传》里不断向前奔跑的阿甘,“奔跑”也是斯科菲尔德唯一的信念,身后是敌人的追击和子弹在耳边呼啸而过,他只管不停止奔跑,向着终点发起最后的冲击······
在千钧一发之际,他跳进冰冷的湖水中,任由水流翻腾汹涌,几乎将他吞没。
黎明之时,斯科菲尔德终于赶到前线;此时距离发动进攻只有不到半个小时。
眼看着就要前功尽弃,他顾不得战场上的枪林弹雨,跳出拥挤的战壕向指挥官所在的地方飞奔,进行这最后的百米冲刺。
在指挥官下达第二波进攻指令之前,斯科菲尔德及时中止了计划。
如释重负的斯科菲尔德找到了布雷克的哥哥,把布雷克的信物交给他。
他告诉布雷克的哥哥,布雷克是个好人,是真正的英雄。
一切都结束了,精疲力尽的斯科菲尔德摇摇晃晃地走到大树底下,走向意味着新生和希望的前方······
在影片的开场,斯科菲尔德和布雷克在绿草茵茵中惬意的酣睡;影片的结尾,斯科菲尔德独自倚坐在树下,手中攥着家人的照片望着远方。
景象何其相似,只是物是人非,故人不在。
影片的最后,导演以字幕的形式向参与过“一战”的爷爷致敬,他的爷爷与布雷克和斯科菲尔德一样,也曾是一位穿梭在生死线上的传令兵。
因为这份情结,导演将目光也聚集于此,以家人般温情的凝视,缅怀在战争中就此定格的无数生命。
铭记那些遭战争践踏的无辜生灵,才更懂得岁月静好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这么牛的一部战争片,痛失最佳,今年奥斯卡最大遗憾!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