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现在的年青人没有学旧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作诗词看不懂
新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现在的年青人没有学旧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作诗词看不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说,诗歌用语应清新而不“粗俗”。柏拉图在《辩护篇》中说,诗人的创作不靠智慧,“而是由于某种天赋并为一种非理性的灵感所推动。”诗是一种特殊的运用语言的方式,也是语言的原始形式。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诗。诗是散文叙述; 人对此仍有所怀疑,则用语言去解释,用散文解释之后,尚有待解释者则须由诗来完成。诗就是诗,因为他给人以特殊的听觉和视觉,而这种听觉和视觉作用又是互为因果的。散文是行走的,诗是舞蹈的; 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情调、步调和注意所在。世界诗歌史本来是以格律诗为主流的。
写在前面的话。
文章万言,学会贯通,便成诗人。
这些年来,因为年青人感情丰富,写诗时也是有感而言,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没有诗味,没有特色,也不合于毛主席所讲的:“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现在的年青人一般没有学到旧诗歌的形式和规律,比如说合则押韵。就因为年青人不懂平仄,不会押韵,他们的“诗”读起来就很拗口,读后便记不住。现在还有一些青年人,用词牌来写“诗”,也因为他们没有研究过词学,所以即使他们写了一些“蝶恋花”、“清平乐”、“浪淘沙”一类的“诗”,但是除了每句字数相同之外,与词毫无“特色”上的相同。我想毛主席所讲的:“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摘自《诗刊》1978.2.P76)
一、序语言文学都具备相应的形式和内容。诗歌是语言文学“象牙塔”顶的明珠。
诗是一种特殊的运用语言的方式,也是语言的原始形式。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诗。
诗是散文叙述; 人对此仍有所怀疑,则用语言去解释,用散文解释之后,尚有待解释者则须由诗来完成。诗就是诗,因为他给人以特殊的听觉和视觉,而这种听觉和视觉作用又是互为因果的。
散文是行走的,诗是舞蹈的; 两者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情调、步调和注意所在。世界诗歌史本来是以格律诗为主流的。
柏拉图在《辩护篇》中说,诗人的创作不靠智慧,“而是由于某种天赋并为一种非理性的灵感所推动。”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说,诗歌用语应清新而不“粗俗”。
欧美诗形式和内容,是相统一的 全诗简练缩约,十分突出。
形式(英语诗)上有短长格、五音步、有韵、闭式对句; 有由语法部分构成的单句,各部分的划分与韵律合拍。
内容表达上有常规形式,虚拟形式,隐喻形式,现实形式,语言形式(非英语诗);除此之外,语音上的安排,除押韵外,语音的运用还有其他独到巧妙之处。(以上参阅大英百科全书《诗歌》)
为什么罗嗦外国人论诗的语言?因为中国新诗,现代诗就是抄袭引进外国的。拉丁语系与汉语文字根本不同,因此留洋派引进的外国自由诗水土不服,一百多年来,自由诗竟然倒退回新文化运动的新诗启蒙阶段,某些当代“诗人”竞如此痴迷。令人扼腕自叹!
中国诗歌在古代,合乐的是歌,不合乐的是诗 从四言、五言,发展到七言、长短句、词、曲,各呈缤纷。诗歌是各类文学中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其基本特征是通过抒发强烈的感受和情绪以反映社会生活。它要求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驰骋丰富的艺术想象,将生活中的事件和场面与诗人的特定感受和情愫融为一体。又要求采用简洁、凝炼的语言、分节分行的句式章法、鲜明和谐的节奏、韵律。这对新诗艺术方法的形成起了积极的作用。许多诗人在吸取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外国诗歌有益营养的基础上,对新诗的表现方法和艺术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产生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多种艺术潮流,出现了自由体诗、新格律体诗、阶梯式诗、散文诗等多种形式。
按语言格式不同,诗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歌谣诗。
按历史发展诗还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新体诗和新诗。《诗经》风、雅、颂内容丰富 赋、比、兴的技艺精湛,是无可比拟的 讲究的是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和语言逻辑的巧妙运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传承,就诗歌理论和优秀作品的厚重,是承前启后,绵绵不断的。
就文学范畴来说,诗歌分古典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古典文学作品包括当代人仿写的作品。
清末。“诗界革新导师”黄遵宪(1848-1905年) ,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1865-1898年) 和近代诗人、历史学家、学者夏曾佑(1863-1924年) 受外国诗歌影响,最早提出“诗界革命”。1899年,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1873—1929年)在《夏威夷游记》中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认为想要挽救中国诗歌日益衰落的命运,必须使诗歌创造出全新的境界来 代表作品《饮冰室诗话》。他们所作的新诗不过是选用古人沒有见过、听过的新词 没有用过的意象排列成诗行;只有黄遵宪主张将俗话、俚语写入诗中,用自己的手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写出自我的思想,试用新思想和新的语言材料写诗。
“诗界革命”对后起诗歌起到了观念上的影响。
二、新诗的启源1916年胡适、沈尹默、刘半农、鲁迅、梁实秋等“五四”青年,受“诗界革命”影响,开始创作新诗。
他们的新诗首次出现在《新青年》杂志四零一号上,第一首刊登的是胡适的作品《鸽子》。
第一首散文诗而具备新诗格体的诗是沈尹默的《月夜》:“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正式确立新诗成立的是周作人的散文化的长诗《小河》。
《尝试集》是第一部新诗诗集。
梁实秋说:新诗最大的影响是外国的影响,尤其是美国的印象主义 外国的影响是白话文的导火线。
胡适说他的第一首诗《关不住了》是他新诗成立的纪元,这首《关不住了》的诗 正是他翻译外国的作品。新诗运动从打破诗的旧式体裁开始。胡适在《谈新诗》中认为,诗体解放了,“消极的不作无病之呻吟,积极的以乐观主义入诗” 他提倡说理的诗。音节,他说全靠语气的自然节奏; 每句内部所用的字的自然和谐 平仄是不重要的。用韵,他说有三种自由: 用现代的韵; 平仄互押; 有韵固然好,没有韵也没有什么妨碍。方法,他说要用具体的方法。当时,胡适《谈新诗》几乎成了新诗创作的金科玉律,那正是“五四”之后,刚刚开始白话文的时候 胡适也许受了外来影响,但总算是有新境界,但和他同样思想的人只有康白情一个人。这时新诗已冷落下来。
“江南才子”卢冀野评论新诗:“一不讲求音节,二无章法,三不选择字句,四格式单调,五材料枯窘,六修辞糁杂”。
胡适是新诗的开拓者之一,后来却反对自己的主张,提倡“诗的经验主义”,也就是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回复到中国诗的传统中来 中国诗的传统原本就是现实主义的。因此有人称这时期为自然主义。
三、新诗的发展
自然音节和诗可无韵的说法,是完全受了外国“自由诗”的影响 这时期作诗最重自我。多数作者急切里无法甩掉旧诗词的调子 只有鲁迅兄弟完全打破、摆脱了旧的镣铐,鲁迅多次谈论新诗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有韵。
康白情算是一个诗歌枷锁解放最彻底的人,他甩掉旧诗词的调子和框架,简直不大用韵,使用许多新的语言词汇,在文法上走上欧化一路,但写出的作品 名为诗歌而实为散文 即使散文化,也仍然是缺少余香与回味。
康白情《送许德珩赴欧洲》诗,真真的是大白话,是分行写出的白话,其中写到“我们喊得出来,我们做得出去”,这样直白的辞句,受到朱自清的批评。这便是白话文“作”诗的渊流,后世口语诗写作,消解了传统的经验技艺写作,有些近乎原生状态口语,但其无节制的泛滥,使这些口水沦为梦呓,破坏了诗歌生态。
康白情和周启明坚持诗是贵族的,是象牙塔顶的明珠。
俞伯平坚持诗的平民化,又能将旧诗的韵律,化入新诗创作,又能利用旧诗里的情境,表现新意。这是新诗有益的尝试,也应是新诗发展的前途。
梁实秋主张有些字是不能入诗的,诗是雅致的,是无污秽气味的。周启明不以为然,还把“小便”“溺”在《将来之花园》诗中,受到诗界批评,被商务出版社的编辑给删除掉了。屎、尿、屁、性器等污言秽语入诗,自周启明开始就被文明唾弃。
1921年朱自清、叶绍钧、俞平伯、刘延陵在杭州组织了中国第一新诗社“中国新诗社”。
1922年1月15日,第一本新诗刊物《诗》创刊,叶绍钧、朱自清、刘延陵任主编辑,中华书局印行。《 诗》是中国第一份新诗杂志。
新诗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受到外国诗歌较大的影响。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几个流派。
1.湖畔诗派。1922年3月在杭州成立湖畔诗社,被称为中国的湖畔派诗人。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中国之前缺少情诗。有关情的抒臆,也只是家庭闺房之趣,或隐喻暗示之词,决没有浪漫爱情诗,更没有为了爱情而歌咏爱情的诗。朱自清说:“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的 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潘谟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 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但湖畔诗派最有特色的是他们歌颂爱情。代表作品: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蕙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等。
2.说理诗。周启明1921年翻译了日本的短诗和俳句,说这种体裁适合写一地一处的景色、一时一瞬的情调,这是真正简练的诗。这是周启明自己翻译的诗,也算是一种创作,但这种小诗,只是短小而已,豆腐块,容量没有办法表达出完全的感情,为了节省文字,却缺失了内在美和诗的回味 这确不值得。
冰心(陈婉莹)是小诗派的代表诗人。她发表了《繁星》和《春水》两部小诗集,她的写作风格受到印度泰戈尔诗的影响,也是受了当时说理诗的影响,其核心就是融汇着东西方文化思想“爱的哲学”。
说理诗受外国影响,这股风气一直到1926年才衰败下来,新诗也跟着中衰,但在徐志摩的诗里还残存着一点蛛丝。
周启明评价说,这是受古典主义的影响,缺少了诗歌应有的余香与回味。
3.浪漫主义。受外国诗的影响,与小诗运动差不多同时间,在日本留学生中兴起的创造社异军突起。诗人们热爱大自然,歌颂大自然,表现出浪漫主义和伤感主义的倾向,作品充满反抗精神。
1921年7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郭沫若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当时日本正是泰戈尔诗热流行的时候,受了泰戈尔诗的影响,郭沫若在思想上更倾向于泛神论,后来又受了美国惠特曼自由诗《草叶集》的影响,尤其是惠特曼那种把一切的旧套摆脱干净了的诗风和五四时代的狂飙突进的精神,使他的浪漫主义诗风奔放起来 找到了喷火口。《女神》就是他狂热爱恋的结晶。郭沫若主张诗的本质是抒情,其文艺思想的核心为“诗不是作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翻译是媒婆,创造是处女” 以此针对那些热衷于翻译外国诗、模仿外国诗的文人。这一时期,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等创作喷薄而出 使他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创造社诗人各有特性,如成仿吾的哀婉,邓均吾的清醇,穆木天的朦胧,王独清的颓废等,但他们走的主要是郭沫若开创的浪漫主义诗风。
4.格律诗。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代表诗人是闻一多、徐志摩、林徽因等。
1926年4月1日北京《晨报诗镌》出世,这是由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于庚虞、刘梦苇主办的诗刊物,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是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闻一多的理论最鲜明,他说诗的音节应具有音乐的美、词藻应具有绘画的美、章句应具有建筑的美的“三美”理论。这个时候大家都作格律诗,有些从不顾及诗的形式的人,也循规蹈矩地做起格律诗来。他们都深受英国的影响,不但形式上模仿英国诗体,艺术上也是模仿近代英国诗。
梁实秋说:“他们要试验的是用中文来创造外国诗的格律,装进外国的诗意,他们要创造中国的新诗,但不知不觉写成了西洋诗了”。
新月派从理论到实践上对新诗的格律化进行了认真的探索 其共同艺术主张就是要试验建立无固定格律的现代格律诗 新诗理论和艺术奠基人是闻一多。“三美”创作实践最多的是徐志摩,他尝试的体裁很多,有翻译诗,他的诗音调近乎于羯鼓铙钹,很少提琴洞箫等抑扬缠绵的风趣,他的情诗,更是为了爱情而歌咏爱情,如西方诗人的调调,完全是新东西,深受英国诗影响,不但在试验英国诗的体裁,艺术上也大部分是模仿英国诗,其代表作品是《再别康桥》。这首回忆性的抒情诗,格调轻盈柔和,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梦幻般的情调,意境生化了音乐的神味,语言平淡 色彩鲜艳。新月派代表诗人是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徽因等。代表作品: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闻一多《死水》、《静夜》,朱湘《采莲曲》等。
现代有评论者将新诗格律派之流,解读成韵脚诗,特点之一句尾韵脚,说属于最新诗体,叫韵脚诗派。该派未见作者群,只缘歌曲词作家方文山一人。括弧内为引文:(韵脚诗隶属于驾驭在现代诗歌之上的新诗体,在尊重现代诗歌提倡的“一、形式是自由的,二、内涵是开放的,三、意象经营重于修辞”的前提下,又新添了一项步骤,那就是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使中国现代诗歌在追求自由和豪放的同时,又继承古体诗歌韵律流传千年的宝贵血脉,倡导诗人要表达经过加工的具有鲜明节奏的非自然语言,更加强调追求真情实感和韵脚的规范形式,为诗歌的创作和发挥制定一项行之有效的标准界面,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其倒向现代诗歌自由散漫和无章法可循的口语化写作,让诗歌创作有章可依,有律可循,从而使现代诗歌的创作更加规范地发展和成长,并以更加良性更加持久的姿态坚忍不拔地在文学道路上永久生存下去。甚至可以说集现代普通诗体与素颜韵脚诗之大成,通过吸收兼并而构建起来的新诗体,它不仅包容了人们对于古典诗歌的音乐韵律之美的追求,同时兼并现代诗歌的创作手法,使古典诗韵与现代诗歌完美融合而并驾齐驱,为诗歌的古今联系以及今后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说尚可,但仍不及初始之末流。
5. 象征诗。象征派是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代表诗人是李金发、冯乃超、胡也频、姚蓬子(姚文远)等。从法国回来的李金发于1925出版《微雨》,标志着新诗中象征派的诞生。李金发在《微雨》导言里说,不顾全诗的体裁,他要表现的是“对于生命欲挪揄的神秘及悲哀的美丽”。他的诗没有寻常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看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 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情感,叫人去猜他的心思。他的诗不缺乏想象力,句法过于欧化,读着象是翻译,虽然也可说是自由诗体裁,但总是让人看不懂,不知所云,因此被人称为“诗怪”。他的诗意象杂陈,冷峻生涩,常为人所诟病。
苏雪林《论李金发的诗》中评论象征诗有四个特点: 一是朦胧恍惚,很难一时了解; 二是表现神经艺术的本色 体现神经过敏,而颓废象征诗人更具特色; 三是伤感与颓废的色彩浓厚; 四是异国情调。这就是法国象征诗人的手法,歌咏的是颓废、阴影、梦幻、仙乡,诗中的色彩变幻是丰富的,成为中国现代朦胧诗的启蒙。
后期创造社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三人也是倾向于法国象征派诗作 余脉称之为朦胧诗派。
6. 现代派。这一流派的诗歌成就较大,对后世的影响也比较深远。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
戴望舒是现代派的代表诗人。他受法国象征派和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很重,他的诗也是取法象征派。但他作的更好“不单是真实,亦不单是想象” 注重整齐的、轻清的音节,铺带上一层朦胧的气氛,把握微妙的情节变化,但力求让人看得懂,他追求音律的美,要使新诗可吟,押韵是当然的,甚至讲求平仄声。后来受了法国魏尔仑等象征诗派影响,才不再斤斤计较中国的平仄韵律。其最显著的代表作是《雨巷》,叶圣陶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现代诗经过二十年的探索,新诗有格律诗、自由诗和歌谣体三种体裁,基本上形成了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三大流派。
歌谣体新诗大都押韵比较整齐,节拍也相当匀称,可以归入格律诗体。这一时期,各流派主要受了法、英、美、印现代诗的影响。
由于西方文字与汉语文字的表情达意和结构的不同,中国新诗并没有达到“诗界革命”和“新文化运动”诗的期望,而且几乎流于“分行写出的散文”(郭沫若《序我的诗》)。胡适回归“诗的经验主义”,使自由诗派土崩瓦解 “分行写出的散文”被文化青年摒弃; 闻一多“三美”新诗理论使“新月派”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新诗流派; 西方近于消亡的意识流朦胧情调在中国试验结果,几乎找到了新诗出路。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出现了一个以诗歌为战斗武器的诗人群体,包括蒋光慈,钱杏村,胡也频等,其中最有才华的是殷夫。
1932年,蒲风,任钧,王亚平,柳倩,曼晴等人组织成立“中国诗歌会”,创办《新诗歌》杂志,他们热情关注着时代情绪,企图用诗来唤起民众,使现实主义诗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更能展现现实主义诗歌艺术实绩的,是以描写中国农民苦难命运著称的诗人臧克家,以短促紧张的节奏传达时代的经神。
四、现代文学诗的诞生1936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把现代派的艺术成就推向顶峰,但同时也意味着它开始走向没落,抗日战争的炮声打断了他们在幽斋里的内心抒情与独白。
《新诗》月刊反对滥情主义和诗的散文化倾向,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作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成为格律诗派和现代派诗人共同交流的重要场所。他们中大多数诗人走向了新的起点,开始新的艺术追求。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若大的北平放不下一张书桌”,抗日战争使中国现代文学诗的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诗人们以笔作刀枪,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暴发,艾青、田间来到战地,以诗传达中华民族觉醒的心声,卞之琳,何其芳,柯仲平,高兰,严辰,邹荻帆,力扬,公木等等。带着各自艺术色彩,为诗坛增添丰硕力作。闻一多称田间为“擂鼓的诗人”。艾青被称为“吹芦笛诗人”。艾青主张“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色彩,给颜色以声音,使流逝变幻者凝形”。这时期,新诗发展到新的阶段。
1.现代派。由于戴望舒在《现代》杂志(1932创刊)发表的诗作引起很大的反响,且在该杂志发表的许多诗都有追求“纯诗”的艺术倾向。文史学家把三十年代出现的这一群体称为现代派。代表诗人有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徐迟等。1936年10月,戴望舒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人创办了《新诗》月刊,这是中国近代诗坛上最重要的文学期刊之一。卞之琳也是被公认为 “新月派”代表诗人,其代表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表现的本是抽象概念,但诗意深沉而不晦涩,邈远而不虚空,短短四行诗,却独步整个现代新诗,颇见功力。
2.现实浪漫派。即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其中不乏郭沫若诗的浪漫主义主张。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在近三十年的历史跨度里,诗歌的调式惊人的统一,真正做到了诗派应有的风格。代表诗人有郭小川、闻捷、贺敬之、张志民、田间、李瑛、李季、严辰等。代表作品: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贺敬之《回延安》、《雷锋之歌》,李瑛《鲁迅》、《一月的哀思》,闻捷《苹果树下》 田间《赶车传》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等。
3.七月派。七月诗派崛起于抗战烽火之中,跨越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历史阶段,是这一时期坚持时间最长、影响广大的文学流派。
20世纪40年代,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和《七月诗丛》周围,形成一个被称为七月诗派的诗人群,他们主张诗人用真诚的态度去把时代的脉搏,达到艺术的真实,诗集《白色花》选编了其中主要成员鲁藜,孙钿,阿垅,绿原等二十人作品。这一流派的诗人在一九五七年反右派运动中大多被打成“右派”,他们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
该诗派的共同特征: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把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与人的社会职责和战斗任务联系起来: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去能动的影响、改造现实;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追求诗的散文美。代表诗人有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等。代表作品有: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胡风《为祖国而歌》,绿原《惊蛰》,鲁藜《泥土》,彭燕郊《冬日》等。
4. 九叶派。于1940年代末创办《中国新诗》,在新诗写作中追求现实与艺术、感性与理性之间的平衡美。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他们把现代派的艺术技巧引入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诗风偏于蕴藉深沉,同样反映了时代的情绪和民众的希求。是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在艺术上,坚持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新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代表诗人有辛笛、陈敬容、穆旦、袁可嘉等九位诗人。代表作品: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5.朦胧诗派。象征诗派的一个支流 沒有自己诗的主张,创作随心所欲 特立独行 揉合了象征诗、说理诗朦胧的特点 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歌咏颓废、梦幻与理想主义。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他们受象征诗、说理诗的影响,借鉴一些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情绪与思考。他们所创作出来的诗歌,与当时诗坛盛行的现实主义或浪漫主义诗歌风格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这些诗歌后来被统称为"朦胧诗"。北岛、顾城、舒婷、食指、江河、杨炼、梁小斌、芒克、海子、牧野等都追求朦胧意识。朦胧诗派将新诗带入了另一胡同,雾化了新诗清丽、活泼的舞蹈风情。
五、新中国诗歌发展波澜起伏新时期的诗歌,在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上逐渐走向了多样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其他创作方法,都有人在借鉴,探索。既有成功的创造,也有失败的尝试,但作为整体的新诗是在发展,在前进。
虽说新诗从无到有,已有了相当数量的积累和不少诗歌艺术的尝试,但总的说来,作为汉语诗歌,中国新诗仍处在寻找自己的阶段;寻找自己的诗歌人格,诗歌形象,诗歌的汉语特色。
新中国成立,新诗的发展跃入一个新时代。许多经历了战乱岁月的诗人告别苦难的过去,对新的世界,新的生活寄与热望。
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期,文学创作遵循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大众服务的方向,强调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诗歌以或清新自然,或激越豪迈,或朴实淳厚的歌声,引起广泛的注目。代表诗人有郭小川、闻捷、贺敬之、张志民、田间、李瑛、李季、严辰等。贺敬之,徐迟,吕剑,闻捷,蔡其矫等等。同时还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一大批有才华的青年诗人,包括李瑛,公刘,未央,白桦,邵燕祥,严阵,流沙河等等。
八十年代,中国新诗进入历史转折的新时期,以真实的表现时代情绪和人民愿望为特色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与发展,在诗人们喷发的激情中增加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一大批新人进入诗坛:舒婷,北岛,梅绍静,傅天琳,杨牧,周涛,雷抒雁,章德益等。他们带着各自的舒情个性,为提高诗艺进行勇敢探索,为诗坛增填了新声。
现当代新诗体裁争议众说纷芸,各种体裁不一而终。
我们可以从大诗人对新诗的经验总结中找到目标,诗人的创作体验,在理论上为现代诗的发展点明了方向。
流沙河在《写诗十二课》中讲授,诗歌无论古今变化万千,其体裁架构骨格是无法改变的。他以新诗开创先导刘半农先生的著名诗作《教我如何不想她》(诗意:表达了诗人远离祖国,思念亲人的深厚感情)为例,将之缩写成一首五言古绝 也符合起、承、转、合诗格规则,〔起句〕风吹青丝动,〔承句〕月落天崖路。〔转句〕燕子銜泥苦,〔合句〕归心飞船渡。用来说明“五四”青年们创作新诗压根就没有想过遵循诗歌创作起、承、转、合四法则。但是 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观意志否认不了客观实际 起、承、转、合的四段法来源于文人艺术创作归纳出的结构技巧 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它符合人类思维形式逻辑。你不想接受也得接受,客观规律的约束无形之中存在 你公开反对,而她却暗合。事实上诗人们常常不自觉地遵循起、承、转、合的四段法。也有极少数人刻意迴避作诗四法 但作品总是晦涩难懂,不知所云。还有一些人把诗写的朦朦胧胧、虚无飘渺、烟笼雾罩 说写诗只可意会 不可言传,这是偏颇之言,姑妄听之。
艾青在《诗的形式问题》中定义:格律诗。这种诗体大体上是一句占一行,或一句占二行,每一行有一定音节,每段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格律诗的押韵,有的行行押,有的隔行押,有的交错着押,也有整首押一个韵的。有各种不同的建行的意见,有的主张以统一的字数为标准,有的主张以统一的节拍为标准,字数则可伸缩。格律诗总的解释是无论分行分段音节和押韵,都必须统一,假如有变化,也必须在一定的规格里进行。自由诗。这种诗体有一句占一行的,有一句占几行的,每一行没有一定音节,每段没有一定行数,也有整首诗不分段的。自由诗有押韵的,也有不押韵的。自由诗沒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有旋律,念起来流畅,象一条小河,有时声音高,有时声音低,因感情的起伏而变化。何其芳在《关于写诗和读诗》中说,格律诗不能采用古代的五七言体,而必须适合现代的口语特点,现代的口语基本单位是词而不是字,而且两个字以上的词最多,因此我们的格律诗不应该是每行字数整齐,而应该是每行的顿数一样,而且每行的收尾应该基本上是两个字的词。
李元洛《谈诗歌的韵律》(文载《诗刊》1978.2)说,诗歌以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现实生活见长,以强烈的抒情为其生命。新诗的韵律包括:韵,节奏,音调。由于韵律的作用,诗歌才易于吟、诵、记忆和流传,不胫而走,不翼而飞。
本文以冰心在《新诗发展的康庄大道》中的指导为结束语。冰心指出:这些年来,因为年青人感情丰富,写诗时也是有感而言,但是写出来的东西,没有诗味,没有特色,也不合乎毛主席所讲的:“新诗要精炼、大体整齐、押韵”。现在的年青一般没有学到旧诗歌的形式和规律,比如说合则押韵。就因为年青人不懂平仄,不会押韵,他们的作品读起来就很拗口,读后便记不住。我想毛主席所讲的:“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恐怕就是这个道理。(注:毛主席所讲出自《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