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导弹发射:28岁解决导弹自动化发射问题
新型导弹发射:28岁解决导弹自动化发射问题1990 年,海湾战争的爆发深深触动了在通信连锻炼的李贤玉,她想到西方科技的强大,想要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恰逢海湾战争掀起的军事变革新浪潮,她决定投身于祖国的军事科研事业之中。被老领导的希冀所触动,李贤玉选择了参军入伍,进入了原二炮部队。海湾战争的爆发也触动了许多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西方科技发展到了如此的程度,在通信连锻炼的李贤玉就是其中的一位年轻人。李贤玉出生于 1964 年,送小就是学霸的她一直被人称为“小大学生”,1982 年,还在读高二的李贤玉认为以自己的成绩已经没有读高三的必要,就去参加了高考,并且顺利摘得了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由此进入了北大当时非常前沿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学习,后来更是顺利保送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当时正值大学生留学热、经商热,许多北大毕业的学生纷纷出国留学或者下海经商,李贤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随导师去看望原二炮部队的一位老领导。这位领导对她说:“
1991 年 1 月 7 日,为恢复科威特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并恢复其合法政权。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下,运用先进的军事作战理念指导高科技武器作战,采取了远程机动、精确制导、电磁干扰等多种先进手段,实现了全天候、全时域、立体化作战,仅用42天空袭,就以很小的代价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就是留名军事史的海湾战争,这场战争让全世界都知道了信息战的威力。
这场战争同样惊震了整个中国,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压制性的信息攻势,通过计算机病毒武器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网络系统,使其完全失效,整个伊军就像一盘散沙,只能任人宰割。一直以为军队数量是战争制胜权的中国第一次知道了信息战的重要性,当时,军队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原二炮作战指挥还沿用“口令式”的“靶场模式”。
那个时候中国的军事专家也都普遍认为,在“持久战”、“消耗战“的大背景下,伊拉克至少能坚持一年。
在知道了信息战的重要性后,中国也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军队改革之路,由此开始了中国的军队现代化进程。
海湾战争的爆发也触动了许多的中国年轻人,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西方科技发展到了如此的程度,在通信连锻炼的李贤玉就是其中的一位年轻人。
李贤玉出生于 1964 年,送小就是学霸的她一直被人称为“小大学生”,1982 年,还在读高二的李贤玉认为以自己的成绩已经没有读高三的必要,就去参加了高考,并且顺利摘得了黑龙江省高考理科状元,由此进入了北大当时非常前沿的无线电物理专业学习,后来更是顺利保送硕士研究生。
硕士毕业后,当时正值大学生留学热、经商热,许多北大毕业的学生纷纷出国留学或者下海经商,李贤玉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随导师去看望原二炮部队的一位老领导。这位领导对她说:“像你这样掌握高新知识的年轻人,如果能到导弹部队工作,一定会大有作为的”。
被老领导的希冀所触动,李贤玉选择了参军入伍,进入了原二炮部队。
1990 年,海湾战争的爆发深深触动了在通信连锻炼的李贤玉,她想到西方科技的强大,想要为自己的祖国做些什么,恰逢海湾战争掀起的军事变革新浪潮,她决定投身于祖国的军事科研事业之中。
1992年的时候,部队开始筹建第一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年仅28岁的李贤玉是科研团队里年龄最小的技术人员,却承担了网络总体构建和实时数据传输两项非常重要的攻关任务。
经过了整整三年的努力,中国第一套指挥自动化系统成型。在1995年盛夏,原二炮奉命向某海域进行导弹发射训练,系统初显神威。当时一位军委首长看到了信息技术的威力之后,更是对李贤玉连说了三个“不简单”。
这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开创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先河,这标志着1957年组建的战略导弹部队进入了一个新的纪元,这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也成为了全军的“标志工程”,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而李贤玉也获记三等功。
不管老同志交给我多小的活儿,即使明知这是在试探我,我都干得妥妥的。这没什么优越感。 ——李贤玉
2003 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再次展现信息化作战水平。这个时候,李贤玉发现军队武器装备型号多样,但是指挥系统互不联通,一次演习,几套指挥系统“一个型号一个样”,现场指挥的总部首长面前摆放着各军兵种不同体制的十几种指挥终端。部队演习,野战指挥所两台指挥车近在咫尺却不能联通,参谋人员只能冒着瓢泼大雨站在车门外,打着雨伞互相喊话传递信息。
这极大地阻碍了军队的作战效率,不利于军队作战水平的发挥,更是让中国军队难以形成整体作战能力。要知道在战场之上,战局瞬息万变,毫秒之间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负。
所以刚刚担任某研究所总工程师的李贤玉作为技术负责人披挂上阵负责某机动指挥系统的研制攻关任务。
李贤玉带人走遍导弹军营、发射阵地,深入前线多次探访一线官兵去了解各型导弹的发射控制命令、作战指挥流程等信息,获取需求,寻找方向。她花费了整整三年的时间。系统才最终呈现,为了保证系统的可靠性,李贤玉更是在复杂恶劣的环境里反复试验了20多次,才最终定型列装。
2006年,全军举行某重大军事演习,这是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武器型号最全的一次导弹火力突击演练。
她研制的机动指挥系统大显神威。在跨越近万里的“战场”上,数十支发射分队纵横驰骋,只需要指挥员轻点鼠标,就能够实现了多支导弹旅、多种型号武器装备在同一作战指令下同时行动,对预定目标实施火力打击。
可以说,这套系统破解了制约战斗力建设的“瓶颈”问题,极大完善了中国军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官兵伤亡,被认为是战略导弹部队作战指挥系统建设的‘一个里程碑’,推动了战斗力建设的跨越发展”。
这套系统,不仅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也让李贤玉荣立二等功。当时第二炮兵首长更是赞叹:“别看一个弱女子,能顶咱们好几个导弹旅长”。
后来担任了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总师组成员和第二炮兵分系统副总师的李贤玉,更是花费整整六年时间,建成了战略导弹部队的“中国剑网”,达到了百箭齐射,全域慑战的效果。
当时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研制正刚刚启动。李贤玉带领科研团队奔波在全国各大军营之中,收集整理上万组数据信息,融入全军体系进行了无数次试验,成为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是中国军队最引以为傲的“中国剑网”,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你就可以看出它的威力。
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包括指挥信息系统与主战武器系统一体化,作战平台与单兵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战术指挥信息系统一体化,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可以形成强大的打击能力。比如海军预警与陆空雷达融合组网,水面舰艇与空中战机联手抗导,潜艇导弹与岸岛火器合同打击。
现代化战争通过电脑对前线武器进行遥控
李贤玉还主张信息系统全自主化,李贤玉认为:信息化是高端技术的博弈,核心技术买不来,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所以她主张自主研发指挥信息系统软件,尽管许多人认为李贤玉的想法难度太大,可是李贤玉还是力排众议,和自己的团队展开了研发,最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指挥信息系统。
这套系统被盛赞为是推动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因为在为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导弹部队做出了突出贡献,2015 年,李贤玉升任少将,这是火箭军(包括 二炮)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将军。
指挥控制系统是战争的神经系统,李贤玉这些年一直奋战在军队信息化建设这一核心领域,她用近30年的时间,参与并见证军队信息化建设从“一穷二白”到“自主创新”的过程,正是因为中国军队拥有这样的人才,才能使美国对我们忌惮三分,他们这些人是中国的定海神针,让我们得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李贤玉说:“我这个人没多么远大的目标、多么长远的打算。我的特点在于,一步一个脚印,只要有机会,一定能抓住。不管干什么,有踏实和坚持,铁定能干好”。不过当每次与北大同学相聚时,当听到“你的工作好重要”的夸赞,李贤玉都会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自豪。
李贤玉认为:“军事科研就是打仗,所谓战争让女人走开,我理解,那是以体能较量胜负的年代男性对女性的爱护和保护。而在高科技时代,智力使男女在战场上的差异正在逐渐缩小。我把这句话改动了一个字,叫做‘战争让女人走来”。
这些年,李贤玉一直在推动推进国产自主可控网络基础设施开发应用、加强我军软件装备建设管理、推动我军信息化建设运用模式改革、构建军民融合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等等。身为大国重器的李贤玉,还奋斗在军队信息化建设的第一线。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