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开示净土: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开示净土: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了凡四训》里有一句讲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了凡四训》一书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了凡四训》一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为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么《了凡四训》书中也有讲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也是如同佛书。这可以说是印祖他有真实的智慧,有大慈大悲的心,知道挽救现前这个社会。知道如果现在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崩溃的话,那么佛法的教育也会逐渐没落、这样就会断了人们的法身慧命,就会严重变质。认为学校教育着重在于科技、工商经
学佛人都会知道,印光大师为何极力的推荐这三本书,其中包括了《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和《安士全书》,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相信因果的正见。印祖为什么在现前这个时代极力的去提倡这三本书呢,他老人家在当时印的这些书比印佛书还要多,目的是什么?
印光大师
在当时满清已亡国,民国成立,我们全国的同胞都抛弃了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以及圣贤因果教育,他们都认为这些都过时了,都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应该要跟上欧美现代化发达的国家。当时的人们觉得欧美发展高科技、追求功利,觉得才是所要学习的目标,才是唯一强国之道,都认为传统文化似乎是强国之道的一大障碍,要把它统统去掉,不再挽留。
了凡四训
这可以说是印祖他有真实的智慧,有大慈大悲的心,知道挽救现前这个社会。知道如果现在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崩溃的话,那么佛法的教育也会逐渐没落、这样就会断了人们的法身慧命,就会严重变质。认为学校教育着重在于科技、工商经济,而疏忽了人文教育,这个世间是可以富裕,但必定是会灾难重重。
细心想想,我们就知道自己是迷了,挽救之道还是在伦理道德,每个人如果伦理道德没有了,问题就是人不像人,家不像家。全世界的人,在生活上纵然过得很富裕,物质条件什么都不缺乏,但是身心一定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古人所常讲的,那不是人的生活。因为人身心没有了安全感,就如同动物一样。因为动物到外头去觅食,说不定就被别的动物吃掉了,没有安全感、没有了保障。我们今天活在这个世间,生命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失去,人生无常,这些道理、这些事实真相也请大家不能不明了,不能不通达的啊,所以印祖一生不遗余力的弘扬《了凡四训》是很有道理在的!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了凡四训》一书中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寓理深刻,内涵丰富,兼融儒释道三家思想,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深邃与浑厚。这本《了凡四训》一书虽然不是佛经,但很多高僧大德却把它当作佛经一样尊重。为什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那么《了凡四训》书中也有讲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所以,它也是如同佛书。
《了凡四训》里有一句讲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这是《了凡四训》中关于“立命之学”的直接诠释。即是指创造命运、改变命运,不为其所束缚、禁锢。我们的命运不是上天注定的,它始终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命运是可以创造和改变的。
改过之法
了凡先生直到后和云谷禅师后,被云谷禅师的一番教导,使得他顿悟。于是,他立志改变自己的命运,不但考取了进士,而且还有了两个儿子,活到了74岁。《了凡四训》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贵者,必得富贵。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立定此志,须念念谦虚,尘尘方便,自然感动天地,而造福由我”。
在第二部分说的改过之法中的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发心去改,善莫大焉中,纵观古今中外历史的伟大人物,也难免会犯错误。有些人,因为一点小错误,断送了性命,有些人会因为犯下了错误,成为千古罪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错误都是致命的,绝大多的过错是能够避免或是改过的。那么,如何去改呢?《了凡四训》中提到“改过之法”,即人要发三种心:第一,发耻心;第二,发畏心;第三,发勇心。“具是三心,则有过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然人之过,有从事上改者,有从理上改者,有从心上改者;工夫不同,效验亦异。”即是说,如果能发这三心,就能去除弊病,找回自我,重新做人。
所谓说“何谓从心而改?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学者于好色,好名,好货,好怒,种种诸过,不必逐类寻求;但当一心为善,正念现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如太阳当空,魍魉潜消,此精一之真传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奚必枝枝而伐,叶叶而摘哉”?
广结善缘
可以知道《了凡四训》与佛经有着相似之处,目的皆在“与人为善”,广结善缘、要“护善念”。那么,又应如何“护善念”呢?这就需要平定你的心,去掉“贪嗔痴慢疑”这“五毒”,不被名利富贵等物欲所动心,将坚定的正念、正信来坚持下去。一心一意地发善心,做善事,正的念头现前,那么邪恶的念头,自然就污染不上我们的心灵。即便是有过错,有过失,只要发心发愿去用心改正,一样能回归自然,回归到我们最真实最善良的一面。
有句话说,虚心使人进步,谦虚的人才是成功者。所以“满招损,谦受益”,这句训诫一直成为世人的座右铭。在《了凡四训》一书中,同样阐释了“谦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须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虚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时时怜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气盈者,必非远器,纵发亦无受用。稍有识见之士,必不忍自狭其量,而自拒其福也,况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尤修业者所必不可少者也。”这就是在说,人若谦虚,神明相佑,人若骄满,神明相拒的告诫。谦虚是在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态度。可想而知,一个不懂得谦虚的人,是一个多么鲁莽和无知的人啊!“无知者无畏”,不知谦虚的人肯定能捅出大漏子,最终后悔莫及。
满招损,谦受益
《易经》谦卦上有说:天的道理,不论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就让他得到益处。地的道理,不论是什么,凡是骄傲自满的,也要使他改变,不能让他永远满足;而谦虚的要使他滋润不枯,就像低的地方,流水经过的地方,必定会充满了他的缺陷。所以说,鬼神的道理,凡是骄傲自满的,就要使他受害,谦虚的便会使他受福。推广到人的道理,人们那都是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的人,难道不是吗?
不论是天、地、鬼、神,还是人,都应该注重谦虚的效用,不能熟视无睹,一味自满。谦虚,我们能放开心胸,接纳他人,赢得更多的机遇;因为谦虚,我们能反躬内省,及时发现弊病,极力改过,赢得新的生命。谦虚能使我们能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获得更多的青睐和赏识,从而才能助力于我们成就。
研读过《了凡四训》的朋友们都很明白,《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先生所作的家训,以此用来训诫他的儿子袁天启,认识命运的事实真相,明辨善恶的标准,改过迁善。根据史料上有记载,袁了凡先生与佛教渊源甚深,且与当时著名高僧云谷禅师交情颇深。他在没有遇到云谷禅师前,只知道认命,任凭命运的安排,是非常消极被动的人生。有缘与云谷禅师的交往中,他逐渐意识到“命运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以此并根据“立命之学”自强不息,改造命运,并教导后世人以正确的处世做人之道,积善积德,实现人生的价值。
(二):
第二本书是《太上感应篇汇编》,是道教的,里面讲的修习善业,善恶的标准是什么?在这本《感应篇》书中讲非常好。当时的印祖他为什么不用佛经去弘扬?因为人们的根性不一,信受以及能够理解透的很少,加上佛经说得太散了,都散在许多经论里面,对于这本《太上感应篇汇编》的书中,可以说把佛经所讲的一些善恶标准都集中在一起了,用《太上感应篇汇编》做标准,断一切恶,修一切善。
太上感应篇汇编
(三):
第三本书是《安士全书》,它的作用来做为修习善业的总结。《安士全书》里面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文昌帝君阴骘文”,这本书也是道教的,文字比《太上感应篇汇编》还要少,愈少愈容易受持;两本书都是善恶的标准。第二部分是“万善先资”,专门讲戒杀的。第三部分是“欲海回狂”,专门讲戒淫,把“杀”跟“淫”做为最重要的重点,特别详细的介绍。最后一篇是“西归直指”,希望大家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你这一生才算功德圆满。
安士全书
但希望人们记住,这三本书不是从印度传来的,而是我们中国著作的,也不是什么翻译本,所以这些书才我们读起来很顺口、很习惯,整个佛法的精髓就包含在了其中。“了达因果,修习善业”这两句话就是印祖一生的事业。如果没有缘接触到佛法,有印祖一生所提倡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汇编》和《安士全书》这三本书,若能相信、理解、依教奉行,这一生决定会有成就。这三种书合起来,印光大师是一代的祖师,为什么他不弘扬佛经,而去弘扬这些书籍呢?但佛经也有印,数量不多,为什么这三本书是大量的在流通及弘扬呢?今天才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祖师的大慈悲心。因为佛经说得太深奥了,人们虽然能够读诵、理解的人并不多,而这三种书容易理解、容易看、也容易懂。可以说完全是非常的契机契理,广度苦难众生。当时印祖在世时,人们不信因果报应的人已经占多数人了,更何况现代的人们更加不相信因果报应了,印祖曾说: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
先秦儒家思想
在这里,还有一点跟大家说下,儒家思想有先秦儒家思想和宋明的理学儒家思想。宋明的理学儒家思想和先秦的儒家思想有本质上的不同。宋明的理学儒家思想是否定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所以印祖在文钞里面也极力的批判宋明的理学儒家思想。正是宋明的理学儒家思想否定了佛教的因果报应,所以从宋朝开始,学习儒家理学的人几乎都是不相信佛教的因果报应。印祖提倡大家要恢复儒家就要恢复先秦的那种纯净的儒家思想。认为宋明的理学儒家是一种变质的儒家。
总结:最后,也相信各位朋友在反复品读这三本书之后,一定要去力行,以身作则,用身表法,不要吝惜自己的法,推荐给身边人,定能走出生活与情感中的种种阴霾,并能发无上慈悲心,成为生活中的强者,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当一个通情达理的智者,随喜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