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含有鸿雁意象的诗词,草木黄落雁南归

含有鸿雁意象的诗词,草木黄落雁南归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鸿雁也叫大雁,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在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是很丰富、深厚的。鸿雁作为诗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含有鸿雁意象的诗词,草木黄落雁南归(1)

草木黄落雁南归

——咏鸿雁古诗词赏析(上)

王传学

鸿雁也叫大雁,是一种大的候鸟,春来北国,秋去南方,在千百年来的往返途中,传递了多少故事,承载了多少文化,真是难以尽数!在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常用的秋之意象,其文化内涵是很丰富、深厚的。

鸿雁作为诗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鸿雁》;

鸿雁于飞,肃肃其羽。

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爰及矜人,哀此鳏寡。

鸿雁于飞,集于中泽。

之子于垣,百堵皆作。

虽则劬劳,其究安宅?

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诗的每章开头,分别借鸿雁展羽飞翔、鸿雁集栖水边、鸿雁悲哀鸣叫起兴,表现老百姓诅咒繁重劳役的悲伤心情。他们在荒野辛勤劳作,筑起百堵高墙,自己却没有安身之所。

哀鸿,即哀鸣的鸿雁,成语“哀鸿遍野”即源自此诗。在后来的诗词中,常用来比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流离失所、啼饥号寒的灾民。例如: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唐•李颀《古从军行》)

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

这几首诗对战争和社会黑暗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哀鸿”实则是劳苦大众痛苦的呻吟。

再看唐代诗人杜牧的《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鹘乌介可汗率众向南骚扰,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对他们寄予深切同情。

首联想象鸿雁遭射四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虏弦开”,是双关挽弓射猎和发动军事骚扰活动。这两句生动地展现出一幅边塞惊雁的活动图景:仲秋塞外,广漠无边,正在云霄展翅翱翔的雁群忽然遭到胡骑的袭射,立时惊飞四散,发出凄厉的哀鸣。“惊飞四散哀”五个字,从情态、动作到声音,写出同一时间连续发生的情景,层次分明而又贯串一气,是非常真切凝练的动态描写。

颔联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寓着委婉的讽喻。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颈联又由征雁南飞遥想到它们的北归,说如今胡人的骑兵射手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地区,明春气候转暖时节,你们又怎能随着和煦的春风返回自己的故乡呢?大雁还在南征的途中,诗人却已想到它们的北返;正在哀怜它们的惊飞离散,却已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这种深切的同情,正与上联透露的无言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照。

流离失所、欲归不得的征雁,何处是它们的归宿?“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潇湘指今湖南中部、南部一带。相传雁飞不过衡阳,所以这里想象它们在潇湘一带停歇下来。菰米、莓苔,这两种东西都是雁的食物。诗人深情地劝慰南飞的征雁:不要厌弃潇湘一带空旷人稀,那里水中泽畔长满了菰米莓苔,皆堪作为食料,不妨暂时安居下来吧。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情体贴。由南征而想到北返,这是一层曲折;由北返无家可归想到不如在南方寻找归宿,这又是一层曲折。通过层层曲折转跌,诗人对边地人民的深情系念也就表达得愈加充分和深入。

这是一首托物寓慨的诗。通篇采用比兴象征手法,表面上似乎句句写雁,实际上,它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形象地表现了深受战争惊扰的边民们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对苦难百姓的深切同情。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秋风渐起,天气转凉,候鸟大雁由北南飞。在古诗词中,大雁南飞常与秋风、落叶等意象一起,构成凄清哀婉的意境。如: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汉•刘彻《秋风辞》)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唐•刘禹锡《秋风引》)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元•王实甫《西厢记》)

上述诗句中,归雁与秋风、落叶、黄花等意象组合成秋天的典型环境,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表达人物情感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据说,大雁群栖群飞时是不鸣叫的,雁鸣叫则意味着失群。所以古诗词中写孤雁失群都是从鸣叫声入笔。如:

寒夜哀笳曲,霜天断雁声。

(隋•薛道衡《出寒曲》)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宋•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宋•蒋捷《虞美人》)

“断鸿”和“断雁”都是失群的孤雁,“征雁”也因“独”而孤,几位诗人都是抓住孤雁的鸣叫声,与落日、西风、寒夜、哀笳、霜天、寂静的秋空等凄清索漠的意象相组合,极写客中游子的悲切和孤伤。

写孤雁的目的是托物写人。或怀人念远,或睹物思乡,或自伤孤寂。 如: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唐•韦应物《闻雁》)

唐代诗人杜甫和崔涂都写有以《孤雁》为题的诗。先看杜甫的《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飞鸣声念群’,一诗之骨。”(清•浦起龙《读杜心解》)在安史之乱那动荡不安的岁月里,诗人流落他乡,亲朋离散,他无日不梦想骨肉团聚,亲朋重逢。诗中这孤零零的雁儿,寄寓了诗人自己的影子。

再看崔涂写的《孤雁》:

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独下迟。

渚云低暗度,关月冷相随。

未必逢矰缴,孤飞自可疑。

这是一首以孤雁象征诗人自己漂泊异乡的诗。在潇潇暮雨中,孤雁因失群而形单影只,独自飞翔悲鸣,在静静的寒塘上面盘旋,欲下却又迟疑,只恐遇险。诗中把孤雁的形象刻画得惟妙惟肖,诗人自比孤雁,咏物抒怀,全诗意境凄苦感人。

北宋诗人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孤鸿自喻: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是苏轼的一首名词。词前有小序:“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据史料记载,此词为公元1083年(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苏轼被贬黄州后,虽然自己的生活都有问题,但诗人是乐观旷达的,能率领全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度过生活难关;但内心深处的幽独与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首词中,诗人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片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词人步出庭院,抬头望月,又是一个多么孤寂的夜晚呀!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丫间。这两句渲染出一种孤寂清高的境界。“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又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呢?先是点出一位独来独往、心事浩茫的“幽人”形象,随即轻灵飞动地由“幽人”而孤鸿,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和契合,让人联想到:“幽人”那孤高的心境,不正像缥缈若仙的孤鸿之影吗?这两句,既是实写,又通过人、鸟形象的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和意蕴之美地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物我同一,互为补充,使孤独的形象更具体感人。

下片更是把鸿与人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呢?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词人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词人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食烟火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词人“以性灵咏物语”,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传神,具有高度的典型性。

秋天,大雁南飞。飞到哪里不再继续向南呢?

一说是衡阳,即现在的湖南省衡阳市,在衡山之南,故名。传说衡山有回雁峰,雁飞至此而止,不再南飞,待春而归。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唐•王勃《滕王阁序》)

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归雁时。

(唐•柳宗元《过衡山见新花开却寄弟》)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

一说是大庾岭,在今江西省大余县与广东省南雄市之间。传说大雁南飞至此而回。如唐代诗人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来归?

“雁归何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离家在外的人,最看不得鸿雁的南飞或北飞(南飞、北飞都是归)。所以,在古诗词中,诗人多以“雁归人未归”来寄托游子(或征夫,或迁客)思乡的感情。例如: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马上少年今健否?过瓜时见雁南归。

(过瓜时:有人替换时)

(宋•贺铸《捣练子•夜捣衣》)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

雁,一十四番回。

(宋•朱敦儒《临江仙》)

这几首诗词中,主人公都是离家在外的游子,见到大雁南归(或北归),激起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再看唐代诗人钱起的《送征雁》:

秋空万里净,嘹唳独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怯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秋意萧索,长空万里,一片明净;天空中传来一阵凄凉的叫声,一队孤独的大雁正往南方飞去。秋风瑟瑟,翻卷寒霜,凄冷彻骨;风卷残云,云开见月,惊起飞雁。征途如此遥远,真担心会累断大雁的翅膀;大雁的影子虽然看不见了,但隐隐还能听到它的声音。遥望天外,已经看不到大雁了,心中未免惆怅,乡愁不禁油然而生。

钱起的家乡在吴川(今属浙江湖州)。安史之乱后,诗人羁留长安,难以归家。这首诗是写诗人在长安观秋雁南飞的感受。乡愁本是千古文人的一个传统主题。诗人遭逢动乱岁月,漂泊流落,久居长安,不能回归故土,只能寄情于怀想。这首诗就是写秋夜送雁南飞,雁引乡愁,诗人摹情写状,境界凄清,把乡愁咏叹得十分深沉和厚重。

“归雁”常出现在送别诗或谪迁诗中,那是诗人以归雁反衬友人的远游或外迁,或自伤身世飘零。如:

归目并随回雁去,愁肠正遇断猿时。

(唐•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江南自是离恨苦,况游騘古道,归雁平沙。

(宋•王沂孙《高阳台》)

归雁阵阵,让贬谪边地的诗人顿生身世飘零之感,让离家在外的游子更感离恨之苦。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