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整段解读:甲骨文部首详解
甲骨文整段解读:甲骨文部首详解「人」的腿弯曲作蹲踞之状,是「尸」字,「尸」在甲骨文中通「夷」,古音相同。甲骨文「人」和「大」的区别在于:许慎《说文解字》有540部首,但甲骨文没有那么多,根据沈建华、曹锦炎编写的《甲骨文字形表(增订版)》一书,甲骨文的部首一共145个。【注1】正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我们先从从「人体」取像的甲骨文部首开始说起。从「人体」取像的甲骨文部首有五个——「人、大、卩(跽)、女、子」,先谈最高频使用的构字偏旁「人」。
(一)释读甲骨文的第一步,就是分析其偏旁部首构成,解读构字意图,然后比较古、今字形演变过程。这就需要对甲骨文偏旁部首系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是【甲骨学】的基本功。
今天的汉字是一个经过规范的标准化的文字系统,甲骨文是目前所见最古老的文字系统,偏旁的位置、形态都不是很标准,所以异体众多。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要多加注意:
- 第一,甲骨文偏旁位置是不固定的,可左可右,可上可下。
- 第二,甲骨文偏旁的「省简、增繁、截取、笔饰」现象很普遍。
- 第三,甲骨文存在同意偏旁通用现象。
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先对「偏旁、部首」定义一下,简单一点说:
- 「偏旁」也就是汉字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
- 「部首」是「偏旁」的一部分,如同「女人」是「人」的一部分。
- 从「偏旁」选取一些字符作为「部首」,其目的是为了对汉字进行系统归类,方便汉字检索。
许慎《说文解字》有540部首,但甲骨文没有那么多,根据沈建华、曹锦炎编写的《甲骨文字形表(增订版)》一书,甲骨文的部首一共145个。【注1】
(二)
正所谓「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我们先从从「人体」取像的甲骨文部首开始说起。
从「人体」取像的甲骨文部首有五个——「人、大、卩(跽)、女、子」,先谈最高频使用的构字偏旁「人」。
甲骨文「人」和「大」的区别在于:
- 「人」是「侧视」取像
- 「大」是「正视」取像。
「人」的腿弯曲作蹲踞之状,是「尸」字,「尸」在甲骨文中通「夷」,古音相同。
甲骨文中所谓的「征人方(殷商以东黄淮地区)」就是「尸方」,相当于后世的「夷方」,当时还没有「夷」这个字。
为什么用「弯腿蹲踞之状」的「人」表示「蛮夷」呢?
学者冯时认为,殷商时代东夷部族,有一种「曲腿祭祖」的习俗,山东龙山文化「曲腿玉人」正是这一习俗的反应。所以,殷人用「屈膝之人」表示「夷人」,姑备一说吧。
注2,页34
「人」和「尸」作为偏旁,其实是通用的,很多从「尸」的汉字在甲骨文中都是从「人」。比如下列两个比较搞笑的的汉字:
「人」后有「三点」,全字像「一个人在拉粑粑」,为「屎」字也:
「人」前有「三点」,呈「断线」状,为「尿」字也:
在「人」的左右两边写两点或四点,就是甲骨文的「介」:
这个构字意图有多种说法:(以下诸说见:注3)
- 杨树达认为表示「在两者之间」,本义是「介乎、介於」。
- 清人段玉裁认为「介」是「畍」的本字。「界」的「左右结构」就是「畍」。
《说文注》:介、畍古今字。分介則必有閒,故介又訓閒。
- 王国维和罗振玉等人认为象「人身穿铠甲」之形。
《广雅.释器》:「介,铠也。」
个人觉得这三种说法都不怎么理想,都感觉牵强,看官自行判断吧。
(三)
以上都是「人」加「点」的造字,下面几个从「人」的甲骨文,突出「人」的某个部位造字方法,表达不同的意思。
最简单直接的,可以说是察而见义:
- 「人」突出「腹部」为「身」,
- 「人」突出「臀部」为「尻」。
甲骨文的「企」,从「人」,突出「脚部(止)」, 以表明动作与「足」有关,全字表示「人踮脚远望,翘首以盼」,表达「企盼」之义。
「人」突出「头部」,以表动作与「头」有关, 全字表示「人点头许可」之意,本义是「应允、允许、相信」。
《說文》:允,信也。
「允」字上面表示「头部」符号就是「以」的古字「㠯」字,
注4
「㠯」字可以作為「允」的声符,所以,「允」字严格来说是从「人」从「㠯(以)」的形声字。
甲骨文「元」也是突出「头部」,将「头部」写成「两横」或者「口形」:
「元」的本意其实是「头」,比如:「元首」一词就是并列式合成词,如同「道路、光明」一样,两个字的字义相近。
在先秦、秦汉传世文献《左传》、《汉书》中,仍然可见以「元」表达其本意「头部」,如: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
意思是「蛮族狄人归还他的头」。
用「元」表示「头」的一些文献例句:
注5
甲骨文还有一个从「人」的独体字,暂时释为「襄」的初文(「初文」也即一个汉字最初的写法):
这个甲骨文是通过金文字形推勘出来的,因为金文「襄」中有这个部件,但是,目前并不知道这个字的确凿的构字意图:
《说文》释「襄」为「解衣而耕」,也很难与这个甲骨文字形联系起来:
《说文》:襄,《漢令》:解衣耕謂之襄。从衣,聲。
你认为这个甲骨文该怎么解释?
以上都是从「人」的一些甲骨文独体字,造字方法也最为典型,下一节我们从「人」的合体字和造字方法。
——————————————
参考文献- 沈建华 & 曹锦炎. (2008). 《甲骨文字形表(增订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页22-23
- 冯时(2007),《古文字與古史新論》,台湾书房出版社,页34
- 编纂委员会.(2001).,《古文字诂林》,上海教育出版社,册1,页 644
- 李学勤等(2013),《字源》,天津古籍出版社,页1285
-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编纂(1987),《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 湖北辞书出版社,页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