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人真实情报:是真实还是谎言
黑衣人真实情报:是真实还是谎言一切还要从几十年前说起。在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黑衣人一点也不可爱,甚至,可以说有一点恐怖。然而,黑衣人这个形象,并不是好莱坞凭空创造的“超级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于美国的“都市传说”。△ 图片来自网络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大量UFO 爱好者、目击者和研究者宣称遭遇过这样一群“身穿黑衣,配戴墨镜,行踪诡异”的人士。
提到“黑衣人”,你脑子里肯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身穿黑衣、戴着墨镜,驾驶武装了高科技的黑色轿车,各种黑科技武器装备傍身,与在地球上出没的各路外星人打交道,保卫地球安全。
这个好莱坞最著名的科幻IP有了全新演绎——上周末重启影片《黑衣人:全球追缉》如期上映。
宝刀已老的汤米·李琼斯和威尔·史密斯不在,取而代之的是“雷神”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女武神”泰莎·汤普森。这对充满Geek气质的“新时代特工”给老IP赋予了新的活力。
然而,黑衣人这个形象,并不是好莱坞凭空创造的“超级英雄”,而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于美国的“都市传说”。
△ 图片来自网络
半个多世纪以来,有大量UFO 爱好者、目击者和研究者宣称遭遇过这样一群“身穿黑衣,配戴墨镜,行踪诡异”的人士。
在这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中,黑衣人一点也不可爱,甚至,可以说有一点恐怖。
一切还要从几十年前说起。
你知道的太多了...
现代 UFO 流行文化起源于西方,确切地说就是美国,其标志性事件发生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的 1947 年。
1947 年 6 月 24 日,一名叫肯尼斯·阿诺德(Kenneth A. Arnold)的商人在华盛顿附近驾驶私人小飞机时,看到“九个白色碟状物体”高速飞过雷尼尔山上空。
他向地面塔台喊出了一句著名的“I see flying saucer.(我看见了会飞的碟子)”,“飞碟”一词迅速占据了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
△ 肯尼斯·阿诺德和他目击到的“飞碟”的还原图,图源:CrisisForums
仅仅过了不到两个星期,7 月 4 日晚间,在新墨西哥州的罗斯维尔市,成百上千名市民目睹了一个巨大的火球在暴风雨的夜空中从天而降。
美国空军起先宣称发现不明飞行物残骸,随后立即改口称“只是实验热气球”,引发了全美热议和哗然——此即为著名的“罗斯维尔 UFO 坠落事件”。
至今依然有人认为美国政府隐瞒了发现外星人飞船的真相。
△ 罗斯威尔当地日报《罗斯威尔每日纪事》关于坠毁事件报道:《空军在罗斯维尔郊区捕获飞碟》,图源:Wi
“罗斯维尔事件”同样是好莱坞编剧热衷的话题,《独立日》中即有提到本事件。
△ 电影《独立日》
这两起事件,拉开了现代 UFO 热潮的序幕。
一时间,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飞碟研究组织在美国各地涌现,这其中,以 1952 年艾伯特·K·班德(Alfred K. Bender)创立的国际飞碟研究社(International Flying Saucer Bureau IFSB)最为知名。
△ 艾伯特·K·班德
IFSB 是全世界第一个民间 UFO 研究组织,社团发行《太空评论》(Space Review)杂志作为官方刊物,收集研究民间关于 UFO 的目击报告,在 UFO 圈中声名赫赫。
到了 1953 年夏天,班德宣称,他已经找到了揭晓 UFO 真面目的证据,并准备在10月刊的《太空评论》中公布真相。
然而,十月到来时,《太空评论》并没有发表所谓的真相,而只是在杂志中留下一句“研究 UFO 的各位请务必小心谨慎”的话,紧接着,国际飞碟社莫名其妙地解散了,杂志也停刊了。
班德没有给出任何解释,对朋友和其他爱好者的询问也不做回复,直到几年之后在一次地方小报的采访中,班德才透露,在杂志出版之前,有三个“身穿黑衣的男人(Three men in black)”来他家里找过他。
△ 图源:Tumblr
班德描述这些人“穿着一模一样的黑色西装,戴着墨镜,面无表情,且说话语气非常的呆板低沉”。
他们没有表明身份,只是警告班德“马上停止任何关于 UFO 的研究”。
出于恐惧,班德答应了这些人。在他们走后,班德感到自己似乎经受了某种精神创伤,连续三天没有吃下饭。
这就是有记载的第一起 UFO 爱好者遭遇黑衣人的事件。
△ 图源:Tumblr
1956 年,《太空评论》杂志的一名撰稿人格雷·巴克(Gray Barker )出版了一本书:《关于飞碟他们知道的太多了》(They Knew Too Much About Flying Saucers),他在书中讲述了班德的故事。
正是这本书发明了“黑衣人(Men in Black,MIB)”一词,并提出了“黑衣人协助外星人隐瞒行踪,威胁 UFO 研究者”这一阴谋论。
△ 格雷·巴克和他的书,图源:Wikipedia
由此,黑衣人的故事开始被广为人知。
从那之后,更多的报告陆续在美国各地出现,上至军队士兵下至年轻少女,越来越多的 UFO 目击者和爱好者遭遇了这些穿黑色西装的神秘男人。
在目击者的回忆中,这些“黑衣人”的特征出奇的一致:
他们往往两三人一组,身穿黑色西装,戴墨镜,头发平整或没有头发,皮肤苍白或黝黑;
他们通常步行,或驾驶黑色的旧式汽车;没有人知道他们从何而来,仿佛一转眼他们就出现在现场了;
他们动作僵硬,面无表情,语气平淡,使用非常正式古板的英语,给人感觉仿佛机器人一样;
△ 一名黑衣人遭遇者画下的黑衣人肖像,图源:Weirdworm
他们从不表明自己的身份,或使用一些语焉不详的描述;
他们似乎有某种震慑人心的力场的能力。
一些目击者表示黑衣人的眼睛似乎有某种能量,仅仅与其视线接触就会导致头疼;
他们对研究者或目击者的经历一清二楚,并威胁目击者不得告诉别人自己的经历;要求研究者停止研究,或不要发表某些发现。
部分制作 UFO 节目的电台或出版社也受到过黑衣人的骚扰,有些研究者家中的资料出现过不明原因的消失。
一个故事:消失的记忆
1981年5月,初夏,缅因州尤宁郡。
当时只有十几岁的 Laura 刚刚随父母搬到了一处人迹罕至的农场居住。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
一天深夜,Laura 被窗外的强光弄醒,她爬下床向外看去时,看到自家的麦田上空似乎有什么会飞的发光物体。但没等她看清,那东西就消失了。
△ 图源:纪录片《机库一号:黑衣人(Hangar 1:Men in black)》
第二天夜里,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到了第三天,Laura 准备好了双筒望远镜,在后院的回廊等着。
这一次,她看清了:那是一个“圆盘状的发光物”,在距离地面几英尺的高度悬浮着,通体散发出蓝色的光。
而更加诡异的一幕是:Laura 看到“几个模糊的身影在飞行物下方移动”,而它们的身材看起来“无论如何都不像是人类”。
△ 图源:纪录片《机库一号:黑衣人(Hangar 1:Men in black)》
兴奋的 Laura 马上将自己看到的东西告诉了父母,然而父亲觉得这不是件好事。
天一亮,父亲立即开着拖拉机将 Laura 提到的那些“矮个子小人”走过的土地犁了一遍,毁掉了所有的痕迹。
这让 Laura 很不高兴,以至于第二天全家进城去玩时,她也没有一起去,一个人躲在屋里生闷气。
之后的经历则让这个小女孩终生难忘——或者说,本该终生难忘。
△ 图源:纪录片《机库一号:黑衣人(Hangar 1:Men in black)》
在父母走了没多久,在院子里百无聊赖闲坐着的 Laura,看到一辆黑色的旧式轿车缓缓驶入了农场的大门,首先她注意到的是——这辆车没有牌照。
车子准确停在了麦田旁边,两个穿着黑色西装的男人下了车,径直走向她昨天看到 UFO 降落的地点。他们使用某种工具采集了土壤和农作物样本,还拍了照片。
△ 图源:纪录片《机库一号:黑衣人(Hangar 1:Men in black)》
Laura 躲在谷仓里看着这一切。
以上是她关于这件事的最后记忆——在那之后,几乎是一瞬间,她感到眼前出现一道闪光,再回忆起来时,已经是24小时之后了......
Laura 完全忘记了过去的一天发生了什么,也不记得那些黑衣人是何时离开的,仿佛记忆被剪辑掉了一块似的,而且她本人也感到某种莫名的头疼和眩晕感。
很久之后,Laura 才回忆起一些模糊的记忆碎片,她隐约想起了那天某个黑衣人发现了她,并向她询问了很多关于 UFO 的事情,之后警告她不能告诉任何人。
在 Laura 长大后的很多年,她才将这段经历报告给了 MUFON(Mutual UFO Network,联合 UFO 网络,全美最大的 UFO 民间研究组织)。
这是黑衣人传说中最为知名的一个桥段——在 MUFON 收集的目击报告中,有大量目击者都提到,在遭遇黑衣人时看到某种诡异的闪光,之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记忆丧失现象。
部分 UFO 爱好者坚信黑衣人掌握某种外星黑科技,可以以技术手段消除目击者的关键记忆。
在电影《黑衣人》中,这个细节也也被编剧借鉴,并成为了本片最为知名的设定之一。
时至今日,黑衣人的传说依然没有停歇。
2008 年 10 月 14 日,美国马里兰州,两个游客在酒店的窗外看到某种“黑色三角形”的飞行物飞过。不久之后,两名身穿西装的黑色男子出现在酒店中,向酒店大堂经理询问关于那两个游客的事情。
经理描述这两个人“看起来像一对双胞胎”,面部没有可识别的眉毛胡须,双眼呆滞并且在整个对话过程中“一次也没有眨过”。
酒店的监控摄像头记录下了这两个神秘的身影。
这件事的相关视频在油管有千万级的播放量,至今依然是北美 UFO 爱好者口中津津乐道的话题。
真真假假的「外星人管理局」
那么,这群神秘的特工及其组织真的存在吗?很多人愿意相信。
旨在调查 UFO 现象的康登委员会(The Condon Committee)曾组织了一份面向全美民众的抽样调查,结果有 61% 的人相信“政府刻意掩盖或打压关于 UFO 的真相”,这一比例在青少年中,更是高达 73%。
△ 康登委员会发布的《康登报告》
早有研究者指出,国际飞碟研究社真正关闭原因不是什么遭到威胁,而是单纯的“资金短缺”。
作为非盈利的民间机构,缺乏赞助和融资的情况下难以为继是再正常不过的;而身为社长的班德无法对同僚交代,只好把锅甩给了随口编出来的黑衣人。
毕竟,比起“没钱干下去了”,“三个神秘人威胁我所以我干不下去”的故事听起来“酷”多了。
△ 艾伯特·K·班德
而格雷·巴克作为一名嗅觉敏锐的畅销书作者,在得知了班德的故事后,添油加醋,生造出了一个所谓的“黑衣人组织”,成功创作了一本大卖的 UFO 书籍。
△ 巴克和班德合著的畅销书《UFO 与黑衣人》
讽刺的是,根据近几年一些生前好友和家人的回忆来看,巴克本人实际上从来都不相信什么黑衣人和 UFO。
他的妹妹表示,哥哥不止一次说过写这些书“只是为了赚钱”;巴克的朋友 James W. Moseley 也说巴克“一直觉得 UFO 是个彻头彻尾的笑话”。
值得一提的是,在格雷·巴克的书出版后,班德一夜之间成了名人,尝到甜头的他之后和巴克合作撰写了多本关于“黑衣人”的书,宣称黑衣人曾多次来找过他,不仅通过心灵感应告诉了他很多秘密,还带他瞬间移动到北极参观了外星人的研究基地……
虽然听起来很荒谬,但这并不妨碍喜好奇闻的吃瓜群众对其趋之若鹜。
在黑衣人的故事传开之后,越来越多的模仿和跟风人士就出现了。
就这样,一个随口扯出的谎言,一个借机炒作的作家,加上一群有心无心的吃瓜群众,黑衣人的故事,就这样成为了全美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
流传了半个世纪之后,这故事终于被好莱坞盯上了。
1990 年,在“黑衣人”传说的基础上,洛厄尔·坎宁安和桑迪·卡拉瑟斯联合创作了同名系列漫画《MIB》。
漫画塑造出这么一群“一身黑衣,戴着墨镜”,“开旧式汽车”,“能记忆消除”,“调查外星人痕迹并加以掩盖”的特工形象。
漫画 一经推出即大受欢迎,之后还被华纳改编为电视动画。
△ 《黑衣人》系列动画片
1997 年,这部漫画正式被好莱坞搬上大荧幕,成为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黑衣人》电影系列。
在漫画家和好莱坞编剧的笔下,这些神秘人摇身一变,成了一群为了保卫地球,和各路外星人打交道的逗比搞怪英雄。
毕竟,比起动不动就闯入普通人家里还威胁无知少女的特工,还是有型又幽默的帅哥特工更让人喜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