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一晃两年多过去了,2020年我提议市儒商协会举办润心书屋写作培训班,由此结识了班主任邵祺昌老师,他是王村大史村人,有一天我说起了这件事,邵老师说我能打听到。我看到这样的报道感觉很亲切,因为当年我也像王荣霞一样,曾是 "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我拍了照片,想象或许有一天会见到王荣霞,她后来怎么样了?这件事对她有什么影响?。★她成长在特殊年代,红色浪潮裹卷着她倐然浮沉,随即归于平淡,来不及回味,似乎没有发生过,但却打上了时代烙印——▲左起:我与王荣霞(中)、邵褀昌(左)在淑信门前合影2018年5月,我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二十八组的故事》一书。在翻阅老报纸过程中,看到《淄博日报》1966年报道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有两篇是写王村公社李家疃王焕甲一家的,一篇是《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亮王焕甲的全家》,孙启学、吴健、苏少田采写,占据第二版整版;另一篇题目是《做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

李庆洪

★她出身名门,200年前,她的祖先或为文做官,或从武为将,或经商行善,曾辉煌百年,留下万贯家业;

★她生长在深宅大院,祖先的荣耀已成为历史传说,此时也只剩下这冰冷的高屋大墙,家财早已被十几杆烟枪吸尽,灰飞烟灭;

★她秉承着祖父与父母仁义善良的品格,从小就乖巧懂事、聪明伶俐、好学上进、乐于助人,赶上时代的机遇,也就脱颖而出了;

★她成长在特殊年代,红色浪潮裹卷着她倐然浮沉,随即归于平淡,来不及回味,似乎没有发生过,但却打上了时代烙印——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

▲左起:我与王荣霞(中)、邵褀昌(左)在淑信门前合影

事出有因

2018年5月,我开始搜集资料,准备写《二十八组的故事》一书。在翻阅老报纸过程中,看到《淄博日报》1966年报道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有两篇是写王村公社李家疃王焕甲一家的,一篇是《毛泽东思想的阳光照亮王焕甲的全家》,孙启学、吴健、苏少田采写,占据第二版整版;另一篇题目是《做一个共产主义的接班人》,以王焕甲的10岁的小女儿王荣霞的名义发表,看上去像是先进事迹的宣讲报告稿,第二版整版,再加报缝才登完全文。

我看到这样的报道感觉很亲切,因为当年我也像王荣霞一样,曾是 "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我拍了照片,想象或许有一天会见到王荣霞,她后来怎么样了?这件事对她有什么影响?。

一晃两年多过去了,2020年我提议市儒商协会举办润心书屋写作培训班,由此结识了班主任邵祺昌老师,他是王村大史村人,有一天我说起了这件事,邵老师说我能打听到。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2)

▲周村区王村镇李家疃"乡村记忆"博物馆

故地寻访

2021年1月22日中午,邵老师联系好了王荣霞,她早已不在李家疃居住,而是在周村城里;邵老师征求我的意见在哪里采访?我意去李家疃,可以看看王荣霞当年居住的老宅,请她回顾一下当年的情景。于是,约好下午到李家疃会面。我驱车与邵老师刚到村口"乡村记忆博物馆"门前停下车,随后一辆车开了过来,打过招呼,果然是王荣霞与她丈夫韩克金。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3)

▲王荣霞的哥哥荣元讲述李家疃的故事

我对王荣霞的报道特别留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与李家疃有点"缘分"。2005年春,我与几个朋友第一次走进李家疃,邓永荣书记带我们把全村各处的老建筑看了一个遍。经过了近20年的大拆大建,还能保存这样大面积完整的古村落,这让我们大为惊喜。在几处烧毁、损坏严重的古建面前,我一再对邓书记说"一是先保护好,千万不是能拆;二是请专家搞好保护规划,开发旅游项目;三是要编写村志,挖掘古建背后的故事。"不久后,同行的宓传庆当上了文化局副局长,再后来调任文物局长,为李家疃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带来了机遇,随机开展了"乡村记忆工程",我也成为 "乡村记忆工程"特聘专家。在宓局长的不懈努力下,李家疃成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和山东省首批"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国家、省市各级拨出巨款加以保护开发,"旧貌换新颜"。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4)

▲王荣霞在老宅"淑信门"前

家族回望

韩克金、王荣霞夫妇带我们参观所谓王家的"四大门",即"淑仁门、淑仕门、淑信门、淑佺门",尽管过去了近200的光阴,仍彰显着王家历史上的富足与奢华。来到王荣霞家的"淑信门"前,看到硬山墙上的有关介绍:淑信门主人王淑信,字贯宾,太学生,是王氏十五世孙王悦斌的三子。其宅院建于道光年间,坐落在南北大街中段,与介祊祖宅斜对,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是继淑佺门之后动工。大门完全按照淑佺门之样式建造,砖石结构,用料考究,为五脊硬山出岫式门楼,根脚石、门砧、腰砧、悬砧、托尺、挑尺选用巨大青石錾水刷,前后左右挑尺、迎风砖精工雕刻吉祥图案,栩栩如生。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5)

▲"淑信门"门楼维修前

王淑信是荣霞的高祖,育有四子,其次子王延龄,字寿图,号松溪,武庠生;王延龄之四子王锦敖,也就是荣霞的祖父,成年后在徐州经商,早年加入孙中山的同盟会。他陆续从家乡带出近百人外出经商,深受乡邻爱戴。荣霞的父亲王焕甲是王锦敖的长子,生于1916年正月,自幼跟随父亲逐波商海,14岁丧父后,他挑起全家生活之重担。1947年回村参加革命,历任李家疃村长、王村信用社主任。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6)

▲王荣霞与韩克金在老宅正房

我提议在门前留影,然后推门而入,这是一个三进院落,王荣霞一家居住在中院,她出生在这里的北屋正房。走进屋里,听着王荣霞细述当年家里的布置,彷佛历历在目。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7)

▲王荣霞的哥哥荣元正在讲解"十年寒窗"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8)

▲王荣霞家的西厢房及"寒窗学子"

西厢屋是寒窗学子的读书处,看到冰凌花格图的圆形窗户,让我想起曾来过这里,听房子的主人讲过"十年寒窗"的故事;我当时还拍了几张照片,经辨认确实。王荣霞说讲故事的就是他的哥哥王荣元,晚年主动担当起李家疃古村落的义务讲解员,为保护和传播文物古建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遗余力。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9)

▲王荣霞的母亲孟文清

还原历史

王荣霞生于1956年1月,10岁时正在上小学三年级,当时家中有八口人,50岁的父亲王焕甲在农村信用社工作,53岁的母亲孟文清及哥哥姐姐在家务农,大姐王桂荣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大哥王荣元也是党员,担任第四生产队队长。她全家成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典型,得益于省派驻"社教"工作队干部朱振和,他吃住在王荣霞家里,对这个10岁的小姑娘疼爱有加;朱振和当时30多岁,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他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经常伸出一个手指让荣霞拽着走街串户。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0)

▲王荣霞带领大家学习毛主席著作

学习毛主席著作运动兴起于上世纪六十年代,1960年初首先由团中央提出,经中共中央批准,在青年中组织学习;1964年5月,总政版的《毛主席语录》出版,学习热潮由部队推向全国。到1966年,学习毛主席著作逐渐进入高潮。朱振和不仅教荣霞如何学毛著,还与荣霞全家一起学,并且启发荣霞动员文盲的母亲学。这样,学毛著几乎成了荣霞全家每天的必修课。荣霞与父母成了全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参加代表会,到处做报告,介绍学习经验。荣霞个子太小,垫上四块砖才够到麦克风。她还在一位女工作队员“陈阿姨”的陪同下,到青岛多家企业作报告;在国棉六厂做完报告后,著名的全国劳模郝建秀还与荣霞合影留念。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1)

▲王荣霞(左二)与郝建秀(左三)在青岛国棉六厂合影

采访中,王荣霞多次提到雷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雷锋把毛主席著作比作"粮食""武器""方向盘",如饥似渴地学习,时时处处践行;当时强调学习毛主席著作要"活学活用,学用结合"。荣霞帮助有病的同学补习功课,义务为集体打猪草,清理学校的厕所,还帮助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和幼儿园的孩子学习毛主席语录,以前出了名的"大铃铛"改变了骂人的毛病,还主动关心集体。一个10岁的孩子,能时时处处"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确实难能可贵,因而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2)

▲1966年8月17日《淄博日报》刊载王焕甲一家的事迹,右下角是王荣霞

故事延伸

准备采访前我匆匆翻阅了一下当年的通讯报道,我最想知道的是:当年的荣耀对王荣霞一生有什么影响?那位朱振和叔叔后来怎么样了?

我说起当年两篇报道,王荣霞清楚地记得记者苏少田,其他人不记得了;我拿手机给她看以她名义发表的那篇文章,她根本不知道她的宣讲报告曾经登过报。这在当时算是"重大典型"了,四版的报纸竟然登载一整版还多。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3)

▲1966年11月24 日《淄博日报》刊载王荣霞的事迹报告

让我没想到的是,王荣霞当时荣耀的光环是短暂的,很快因为父亲被打成"走资派",她也受到株连;被同学们架上课桌批斗,说她是"假积极""黑老保";走在路上,被扔雪球、吐口水;家里的门楣上贴上了大字报,像一道道门帘,晚上撕下来,第二天又贴上了。这让她很想不通。其实,我也遭受过同样的经历,父母都成了"走资派";母亲从全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大会回来,刚刚把奖状挂到墙上,一群造反派就进了门;不仅学校里贴满大字报,住家房屋墙上都用大排笔涂写上标语,多年清晰可辨;我们的棉鞋被扔进水缸,窗户玻璃被打碎,母亲被送往工厂监督劳动。我虽未遭受批斗,但也被同学扔石头、围殴。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4)

▲1966年11月11日《淄博日报》登载王荣霞与母亲孟文清学毛著的照片

渐渐地,一切归于平淡。荣霞高中毕业后,亦工亦农招进父亲的单位,此时父亲已经退休。几年后转为正式职工,先后在王村、彭阳、萌水、周村城区信用社从事出纳、会计、内勤工作,直到50岁退休。1982年,她与韩克金结婚,育有一女,现在农村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改名)工作。

55年过去了,尽管当年的荣耀对王荣霞的命运并没有产生特别的影响,生活平淡如常,但这毕竟是她一生的"高光时刻",成为她少年时代最绚丽的色彩。她及全家的事迹已经成为乡村记忆博物馆的一部分,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一份红色记忆,成为全村的光荣与骄傲。当我走进她现在的家中,看到镶在镜框里的与郝建秀合影的大幅照片时,我相信这份荣耀一直在她心里,是一份激励的力量……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5)

▲工作队员朱振和(左)与张荣喜

朱振和是东北人,时任解放军258部队的连级干部,担任工作队副组长;返回部队不久,调到解放军90医院任门诊部主任;后来转业到济南自行车厂。朱振和虽然在李家疃不到两年时间,但却结下不解之缘,与王家更是如同亲戚;他让三个孩子在李家疃度过寒暑假,甚至把唯一的儿子送到王家来寄养,直到小学二年级才返回济南。他退休以后,还到李家疃来开门诊,其治疗精神疾病有家传渊源,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疗效甚好。

朱振和对荣霞的婚事也颇为关心,当他得知荣霞正在与同事韩克金通信恋爱,他与荣霞骑上自行车,前往韩克金的家中"考察"一番,才放下心来。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6)

▲朱振和、崔凤岐夫妇

韩克金托人把展示在村乡村记忆博物馆的几张照片发给我,其中一张朱振和与工作队员、淄川区委秘书张荣喜的合影,我看到朱振和的照片,似曾相识;我前几年从王荣霞老宅墙上挂的相框里看到一张夫妻二人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照片,并不知道照片上是何许人;如今对比觉得有些像朱振和,发给韩克金夫妇辨认,果然是朱振和与崔凤岐夫妇,真是意外惊喜的"缘分"。可惜朱振和已经不在了,无法听他侃侃而谈了……

张桂梅红色故事:寻访55年前的红色少年王荣霞(17)

▲我与韩克金、王荣霞夫妇合影

感谢缘分

"缘分"真的是一种奇妙的东西。

十几年前,朋友因为我喜欢研究文史,通过李家疃邓书记的亲戚引领我走进这个本来陌生的村落,从此结下缘分;我成为"乡村记忆"工程特聘专家,也就有机会深入了解李家疃;当我听到王荣元的讲解并为他拍照,当我看到朱振和夫妇的照片并翻拍下来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还有后来的机缘巧合;当我看到王焕甲、王荣霞两篇报道是李家疃的事迹,也就自然留意了;又幸运地结识了邵老师这个同样喜欢研究地域历史文化的王村人,他的热心寻找才有了这次特别的采访,也就能够把55年前的一段往事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这,或许就是一种缘分!

一次令人愉快的寻访,感谢这份"缘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