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汉羌同源是历史界主流观点吗?本草纲目中记载

汉羌同源是历史界主流观点吗?本草纲目中记载谁知道病人服药之后病情突然加重,家属带着一帮人杀到了老中医家。多亏老中医及时赶回,给病人退了烧,家属才放过了学徒。学徒看过之后认为是寒证,需用一位中药叫做散寒草,便给病人开方抓药。相传很久以前,四川有一位老中医,医术高超,但是膝下无子,于是便收了一位学徒当做义子。这名学徒聪明伶俐,手脚勤快,老中医非常喜欢,但是有一点不满意的就是做事不够细心。这一天,老中医出外看诊,家里来了一个病人,发了高烧,急需治疗,病人家属跪地求学徒诊治。

  • 羌活

《本草纲目》中记载:“唐刘师贞之兄病风,梦神人曰︰但取胡王使者浸酒服,便愈。师贞访问,皆不晓。复梦其母曰︰胡王使者,即羌活也。求而用之,兄疾遂愈。”

汉羌同源是历史界主流观点吗?本草纲目中记载(1)

意思是说,唐朝有一个叫刘师贞的人,他的兄长得了风湿病。有一天半夜刘师贞梦到神仙对他说:“只要拿胡王使者泡酒和,就可以治愈。”刘师贞醒后就到处问人胡王使者是什么,但是都说都不知道。这一天夜里,刘师贞梦到了去世的母亲,就问他的母亲,他母亲说:“胡王使者,就是羌活啊。”醒来之后,刘师贞就买来羌活泡酒,喝完药酒后,他兄长的病就痊愈了。

汉羌同源是历史界主流观点吗?本草纲目中记载(2)

羌活具有散寒,祛风,除湿,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风湿痹痛,肩背酸痛等。

羌活原本是独活的别称,在唐代才将羌活和独活区分开来,李时珍说:“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中国者为独活,西羌者为羌活。”

汉羌同源是历史界主流观点吗?本草纲目中记载(3)

  • 细辛

相传很久以前,四川有一位老中医,医术高超,但是膝下无子,于是便收了一位学徒当做义子。

这名学徒聪明伶俐,手脚勤快,老中医非常喜欢,但是有一点不满意的就是做事不够细心。

这一天,老中医出外看诊,家里来了一个病人,发了高烧,急需治疗,病人家属跪地求学徒诊治。

学徒看过之后认为是寒证,需用一位中药叫做散寒草,便给病人开方抓药。

谁知道病人服药之后病情突然加重,家属带着一帮人杀到了老中医家。多亏老中医及时赶回,给病人退了烧,家属才放过了学徒。

老中医看了学徒开的药方,仔细思索之后觉得并没有误诊。于是就把患者的药渣要来查看,发现原来是学徒抓错了一味药,他将金钱草当做散寒草配给了病人。

老中医将散寒草取出,告诉学徒说:“处判针药,无得参差 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

老中医将散寒草改名为“细心”,以时刻警醒弟子做事细心。后来慢慢就演变为“细辛”。

细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等。

古人还有“细辛藏人参 则人参不蛀。”的说法。

细辛中含有甲基丁香油酚等挥发油 能散发出特异的辛香气味 对各类昆虫均有较强的驱逐和麻醉作用。

所以现代还有人用它来代替樟脑 做为收藏衣物的驱虫剂。

  • 白芷

相传苏轼在杭州任刺史的时候,跟山中寺庙里的一位老和尚交往很深,经常一起探讨诗歌。

这一天正是初秋,夜凉如水,两人谈到深夜方停,苏东坡下山时,途中受了风寒,第二天就觉得头痛难忍,鼻塞不通。

老和尚听说后,就托人带来一包药材,说是煎汤服用,效果奇佳。

苏东坡服后果然鼻息舒畅,头痛渐消,心情大好,专门上山去感谢老和尚。

苏轼问老和尚:“这是什么灵丹妙药?”老和尚道:“此药乃杭州特产香白芷。”

原来这个灵丹妙药正是中药中的白芷,因为杭州所产白芷最为神效,称为“杭白芷”。又因白芷气味芳香,又名“香白芷”。

白芷具有散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的功效,用于感冒头痛,眉棱骨痛,鼻塞,鼻渊,牙痛,白带,疮疡肿痛等。

  • 生姜

在《论语•乡党》中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说法,据说是有一次孔子到某地出游,东道主给孔子办了一桌酒席。

孔圣人抬眼一看,鱼不新鲜,已经变色了,就让人撤下了,却唯独留下了调味的生姜。

孔圣人几乎每次吃饭都要吃姜,活到了73岁,这在春秋时期绝对是高寿了。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苏轼在杭州为官时,曾在西湖边上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和尚,身体强健如壮年人。

苏轼向老和尚请教长寿的方法,老和尚给了苏轼一个生姜药方,将生姜捣碎,制成姜乳,再用姜乳和面粉做成蒸饼,每日食用,即可延年益寿。

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胃寒呕吐,寒痰咳嗽。

  • 辛夷

辛夷花即是木兰花,也就是代父从军的花木兰的木兰,古代诗人常将两者放在一起吟唱,比如白居易就有“怪得独饶脂粉态 木兰曾作女郎来。”的诗句。

关于辛夷花,还有一则这样的传说,相传古代有位姓秦的举人 得了一种怪病 鼻孔中流淌脓鼻涕 常年不断 气味腥臭,连他的妻子儿女都嫌厌。

秦举人四处求医 但始终无效 十分苦恼。

有一天 他在一棵大树下准备自缢 碰巧 一位樵夫路过 耐心劝导:蝼蚁尚且偷生 以举人的才华 白白死去 实不值得 不如到外地去求医 并告诉他南方夷族人居住处 有医生能治好这种病。

于是 秦举人按照樵夫的指点 找到了夷族医生 经诊察后 医生对他说:“此病易治”。

随后上山采来一种像毛笔形状的花蕾药材 经半个月煎汤服用 秦举人终于痊愈了。

举人回家时 还带回一把树种 栽于屋后。几年后 长出了大片花蕾。

从此 凡是患有这种病的人都向举人求治 治愈了不少患者。

有人问他这是什么药 他也说不上来 只记得是辛亥年间从夷人那里取回来的 便急中生智 说这药的名称叫“辛夷”。由此 辛夷的药名就这样传开了。

辛夷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的作用,主治风寒头痛,鼻塞,鼻渊。

  • 芫荽

芫yán荽suí,就是我们平时常吃的香菜,芫荽一词首见于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作为药用则更早。

芫荽的原产地是地中海沿岸,据西晋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是张謇从西域带回来的,所以也称为胡荽。

香菜我们常吃,但是在我国佛道两家不是蔬菜品类。

《华严经》里曾说:“食此菜者,生生之处,不睹诸佛,被人憎疾。”意思是吃了芫荽的人,一生也看不见佛,还会遭到他人的憎恶,可见在佛教中食芫荽可谓是罪孽深重。

而道教也把芫荽归为“五荤之一”,甚至有用芫荽沾了雄黄酒洒在受了惊的孩童身上以驱魔的说法。

不仅是中国,在外国基督教中,芫荽同样被认为是具有刺激性的、会激发人陷入无穷欲念之物。

芫荽具有发表透疹,健胃的功效,主治麻疹不透,感冒无汗。

  • 豆豉

豆豉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刘熙《释名·释饮食》一书中,据记载,豆豉的生产,最早是由江西泰和县流传开来的,后经不断发展和提高传到海外。日本人曾经称豆豉为“纳豉”,东南亚各国也普遍食用豆豉。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作豉》载有制作豆豉的技法。东汉开始用作药物。
  相传在唐初,洪州的都督在重阳节为重修滕王阁落成而大宴宾客。这天王勃恰好路过洪州,也被邀请而来。席间,王勃做了流传千古的《滕王阁序》,令人拍案称绝。

  • 都督又为王勃专门设宴。连日宴请,都督贪杯又感外邪,只觉得浑身发冷,汗不得出,骨节酸痛,咳喘不已,胸中烦闷,夜不得寐。急得家人、幕僚四处寻医问药,请来了当时十多位名医诊治。众医虽然意见不一,但都主张以麻黄为君药。
      谁知,这个阎都督最忌麻黄,他说:“麻黄是峻利之药,不能乱用,而且我年岁大了,身体津液少,用发汗之药,就如同釜底添薪,不可以,不可以!”

医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王勃前来告辞,他听说这件事后,想起几天前自己在河旁遇见的情景。

原来几天前,王勃在沙滩上见一位老伯正在翻晒大豆,就问老伯在干嘛。

老伯说在做菜。

王勃心里疑惑,这如何做菜?

原来老伯采了草药,煎汤取汁,泡浸大豆,再煮熟发酵,做成豆豉,便可以做成小菜了。这些草药之中就有麻黄。

王勃抓了几粒豆豉,放在口中咀嚼,一股清香直冲鼻窍,他赶紧掏出银钱,买了一大包。
  此时王勃见众医束手无策,就劝都督用豆豉治疗。

都督连服三天,果真见效,几天后就痊愈了。

这天,都督又上滕王阁为王勃饯行,取重金相谢。

王勃推辞说:“河旁老翁独家经营豆豉,深受百姓喜爱。都督若要谢我,何不扩大作坊,使其不至失传。”

从此,豆豉开始行销大江南北,至今不衰。

豆豉具有解表,除烦,宣发郁热的功效,用于感冒发热,头痛,虚烦,失眠等。

药用豆豉与食用豆豉制作工艺有所区别,大家不要混为一谈。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