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援鄂抗疫纪录片:鄂来守沪

援鄂抗疫纪录片:鄂来守沪“吃饭了吗?今天要多休息,注意营养。”4月8日中午,向超和妻子谭玉兰,分别在上海的驻地进行微信视频,两人拉着家常,相互鼓励,嘱咐第二天进方舱前的注意事项。这是这对湖北医护夫妻,作为湖北援沪医疗队队员,来上海支援后,工作之余的日常场景。瞒着对方报名,双双参加援沪队伍2020年,武汉战“疫”期间,他们是情侣,双双值守在抗疫一线;今年,上海战“疫”,他们已结婚一年多,又双双报名参加了湖北援沪医疗队。他们是武汉市中医医院推拿科医生向超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外科护士谭玉兰。4月8日,这对抗疫夫妻表示,两次并肩抗疫的经历,让他们的心贴得更紧了。向超(后排左一)和武汉市中医医院的援沪医疗队员在进方舱医院之前合影

极目新闻记者 郑晶晶

通讯员 张姝 陈彦西

视频剪辑 郑晶晶、张坚

2020年,武汉战“疫”期间,他们是情侣,双双值守在抗疫一线;今年,上海战“疫”,他们已结婚一年多,又双双报名参加了湖北援沪医疗队。

他们是武汉市中医医院推拿科医生向超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外科护士谭玉兰。4月8日,这对抗疫夫妻表示,两次并肩抗疫的经历,让他们的心贴得更紧了。

援鄂抗疫纪录片:鄂来守沪(1)

向超(后排左一)和武汉市中医医院的援沪医疗队员在进方舱医院之前合影

瞒着对方报名,双双参加援沪队伍

“吃饭了吗?今天要多休息,注意营养。”4月8日中午,向超和妻子谭玉兰,分别在上海的驻地进行微信视频,两人拉着家常,相互鼓励,嘱咐第二天进方舱前的注意事项。这是这对湖北医护夫妻,作为湖北援沪医疗队队员,来上海支援后,工作之余的日常场景。

31岁向超和28岁的谭玉兰都来自湖北利川,均从湖北中医药大学毕业。2020年武汉战“疫”期间,他们已经相恋多年,到了谈婚论嫁时。当时,向超在武汉市中医医院发热门诊工作了3个月,谭玉兰也一直坚守在抗疫一线。

“那时候,我们都蛮担心对方。不过,想到两人在并肩作战,心里也很踏实。”谭玉兰表示,两人每天都相互监督、提醒对方做好各方面的消毒,疲惫时相互鼓励支撑,度过了最艰难的日子。这段经历,也进一步加深了两人的感情,2020年12月,二人喜结连理。

援鄂抗疫纪录片:鄂来守沪(2)

援鄂抗疫纪录片:鄂来守沪(3)

二人的合影

说起这次二人双双加入湖北援沪医疗队,向超表示,刚开始二人并不知对方已报了名。“4月2日,妻子所在医院发起报名倡议,她报名后,当确定自己可以去上海了,才告诉我,而此时我也报名参加了我所在医院的援沪医疗队,正在等最终的通知,幸运的是,我也顺利成行。”向超表示。

谭玉兰表示,当得知丈夫也加入了援沪医疗队时,自己一方面有些担心他,一方面又很开心,“因为我们又可以在一起并肩作战了。”

希望尽早战胜疫情,享受平凡的幸福

4月2日报名,随后整装出发,这期间,夫妻二人忙得一直没见过面。

谭玉兰所在的队伍先出发,细心的她在回家收拾行李时,也帮丈夫整理好了需要带的物品,“从换洗衣物到小零食,从指甲剪到速效救心丸、防过敏的药膏,大大小小,一应俱全。”向超笑着告诉记者,自己有时工作累了会胸闷,平时也容易皮肤过敏,这些方方面面的细节,妻子都为他想到了。

来上海后,两人各自投入工作状态。4月4日,谭玉兰在上海为市民采集核酸。4月7日,又进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参与进行一些后勤方面的工作。

援鄂抗疫纪录片:鄂来守沪(4)

谭玉兰在为上海市民采集核酸

而向超4月7日凌晨2点到早上8点,则进驻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值守,“主要就是安慰、巡视、对感染者们的需求进行及时处理等”。他表示,因为他们是值夜班,和大家的接触还比较少,希望后面可以更多地发挥中医优势,运用中医特色治疗技术及中医功法帮助方舱患者强健体质,助力感染者们早日恢复健康,调节情绪,回归正常生活。

援鄂抗疫纪录片:鄂来守沪(5)

向超在上海的驻地练习中医功法

“两次并肩抗疫,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了。”谭玉兰表示,在上海期间,两人在工作之余,会打打视频电话、聊聊语音,相互鼓励、提醒做好防护,“反正就觉得很安心,虽然说每天见不到面,但是我觉得两个人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在奋斗,那就是为上海抗疫攻坚战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谈到未来的愿望,谭玉兰声音里带着笑意和憧憬,她说,两人2019年秋天去了次云南,此后3年再也没出去旅游过,“特别希望早日战胜疫情后,我们一起去北京、四川、西藏,好好玩玩,平静平凡的幸福,最可贵!”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