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然而,当事业有成的她重新回到原生家庭中和年老父亲相处时,她也会不经意间表现出强权专制、歇斯底里。母亲的谩骂强权、歇斯底里、对自己的冷漠与剥削,都让她痛恨不已,母亲是她究其一生最想摆脱的阴影。无奈又心酸,却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曾经,无论我们有多讨厌父母的一些缺点,可长大后还是在这些方面和他们越来越像。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是在母亲的嫌弃中长大的。


前阵子,微博上看到这样一个话题:为什么自己和父母的缺点越来越像了?

话题一出,就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

“妈妈很爱抱怨、脾气又差、从来没有鼓励过自己,小时候对这样的妈妈讨厌极了,可现在面对自己的孩子,我也总是脱口而出的抱怨和挑剔,表扬的话却很难说出口。”

“当我不想说话时就会像爸爸一样,别人说什么我都一言不发;当我心情爆炸时又会像妈妈一样,歇斯底里、咄咄逼人……但我其实很讨厌这样的自己。”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1)

无奈又心酸,却也是很多人的真实写照。

曾经,无论我们有多讨厌父母的一些缺点,可长大后还是在这些方面和他们越来越像。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2)

电视剧《都挺好》中,苏明玉是在母亲的嫌弃中长大的。

母亲的谩骂强权、歇斯底里、对自己的冷漠与剥削,都让她痛恨不已,母亲是她究其一生最想摆脱的阴影。

然而,当事业有成的她重新回到原生家庭中和年老父亲相处时,她也会不经意间表现出强权专制、歇斯底里。

在父女俩的一次激烈争吵中,父亲指着咄咄逼人的女儿大骂道:“赵美兰!你就是赵美兰!”

她愣住了,尽管自己拼命想要摆脱母亲的影子,却还是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母亲的样子。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3)

其实,现实生活里这样的“苏明玉”有很多。

明明原生家庭中父母的一些做法让自己痛苦不已,可在自己的婚姻生活、亲子关系里,依然会不自觉地循环延续着这些模式。

直到频频出现问题后,才会猛然意识到:自己竟和父母越来越像了。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强迫性重复”。

一方面,孩童时期的创伤性经历会在潜意识里会留下这样的观念:父母很强大,如果我能成为父母那样的人,就可以保护自己了。

于是即便成年之后,我们也总会不自觉的在各种亲密关系里,去试图扮演曾经父母的角色,以求掌控“权力”。

另一方面,随着年岁的增长,潜意识会仍想尝试找到解决方法,以求解救自己的“内在小孩”、重获人生的掌控感。

因此,我们会通过不断重复创伤性事件或情景,来把自己反复置于类似创伤的处境之中。

但可惜的是,通过“强迫性重复”大概率能得到的只是“重复性创伤”罢了。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4)

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一书里写到:很大程度上,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诚然这些伤害大多是由于不当的养育方式所致,但父母也并非有意而为之。

父母的养育方式里有着时代背景的烙印,而且很多时候,父母也是这样长大的,他们只是在用“重复自己成长经历”的方式养育着孩子罢了。

当然,这也不是我们的错。

在幼年时期,我们是需要依赖父母而生存的,几乎完全被父母所“掌控”。

想要赢得父母的关爱、获得更多方面的满足,达到目的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对父母的认同和顺从。

所以在孩童时期,我们对父母的要求更容易趋向于迎合。

虽然这只是权宜之计,可那些未被解决的问题和感受到的创伤,依然会根植于心逐渐被内化。

这也就是我们陷入“强迫性重复”的初始原因。

说到底,缺点越来越像并不是谁的错,父母和孩子不过都是这场原生问题轮回里的受困者。

那么,这问题是不是无解了?

当然不是,造成创伤的是原生家庭,但选择是否将创伤继续的是你自己。

杨幂曾在节目中表达过这样的观点:

原生家庭不管好还是不好,其实都会有缺失。

如果原生家庭本就不好,那你缺失的是爱;

如果原生家庭本身很好,那你缺失的是历练。

无论你在原生家庭里缺失的是哪一课,终归是要出去补上的。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5)

深表赞同。

凡事都有两面性,原生家庭也是,而且对成年人来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是决定性的。

步入社会之后,你会接触到多元化的人和事、认识到各种原生家庭以外的关系模式,你完全有能力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亲密关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

如何抉择、如何打破循环、如何不让问题在自己的伴侣和孩子身上延续下去,才是最关键的。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6)

当然,我们也得承认,想要打破伴随自己二三十年的行为模式绝非易事。

但好在,当你有意识地开始考虑这件事时,其实就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第一步。

生活方式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而为之,要改变旧有模式,自然也需一步一步去努力。

1. 别逼自己“原谅”

如果把创伤比作捆在心里的一把锁,那要释放痛楚,是需要用钥匙去把锁打开的,也就是梳理清楚情绪、认清主要的责任方、让真正该负责任的人负责……

而不是粗暴地把重担扛在自己肩上、倒逼自己去原谅。

你要做的是察觉创伤的存在,但不必逼自己去做个“圣人”。

2. 不再自我惩罚

第一步,是在认知层面摘出自己的责任。

第二步,就要在感受层面上也适应这种划分。

可以试着做这样一个练习,对着自己说:“我不需要为……负责”。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7)

比如:

“我不需要为童年的被忽视负责。”

“我不需要为感到自己没人爱负责。”

“我不需要为他人的坏情绪负责,那不是我的错。”

当新的感受内化于心,也就能够把责任归还给应该承担的人,不再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

3. 重新自我定义

其实,感受是根植于我们的观念的,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会更有助于我们从旧有模式中脱离。

《原生家庭》里提到一个小诀窍:在表达中有意识地替换主语。

比如:

“我很气愤,因为父母从不允许我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替换成:

“我不会再允许父母贬低我、过度干涉我的生活。”

看似只是一个小小的表述置换,但当主语更换成第一人称后会发现,你的关注点也在重新聚焦回自己的身上。

4. 和“惯性”对着干

打破循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做出全新承诺,和旧有的“惯性行为”对着干。

比如,小时候父母做错事情从不会向自己道歉,那就要注意当自己对孩子做出类似事情时,要主动而由衷地道歉。

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重新拿回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权力和自信。

要记住,你、父母、伴侣、孩子,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彼此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独立的,创伤性的亲密模式是完全可以被打破的,不需要被复制传承。

为什么人到中年会越来越像父母?为什么人越长大(8)

说到底,原生家庭并不是制约你的根本因素,核心始终在于你自己是否有意愿去改变自己、你有没有为之付出足够的努力。

诚然,人生前半段的牌是随机发配的,但人生后半程的牌面要怎样“打”,主动权始终在你自己的手上。

相信自己的力量,要记住,改变不是为了你一个人,当你终止了旧有的家庭模式循环,也同时为你的婚姻和孩子塑造了全新的未来。

作者 | 莫米,用文字记录生活,边治愈,边成长。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