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能否阻止苏格兰独立,英国是如何吞并苏格兰的
英国能否阻止苏格兰独立,英国是如何吞并苏格兰的这个男人穿长裙的国度,长久以来被英格兰兄弟的光芒掩盖了太久,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英格兰就是英国。实际上,苏格兰和英格兰是两个民族,晚至清朝康熙年间才合二为一,组成联合王国。风格与众不同作者:柳丁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提起苏格兰,想必大多数人立马联想到三大绝——长裙、风笛、威士忌。
(⊙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地球知识局——苏格兰与英格兰
NO.791-苏格兰与英格兰
作者:柳丁
制图:孙绿 / 校稿:猫斯图 / 编辑:棉花
提起苏格兰,想必大多数人立马联想到三大绝——长裙、风笛、威士忌。
风格与众不同
这个男人穿长裙的国度,长久以来被英格兰兄弟的光芒掩盖了太久,以至于人们常常误认为英格兰就是英国。实际上,苏格兰和英格兰是两个民族,晚至清朝康熙年间才合二为一,组成联合王国。
《勇敢的心》里穿长裙光腚的苏格兰大叔
放出成吨的嘲讽攻击
历史上,两国可谓是相爱相杀,剪不断理还乱,可谓精彩纷呈。
苏格兰王国的缘起
苏格兰位于不列颠北部,多山峦河谷,分为低地和高地。高地风景迤逦,沼泽众多,人烟稀少,土壤和气候条件较差,拥有英国最高峰本内维斯山。南部低地分布着爱丁堡、格拉斯哥等大城市,对整个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起支配作用。
英格兰、苏格兰、北爱尔兰
但整体上,由于维度较高、海拔也较高,苏格兰的地理条件远逊于不列颠岛东南部气候温暖、土地肥沃、且离欧洲大陆更近的英格兰。
不列颠岛的西北部
还是比较冷的
早在罗马人统治不列颠时期,就感受到了苏格兰原住民对于罗马帝国强盛武力的不屑与抗击。战功赫赫的第九军团出征苏格兰,结果全军覆没,成立历史未解之谜。罗马最终在不列颠岛的北部修建了著名的哈德良长城(《冰与火之歌》中绝境长城的原型),大体上划出了英格兰和苏格兰的天然分界线。
除了哈德良长城还有一条安东尼墙
现代分界则在两道墙之间
(苏格兰的人口基本位于苏格兰低地和东海岸)
5世纪左右,罗马人撤出不列颠,来自欧洲大陆的盎格鲁-萨克逊人纷纷渡海,迫使凯尔特人等部落继续北迁至苏格兰等地,与当地的皮克特人等逐渐融合,开始从部落向王国阶段转化。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国一分为三,同时苏格兰建成了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联盟国家阿尔巴,成为苏格兰王国的雏形。
北部已经形成初步的联盟国家
南部的英格兰则分裂为七国混战不休
(七国时代)
此时,南部的英格兰七大王国内部相互厮杀,外部还面临着丹麦人的入侵,无暇北顾。苏格兰把握住这个宝贵的时机,稳步发育。1066年,来自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建立诺曼王朝。1081年,苏格兰则出现了第一个国王——坎莫尔王朝的马尔科姆二世。
这时终于形成了南有英格兰北有苏格兰的局面
而法国来的诺曼王朝在法国还有大片的土地
所以英法战争是他们首先关心的问题
此后,英格兰历代国王把大部分精力花费在欧洲大陆的法国领地上,贫穷又遥远的苏格兰并未引起英格兰的足够重视。苏格兰人得以趁机不断向南扩张,窥伺英格兰北部三郡。1237年,英格兰国王亨利三世和苏格兰国王亚历山大二世缔结《约克条约》,约定两国的边界沿特威德河经切维奥特山至索尔韦湾一线划定。至此,不列颠岛两大王国南北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
与英格兰的杀伐恩怨
1290年,苏格兰坎莫尔王朝绝嗣,出现权力真空,英王长腿爱德华一世趁机出兵占领苏格兰。好莱坞大片《勇敢的心》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苏格兰民族英雄威廉·华莱士奋起反击,燃起了苏格兰反对英格兰统治的熊熊火焰。
华莱士死后,苏格兰贵族罗伯特·布鲁斯率领苏格兰人继续反抗,最终在131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决定性击败英格兰军队,迫使英格兰承认苏格兰的独立。
英格兰这一波北上占领了苏格兰最有价值的土地
如果不是成功收复
之后的苏格兰会相当式微
但中世纪的西欧,英法争霸才是永恒的主题。
英格兰王系来源于法国诺曼底,并长期在法国占有大量领地,法国为了统一经常与英国发生摩擦。双方自1200年左右起,到1453年,爆发了长期连续的战争,其中包括百年战争。最终,英格兰在西欧大陆的势力被彻底拔除。
这几百年间英格兰是四面出击
法国王室也曾几乎被逼至绝境
为了对抗英格兰的强大威胁,苏格兰长期奉行与法国结盟的政策。苏、法双方先后于1371年、1391年、1428年、1448年多次重申两国之间的联盟关系。苏法联盟的缔结,分散了英格兰相当精力,严重影响了对法战争。
已经生气很久了
转折点出现在英格兰都铎王朝建立后,亨利七世将自己的女儿玛格丽特·都铎嫁给了苏格兰国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四世。这一决定,直接决定了两国其后200余年的历史走势。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位,作为都铎王朝唯一在世的王室成员,她一旦去世,王位将落到她姑妈的玛格丽特·都铎的后系——苏格兰王室的手中。
苏格兰著名的断头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场的。她有倾国倾城之貌,曾为法王弗朗索瓦二世的王后,丈夫死后回到苏格兰成为女王。玛丽与伊丽莎白形成鲜明对比,她感情充沛,伊丽莎白则以理性刚毅著称,不受臣下摆布;她一生有过多次婚姻,伊丽莎白则终身未嫁;她将苏格兰推向危险的边缘,伊丽莎白则将英格兰带向巅峰。1567年,她被手下推翻废黜,后因谋杀伊丽莎白事泄,被斩首。
即将上映的美国电影《玛丽女王》
尽管如此,伊丽莎白一世死后,都铎绝嗣。断头女王的儿子——苏格兰国王詹姆士六世,还是同时成为英格兰国王,英格兰进入斯图亚特王朝时期。不过两个王国虽然侍奉一个王室,但是在政治上依然保持彼此独立。
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比血统更重要了
(詹姆士六世)
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时期,苏格兰也受英格兰影响,于16世纪后期改奉新教加尔文宗,这与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水火不容。因此,苏格兰逐渐与法国解除了联盟关系。
虽然宗教趋同,但历史的记忆和现实的利益冲突仍然是存在的。17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苏格兰都在警惕着英格兰的纠纷,不久两国爆发了主教战争,引发了英格兰国王与议会的内战。随后苏格兰又与英格兰议会结盟,打败了他们共同的国王查理一世。
国王被英格兰人斩首后,苏格兰又图谋反对英格兰议会但是被打败。到了克伦威尔统治期间,征服了苏格兰。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苏格兰又一次恢复独立。
即使凶猛如护国公克伦威尔
也只是在两个地区的关系中又加了一次反复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18世纪初的苏格兰和英格兰,分别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英格兰经历光荣革命,对内议会开始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经济迅速发展;对外则与法国进行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全世界范围内开辟殖民地,英格兰开始迈向世界霸主宝座。
欢迎来到新时代
但是,成为霸主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背后的苏格兰始终是一隐忧。
1701年,英格兰通过了《王位继承法》,规定斯图亚特直系终结后,剥夺詹姆士二世及其后代继承英国王位的权力,迎驾詹姆士一世外孙女的儿子——德国的汉诺威选帝侯。苏格兰强硬以对,拒绝接受,两国再次站在战争边缘。
这时候,英格兰与苏格兰的融合
也进入了关键阶段
然而当时的苏格兰,与英格兰实力差距巨大。以经济方面为例, 1695年开始,苏格兰发生严重的农业歉收危机,饥荒减少了全国5%-15%的人口,且全国仅有100余万人。英格兰拥有广阔的殖民地,苏格兰则在海外无立锥之地。
为此,1698年,苏格兰倾全国之力,筹集40万磅实施“达连计划”,组织殖民船队远赴巴拿马开辟殖民地。但是由于西班牙人的敌对以及不习惯热带的气候,“达连计划”变为“打脸计划”,这次远征以惨败告终,40万磅打了水漂,几乎使苏格兰破产。
苏格兰人搞的贸易公司虽然很热带风
但还是保留了苏格兰旗帜的特色(蓝白条)
英国见苏格兰濒临破产,便使出一招落井下石,在1705年颁布《外国人法》,将苏格兰人列为外国人,禁止由苏格兰输入一切商品。这对苏格兰打击沉重,当时苏格兰每年向英格兰输入亚麻40000磅,占出口总额1/2强。出口封禁一起,不免大伤元气。
英格兰首屈一指的舰队是进行这种制裁的底气
此时的苏格兰,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再次求援法国与英格兰对抗,这将重新引起战争,也将长期面临英格兰的制裁与围堵。当时的苏格兰,难以承受这种代价。二是屈服于英格兰,或者合并。
为了促使苏格兰彻底屈服,在极限施压后,英格兰又向苏格兰抛出蛋糕,向苏格兰开放了其贸易、航运、市场等资源,共享英格兰殖民地贸易的财富,并支付了39万磅现金,补贴破产边缘的苏格兰经济,其中21万磅赔偿“达连计划”的股东。
饥饿的苏格兰最终抵抗这样的诱惑。1707年,双方签订协议,正式合并为大不列颠联合王国。作为代价,苏格兰放弃了自己的议会,16名苏格兰贵族和45名下议院议员进入新的不列颠议会,但是英格兰允许苏格兰保留了其各级政治机构,以及教会和法律制度。
以及独特的文化
这样,无数次战争都无法征服的苏格兰,被英格兰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合并。事实证明,合并后的苏格兰开始走向腾飞,到1801年,人口达到167万人,增长67%。苏格兰税收从合并时的11万磅增长到1813年的525万磅。
这种强大的经济纽带,牢牢的将英格兰和苏格兰统一在一起。即便是2014年苏格兰举行全民独立公投,也最终以失败告终。大多数苏格兰人相信,北海油田的收入并不能弥补离开联合王国的损失。
脱欧的时候自然也只能一起出来了
经济的繁荣,使得文化、科技等发展起来。18世纪晚期,一大批苏格兰学者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绽放光彩,这其中包括著有《国富论》的亚当·斯密,《人性论》的大卫·休谟以及发明蒸汽机的詹姆斯·瓦特。在今日,比如足球领域,开创曼联历史的亚历克斯·弗格森爵士也是苏格兰人。
开创了一个时代的弗格森爵士
青葱岁月也是帅小伙啊
苏格兰和英格兰合并的成功之处在于,它既不同于那个时代哈布斯堡帝国的联姻式合并,也不同于西班牙对葡萄牙的武力并吞型合并,是基于英格兰的安全需要和苏格兰的经济需要的互利性合并。300多年过去了,无数帝国起了又倒,联合王国却始终屹立至今。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