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说着说着,牛老儿就提起自己这几天所担心的事情了。牛浦这孩子每天半夜三更的才回来,万一要真是去了那种地方,淘渌坏了身子,将来可怎么办啊。牛老儿烫了一壶自家店里卖的百益酒,拨出了两块儿豆腐乳下酒,又从家里找出些笋干和大头菜,都摆在了柜台上。两位老人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牛老儿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可自己家里统共就只有一间半的房子,外面的半间做店铺,里面的一间做住房。这样的条件,谁家的女儿愿意嫁过来啊。香烛店的收入,能够支撑着祖孙二人的小日子,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不用说那些娶媳妇时要用到的聘礼和酒席了。这让牛老儿很是焦心。牛老儿的隔壁,住着开米店的卜老爹,两个老人年岁相当,经常坐在一起闲聊。这不,一天午后,两家的店里都没有什么生意,卜老爹就溜达到了牛老儿的店里。

牛老儿的儿子、儿媳早早地就没了,给他留下了一个小孙子牛浦。祖孙二人开了一家香烛店,生意说不上多好,也说不上有多坏,不过是勉强度日罢了。

牛浦是在外婆家长大的,虽然从来没有上过学,但很有点儿小聪明。平日里牛浦出去讨账,在路过学堂的时候,听到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很是羡慕。于是,牛浦就从店里偷偷地拿了钱去买书看。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1)

牛浦也知道这事儿做得不对,所以他不敢让爷爷知道。牛浦每天晚上都带着书,跑到附近的甘露庵里,借着点在韦陀脚下的一盏琉璃灯来读书。一直读到二更天,牛浦才心满意足地回家去。

所有的长辈似乎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当孩子有了自己不了解的新情况时,他们总是会先往坏处去想的。牛浦已经十八岁了,也到了懂人事儿的年纪了,他每天都这么晚了才回家,莫不是去了那种地方?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牛老儿当然懂得这个道理,可自己家里统共就只有一间半的房子,外面的半间做店铺,里面的一间做住房。这样的条件,谁家的女儿愿意嫁过来啊。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2)

香烛店的收入,能够支撑着祖孙二人的小日子,就已经很勉强了,更不用说那些娶媳妇时要用到的聘礼和酒席了。这让牛老儿很是焦心。

牛老儿的隔壁,住着开米店的卜老爹,两个老人年岁相当,经常坐在一起闲聊。这不,一天午后,两家的店里都没有什么生意,卜老爹就溜达到了牛老儿的店里。

牛老儿烫了一壶自家店里卖的百益酒,拨出了两块儿豆腐乳下酒,又从家里找出些笋干和大头菜,都摆在了柜台上。两位老人一边喝着小酒,一边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

说着说着,牛老儿就提起自己这几天所担心的事情了。牛浦这孩子每天半夜三更的才回来,万一要真是去了那种地方,淘渌坏了身子,将来可怎么办啊。

卜老爹开导他说,孩子既然已经长大了,你给他娶上一门亲事不就行了么。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3)

牛老儿何尝不想啊,可是······

卜老爹略一思索,向牛老儿提了一门“一个钱也不消费的”亲事。

原来,这卜老爹有个女儿,婚后不几年就死了,只留下了一个小女孩儿。女婿要外出经商,就把这个孩子寄养在岳父卜老爹这儿了。女孩儿现如今已经十九岁了,与牛浦正好是一对儿。

“你我爱亲做亲,我不争你的财礼,你也不争我的妆奁,只要做几件布草衣服。况且一墙之隔,打开一个门就搀了过来,行人钱都可以省得的。”

牛老儿听了之后很是高兴,打算明天就请媒人到卜家去提亲,结果,就连这个礼儿也被卜老爹给否决了。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4)

也是,这个女孩子自姓贾,虽然是在卜家长大的,可并不是卜家的人。牛家请媒人到卜家去提亲,这是说不过去的。卜老爹当机立断,决定自己既当主亲,又当媒人,只要牛家送过去两个帖子,卜家再把外孙女的庚帖送过来,选一个良辰吉日,这事儿就算是成了。

两位老人都是底层的平民百姓,认不得多少的字,也不会讲什么“之乎者也”的大道理,但他们彼此坦诚相见,互敬互让的行为,才是真正的“君子之行”。

第二天一早,牛浦就写了两副红全贴,一副是拜卜老为媒人的,一副是写给女孩儿父亲的。卜家接过帖子,又把女孩儿的庚帖送了过去。牛老儿请阴阳先生给算了算,把婚期定在了十月二十七日。

牛老儿卖了几石粮食,给新娘子置办了绿布棉袄,红布棉裙子,青布上盖和紫布裤子,又买了四样首饰,早早地给卜家送了过去,权当是聘礼。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5)

结婚当天的一大早,牛老儿就把自己的被褥搬到了柜台上,以后自己就住在柜台上了。客座的后半间,被牛老儿布置成了孩子们的新房。

爷俩儿抬进去了一张小桌子,放到后檐下的天窗旁边,好让新娘子能趁着光亮梳头。在后面的天井内,还搭了一个芦席的厦子,用作厨房使用。

虽然新房布置得很简陋,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儿,还能考虑到女人的梳头和做饭,也算是很用心了。

不久,卜老爹的两个儿子抬来了新娘子的嫁妆,坐了一会儿就回去了。牛老儿亲自下厨房整治酒席,足足地忙了一天。

牛家的婚礼,既没有花轿,也没用吹鼓手,牛老儿请了邻居两位奶奶,到了晚上把新娘子从隔壁直接就搀了过来。新人拜过了花烛,就由两位奶奶陪着,到新房里去吃酒席了。

儒林外史中喜欢的一个人物,一场简朴而又充满人情味儿的婚礼(6)

在客座的外半间,牛老儿另安排了一桌酒席,请来了卜家父子三人。这既算是谢媒人的酒,又是招待女方至亲的酒。酒后,卜家的两个儿子回家去了,卜老爹应牛老儿之邀,留下来陪着他说话,等着第二天一大早,让两位新人出门拜见长辈。

按理说,“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第二天新人拜见的,应该只是男方的长辈。牛老儿把卜老爹也留了下来,一方面是要他陪一陪自己,而更重要的,是牛老儿已经把卜老爹当成亲兄弟一般了。

第二天五更时分,新人双双出来拜见了两位长辈,老人们各自又嘱咐了他们几句。于是,一场简朴而又充满真情实意的婚礼,便圆满完成了。

在这场婚姻中,牛老儿与卜老爹之间真诚、朴实的古风高义,散发着浓郁的清香,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罕见的一个动人场面。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