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兰亭序笔法讲解,八级课程行书篇14-兰亭序用字分析06
行书兰亭序笔法讲解,八级课程行书篇14-兰亭序用字分析0677,「放」字。序号1306。左边上面是奋笔势,下面是钩裹势,先撇再写狮口。右旁上面是鸟雏势,或竖笔势一开也可以,下面是交争势。77 放「所」字左边的「户」草书用羊角势来表示半个口字形,在汉隶《乙瑛碑》和钟繇《力命表》中,都可以看到这个羊角势,智永真书也有,但两点顺序倒过来了,先左后右变成了先右后左,其实行书中早已如此,方便向右出锋继续写。但羊角势倒笔,使羊角势有时候看起来不大像了。欧阳询写「所」,保持羊角势,虞世南转了一个角度,大约看到王羲之也这样。我意「所」字的分笔势,中间两笔还是归入羊角势,整个「所」字先写横竖,然后羊角势、衮笔势。另外一种分法,箭头所指当它两撇一捺,飞带势,从形态上说,完全可以,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这样取势。76 抱76,「抱」字。序号1207。左边提手旁是戈法化势,右旁三个笔势:从上到下是向背势、奋笔势和虿尾势。
L8-14《兰亭序》用字分析06
75 所
75,「所」字。有七个,序号1001、1304、1502、1608、1711、2606,2702。仔细比较一下,七个字取势都一样。
草书课程讲过「所」字,左边是「户」,右旁是「斤」,小篆是左右两边分开的,隶定写法在秦简中可以看到。隶变写法,主要是「斤」的头两撇合并了,于是「斤」变成了「个」字形,「户」一横拉长到右旁。晋唐书法作品中真正照隶定写法不多,大多数是照隶变写法,汉隶、草书、行书、真书都是。
「所」字左边的「户」草书用羊角势来表示半个口字形,在汉隶《乙瑛碑》和钟繇《力命表》中,都可以看到这个羊角势,智永真书也有,但两点顺序倒过来了,先左后右变成了先右后左,其实行书中早已如此,方便向右出锋继续写。但羊角势倒笔,使羊角势有时候看起来不大像了。欧阳询写「所」,保持羊角势,虞世南转了一个角度,大约看到王羲之也这样。我意「所」字的分笔势,中间两笔还是归入羊角势,整个「所」字先写横竖,然后羊角势、衮笔势。另外一种分法,箭头所指当它两撇一捺,飞带势,从形态上说,完全可以,如果你喜欢也可以这样取势。
76 抱
76,「抱」字。序号1207。左边提手旁是戈法化势,右旁三个笔势:从上到下是向背势、奋笔势和虿尾势。
77 放
77,「放」字。序号1306。左边上面是奋笔势,下面是钩裹势,先撇再写狮口。右旁上面是鸟雏势,或竖笔势一开也可以,下面是交争势。
78 于
78,「于」字。有五个,序号1501、1506、2002、2304、2806。左边是戈法化势,右旁上面是鸟雏势,下面两点是铁铃势。
79 昔
79,「昔」字。序号2106、2506。上面「共」字头,横竖竖横,奋笔势移位,下面外框是钩裹化势,里面两横也是奋笔势。
80 林
80,「林」字。序号0407,左右两个「木」。
「木」字本义是一棵树,汉代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十字势加左右两点,章草、汉隶都常见,《阴符经》也采用这种写法,这已经是真书了。真书中凡「木」在下面,譬如「梁」,还是取两点。这一种「木」我把它归入群鹊化势,以前讲解过了。另一种写法不用两点用撇捺,往往用作左右结构的字。根据「形近归类」原则,这样也可以算群鹊化势。
如果你要仔细一点,就是十字势加撇捺交争势。
注意真书中间十字势下面出现了趯,篆隶没有的,草写只是一个带笔,真书把带笔固定成趯。所以再仔细点,真书是一横,加蟹爪势,加交争势,这看起来是绝对正确,只是使转破碎了,不好。
《兰亭序》「林」字分笔势:左边是十字势,然后一折竖笔势,在行草中可以一直连通到右旁的,最后小字形顾盼势,一共三个笔势。提醒各位注意,王羲之写一折,一来一回,中间往往不留空白的。
81 欣
81,「欣」字。序号1411、1801。左边和右旁起笔都是连续两撇,向背势,「斤」的两撇是竖排,「欠」的两撇是横排。「斤」余下的横竖,是奋笔势移位,「欠」余下的撇捺,是交争势。
82 况
82「况」字。序号1907。左边两点是龙爪势,右旁上面「口」是竖笔势,「口」下面是凤翅势,一共三个笔势。「况」在《说文》中用三点水,意义是「寒水」。西汉、东汉古籍都用三点水,后来产生了一个俗字,用两点水冰旁,大约表示寒冷之义。在曹魏《上尊号奏》中都可以看到。虽然是俗字,却逐渐流行开来,至今简体字还用。
83 知
83,「知」字。序号1601、2307。左边上面是鸟雏势,下面大字形是戈法化势,有人把「大」的一横拆出来,和上面组成竖笔势两开。这两种分法,第一种比较好,因为左边原本是「矢」字,行书上面的鸟雏势,本来是「矢」的箭头,下面的「大」是箭身和箭尾。「知」字右旁的「口」,竖笔势,这个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
84 者
84,「者」字。序号2801。起手十字势,然后一折奋笔势,下面的「日」是竖笔势加奋笔势。
85 舍
85,「舍」字。序号1402。「舍」字在七级草书课程简要讲过,金文繁写上面是「余」,「余」是「舍」的本字,在这意义上应该读为she2 后来下面繁化加了「口」。小篆取金文简写,隶定后秦简已经很像现在的「舍」。但你看清楚,中间部分是「干」字形,汉隶中还经常写为「工」字形,《乙瑛碑》又冩为「土」字形,不固定。《兰亭序》「舍」字中间为「土」字形。整个字取势,起手撇捺交争势,「土」笔顺为竖横横,竖笔势,下面的「口」也是竖笔势。
86 长
86,「长」字。序号0307。平时读为长短的「chang2」,《兰亭序》文中为「少长咸集」,读「zhang3」。
第一势一竖四横,全是直线,竖笔势。第二势一竖收尾向右趯出,斸钩势。第三,撇捺蟹脚势,这两笔通常用撇捺交争势,7-9,但王羲之这一撇向四号位走,4-9,而撇捺不相交,所以是蟹脚势,就算在集王羲之《圣教序》、《金刚经》中,「长」字最后两笔还是走7-9方位,没有4-9的。后来的书法家,也都像智永走7-9,非常普遍。
《兰亭序》临摹本中,最接近还是虞世南摹本,褚遂良本也有点意思,其他就差距比较大了。确实,八面锋中走四号位是很罕见的。
87 亭
87,「亭」字。序号0208。「亭」字下面是「丁」,这是声旁,上面是「高」省了下面的口,或说是「京」之省。「高」和「京」两字下面不同,上面都是建筑物的样子,象形。到小篆,建筑物屋顶下面改用了口字形,后世遂有两种写法,或写口如小篆,或写两竖两横如金文,《兰亭序》就是这样写的。「亭」整个字有五个笔势:屋顶,点横奋笔势,接下来两竖竖笔势,两横奋笔势,然后是冖头势,下面的「丁」,一横加一裹,一裹是竖笔笔势,横加裹可理解为奋笔势移位。这个字上面直线很多,裹是「亭」字唯一的弧线,就靠这一裹。创造出活泼的形象。
顺便讲一下「高」字,如果照小篆隶定,真书「高」就有上下两个「口」,笔势重复。所以多数人写「高」,是采用金文的结构,避免笔势重复,效果比两个口好多了。
「亭」字下面的「丁」,隶书中都是钉头写为一横,钉身一竖用裹,《兰亭序》「亭」最后用一裹,是受隶书影响。有人问:这一裹能否看成玉钩势?玉钩重点在尾部的钩,尾部弯曲,而一裹重点是中段弯曲,二者是不同的。《兰亭序》最后一笔,还是归于竖笔的裹比较合理。
88 系
88,「系」字。序号1706。左边立人势,右旁一啄,再加蟠龙势,蟠龙下面是小字形,顾盼势。头上一啄其实可以加入蟠龙,蟠龙是两个折,加一啄多了一层,从大圈笔锋轨迹来看,写完啄后笔锋是飞渡过来,多一层可称蟠龙化势。
89 信
89,「信」字。序号1102。左边立人势,右旁「言」1209已经讲过了。
90 咸
90,「咸」字。序号0308。起笔反引势,然后两横加一个「口」可以归在一起,为奋笔势三开半,最后是补戈法。
91 品
91「品」字。序号0908。「品」字三个「口」,虽形态各异,都属竖笔势。
92 哉
92,「哉」字。序号2103。「哉」三个笔势,起手十字势,然后曲钩势,最后是戈法。
93 契
93,「契」字。序号2204。先写十字势,然后是两横奋笔势,这两个势可以合成一个笔势,石楯势移位。石楯势就是指这种栏杆形状,竖横组合。上面右旁一个「刃」字,飞带倒笔势。下面大字形,戈法化势。
94 室
94,「室」字。序号1211。上面是宀头势,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下面的「至」已经讲过,先是横横奋笔势,然后竖横横,竖笔势移位,最后写一点曲抱势。
95 幽
95,「幽」字。序号0711。「幽」字由「山」中间加两个蟠龙势组成。《兰亭序》「山」字,前面讲到有五种写法,「幽」就是第五种,我把书写顺序标出来。简单地说,先写顾盼势,然后写中间两个蟠龙,最后补上一横,这一横可以和右旁的蟠龙结合,也就是蟠龙多了一个撇横,当做蟠龙化势。
第十课用了这张图,以说明《兰亭序》中「山」字第五种写法。先写中左右顾盼势,最后一横跟第二个蟠龙势结合了,左边的蟠龙势有两折,右旁的蟠龙有三折。
因为王羲之这种取势和常人不同,历代书法家临摹《兰亭序》,往往照自己习惯写。不过,以前没有放大本,看不清楚,我们今天拿着放大本去批评前人,也不大公平。
今天讲到这里,谢谢。
本节要点:
- 《兰亭序》用字#75-95分析。
- 所、抱、放、于、昔、林、欣、
- 况、知、者、舍、长、亭、系、
- 信、咸、品、哉、契、室、幽。
复习思考:
今天又讲了21个字,如果包括重复的,一共34个。请临写这34个字,注意怎样取势,先写出大圈中线,逐步加粗。
半「竹」为「个」,「个」字篆书和「丁」字很相近。「丁」字行书写法我们知道了,「个」字行书怎样写?有几种?
往日精读: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8-《兰亭序》概览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09-《兰亭序》用字分析01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10-《兰亭序》用字分析02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11-《兰亭序》用字分析03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12-《兰亭序》用字分析04
黄简讲书法:八级课程行书篇13-《兰亭序》用字分析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