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而欣赏性阅读,消遣的成分多一些。这种读书方法就像查字典,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目的,查完就能解决问题。很可能是你没分清「功利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的区别。所谓功利性阅读,就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来读实用类书籍,想写作就看看《学会写作》,想了解运营就看《运营之光》,想学学做菜就看《家常菜大全》。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书到用时方恨少,话到嘴边没地儿找,别人一说都看过,只好感叹,你讲的真好!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很多读者留言,说自己一年读了上千万字,却觉得没啥用,甚至都没留下印象。

很多人其实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看了大量的书和文章,但收获却少的可怜,为什么会这样?

很可能是你没分清「功利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的区别。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

所谓功利性阅读,就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

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来读实用类书籍,想写作就看看《学会写作》,想了解运营就看《运营之光》,想学学做菜就看《家常菜大全》。

这种读书方法就像查字典,开始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目的,查完就能解决问题。

而欣赏性阅读,消遣的成分多一些。

这种阅读方法一般用来读文学类书籍,例如《平凡的世界》《白鹿原》之类。

这种读书方法更像闲逛,漫无目的,不一定会有什么意外之喜,当然也可能一无所获。

你如果觉得读书没用,很可能并不是书的问题,而是你的方法有问题。如果想更高效的学习,很明显,功利性阅读更适合你。

我们从小被告诫要好好学习,认为只要学习就是好事。但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远比「学就好了」重要的多。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2)

高中时候,我们班有一哥们儿,是公认最努力的人。

每天6点准时起床,晚上打着台灯学到十一点多,除了每周五晚看个电影,剩下的时间绝对不碰手机。对,他就是那种自律到可怕的人。

有一次瞥见他的书,我当场就懵了,书上竟然没有一点儿空白的地方,密密麻麻都是课堂笔记。仔细瞅瞅,原来这哥们把老师说的几乎都记下了。

这样的大神高考怎么样呢?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分数三百五。

获得这个成绩其实并不意外,他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分不清重点,认知效率极其低下。

这里先说一下什么叫「认知效率」,其实就是你获得的收益和投入的时间精力之比。像这哥们就属于投入多,回报少的低效率学习。

那我们该如何提高认知效率,学的少,却还能学的好呢?

答案就是:功利读书法。

下面就和你分享 6 种实用的阅读方法,亲测有效!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3)

一、严格筛选:用一半的阅读时间来选书都不为过

读书就像吃饭,只不过一个是喂肚子,一个是喂脑子。

不过奇怪的是,人们愿意花大量时间来选择吃什么。不用说去餐厅了,哪怕点个外卖都要纠结半小时,还得参考一下评分。但选书倒是很痛快,秒秒钟就能决定。

这会导致一个问题:

你用来喂脑子的,很可能都是垃圾。

我最早读书的时候,就掉进了这个大坑。往图书馆跑的倒是很勤快,读的却是《你若不勇敢,谁替你坚强》《学会选择,懂得放弃》之类的书籍。

那个时候根本不懂选书,只知道读书好,那我就玩命读。但这些书并没有带来什么帮助,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说,还给我一种虚假的「学习快感」。

直到认识了一个朋友,在他的指导和鄙视下,我才正式开始了选书之路。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4)

这里有几个简单的方法你可以参考:

1、尽量选择由知名出版社出版,再版和重印次数较多的书籍

文学书籍 ,选择「人民文学出版社」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

外文翻译书籍,可以看「商务印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

经典教科书「人民邮电出版社」和「机械工业出版社」做的很好。

商业经管类,可以看看「中信出版社」。

还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理想国」系列,小众但个人觉得不错。

再版和重印次数比较多的书籍,质量一般都比较高。比如说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心理学与生活》,到现在已经是第十九版,仍然作为世界顶级高校的教科书使用。

2、刚出版的畅销书,先不要急着去读

畅销书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畅销并不等于质量高,只能代表营销好。

那怎么办呢?

等!

如果一本新书真的很好,一定会有大量的人推荐,你想不知道都不可能。就像《三体》,只要读过的人几乎都推荐,甚至拉着你唾沫横飞的聊好久。

这样的畅销书,你就可以放心去看了。而那些只火了一把的畅销书,还是不要浪费时间去读了。

3、选书之前,花点时间去看看评分和评论

我们一辈子也读不了多少书,好书还读不完,何必浪费时间去读烂书呢?

选书的时候,可以去看看豆瓣评分,虽然有些水军,但总体还是比较有参考价值。主要是评论区,看看那些高赞长评,大体就会有一个判断。

另一个地方就是知乎,里面也会有很多较为中肯的评价。

这些选择的时间,绝对值得你花。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5)

二、初步了解:阅读之前,先搞懂这本书在讲什么

很多朋友读书,不看目录,不看序言,甚至都没理解书名就开始读。读了半天觉得啥都没学到,就开始埋怨这书不好。

这种行为,让我想起在迪士尼工作时发生的一件事。

元旦期间,迪士尼乐园正是人最多的时候,每个项目至少要拍一小时队。我当时在林间剧场,刚去了剧院门口,一个大叔着急的问我:

「这个是小矮人矿山车吗?」

我告诉他这是《冰雪奇缘》的演出,不是矿山车。大叔瞬间就急了,喊到:

「我排了一个半小时啊,就为了玩儿矿山车,这不是白排了吗?」

但没有办法,七个小矮人是见不着了,只能进去看看「爱莎女王」缓解一下情绪。

这位大叔就因为事前没花1分钟了解清楚,导致损失了一个半小时。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6)

读书也一样,开始之前,除了理解书名之外,你只需要花一点点时间看看序言和目录,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无用功。

通过序言,你基本能搞明白这本书主要想讲什么。如果发现作者写的不是自己需要的,也就能立马掉头走人了。

如果看完序言发现还行,那就继续看看目录。这就像你出去旅行之前,哪怕不做攻略,怎么着也得看看地图吧。目录就起到这样的作用,在你脑海里绘制一张地图,让你在阅读时不会迷茫。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7)

三、问题导向:效率最高的方式是「查书」,而不是读书

我们做个小游戏,你先盯着这张照片看10秒钟,稍等会有个问题。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8)

这个屋子里有什么?

很难回答是不是,因为东西太多了。沙发,吊灯,茶几,落地灯……

但如果事先告诉你,要仔细观察墙上挂的东西。10秒钟过后,再提问:

墙上有几幅画,是不是就简单多了呢?

我们的注意力有限,问题导向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一个过滤器。它可以帮你过滤掉那些和当前问题不相关的东西,让你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上。

很多人习惯于从头开始阅读,我之前也一样,但这是一种很傻的行为,当然小说除外啊。

这就像你出去旅行,难道会把目的地走遍吗?当然不会,你一定是找几个好玩儿的地方,直接过去啊。

其实阅读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去「读」,而是去「查」。遇到问题,去相关联的书中去查,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消化吸收为我所用。就像这篇文章,我的疑问是如何进行「功利性阅读」?

于是去查询了《跃迁》《学会写作》《如何阅读一本书》《财富自由之路》等书籍,以及多篇优秀文章的内容。

当我把这个问题解决的时候,这个知识点也就掌握了。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9)

四、交流质疑:作者不是神,尽信书不如无书

叔本华曾说:

不要让你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很多人的大脑不仅让人家跑,而且还是策马奔腾。总觉得作者都是牛人,甚至捧上神坛,认为他们说啥都对。用时髦点儿的话来讲,这就是「脑残粉」。

这种人一旦遇到两个作者观点相反,他的思维就会陷入混乱。

其实阅读是个平等交流的过程,作者更像是你的老朋友。读书就像去老友家聊天,他有他的观点,你有你的看法。完全可以质疑讨论。如果你觉得荒唐,还可以摔门而去找别人聊,他还不会生气,多好~

交流质疑是成长的开始,这意味着你有了自己的思想。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0)

怎么才能在阅读时做到这一点呢?

很简单:提问。

比如你在读一篇提倡早睡早起的文章,作者告诉你很多牛人都是早睡早起,因此他们成功了,所以你也要早睡早起啊。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思考一下:

  • 早睡早起适合所有人吗?
  • 到底怎样才算是科学睡眠?
  • 他们成功是因为早睡早起吗?
  • 晚睡晚起的有没有成功的人?

当你有了这些疑问之后,就可以带着问题去查资料,不管是书籍,文章,课程,只要能找到答案就行。

当你了解之后,就会知道原理睡眠有周期的,每个周期又分为几个阶段。

而且根据体质不同,人分为晨型人、夜型人、正常人。每种人都有对应的睡眠特点和习惯,以及最适合他们的作息时间。因此睡眠时间不应该一刀切,要因人而异……

最后,根据提供的特点,判断自己是什么类型的人,选择对应的睡眠方式。

这时候,你才算真正掌握。

学习的过程就像战争,知识点是一个个堡垒,你要做的就是集中火力攻占这个堡垒。一旦拿下,它将永远属于你。

成长,从学会质疑开始。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1)

五、行动验证:最终没有改变行为的知识,都属于无效知识

你可能曾经也感叹过:

懂得了许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

其实不是那些道理有问题,而是你你没有去实践任何一个道理。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过这样一段话:

任何实用类书籍,都不能解决书中提出的实际问题,这些实际问题只能通过行动来解决。

大学期间,我读过很多关于写作的书和文章。怎么找选题,如何拟标题,开头结尾怎么写……觉得已经掌握了这些写作技巧,只是从来不动笔。

结果,当真正开始写的时候,才发现自己连个大纲都列不出来,首篇文章写了整整一周,写完还贼垃圾。

这就是你以为的「掌握」和现实之间的差距。

只有通过行动,才能验证这些知识是否有用。立马行动,接受反馈,然后不断调整,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成长的循环。

一切不被你应用的知识,都不真正属于你。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2)

六、公开输出:我知道就是说不出来?那就是你不知道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1946年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3)

我们最常规的学习方法就是阅读,但这只能吸收10%的内容。而通过输出,把学到的东西教给别人,吸收比例可以提高到90%,这个吸收效率甚至超过了刚刚提到的实践。

经常听到有人说:

「我其实理解这些东西,只是表达能力差,讲不出来」。

不要信他的鬼话,表达不出来,就是没掌握。

在传授知识这方面最常见的就是老师,如果你的老师也这样说:

「同学们,这个知识点老师懂,只是讲不出来,你们自己看看书吧。」

你啥感觉?

当然是觉得他水平不行嘛。既然你都懂,也会说话,为啥讲不出来?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4)

除了口头讲授,另一个方式就是公开写作。

写作可以很好的梳理你的思路,将杂乱的想法整理的有逻辑框架,便于内化吸收。

那为啥要公开呢?

为了让你用心。

你可以想想自己在家和出门的状态。在家怎么舒服怎么来,葛优躺,素面朝天都行。但出门就不一样了,哪怕不精心打扮,也要注意一下着装和言行。这就是公开的力量。

写作也一样,如果你不公开,写的时候会比较随意,而且写不了多久就懒得继续了。我曾经就是这样,每天写日记,到了后来日记本上只有一句话:

今日无事。

一旦公开,你自然会留意遣词造句,逻辑结构这些问题。当你能和别人讲明白的时候,自己也就吸收内化了。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5)

有些朋友害怕自己写不好,被人骂,其实大可不必把世界想的那么黑暗。

我自从开始写文章,到现在已经收到上千条评论,没有一条是骂的,几乎都是感谢。即使有不同意见,也是在很友好的讨论而已。(可能是因为我的读者素质都很高)

但更多的人是害怕写不好「丢面子」。

对于这问题,李笑来曾在一篇文章里写到:

绝大多数无法进步的人特点都是一样,但凡觉得自己做的事情可能被人鄙视,就马上不做了。
进步对于他们来说根本不重要,维护所谓的「面子」才是刚需。对于他们来说,进步天然就不可能。

想写的时候,可以选择当前主流的写作平台:

公众号,今日头条,知乎,简书,随意选择。

记得,先搞起来,就成功了一半。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6)

尾声

总结一下,这篇文章我们分析了读过很多书,看了大量的文章,却还是觉得没什么用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分清楚功利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的区别,导致认知效率太低。

而功利性阅读可以帮你提高效率,让知识真正实现「为我所用」。

具体有6个方法:

1、严格筛选:选择和阅读同样重要

2、初步了解:搞懂这本书在讲什么

3、问题导向:带着问题直奔目的地

4、交流质疑:质疑是你成长的开始

5、行动验证:知识最终要改变行为

6、公开输出:验证你是否真正掌握

这样阅读一定不会轻松,甚至还会有点儿累。但轻易得到的,必将轻易失去。能让你成长的道路,都是逆人性的。

希望在攀登的道路上,看到你的身影!

读了很多书真的能帮你走出困惑吗?读了很多书却觉得没啥用(17)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