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我们来世再战:且听我说诸葛亮
诸葛亮我们来世再战:且听我说诸葛亮第一错误其实诸葛亮这个真实人物,如若分析起来,身上好多缺点,並不足够聪明,甚至人格上也有很多毛病,实在算不上大智慧。想了解这些,请你且听我来说。因罗贯中是在诸葛亮死后一千多年后,才写的三国演义,是他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才突发奇想,写就了部纯文学作品,把公元200年到284年时段的人物们,演义了一下。所以说罗贯中究竟对诸葛亮了解多少?真的跟你我差不多,也无从考证,无法考证。只因作者喜欢这个形象,多洒了点笔墨,于是就造出了这么个鲜活的人物。罗贯中的本意是要大力造就一个重德,爱民,重义,有道的执政人物,也就是他相中的刘备,可写着写着调门偏了,偏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可他这一偏不要紧,把他身后的读者都误导了,当然,也把我们各位都误导至今,错把诸葛亮当成人类智慧的化身,还把个老实人刘蝉跟他对立起来对待,实在是个错误。三国历史,发生在公元200到284年间,罗贯中出生在1300年以后。了解了历史后,我们
文:赵金奎
作为中国人心目中的聪明,智慧,多谋,先知,机智,,,,的化身神主的诸葛亮,在国人的心目中盘踞了大约六百年。至今,这种认知还是很模式化的。
诸葛亮被炒红,其实只因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而一炮走红。
实际上罗贯中对诸葛亮的人品,事迹,历史並不甚了解,跟我们现代人对诸葛亮的生平了解的差不多。
因罗贯中是在诸葛亮死后一千多年后,才写的三国演义,是他看了陈寿写的三国志后,才突发奇想,写就了部纯文学作品,把公元200年到284年时段的人物们,演义了一下。所以说罗贯中究竟对诸葛亮了解多少?真的跟你我差不多,也无从考证,无法考证。只因作者喜欢这个形象,多洒了点笔墨,于是就造出了这么个鲜活的人物。
罗贯中的本意是要大力造就一个重德,爱民,重义,有道的执政人物,也就是他相中的刘备,可写着写着调门偏了,偏到了诸葛亮的身上。可他这一偏不要紧,把他身后的读者都误导了,当然,也把我们各位都误导至今,错把诸葛亮当成人类智慧的化身,还把个老实人刘蝉跟他对立起来对待,实在是个错误。
三国历史,发生在公元200到284年间,罗贯中出生在1300年以后。了解了历史后,我们再来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就会多长个心眼了吧?
其实诸葛亮这个真实人物,如若分析起来,身上好多缺点,並不足够聪明,甚至人格上也有很多毛病,实在算不上大智慧。想了解这些,请你且听我来说。
第一错误
军事部署和军事指挥连连失误
三国演义中,最被罗贯中看好又推崇的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最先又体现在他的出师表上。但今天看来,出师表中有严重的错误,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出师表有硬伤,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祸根。硬伤在哪儿?就在三国之中,刘备的兵力最为弱小,而出师表却建议刘备把仅有的兵力分而为三,相距还挺远,互不照应,岂有不败之理?
第二错误
诸葛亮的不仁不义不信
诸葛亮给刘备出过许多馊主意,刘备有的实在接受不了,就放弃了,有的出于无奈,就听之任之了,最后都造成了不良后果。先是出主意借赵云,结果失信借而不还,还耍赖永不还。后来又出主意借荆州,又借而不还,结果因此跟东吳结下了梁子,成了暗敌,最终还是被东吳瞅准机会,一举把荆州给夺了回去,从此,关羽一死,给刘备造成了走下坡路的开始。
其实,这些坏点子都是诸葛亮出的,他的不仁不义,不信,最终拖累了刘备,把刘备陷入了不义之中,使刘备在群雄纷争之中,有了不良纪录,再讲什么外交手段就不好使了。
第三错误
心胸狹榨忌贤妒能
诸葛亮的心胸,确实够狹榨的了,主要表现在用人多疑多虑上,他紧把军政大权不肯一刻放松,至使手下发挥不出能动性。这一点,集中体现在魏延身上,最明显的是对魏延的冷藏,冷用上,他深知魏延的文武之功,很有过人之处,所以就处处不重用魏延,而是用老资格的黄忠压制魏延,让魏延有气也发不得。最可恨的是,他私下跟人说魏延相貌生的不好,后脑部生有反骨,天生反主之相,不可重用。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是私下放谣言,诋毁人。反骨之说出之于谁?谁见了?谁证明?即使真有,真的会反吗?分明是怕魏延的才能超过自己,而采取压制手段。可见,诸葛亮忌贤妒能的心态,是多么的严重。
第四错误
束手束脚沒有远虑
诸葛亮的谨小慎微是出了名的,事无巨细都很用心,这本来是一大长处,但他由于过分小心,对人不放心,束手束脚,于是就把这长处,变成了短处。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培养接班人上。
在他后期,因身体不济早该有意识的培养接班人,可他沒这样做。他早已发现姜维文武才气都很了得,但他就是不肯把姜维放第一线去实际锻炼,而是放身边看闲戏。等自己身体全垮,不得不用时,姜维空有一身本领沒实际经验,临阵上埸,很是不得心应手,处处为难。
第五错误
执法不公同罪异罚
诸葛亮大权在握以后,执法有随意性,很不公正。有些小人物,犯了法,说杀就杀,可是对刘备的亲信兄弟们,就网开一面,私下留情。如对关羽,本来犯了杀头之罪,他却巧言此罪尚且记下,待日后以功相扺。实际是公权私用,好让他抓牢把柄,日好好调停。可后来的马谡也犯了差不多的罪,比关羽轻的多,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就被假惺惺的挥着眼泪杀了头。这不是同罪异罚又是什么?当然要日渐失去民心了。
第六错误
自作聪明堵塞言路
诸葛亮最明显的错误就是自视才高,全不把别人放在眼中。青年时期就有,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旳自我澎涨之气,所以从不礼贤下士,听取下人的意见。曹操手下的幕僚数百,谋土众多,能言善辨者常出于帐中。相比之下,刘备手下几乎沒什么人,出谋划策者,除了诸葛亮,沒什么人了。
这就怪诸葛亮了,他不愿广开言路,集思广议,好似乎有他一个人就足了,多了也是浪费。再说,一般人尽是废物,不足挂齿。
第七错误
急于建功连年征战
蜀国后期,本来国力贫弱,一无东吳的富足,二无魏的军力强大。本应休养生息,搞好自己的建设就行了。可诸葛亮私心忒重,一心只想建功立业,名垂青史。于是,急于求成,连年征战,甚至亲自带兵,四处征讨。结果是一次次失败,损兵折将,国力大损。事后,虽然他也亲自自责,引罪削职,减免奉禄,但骨子里仍是不思悔改,一门心思的先军思想,把蜀国耗的是国库空虚,埋下了必败的根源。
第八错误
玩弄权术,失德失道
诸葛亮到了晚期,疑心重重,全身心扑在玩弄权术上,拉一派,打一派,培植亲信,压制不同意见。
刘备过世后,他更是大权独揽,把刘蝉视为小儿,生了气甚至敢唾刘蝉面上,生怕刘蝉有一天羽翼丰满,远了自己。
于是,从一开始,就把刘蝉架空,在太监中间选亲信,牢牢监控着刘蝉的举动。这样一来,刘氏政权,实质上都落入了他的手中,精力劳于弄权,结果是失德,失道,依术依谋治国,结果是把刘备建立起来的政权,带入了不归之路。
第九错误
信息不通,敌情不明,谋略不新
诸葛亮由于长期封闭在西蜀之地,又沒有中原一带的才子谋士前来投靠,所以对敌方的情况很是不清。魏国的良将充沛,早换了一拨又一拨,可蜀国的人才,在诸葛亮的治下,还是那几个人,那几条枪,那几种手法。自己早被敌方摸了个透,他却还是那老套路,所以,交战起来,不被动才怪,只能凭借蜀地的天险而苟延残喘也。
这就是他刚腹自用,不走群众路线造成的恶果。
第十错误
误解刘备毁了大业
诸葛亮最后这个错误,可是天大的最大错误,用错误来追责,有点过轻。他的这错误,实质上应列为千古罪人,也不为过也。
他的这一大错,是完全误解了刘备,把刘备当年,也就是公元三世纪中叶,早于英国,日本等国千余年的首相责任制误解了,在他手里,刘备一手创立的首相责任制被他引到一言制,独裁制的弯路上去了,最终彻底消耗尽了刘备创立的大业。
大家试想,我们民族,如果千年前就走首相责任制的路,不断的完善制度,后来的中国,那里会被外族统治,那里会生出那么多丧权侮国的破事?那样的话,我们的民族会更强大无比,民主性会早早植根本土,国力早不知强大到什么程度去啦,世界怎会是今天的样子?我们的民族,怎么受那么多的肮脏气?
所以说,诸葛亮把刘备创办的首相责任制给毁了,而且毁了个干干净净。从这点来说,他真真切切的是个千古罪人,那里还有什么资格赖在智慧之星的神坛上供着呢?
快下来吧!
作者简介:赵金奎,49年生人,68年入伍。七十年代初,文章散见于《战友报》《河北报》《工人日报》《中国地质报》《少年报》《河北工人报》《长城文艺》等。八十年代未折笔从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