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火印度片:印度竟出爆款烧脑片
爆火印度片:印度竟出爆款烧脑片无论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妇女遭遇不公对待的《炙热》,但,就像刚才说的,仔细回味这几年的印度电影,你会发现它正在逐渐拓宽自己的类型片种类,而不仅仅满足于歌舞题材。直白点儿说,就是落后。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就开脑洞的刻板印象中。
这几年印度片的引进,让观众见证了邻居出色的电影叙事功力。
从之前大爆的《摔跤吧,爸爸》到后来的《护垫侠》,既有对亲情的动人刻画,又有关照现实议题的勇气。
看到他们每年都在进步,想想也是感慨。
毕竟,提起印度片,它的叙事逻辑和表现手法总是与世界主流格格不入,
直白点儿说,就是落后。
大部分人对它的印象还停留在一言不合就唱歌跳舞,
就开脑洞的刻板印象中。
但,就像刚才说的,仔细回味这几年的印度电影,你会发现它正在逐渐拓宽自己的类型片种类,而不仅仅满足于歌舞题材。
无论是采用现实主义手法表现妇女遭遇不公对待的《炙热》,
还是一板一眼跟你讲述一场逆天骗局的《误杀瞒天记》。
事实证明,抛开他们擅长的歌舞和清奇的脑洞,他们完全有能力讲述一个不输好莱坞的故事。
最近有部新片,就在这个基础上再次刷新我对印度电影的认知。
没有阿米尔·汗作噱头,纯靠严丝合缝且异常烧脑的故事,它就引发了国内的网络热议。
调琴师
The Blind Melody
片名是不是听着耳熟?
对咯,这部长片的灵感,正是来自法国短片,《调音师》。
后者凭借出色的悬念设置和短小精悍的剧作结构,成为当年无数人点赞的“神作”。
当然,短片的创意虽然很赞,但它戛然而止的结局,也逼死了一堆强迫症。
看过这部短片的人,不可能不好奇调音师接下来的遭遇。
也许正是因为呼声太高,印度人决定满足观众一次。
这次的《调琴师》,在诸多细节上进行了拓展和补充。
效果如何?看看IMDB。
众所周知,当本国电影表现不错时,为了表现自己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印度人喜欢在IMDB上刷榜。
官方为了杜绝这种恶意刷榜,甚至还专门针对印度观众单开了一个榜单让他们自嗨。
如果你质疑IMDB的公正性,那就再来看看烂番茄。
新鲜度100%,94%的观众表示“like it”。
到了国内,电影虽然从9分档滑了下来,口碑却依旧坚挺。
有憋尿看完的,
有直接把“年度最佳悬疑片”扣上去的,
还有人莫名想到宁浩的《无人区》,表示惊悚程度是后者的双倍。
这部电影妙就妙在,它在保留了原作精髓的前提下,还加入了更多带有印度特色的剧情,并赋予了它更深的故事内涵。
除此以外,看完本片,你不得不承认一点:
印度电影的视听技巧,真的是被我们大大低估了。
尽管在套用原作结构的情况下它仍旧有瑕疵,但瑕不掩瑜。
就像刚才说的,《调音师》中的核心设定,大致都被《调琴师》如数继承。
影片说的是一位钢琴师阿卡什,靠常年扮瞎以获取更高额的调音收入。
因为演得过于逼真,周围的人都以为他是真瞎。
不光靠装瞎挣钱,凭借一身才能,阿卡什还俘获了美人索菲的芳心。
原以为能一直这样演下去的阿卡什,不料在一次意外中让自己卷入了一桩谋杀案。
和原作《调音师》相比,这起谋杀案有更复杂的设计。
短片中,凶手与被害人的关系清楚明了:一位中年妇人杀死了自己的丈夫,但杀人动机并未做明确交代。
▲《调音师》
而到了《调琴师》里,影片则改为女主西米劈腿第三者被丈夫撞见,导致第三者慌乱下直接掏枪把丈夫打死。
短片在调音师生死未卜的情况下,以案发现场作结。
而《调琴师》则在这起案件的基础上深发,开启了余下的原创之路。
至此以后,影片设置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且环环相扣的反转。
首先是阿卡什从案发现场全身而退后尝试报警。
巧合的是,他发现警署遇到的警察领班,正是在西米家遇到的那位第三者。
很显然,阿卡什的此番行为容易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好在他反应及时,谎称是邻居小孩恶作剧杀了自己的猫。
为了验证阿卡什是否为盲人,警察领班决定以帮忙找猫为由,亲自验证。
期间凭借灵机应变,他骗过了第三者。
然而不幸的是,在为西米丈夫举办葬礼的过程中,他和西米的女儿产生羁绊。
在对方提出要他教自己钢琴的要求后,阿卡什只能被迫再次前往西米的家。
结果,他目睹了惊人一幕:
西米把与案件相关的可疑证人(西米的邻居,同时也是一位老妇,向警方反馈自己目睹过案发前领班先于阿卡什进房)丢下了公寓。
连续撞上两桩凶杀案,让阿卡什猝不及防。
惊慌失措的他在警方封锁现场后借机离开,不料遭到西米的二度追击。
在女人精明的算计下,阿卡什原形毕露。
因为提前吃下西米带来的点心——当中加入了致盲药剂——阿卡什这次真的变成了瞎子。
原本杀人不眨眼的西米,没有选择斩草除根的人物动机,在这里倒也显得合情合理:
长期扮瞎的阿卡什已经骗过了周围的所有人,此时再去报案声称自己此前没瞎,无异于自食其果。
因为不会有人相信。
屋漏偏逢连夜雨,由于知道了阿卡什装瞎的事,索菲决定和阿卡什一刀两断。
▲邻居小孩发现了阿卡什的秘密,并将之告诉了索菲
正当阿卡什苦于情场失意和真相无法告白于天下时,另一个危机悄然而至。
为了彻底了断后患,西米决定让情人去终结阿卡什,不料遭到后者的顽强反抗。
逃脱之后的阿卡什不幸遭遇车祸,被黑心商人带到偏僻的郊区,差点儿成为了非法器官移植的受害者。
紧急关头,他利用失明前的记忆,获得了犯罪团伙成员的信任(有人和阿卡什是熟人,而阿卡什准确说出了外貌特征),并承诺用1000万带领大家致富。
1000万怎么搞到手呢?
当然是从靠富豪老公死亡获得大笔遗产的西米手中获得。
为此,阿卡什和犯罪团伙一起策划绑架了西米。
为了救出西米,已经被老婆发现奸情的警察领班,决定亲自收拾这个烂摊子。
不料,在带上赎金(一堆白纸)单刀赴会的过程中,他却和对方闹得个鱼死网破。
剩下阿卡什和一位差点拿自己开刀的医生。
两人决定带上西米,用她的器官做完眼角膜移植手术,然后利用西米的熊猫血(稀有血型)做另一个非法手术,得到赃款逃往国外。
到这里,围绕谋杀案和绑架的故事暂告一段落。
两年后,已经逃到国外的阿卡什和前女友索菲再次重逢。
在对方的逼问下,阿卡什详细讲述了逃亡过程中的细节。
根据他的描述,苏醒的西米后来反杀了医生,并尝试用医生的车撞死自己。
然而在此过程中,西米撞上了半路跳出的兔子,受惊吓的她让汽车失去控制,最终受到应有的惩罚。
听完阿卡什的故事,索菲忍不住质问道:
既然西米作恶多端,你为什么不拿她的眼角膜做移植,而仍旧选择成为瞎子?
听到此番言论的阿卡什一脸错愕,转身离开。
影片最后一幕,同时也是全片最高能的一幕瞬间出现:
阿卡什用拐杖用力敲开了挡在前方的饮料罐!
这即是说,他是看得见的!
与此同时,这似乎也意味着他对索菲的叙述中掺杂了谎言。
那么,他是什么时候恢复视力的呢?
从影片提供的信息来看,可能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是他接受了犯罪团伙成员的眼角膜,而西米则在车祸中丧生。
这个结局虽然证实了阿卡什告诉索菲的故事是真的,但无法解释他如何出国。
因为根据他对索菲的叙述,逃亡是在朋友的帮助下完成的。
然而根据此前的故事交代,阿卡什是一个无亲无故的可怜人。
这个从未出现过的“朋友”究竟是谁?
也许,这得从另一个、也是更阴暗的版本中得到答案:
医生并未死亡,他让阿卡什获得了西米的眼角膜,并用西米的稀缺血型拿到赃款,进而帮助阿卡什离开。
有两个关键画面可以证明第二个版本更接近真实。
在《调琴师》的正常故事链中,阿卡什和医生商讨接下来的对策时,二人开车经过了一棵树。
可到了阿卡什对索菲的叙述中,这辆车却在树旁停了下来,随后医生在检查后备箱的过程中被西米反杀。
如果这个剧情“bug”可以被理解为是剧组“不小心”犯下的穿帮错误,兔子被汽车撞后仍旧活蹦乱跳的画面,则直接证明了阿卡什讲述的故事存在失真。
影片结尾,阿卡什的导盲杖换成了一个带有兔头的木杖,这颗兔头,与影片首尾呼应的盲兔共同构成一种隐喻。
它们暗示着阿卡什和兔子一样劫后余生的命运。
只不过,阿卡什的存活,可不像他对索菲说的那样道貌岸然。
而索菲的质问,也应验了世界名导拉斯·冯·提尔的论断:
“我们倾向指责他的所作所为是邪恶的,只为了证明我们不会那么做。但邪恶的也是我们,因为他跟我们一样是人类。根据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内心都有恶的火苗,一有机会就能燎原。”
▲拉斯·冯·提尔
这,或许解释了阿卡什为何错愕的原因。
因为他意识到,曾经深爱的女孩,并不像自己想象得那么善良单纯。
如此聪明且隐晦的暗喻,老实说,第一遍看下来,很容易被它时不时出现的欢乐配乐带偏。
当抱着对诸多关键问题的疑问再去看第二遍时,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原来是一个包装着轻松气氛的恐怖片。
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观感上和影片主题形成的反差,像极了当年的少年派。
而在细节的打磨上,它又和《燃烧》有些形似。
无非,一个是从始至终严肃地讨论着格差社会对小年轻的影响,一个,是从一桩杀人案检视着人类脆弱的道德标准。
从现实层面而言,《调琴师》也让我意识到当印度人决定认真拍一部烧脑片是多么的可怕。
它不尝试去批判,去定论,它只是去展现一眼看穿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透过《调琴师》,观众看到了真相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建立在人的不确定性之中。
笑过之后的细思极恐,才是它比一般犯罪片高级的地方。
印度做到了,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