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奇案包拯说唐太宗:小歪探案系列之宋太宗即位之谜
大宋奇案包拯说唐太宗:小歪探案系列之宋太宗即位之谜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于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续湘山野录》记载:祖宗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之。人或见于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意思是癸丑日(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即公元976年11月14日)傍晚,宋太祖在万岁殿驾崩,享年五十岁,灵柩停放在殿堂西阶,谥号是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宋太祖赵匡胤
小歪探案系列之宋太宗即位之谜(二)“斧声烛影”、“金匮之盟”——宋太宗即位引发的两个历史疑案上回我们说到宋太宗即位疑案之一 "金匮之盟"案的案情经过,本回小歪继续带着大家了解宋太宗即位疑案另一分案"斧声烛影"案,此案在历史上的名气要高于"金匮之盟"案,既因为它是一代雄主仁君赵匡胤辉煌人生的惨淡谢幕事件,大抵也因为世人对于谋朝篡位、弑父杀兄这类事件总是格外关注,对于这种历朝历代数见不鲜的皇室内部斗争,老百姓总是抱着好奇心看热闹乐此不疲,但也显然地带有自己的道德准则和感情色彩。不过世人的穿凿附会和诸般猜想也使得该案更加扑朔迷离和引人入胜了。
下面小歪就带着大家了解下"斧声烛影"案的案情经过。
我们先来看一看史料是怎么记载这个案件的。先看宋朝官方正史《宋史》怎么记载宋太祖驾崩这件事。
《宋史·太祖本纪》记载:"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意思是癸丑日(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即公元976年11月14日)傍晚,宋太祖在万岁殿驾崩,享年五十岁,灵柩停放在殿堂西阶,谥号是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
看完官方正史的记载,我们再来看看其他史书的记载。历史上关于这件事的记载推本溯源,发端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北宋僧人文莹的《续湘山野录》,另一个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的《涑水记闻》。
《续湘山野录》记载:祖宗潜跃日,尝与一道士游于关河,无定姓名,自曰混沌,或又曰真无。每有乏则探囊,金愈探愈出。三人者每剧饮烂醉。生喜歌步虚为戏,能引其喉于杳冥间作清徵之声。时或一二句,随天风飘下,惟祖宗闻之,曰:"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至醒诘之,则曰:"醉梦间语,岂足凭耶?"至膺图受禅之日,乃庚申正月初四也。自御极不再见,下诏草泽之。人或见于轘辕道中,或嵩、洛间,乃开宝乙亥岁也。
上已祓禊,驾幸西沼,生醉坐于岸木阴下,笑揖太祖曰:"别来喜安。"上大喜,亟遣中人密引至后掖,恐其遁去,急回跸见之,一如平时,抵掌浩饮。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曰:"但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上酷留之,俾宿后苑。苑吏或见宿于木末鸟巢中,或数日不见。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而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
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周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逮晓登明堂,宣遗诏罢,声恸,引近臣环玉衣以瞻圣体,玉色莹然如出汤沐。
这段话的大意是,宋太祖宋太宗还没发迹的时候,曾经和一个道士交游,这个道士没有固定的姓名,自号混沌,又自号真无。每当缺钱用的时候就从自己口袋探囊取物,金子越探越多,三个人喝的是烂醉如泥啊(反正不花自己钱,花呗,喝呗)。这个道士又善于凌空飞行吟唱(步虚是指道士在醮坛仪式上一边唱诵词章一边在仪式法坛内围绕或面对神座旋绕游走的动态,也指道家传说中神仙的凌空步行。这里应做后者意)为戏,能在天上从喉间发出清澄的徵音(五音之一)。偶尔来个一两句,随风飘下,只有太祖太宗能听见,说"金猴虎头四,真龙得真位。"酒醒了以后问他啥意思,道士说:"喝醉酒说的话不足为凭。"到了宋太祖受禅登基那天,正好是庚申正月初四。(庚金申猴,金猴就是指庚申年,虎对应寅,寅月是正月,虎头四就是正月初四,真龙得真位就是指真龙天子赵匡胤即位登基,PS:这话放现在我也能编,历朝历代都能给编一个,无非增加宋太祖即位的神话色彩,证明宋代后周是上天注定的,用以强化即位合法性)自从宋太祖登基以后,道士就不见了,下诏在民间寻访。人们有时在路上看到他,有时在嵩山洛阳一带看到他,这是开宝乙亥年间的事。宋太祖祭祀祈福完了以后,驾幸西沼,道士醉坐在岸边树荫下,笑着对太祖作揖道:"别来无恙啊。"太祖大喜,立刻派宫人秘密将道士引到后花园,生怕他会遁走,急忙回去见他,和往常一样,拍着手喝着酒。太祖对他说:"我一直想见你,问一件事,不问别的,就问我还能活多久?"道士说:"只要今年的十月二十日夜是晴夜,那么还可以多活一纪。不然的话,就要从速安排后事。"(一纪指十二年)。中间一段就不译了,大意是指到了那天就是十月二十日,本来天气夜里星夜灿烂的,突然天地变色,下起了冰雹大雪。
下一段就是本案"斧声烛影"的具体内容了。天气陡变之后,宋太祖派人召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入宫。晋王被请进殿以后,两人倒酒对饮,太监宫女都屏退,只能远远看见烛光灯影下,太宗时而起身离席,不胜酒力的样子。俩人喝完酒,已经是三更天的时候了。殿前的雪已经积达数寸,太祖用柱斧戳地回头对太宗说:"好自为之"。于是就脱衣睡觉,鼾声如雷。这天晚上,太宗留宿宫中,快要五更天的时候,宫中侍卫听不见任何声音,发现太祖已经驾崩。宋太宗在太祖灵前受遗命即位,等到天亮,登上殿堂宣读遗诏,宣完诏后太宗大声痛哭。指引近臣瞻仰圣体,见太祖遗体玉色莹然,好像刚刚沐浴完一样。
我们要留心注意这段内容,这里面有几处疑点,为了不致混乱,这里先不列出来,后面我会重点分析这段记载。
也许文莹是想宣扬太祖帝位得来的神秘性和太宗即位的天然性,可是一不小心把太宗继位的可疑性给暴露出来,头天晚上还能吃能喝能睡能讲的宋太祖第二天凌晨突然驾崩,而且身边只有宋太宗一个人,这不得不令人怀疑宋太祖的死是不是宋太宗造成的,太宗继位的合理性自然也就大有问题,兼之这段记载语气隐约,文辞闪烁,也就给后人留下了"斧声烛影"的猜想。
老赵家兄弟俩
我们再来看司马光《涑水纪闻》的记载。
据《涑水纪闻》记载,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又遇医官贾德玄(程德玄之误),乃告以故,叩门与之俱入见王,且召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继隆使王且止其直庐,曰:"王且待于此,继隆当先入言之。"德玄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遂与俱进至寝殿。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宋太祖驾崩,已是四鼓时分,孝章宋皇后派内侍都知王继恩召秦王赵德芳入宫。王继恩认为太祖传位给晋王的心思一向坚定,于是不召德芳入宫,径直前往开封府传召晋王。在门外又遇见医官程德玄,于是把事情告诉他,叩门和他一起去见晋王。晋王大惊,犹豫不定不敢行动,说:"我和家人商量一下"。进去商量很久都没出来,王继恩催促他说:"拖久了,皇位就是别人的了"。于是和晋王冒雪步行到宫门,准备叫喊入宫,王继恩让晋王在宫外等候"晋王先在这里等候,我先进去通禀一声",程德玄说:"就直接进去吧,还等什么"。于是一起进入寝殿。宋皇后听到王继恩来了,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说"是晋王来了。"宋皇后见到晋王很惊讶,就立刻称呼晋王为官家说:"我们孤儿寡母的性命就拜托官家了。" ("官家"是宋朝对于帝王的一种称谓)。晋王哭着说(PS:我不知道你有啥好哭的,激动嘛还是咋的?):"我们共享富贵,不要担心"。
按照司马光的记载,宋太祖驾崩之时宋太宗不仅不在场,就连本来就是他的皇位都差点拱手让人。且不说司马光是否为宋太宗洗白,从这段记载基本看不出任何"斧声烛影"的影子。
而上回提到的明人陈邦瞻所撰的《宋史纪事本末》则记载:冬十月,帝有疾。壬午(我怀疑是否史书记载有误,或者流传刊印有误,宋太祖于次日癸丑日驾崩,那么当日应为壬子日,此处存疑)夜,大雪,帝王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见晋王愕然。连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晋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甲寅,晋王光义既皇帝位,改名炅。
《宋史纪事本末》显然又糅合了两种说法,虽有"斧声烛影"之事,但是宋太祖驾崩时宋皇后在场,宋太宗却不在场(难道兄弟俩见完面说完话赵光义又回去了?)。宋后对晋王的到来感到惊讶,我看多少还有点惊恐。
起初,《续湘山野录》里这段话并没有引起史家的关注,民间也并无"斧声烛影"的传闻,而是南宋李焘在编《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的时候疑惑官方正史没有记载宋太祖临终传位宋太宗,因此转而求助于民间野史,于是便把文莹在《续湘山野录》的这段记载作为备注记入了《长编》,虽未明确承认有"斧声烛影"之事,但也不得不将其摘录在书中,留待他人详考。后来元末明初时的陈桱在编《通鉴续编》时参考李焘的《长编》,无意间看到这段文字,认为此事可信。通过对司马光的《涑水记闻》中竭力为宋太宗开脱嫌疑的考证,进而判断确有"斧声烛影"之事,于是世人以讹传讹,遂成千古之谜。
斧声烛影
清代《四库全书》针对"斧声烛影"的记载进行了严谨的学术考证,也认为:"《续录》中"太宗即位"一条,李焘引入 《长编》,启千古之论端,程敏政《宋纪受终考》,诋之尤力。" 这说明自从李焘将《续湘山野录》中"太宗即位"一段引入《长编》,"斧声烛影"才开始出现。也就是说"斧声烛影"这个说法至少是南宋孝宗以后才出现的,而宋孝宗(1162年-1189年在位)时距离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公元976年)已经过去将近200年了。
以上便是"斧声烛影"案的主要内容。现在我们对于宋太宗即位的两个分案"斧声烛影"案和"金匮之盟" 案都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下一回我们就要进入考证分析的阶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