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盛唐时边塞诗为什么能够繁荣?汉唐边塞诗的意象空间

盛唐时边塞诗为什么能够繁荣?汉唐边塞诗的意象空间隋代边塞诗的特点,更多表现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如卢思道《从军行》“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名”,薛道衡《出塞二首》“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追求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并对唐代边塞诗走向产生较大影响。隋炀帝杨广就喜好写诗,他的诗融合南北诗风,提倡诗歌格律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其边塞诗刚健豪迈,气势如虹,如“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云外,雾暗关山月”(《饮马长城窟行》)、“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白马篇》)。汉代边塞诗,总体格局上包括“乐府诗”和“易林诗”两大类。乐府边塞诗约有20多首 包括《战城南》《匈奴歌》《霍将军歌》等。易林边塞诗有100多首,主要是汉代易延寿《焦氏易林》中以卦辞形式保存的边塞诗作,如《既济·家人》“金精耀怒,带剑过午。徘徊高原,宿于山谷。两虎相距,弓矢满野”,《蒙之屯》“安息康居,异国穹庐。非吾之俗,使我心忧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雪净胡天牧马还,明月羌笛戍楼间”“大漠孤雁直,长河落日圆”……这些边塞诗描写的意象空间都是塞北地区的。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汉唐边塞诗的波澜壮阔历史长河中去看看。

盛唐时边塞诗为什么能够繁荣?汉唐边塞诗的意象空间(1)

边塞一词,从字义上讲,是指边疆。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朝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军旅文学中,把这一阶段,统称“汉唐边塞诗”阶段,以区别于先秦军旅文学、宋代军旅文学和明清战争经典小说等不同阶段。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汉唐边塞诗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现存的汉唐边塞诗来看,主要是反映塞北地区战争、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而很少有反映东南沿海地区的。有人研究明代边防诗时,特意把反映北部边防的边塞诗和反映东南沿海的海防诗区分开来,我认为是有道理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六国的长城连接起来,筑成宏伟的“万里长城”,这样就形成了军事关口和边疆地区。因此,边塞主要还是指位于长城周边的边疆地区,出塞就是出关到长城外。

边塞诗作为文学作品,它反映的意象空间与当时的人文地理空间密切相关。从汉唐时朝的边境战争看,主要发生在塞北地区,因此“塞北”几乎就成了人们印象中的边塞。而且塞北的战争,主要是汉族与匈奴、吐蕃、突厥、高丽等少数民族的战争。边塞诗除描写征战、苦寒、思乡外,还描写了异域风情,同时还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

盛唐时边塞诗为什么能够繁荣?汉唐边塞诗的意象空间(2)

汉代时期的边塞诗,虽处于萌芽阶段,但这种诗体的出现,不仅使边塞诗具有地域特征,而且与乐府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汉代边塞诗,总体格局上包括“乐府诗”和“易林诗”两大类。乐府边塞诗约有20多首 包括《战城南》《匈奴歌》《霍将军歌》等。易林边塞诗有100多首,主要是汉代易延寿《焦氏易林》中以卦辞形式保存的边塞诗作,如《既济·家人》“金精耀怒,带剑过午。徘徊高原,宿于山谷。两虎相距,弓矢满野”,《蒙之屯》“安息康居,异国穹庐。非吾之俗,使我心忧”等。

汉代留下的边塞诗数量不多 原因在于诗歌创作尚处在起步阶段 边塞诗创作观念还未进入自觉时代,且乐府诗歌唱方式与流播范围有限,导致乐府边塞诗也难成大观。但汉代边塞诗在边塞诗史上的地位仍然不能否定,其边塞诗地域特征的具备和边塞乐府形式的确立,是汉唐边塞诗两个重大的发展。从此,标志着边塞诗从萌芽的《诗经》征戍诗走向基本定型。

盛唐时边塞诗为什么能够繁荣?汉唐边塞诗的意象空间(3)

隋代时期的边塞诗,融合南北朝的文风特色,使边塞诗格律化得到很好推广,为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代时期,南北朝统一后,在南北文风融合的背景下 隋代边塞诗呈现出真实自然、生动鲜活、刚健雄武的总体风貌,现存有30余首。主要代表人物有卢思道、杨广、杨素、王胄、薛道衡、虞世基等,他们大多有出塞征战的经历,对边塞战争和边地生活有切身体会。

隋炀帝杨广就喜好写诗,他的诗融合南北诗风,提倡诗歌格律化,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发展。其边塞诗刚健豪迈,气势如虹,如“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云外,雾暗关山月”(《饮马长城窟行》)、“阵移龙势动,营开虎翼张。冲冠入死地,攘臂越金汤”(《白马篇》)。

隋代边塞诗的特点,更多表现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如卢思道《从军行》“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名”,薛道衡《出塞二首》“连旗下鹿塞,叠鼓向龙庭”,追求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并对唐代边塞诗走向产生较大影响。

隋代边塞诗,既突破了南北朝诗歌的糜艳之色,又洋溢着汉代的英雄情结 成为唐代边塞诗的先声。

盛唐时边塞诗为什么能够繁荣?汉唐边塞诗的意象空间(4)

唐代时期的边塞诗,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尤其随着盛唐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强盛,走向边塞诗发展的鼎盛时期。

唐代边塞诗,现存有2000余首。按初唐、盛唐、中晚唐三个时期区分,不同时期的边塞诗具有不同的风格。随着国家强盛和民族自信,加上“入幕制度”的刺激,文人纷纷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推动了边塞诗的繁荣发展。

初唐边塞诗,继承了隋代边塞诗的特点,表现功名欲望多一些。代表人物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如杨炯《从军行》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例子。

盛唐边塞诗,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主要代表人物有王昌龄、高适、岑参、王之涣等。诗歌多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如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之涣《出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高适《九曲词》“青海只今将饮马 黄河不用更防秋”,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中晚唐边塞诗,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尤其晚唐时期,经过无数战乱的唐朝更加衰落,更多只是对昔日盛况的追慕以及凄凉现实的哀叹,而多写思念故里之情。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还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戎昱《从军行》“太白沈虏地,边草复萋萋”。

总而言之,汉唐边塞诗作为诗词的特殊题材,它具有永不泯灭的魅力,始终洋溢着中华民族的崇高感,成为时代文明的最强音,在诗词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千载悠悠。

欢迎关注#清风岩塘#。原创作品,如果喜欢,请点赞支持。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