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关于冰箱,我以为冬天关夏天开是最省电的行为。谁知从买来到卖掉,电省了冰箱却没正常过几天。才知,冰箱需要四季开着才不会坏。关于空调,电压不稳,空调声音时高时低。经高人指点装一台调压器,只是常常要手动调过来调过去;1981年家里有了第一部东芝黑白电视机。接着我买了第一部松下录像机,有机会第一次偷看成人录像带,真劲爆。1987年初,托关系弄到一张票买了一台22寸的大彩电,从此春晚有了色彩。如今家里是70寸4K高清创维彩电了。随着儿子86年出生,我添置了华冠窗式空调——让南昌火炉见鬼去吧;伯乐双门冰箱——儿子在家就能吃冰淇淋;金鱼双缸洗衣机——解放我老娘的双手。那会儿,院子里不少家庭刚有吊扇。

看日记,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1978-2018),真吓自己一跳,老子可谓时代弄潮儿。举一例,仅1980年一年我就看了75场电影(花费约12元),还看了很多演出什么的。

说说我使用过的新鲜玩意吧。

【1】

家电:1980年初我拥有了一部三洋录音机(俗称盒子炮),从此邓丽君的歌声在家中飘荡。当时交谊舞正兴起,我的盒子炮成为院子里最香的玩意儿。

1981年家里有了第一部东芝黑白电视机。接着我买了第一部松下录像机,有机会第一次偷看成人录像带,真劲爆。

1987年初,托关系弄到一张票买了一台22寸的大彩电,从此春晚有了色彩。如今家里是70寸4K高清创维彩电了。

随着儿子86年出生,我添置了华冠窗式空调——让南昌火炉见鬼去吧;伯乐双门冰箱——儿子在家就能吃冰淇淋;金鱼双缸洗衣机——解放我老娘的双手。那会儿,院子里不少家庭刚有吊扇。

关于空调,电压不稳,空调声音时高时低。经高人指点装一台调压器,只是常常要手动调过来调过去;

关于冰箱,我以为冬天关夏天开是最省电的行为。谁知从买来到卖掉,电省了冰箱却没正常过几天。才知,冰箱需要四季开着才不会坏。

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1)

【2】

交通:当人们在为买一辆自行车努力时,1981年我拥有了第一辆汽油摩托车——红菱50型。后又换成踏板助力摩托车。

1999年我拥有了第一辆桑塔纳2000小轿车。那时车少,居然在富大有堤(现沿江北大道)上练车。随便停车,想停哪儿就停哪儿。

第一次带家人自驾游是去柘林湖(现在叫庐山西海)。车胎破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从没换过胎的我神奇地有如天助,十多分钟换好了胎。好在那时国道上十几分钟才过一辆车。

2007年卖桑塔纳买三菱飞腾,手动变自动。

【3】

照相:80年代要拥有一台照相机是很奢侈的事。1984年我有了报社公用的照相机,海鸥120与凤凰135。当时均是黑白照片,自己动手冲底片洗照片。院子里只有我工作的宣传部有专门暗房。我可以在暗袋里熟练操作上下胶卷。

当时,彩色照片开始步入大众生活,但拍好胶卷后需要邮递到广州进行冲洗。那个时候我开始玩彩色,拍好后,不知效果,只能天天去邮局翘首以盼来自广州的包裹。

常用的胶卷品牌有:想要真实还原色彩就买柯达,想色彩艳丽则买富士,想要实惠,买乐凯、公元、柯尼卡。

1994年我有了第一台自己的单反相机——奥林巴斯。再后来有了尼康F601,有了数码机皇佳能G9,儿子又给买了尼康D5200、索尼α7R。如今我用三星Galaxy S20 Ultra手机照相了。

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2)

【4】

通讯:电话是普通国人心仪的通讯工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大约是很早就拥有“宅电”的人,是单位配的。90年代初个人报装电话,需要用户出电线杆的钱,电话局埋竖一根一根电线杆后,才能将电话线拉到家。电线杆有两种:木制与水泥,价格不一样。离开单位时被告知要拆除,找人帮忙出了几千块把电话买下。

后来BB机诞生了,1993年我有了数字寻呼BB机,接着有了汉字显示BB机。与亲朋好友之间的空间距离迅速缩短。

我的第一台也是最后一台传真机是松下的,结果传真纸都没用完,这种通讯形式就被电脑邮件@淘汰了。

80年代末移动电话进入中国,93年我到海南打工,虽然没有配大哥大,但出差时公司会给一部公用。到1996年数字移动电话横空出世,我花1.2万元成为江西省首批用户之一(我的号码至今没变过)。从此,爱立信、西门子、三洋、摩托罗拉、诺基亚、酷派、三星等品牌手机轮番出现在我手中,从单纯打电话到发短信彩信,从按键输入到手写输入,再到如今的万能手机。电话号码也从4位数到6位7位数,到如今的固话8位数,移动11位数。

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3)

【5】

电脑:我第一台电脑的处理器是286,那是八十年代后期。然后一路升级,用过386、486、586电脑,再然后从台式机变成台版宏碁超薄笔记本、华硕大屏笔记本,美版小黑 平板等,处理器也变成 Intel 酷睿i7-8550U。

您知道“瀛海威”吗?中国最早的民用互联网。当时用电话线拨号上网,拨好号码后,去厨房炒个菜网页还不一定能打开,慢到你没有脾气。

数据储存我用过机械硬盘、软盘、光盘、U盘、移动硬盘。那时机械硬盘很容易坏,机器在运行时,稍稍震动都可能导致C盘完蛋。

那个时候给文件取名必须英文字母。我英语又不行,只能弄拼音字母,你懂的,每次找文件都是要命的事。

在386时,我配了装打印色带的针式打印机。当时能够在家打印是件多么牛逼的事。淘汰针式打印机后,我有过几台喷墨打印机 扫描仪,其中一台佳能便携式打印机帮了很大的忙,为考学到华工读考前班,全班珍贵的考试资料都由我的宏碁笔记本录入后用这台打印机打印,足足打了一个晚上。

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4)

【6】

音乐:除有录音机外,80年代后期我还管理着一座部颁甲级标准的有线广播站,我创作的广播剧均在站内录音。当时,胶版唱片几百张,塑料薄膜唱片上千张。别人听歌受广播播出限制,我听歌早已实现自由。

盒式录音带出现,港台、西洋音乐涌入,我的音乐观从宣传鼓劲转向浪漫享受。然后CD出现,我开始追求音质。再然后MP3出现,我给自己和儿子添置了三星潜水艇MP3,存储才256M。

【7】

视频:90年代初,我掌管了一座有线电视台。摄像录像编辑设备清一色索尼 JVC,可以与省级电视台抗衡。不但能拍摄剪辑新闻、晚会、纪录片,还能弄电视剧。当时终日沉浸在视听创作之中,请我哥帮翻译设备的各种按钮,自写、自导、自拍、自编、自配音等,全流程下来精神得到空前满足。

当步步高、万利达、新科等品牌VCD、DVD出现时,统统买入!并在家配置音响、音箱等,可以唱卡拉OK了。

如今,非线性数字视频强大,且简单到任何人都能快速上手。试用“剪映”软件后,感觉其已彻底打败当初我手上七十多万的设备。

我们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回望我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5)

以上新潮都与钱有关,99年一次赚了两万元外快,转身花1.8万买一台超薄笔记本电脑。回望后,才知为什么我赚到了钱,兜里却没钱。

弄潮是什么?就是弄钱,就是作,花钱作。呵呵。

1983年起,我进入新闻领域,无意中经历了中国新闻从“铅与火到光与电”的转变。很荣幸亲眼见(操作)铅字印刷变成激光印刷。

40年来所用过的物件绝大多数是进口的,如今,所用已大多数是国产的喽。所花费用亦大大降低,厉害了,我的国。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