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和婶婶她们都还好吗?婶婶与父亲的事儿
叔叔和婶婶她们都还好吗?婶婶与父亲的事儿陶晓除了有个脑子不灵光的大伯,还有个没结婚的叔叔。陶晓爷爷身体原本就摇摇欲坠,受不了儿子去世的打击,没多久就跟着去了。陶晓也是这时候才弄明白她和大陶的关系,大陶不是她爸爸,而是她大伯。陶晓妈怀孕时,陶晓爸出意外去世。没了丈夫,陶晓妈生下陶晓后,把她扔给陶晓爷爷奶奶,再也没有回来。
01
别人都说大陶是个傻子。
陶晓到好几岁才明白傻子的含义,就是谁都能欺负他几毛钱,他从不反抗。
成年人有的弯弯绕绕的心思,他全没有,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智商不如十几岁的孩子。
陶晓也是这时候才弄明白她和大陶的关系,大陶不是她爸爸,而是她大伯。
陶晓妈怀孕时,陶晓爸出意外去世。
没了丈夫,陶晓妈生下陶晓后,把她扔给陶晓爷爷奶奶,再也没有回来。
陶晓爷爷身体原本就摇摇欲坠,受不了儿子去世的打击,没多久就跟着去了。
陶晓除了有个脑子不灵光的大伯,还有个没结婚的叔叔。
许多人都劝陶奶奶,你已经有一个傻儿子,现在又带个婴儿,趁孩子小,赶紧送人吧,那样对孩子好,也不耽误你小儿子的婚事。
陶奶奶一开始犹豫不决,后来想着大陶脑子不灵光,家又穷,这辈子娶媳妇是没指望了。
于是决定把孩子留下来给大陶当女儿养,这样以后也有个人给大陶养老。
于是,陶晓从小就背负着给大陶养老的使命。
听起来,陶晓的童年有些悲惨,但实际上,她过得很快乐。
陶奶奶思想虽然封建,但心肠善良。陶晓是她亲孙女,一直捧在手心上疼。大陶对陶晓也很好。
陶奶奶总说,大陶,这是你女儿,你要好好对她。
大陶开心地嘴咧到耳后根,我有女儿,陶晓就是我女儿。
陶奶奶又教育陶晓,这是你爸爸,你一辈子都不能抛弃他。
02
那时,陶晓还不明白抛弃的含义,有时陶奶奶讲多了,她觉得烦,就捂着耳朵跑出去玩。
但她并不讨厌大陶,作为爸爸,大陶和别人不一样,但比谁都好。
别人的爸爸总是忙,不忙时,也满脸严肃,很少陪孩子玩。
可大陶不一样,陶晓想爬树,大陶就站树下护着她;她想捉迷藏,大陶玩得比她还开心;一次她想要大树上的果子,大陶二话不说爬上去给她摘。
可爬上去容易,摘好果子却不敢下来了,后来陶奶奶拿梯子才把大陶解救下来。
还有次,陶晓想去小溪里游泳,大陶陪她一起下水。
太阳落山时,他们才顶着湿漉漉的衣服回家,陶奶奶气得拿竹条打得大陶满屋子乱窜,但他始终没说是陶晓缠着他去的。
陶晓7岁时,陶奶奶肚里长了个瘤子,活不长了。
那时陶晓的叔叔已经成家,陶奶奶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大陶和陶晓。
大陶虽然已经三十好几,可智商和孩子没区别,陶晓又年幼,他们该怎么存活?
陶奶奶只能趁最后的时光,交待大陶几件重要的事。
她告诉大陶,地永远都不要荒着,无论什么季节,都要种上东西,不知道种什么就去问别人。
要守住她留下的钱,那些钱,有一大部分是陶晓爸赔偿款,不能乱花。
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保护好陶晓。
最后她说,如果遇到解决不了的事,就去找陶晓叔婶帮忙。
大陶把这些话倒背如流,但最后,陶奶奶走得还是不安心。
一开始,陶晓和大陶还不能理解死亡的含义,等葬礼结束,才渐渐回味过来,他们再也见不到陶奶奶了。
大陶没忘记陶奶奶的交待,他收起玩心,每日认真打理田地,悉心照料陶晓。
陶晓似乎也一下长大了,她不再像窜天猴一样满村子乱跑,有时间就帮大陶一起干活。
03
陶奶奶去世的第一个冬天。大陶给陶晓的被子铺薄了,陶晓冻出病来,一连咳嗽许多天不见好。
那日早晨,大陶做好早餐喊陶晓,喊半天没反应,到床前一看,发现她人昏迷不醒,身上烫得吓人。
大陶急得团团转,后来想到陶奶奶的交待,飞奔去村口他弟弟家,路上拖鞋跑掉一只,也顾不上捡。
那时,陶晓叔叔刚添了一对双胞胎,叔婶自顾不暇,很少过问大陶和陶晓。
见大陶一大早来敲门,把两个孩子闹得都不安宁,陶晓婶婶满脸不快。
但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她让丈夫借了辆三轮车,拉陶晓到镇上医院去瞧病。
陶晓得了肺炎。在医院住了半个月才好转。
村里人都说大陶照顾不好孩子,劝陶晓叔婶收养陶晓,毕竟再怎么陶晓也是他们亲侄女。
陶晓叔婶一直觉得陶奶奶偏心大陶,对大陶没好感,而且自家还有俩孩子,不想过问陶晓。
可人言可畏,如果他们不管,大陶又照顾不好,陶晓有个三长两短的话,他们肯定要被戳脊梁骨。
最终,陶晓叔婶不情不愿地收养了陶晓,但大陶每个月要给一部分生活费。
大陶不舍得陶晓,但别人都说,陶晓跟着他弟弟才能过上好日子,于是,他同意让陶晓到弟弟家生活。
陶晓也舍不得大陶,可大人们没给她选择的机会,直接把她的东西搬走。
最终她惶恐不安地在叔叔家住下。
04
一段日子后,陶晓才发现,并不是每个人都会像大陶和奶奶一样无私地爱她。
吃饭时,陶晓多夹块肉,婶婶就会飞来两个白眼。
婶婶总问大陶要钱,说给陶晓买衣服,可陶晓一件也没见着。
婶婶干活时,会让陶晓看着两个弟弟,弟弟一哭,婶婶就会骂她。
陶晓唯一开心的事,是每天傍晚,大陶都会来看她,陪她玩一会。
那日,一个弟弟喝粥,不小心打翻碗,弄脏了衣服。
婶婶起身收拾时,对陶晓破口大骂,她说,我倒了八辈子霉,才嫁进你们陶家,男人总在外面干活,公婆早早就死了,还给我留一大堆烂摊子,你这赔钱货,怎么不跟着你奶奶一起死……
婶婶每次生气都说这些话,陶晓早习惯了。
可那天,正好被来看陶晓的大陶听见,大陶拉起陶晓就往外走。
他说,她欺负你,我们回家,不住这里。
婶婶冷笑着追出来,扯着嗓门喊,今天是你要把孩子带走,以后出了什么事,可不能怪我没良心。
陶晓就这样跟着大陶回了家。从此,再也不必看任何人的脸色,日子舒畅了许多。
大陶的智商明明就十来岁,可他干的活,不比任何一个成年人轻。
他每天早出晚归,除了忙地里的活,空闲时,还会跟着村里其他人去做苦力。
为了减轻大陶的负担,陶晓每日放了学就做家务。上高中后,每年寒暑假,她都在外面打工。
艰苦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互相依靠,互相照顾。
陶晓就这么磕磕绊绊地长大了。
村里其他女孩,许多早早就辍学打工,但陶晓一直念到大学毕业,她知道,上学是她唯一的出路。
而只有她把日子过好了,才有机会让大陶过上好日子。
毕业后,陶晓有机会留在大城市,但考虑到大陶,她选择回了老家。
05
二十多年过去,大陶已经从意气风发的中年男人,变成半截老头。
可他的心性似乎一点也没变,像个永远藏不住心事的孩子。
陶晓工作后,在外面租房子,月底休息就回去看大陶,有时会给他买点衣服鞋子。
大陶不像其他长辈,孩子买了东西不好意思要。每次陶晓买东西,大陶都像孩子收到玩具一样开心,立刻穿戴上。
等陶晓要离开,他会把自己攒的钱,留下够生活的,剩的都塞给陶晓。
陶晓告诉他,她已经工作了,自己能挣钱。
大陶依旧往陶晓手里塞,他说,我在农村,花钱少。
每次望着大陶那张真诚的脸,陶晓都忍不住泪目。她小心地接过大陶的钱,帮他存着。
有次,陶晓回去,发现大陶闷闷不乐地坐在门边的木凳上,对她爱答不理。
陶晓给他买了新袄子,他也不试,像孩子似的赌气。陶晓在他身边坐下,问,你怎么了?
大陶眼神忧伤,隔了好半天才说,你不是我亲女儿,等你嫁人了,就不要我了。
陶晓噗嗤一声笑了,像哄孩子一样说,我只有你一个爸,我怎么可能不要你,这种事永远都不会发生的!
真的?
陶晓认真地说,真的,你忘了吗?我们很早以前就说好,你养我大,我养你老。
大陶眼神又亮起来。
陶晓是真想给大陶养老,别人像她这个年龄,早早就谈对象。
但陶晓迟迟没开始一段感情,她想找一个能接受和她一起给大陶养老的人。
28岁那年,陶晓找到那个人。
那年,大陶已经55岁了。
她和大陶说好,等新房装修好,就接他过来住。
大陶一开始每天都期待着住新房子,可等一切准备好,他又不愿搬家了。
陶晓以为大陶在老房子待久了,舍不得离开,也没勉强。
后来她才知道,有人告诉大陶,如果他跟着陶晓住,会影响陶晓和丈夫的感情。
大陶希望陶晓过得好,所以死活不愿过去住。
陶晓气得把说闲话的人都骂了一顿。但大陶无论如何也不去。陶晓只好依了他。
每到月底,她都去看大陶。
大陶听人说,城里的蔬菜和鸡蛋没农村的健康。每次陶晓来,他都准备一堆新鲜蔬菜和土鸡蛋让陶晓带着。
他竭尽所能,用自己的方式对陶晓好。
06
陶晓30这年怀孕,生产时赶上疫情,就没让大陶来。
她没想到,她做个月子,大陶会出那么大的事。
婶婶打电话来,一个劲地哭,说自己没脸活了。
陶晓问发生了什么事,婶婶开始不愿说,后来在陶晓的追问下,才悲愤交加地说,昨晚,她好心给大陶送地瓜圆子。
结果大陶不仅脱她衣服,还摸她,如果不是她极力反抗,她大半辈子的清白算是毁了。
现在闹得全镇都知道,日子没法过了,叫陶晓赶快回来处理。
陶晓顿时觉得头皮发麻,她真想不到,大陶会做这种事。
她立刻把孩子交给婆婆,马不停蹄地赶到乡下。
陶晓不愿相信大陶是这样的人,可婶婶不可能拿这种事开玩笑,一路上,她心乱如麻。
陶晓进屋时,发现屋内被打砸的一片狼藉。
屋里静悄悄的,就在陶晓以为大陶不在家时,忽然见大陶小心翼翼地从昏暗的墙角里探出头,他被打得鼻青脸肿。
陶晓一阵心疼。
见到陶晓,大陶兴奋得手舞足蹈,乐呵得像个没事人。
陶晓不知要怎么开口问昨晚的事,但这事只有她能帮大陶,犹豫了下,她还是硬着头皮开口问大陶怎么回事。
大陶眼神闪躲,支吾着说,我,我摸了秀萍的胸。
陶晓心凉了半截,她生气地问,你怎么能做这种事?
大陶小心翼翼地抬眼看了陶晓一下,随后迅速低下头,说,她说那里疼,叫我揉一揉。
陶晓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于是哄着大陶把事情详细说了一遍。
大陶告诉她,昨天晚上,陶晓婶婶送来地瓜圆子后,说胸疼,让他帮她解开衣服看看。
大陶根本就不懂,弟妹这么说,便照做了。
结果陶晓婶婶扇了大陶一巴掌,说大陶是流氓,紧接着她哭着跑出门,大喊大叫说她没脸活了。
没一会,陶晓叔叔就带人来把大陶打了一顿。
陶晓听完,气得直拍桌子,这明显是婶婶想陷害大陶。
她恨不得立刻找她算账,可婶婶能舍下身子干这事,肯定有她的目的。
陶晓问大陶,在这之前,婶婶有没有和他说过其他的话。
大陶摇摇头。
随后,他忽然又想起什么,说,前阵子,她说想扩建养鸡场。
陶晓疑惑地看了大陶一眼,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
大陶说,她想要山脚下的地,可山脚下的地种甘蔗甜,你爱吃甘蔗,我没答应给她。
陶晓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她到婶婶家理论。
婶婶初见到陶晓时,满脸委屈,她让陶晓赶紧把大陶带到城里生活,不然她以后真没脸见人了。
哭了会,婶婶还说,如果你不把他带走,这事,我只能报警处理了。
陶晓冷冷地看着她表演完,随后无情地揭穿她,你故意诬陷我爸,就是想把我爸赶走,把山脚下的地占为己有,对吧?
被陶晓戳穿心思,婶婶愣了一下,她收住了啼哭声,气急败坏地说,你别血口喷人。
陶晓说,你不是说要报警吗?我们现在就报警,警察会查出真相的。陶晓拿出手机。
婶婶慌了,立刻抢过陶晓的手机,她哭起来,陶晓啊,别这样,婶婶错了还不行吗,我就是一时鬼迷心窍……
陶晓望了站在一旁的叔叔一眼,见他眼神闪躲,她猜他也参与了这事。
陶晓替大陶难过,他亲兄弟为了一块地,竟然用这种方式陷害他。
他们就是料定大陶描述不清事情的真相,想借这件事,把大陶赶走,把他的地占为己有。
如果这些年,他们哪怕有一次,真诚地和大陶交流,就会发现,他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傻子。
大陶智商是不高,但对许多事,他心如明镜,甚至比别人看得更透,他只是不像其他人那样爱斤斤计较。
陶晓让叔婶当众给大陶道歉,还他一个清白。
另外,她决定把属于大陶的地都卖了。
她要带大陶离开这里,她不希望心性单纯的大陶,跟这些居心叵测的人生活在一起。
07
一年后。
大陶已经适应城市的生活,他在院子里种满了蔬菜,还养了两只会下蛋的母鸡。
连陶晓婆婆都夸大陶心灵手巧。
这天,陶晓晾好衣服,站在窗边,看阳光丝丝缕缕穿过丝瓜架,斑驳地投在院子里,大陶正在陪走路还晃晃悠悠的女儿玩捉迷藏。
陶晓想起很多年前,大陶带她玩的情景。
这么多年过去了,陶晓已经从一个孩童长成一个中年人,但大陶依然像个孩子。
他没有成年人弯弯绕绕的心思,只有一颗纯粹的心,热爱每一天的日子,认真对待身边每一个人。
别人都说大陶有福气,养了陶晓这么孝顺的女儿。
但陶晓知道,她才是真正有福气的人,在她被这个世界所有人抛弃的时候,大陶不离不弃地陪伴在她身边,给她一份最纯粹的爱。
她永远会记住小时候,奶奶的交待,他养她大,她养他老。
在漫长的岁月里,她早就把大陶当成亲爸爸。
承诺对她而言从来都不是负担,那是发自真心的爱和甘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