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的古城图:人文地理豫南雄关古堡
三门峡的古城图:人文地理豫南雄关古堡城墙平均高丈余,五十米左右设一炮台,放置火炮,有瞭望孔,城墙宽2米左右,两边为石砌,中间填沙石夯实。三座城门均由条石砌成,门板是由厚度10厘米左右的方木做成的,异常坚固,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易守难攻。东、南、西三个城门方向地势平坦,四乡村民建有临时住所,以备避难之需,房屋多以石块砌墙,茅草盖顶。位于北面山谷有一处水池,有泉水流出,可供人们生活用水。高山寨始建于哪个朝代尚无文字记载,但从其传说中可见其历史悠久。山寨因山势而建,城墙经历代整修,到了清末民初,已初具规模,建有东、南、西三座城门。在县城的东南部,白云山下豫南三关之中,有一千年古镇——沙窝镇。在镇的西北部,阴山关、土门关之间,有一古寨,因其山峰突兀,地势险要,山高陡峭,立于群峰之上,故名高山寨,是新县境内著名的古寨之一。其城墙根基保存完整,富有传奇色,自然景观较多,是一块红色沃土,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①神奇古寨,历史悠久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李岩
【作者简介】
陈良东,男,1953年出生,大专学历,新县沙窝镇人,深耕大别山区教育40余年,新县业余作家、诗人,豫南民间的民俗民风传承人。他在扎根老区教育事业的数十年里,不忘研究、挖掘被历史淹没的豫南民风民俗,在老区新县乡镇志的编纂工作中,被当地政府聘请为乡镇志的主编。
绵延800里的大别山,自东向西横亘于鄂豫皖三省,是典型的南北气候分界线。因其战略地位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就位于河南省的新县。
在县城的东南部,白云山下豫南三关之中,有一千年古镇——沙窝镇。在镇的西北部,阴山关、土门关之间,有一古寨,因其山峰突兀,地势险要,山高陡峭,立于群峰之上,故名高山寨,是新县境内著名的古寨之一。其城墙根基保存完整,富有传奇色,自然景观较多,是一块红色沃土,有较高的文物保护价值。
①
神奇古寨,历史悠久
高山寨始建于哪个朝代尚无文字记载,但从其传说中可见其历史悠久。山寨因山势而建,城墙经历代整修,到了清末民初,已初具规模,建有东、南、西三座城门。
城墙平均高丈余,五十米左右设一炮台,放置火炮,有瞭望孔,城墙宽2米左右,两边为石砌,中间填沙石夯实。三座城门均由条石砌成,门板是由厚度10厘米左右的方木做成的,异常坚固,在冷兵器时代可谓易守难攻。东、南、西三个城门方向地势平坦,四乡村民建有临时住所,以备避难之需,房屋多以石块砌墙,茅草盖顶。位于北面山谷有一处水池,有泉水流出,可供人们生活用水。
相传,远在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属楚,也是楚国之边城,在往北就是息国、黄国、当时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其领地,相互发生战争,高山寨与同一区域内的赛山寨、花山寨相呼应,共同御敌,楚人为了扩疆,修寨屯兵,自那时起至秦统一,均驻有官兵戎边御敌。
五代十国时,沙窝也被分封为一个小诸侯国,曰:沙陀国,国王刘知远,当时主要兵种为骑兵,为训练骑兵之需,相传刘致远看中高山寨城东门下一平岭,此山岭东西走向,长约一公里,宽约400米,名曰:跑马岭,也称跑马场,其地势平坦宽阔,是操练骑兵的理想之地。其中部有一突出地面高约一米的巨石,训练官兵由此石上马,故曰:上马石。石之旁有约一米之高的石柱,是官兵拴马的地方,又叫系马桩。
沿跑马岭东南约一公里处,山岭之中有一方形水池,虽在山顶,却常年有水,是战马饮水之处,叫饮马池(此池至今尚在),为了屯驻之需,刘知远又在饮马池山脚下建一后花园——刘家花园,并有暗道同外界相通。其遗址尚在,这些虽流传于口头,并无文字记载,但人们世代相传,和实物实景也相吻合。
高山寨主峰突兀,四周陡峭,怪石林立,在其南门之下的悬崖中,有一巨石呈鸡状,引颈高歌,曰:公鸡石,其下有一圆形石,呈椅状,曰:圆椅。“公鸡石”的左边,悬崖下有一长方形石似床状,可睡卧一人,被称为石床。
由山脚沿峭壁而登南门,沿途皆穿越石缝之间,其间一巨石拦路,须攀此石而上方可进入南门城下,这一巨石又叫“登天石”。“公鸡、圆椅、石床、登天石”皆自然天成,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无人文之意。高山寨山势呈放射状,四周皆有支脉相连,南至土门关,东到阴山关,北连白雀的大尖山,西接八里的赛山寨,唯主峰高耸,须睛日,北可眺望潢川,南目极土门关,木陵关,东可观大别山主峰金刚台,西可视泼河水库。
唐宋时期,大兴土木,兴建庙宇,位于高山寨东门,地势平坦,建有一庙宇,气势恢宏,飞檐翘角,殿内供奉东王爷。与赛山寨唐宋祠相辉映,长年香客不断,每年正月十六,各地香客云集,络绎不绝,人们祈求平安,风调雨顺,热闹非凡。
随着明末人口大迁徙,高山寨周围从江西迁来大批移民,包括匡姓移民、汪姓移民等,尤其以陈姓移民为众,他们在高山寨脚下,大兴土木,建筑房舍,开荒种地,繁衍生息,至清末民初,已成望族,生活稳定,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因居住高山寨脚下,故命名其村名为陈高山村,其陈氏族人遍布周围十余里。
②
位置险要,兵家必争
除许多自然景观和历史传说外,高山寨还是一座具有革命意义的名山古寨。在这里红四军,红二十五军,鄂豫皖省委,张自忠,宋希濂,新四军五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都曾在这里演绎传奇。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到1930年红军发展到鼎盛时期,为打通苏区同皖西的通道,使苏区与皖西连成一片,1930年初,红四军在徐向前的指挥下,红十师三个团分别负责攻打永山、大福、高山寨,以拔掉苏区通往皖西门户中的钉子。
其中,二十九团负责攻打高山寨,时间是4月底,但高山寨居高临下,悬崖峭壁,易守难攻,多次攻打无果,再加上守寨团丁众多,枪支多,附近陈姓、匡姓、汪姓群众近千人听信谣言,不明白红军真相,都在寨内安营,把粮食都搬往城内,协助守寨团丁,成众志成城之势,寨内成立寨防委员会。寨防委员会委员长是陈绍安,字鹤鸣,号少墀,同时被光山县县长张简生委任其兼光山县东南区后备民团团长。
加上寨主陈老七(陈三锡)又是陈高山人,平时对族人施以恩惠,群众又不了解红军是什么样的队伍,都自愿协助守寨,所以久攻不下,最后只能采取围而不打,让其粮食耗尽,自然无力抵抗的办法,并不断展开政治宣传的攻势,以瓦解团丁之斗志。
一日清晨,红军一位营长在陈高山东湾后岭向寨内守敌喊话,宣传红军的政策,被一团丁从东城门击中其胸部,当场牺牲(此营长遗骨68年迁沙窝烈士陵园)寨内设有造枪局,可制造土铳,修理枪械,武器装备不亚于红军。红二十九围困40余天后,仍无结果,遂请示总部,后总部派“列宁号飞机”参战。列宁号飞机在寨内投下几枚炸弹,加上寨内粮草将尽,牲畜都宰杀吃尽了,于6月10日趁雨夜打开三座城门,连夜突围逃散。陈绍安本人也是在突围中被俘,后被红军所杀。久攻不下的高山寨就这样被攻克了。自此,光山的白雀园,商城的余家集,安徽的金寨,六安和苏区连成一片,根据地发展到辉煌时期。
随着红四方面军主力转战川陕,留下来的红军重建二十五军,吴焕先、徐海东任军政领导,同鄂豫皖省委一起,转战根据地。为了红军的生存与发展在花山寨会议之前,省委在高山寨西南角的溜石板—庄户人家召开了临时会议,参加会议的有省委负责同志和二十五军的领导,郑位三、郭述申、吴焕先、徐海东等同志。
会议商讨了在和中央失去联系后二十五军今后的工作方向,这次临时会议是花山寨会议的前奏(有关这次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1973年县委曾派人到高山调查了解过)后中央派程子华来鄂豫皖苏区才使二十五军决定北上。
1934年4月19日,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的带领下,在高山寨一带活动同前来围剿的国民党军队109师发生了遭遇战。处于劣势红军,在军首长的指挥下,利用有利地形,英勇抗击进剿之敌,毙俘敌150余人后,突围转移,这是红二十五军撤离苏区的最后一仗,之后二十五军向西转移后北上。此次战斗红军伤亡较少,其中有几位牺牲的战士被当地村民安葬于高山寨南门下的蜈蚣包山上,68年迁至沙窝烈士陵园(参照《红色土地,英雄人民》一书220—222页)。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8~9月,侵华日军由安庆南下直逼武汉,武汉保卫战打响,随着潢川、光山沦陷后, 国民党孙连仲、张自忠部由光山向南撤退。在白云山、马鞍山一带布防,当张部撤到高山寨北汪冲汪太坎时,同紧追而至的日军展开了一场血战,张部指挥部设在余家祠堂,我国军队利用有利地形,重创日军,消灭日军几百人,日军用重炮向我守军炮击,因高山寨的自然屏障,我国军队迅速向南转移,经跑马岭南下刘家花园,沿汉黄古道,越土门关撤至白云山,马岗一带设防,同先期由固始、商城撤到马鞍山、白云山,虎头关一带的宋希濂、孙连仲、田镇南部一起,死守沙窝防线,重创日军,激战四十九天,日军伤亡惨重,始终没有突破我军防线,但我方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高山寨也是新四军五师活动的主要区域之一,在这里,新五师同日军、伪军多次发生战斗,至今,寨北的吴洼湾子还有当年五师战士住过的房子,碾米用过的碾盘。
1946年,停战调停破裂,中原军区皮定均旅由宣化沿泼陂河向东突围,至高山寨与敌军周旋数日,最后由东南刘家花园向东夜越汉潢公路由余集向皖西成功突围。
③
天然氧吧,造福一方
时光荏苒,解放后,高山寨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原城墙都留有几尺至丈余高的墙,被取石的,放牧的破环严重,只有东北部城墙保护较好,西南只留下城根。四周山场也没有很好地利用。
1972年,沙窝公社打响了挖山造林的攻坚战,沉睡多年的高山寨沸腾了。公社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肖维逊任政委,副书记张述忠任指挥长的高山寨挖山造林指挥部,开展了冬季挖山造林大会战,全公社十四个大队几千人齐上高山寨安营扎寨,开挖水平梯带,植树造林。
“水平线,满山转,二尺深,三尺宽”的标准梯带,绕转了高山寨的山山岭岭,经过连续两年的会战,千亩杉木基地建成了,并栽上了杉树苗。
为了管好杉木林,沙窝公社在跑马岭建立了林场,并在李冲,寨顶,猪场成立了分点,从各个大队抽调专业护林员,并建立林场组织机构。林场总厂长由公社党委副书记张述忠担任,林场按当时大队级别配置干部,享受国家待遇。1974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兴起,本县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相继来林场劳动锻炼,多达150多人,知识青年的到来,活跃了林场的文化氛围,他们成立了文艺宣传队及各种文体活动组织,古寨又焕发了青春。
高山寨林场被当时信阳地区树为全地区植树造林的一面旗帜,当时全地区九县一市前来观摩学习。随后沙窝公社又在高山寨北修建了吴洼水库,在汪冲村修建了杨堰水库,整个高山寨林区树木葱郁,湖水清澈,鸟语花香,是一座天然氧吧。第一轮杉树早已出售,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二轮杉树早已成树,放眼望去,绿海一片,令人神往。昔日的茶园,已是“高山云雾茶”的产业基地,所产茶叶远销潢川、固始、商城、郑州等地
高山寨是一座充满传奇神秘色彩的古寨,又是一处具有红色记忆的地方,它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山高林密,湖泊镶嵌其间。水天一色,是一座天然氧吧,愿她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张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