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失败?郭松龄与姜登选有何恩怨
郭松龄反奉为什么失败?郭松龄与姜登选有何恩怨按照最初的设想,郭松龄原本是要去安徽,而江苏则打算由姜登选去镇守。不过,杨宇霆也想让张作霖安排个肥差,便被派往江苏,姜登选则前往安徽任督办,成为封疆大吏。这一安排,一方面有军事设防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各位将领在张作霖心中的地位。显然,杨宇霆、姜登选在郭松龄之上,这让郭的心里很不痛快。正在直奉两方战事焦灼之际,冯玉祥等人发动北京政变,幽禁曹锟,使得直系军队人心涣散,败给了张作霖。此后,奉系军阀挥师南下,相继占领了直隶、山东、安徽、江苏等富庶地区。打下了地盘,自然要论功行赏,派人去镇守各地。此后,奉系内部的矛盾便激化了。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张作霖的失败而告终。此后,张作霖决心改造旧军队,开始大量选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姜登选在此时投入奉军,并获得张作霖的赏识,任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统监,从而开始平步青云,进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期。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副军长由
1925年初冬,原本如日中天的奉系军阀,发生内讧,郭松龄突然通电劝张作霖下野,准备班师回奉。此时,张作霖麾下第一虎将姜登选自天津回奉天,途径滦州时,被郭松龄扣押枪杀,引起巨大轰动。这一事件,是奉系军阀内部派系斗争尖锐化和公开化的结果。
奉系军阀张作霖麾下猛将如云,其中姜登选、郭松龄、李景林、韩麟春和张宗昌并称五虎将,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不过,论资历和能力而言,姜登选要胜于郭松龄,而郭松龄则仗着张学良的赏识,成了可与姜登选等量齐观的角色。
姜登选
姜登选,字超六,1881年生于河北南宫(一说生于河北冀县),1904年前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曾与黄兴、程潜等交往密切,并先后加入同志会、同盟会。姜登选回国后,在四川朱庆澜部任参谋,后投靠贵州都督杨荩诚,任贵州第一师参谋长,深得杨荩诚赏识。1916年,杨荩诚调往黑龙江任督军,姜登选随同前往,被委任为黑龙江督军署参谋长,晋升陆军少将。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以张作霖的失败而告终。此后,张作霖决心改造旧军队,开始大量选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生,姜登选在此时投入奉军,并获得张作霖的赏识,任东三省陆军整理处副统监,从而开始平步青云,进入了自己人生的巅峰期。
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姜登选任镇威军第一军军长,副军长由韩麟春担任;而第三军则由张学良任军长,副军长由郭松龄出任。当时,第一军和第三军组成联军,进攻山海关,成为奉系军队的主力。从人事安排来看,姜登选的职务是要高于郭松龄的。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的队伍
正在直奉两方战事焦灼之际,冯玉祥等人发动北京政变,幽禁曹锟,使得直系军队人心涣散,败给了张作霖。此后,奉系军阀挥师南下,相继占领了直隶、山东、安徽、江苏等富庶地区。打下了地盘,自然要论功行赏,派人去镇守各地。此后,奉系内部的矛盾便激化了。
按照最初的设想,郭松龄原本是要去安徽,而江苏则打算由姜登选去镇守。不过,杨宇霆也想让张作霖安排个肥差,便被派往江苏,姜登选则前往安徽任督办,成为封疆大吏。这一安排,一方面有军事设防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各位将领在张作霖心中的地位。显然,杨宇霆、姜登选在郭松龄之上,这让郭的心里很不痛快。
张作霖
郭松龄与张作霖的旧部不同,他不信江湖道义那一套,是个很现实的人。有用,便巴结,顺杆爬;没用,自然也很快翻脸,给你来个六亲不认。结果,张作霖的这一部署,惹恼了郭松龄,也埋下了郭松龄反奉的祸根。
在此还要补充一个插曲,那就是促成郭松龄下定决心反奉的事件。郭松龄和夫人到日本考察时,张作霖也秘密派出了特使,商讨签署合约之事。不过,日本方面在接待时,误以为郭松龄是来谈判的,将秘密泄露了出去。在郭松龄眼中,张作霖与日本商谈的合约,无异于是卖国求荣,因而更加仇视张作霖。
郭松龄剧照
郭松龄回国后,同冯玉祥、李景林等人暗中联合,商议反奉。1925年11月22日,郭松龄在滦州通电劝张作霖下野,同时通电攻击杨宇霆,率军回奉。此时,姜登选自天津经滦州回奉天,在已然得知郭松龄将要动兵的情况下,想要劝谏郭松龄,而郭松龄则将其扣押,并枪杀了姜登选。可怜姜登选毫无防备,稀里糊涂地成为了郭松龄反奉的牺牲品。
当然,此前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郭松龄与姜登选已经结仇。当时,在攻打九门口的人事任命上,姜登选与郭松龄闹得很僵,而郭松龄则违抗军令,擅作主张。在奉军直扑沙河寨的过程中,直系军队顽强抵抗。经第一军军长姜登选与第三军军长张学良商议,命郭松龄带领8个团的兵力前往增援。
张学良
此战中,担任主攻的原系姜登选的队伍,可在关键时刻,郭松龄却想让自己的嫡系参与作战,以便争功。遭到反对后,郭松龄竟违抗军令,险些使得奉军落败。对于郭松龄的做法,姜登选非常不满,便派韩麟春向张作霖告状,要求惩办郭松龄。不过,由于奉军最终战争获胜,郭松龄又有张学良庇护,故而没有受到严惩。自此,郭松龄对姜登选已心存芥蒂。
不过,郭松龄杀姜登选并非完全出于激愤或私怨,毕竟在政治利益面前,私人恩怨终究是次要的。姜登选是张作霖的心腹,也曾一直“压着”郭松龄。而如今郭松龄与张作霖决裂,姜登选势必会站在张作霖一边。当时,姜登选恰巧从天津返回奉天,途径滦州,遭郭松龄软禁。郭松龄在控制了姜登选以后,也曾威逼利诱他一起参与反奉。姜登选立场坚定,对郭松龄破口大骂。郭松龄见难以说服姜登选,为以绝后患,便动了杀机,并特发通电称:
“将姜登选在滦州枪决,以为穷兵黩武者戒。”——转引自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张氏帅府志》
郭松龄枪决姜登选,称是为了警示“穷兵黩武者”,所指便是张作霖。事实上,论军事才能和影响力,郭松龄都不及姜登选,而姜登选又誓死站在张作霖一边,使得郭松龄大为恼怒。为了避免以后留下劲敌,郭松龄索性先下手为强,把姜登选给杀了。
郭松龄
不过,郭松龄反奉虽然进行的如火如荼,但可惜队友冯玉祥和李景林这边支援不到位。李景林在妻儿的劝说下,改变了主意;而冯玉祥也未能给予及时有力的支援。如此一来,郭松龄在东北打得热火朝天,却没见盟友伸手帮忙。与此同时,日本方面又协助张作霖“平叛”,最终郭松龄兵败如山倒,和老婆一并被处死后暴尸。
郭松龄夫妇被暴尸
郭松龄的反奉,是奉系军阀内部矛盾的总爆发,而这场斗争中最大的牺牲品便是姜登选。据说,后来重新安葬姜登选时,人们打开棺材后发现,棺材板上尽是抓痕。有人猜测,当时郭松龄并未枪杀姜登选,而是将其活生生地闷死在了棺材里。不论如何,一代虎将竟沦为了兵变的牺牲品,着实令人扼腕叹息。
参考文献:
王俯民:《民国军人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2年;
张学继:《张作霖幕府与幕僚》,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1年;
来新夏:《北洋军阀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