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你以温暖的方式存在我的生命里: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

你以温暖的方式存在我的生命里: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直到深夜,他们都没能等到蔡一清。那天下午,万颖和婆婆在厨房准备晚餐。她的儿子蔡宇晨和公公去公交站台等着接蔡一清回家。在门口犹豫再三,万颖还是没有勇气踏进蔡一清纪念馆。在丈夫蔡一清牺牲的头几年,她几乎每晚都被失眠困扰。如今好不容易平复下来,万颖不敢轻易开启那段悲伤的记忆。2007年10月19日上午,在315艇全训考核返航途中,时任艇长蔡一清在营救声呐班长陈晓刚时,被大浪吞噬,壮烈牺牲。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万颖和家人正盼望着蔡一清凯旋。他们原本以为蔡一清当晚就能回家。

你的梦想,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

你以温暖的方式存在我的生命里: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1)

你以温暖的方式存在我的生命里: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2)

你以温暖的方式存在我的生命里:始终在家人的思念里(3)

在门口犹豫再三,万颖还是没有勇气踏进蔡一清纪念馆。在丈夫蔡一清牺牲的头几年,她几乎每晚都被失眠困扰。如今好不容易平复下来,万颖不敢轻易开启那段悲伤的记忆。

2007年10月19日上午,在315艇全训考核返航途中,时任艇长蔡一清在营救声呐班长陈晓刚时,被大浪吞噬,壮烈牺牲。

当这一切发生的时候,万颖和家人正盼望着蔡一清凯旋。他们原本以为蔡一清当晚就能回家。

那天下午,万颖和婆婆在厨房准备晚餐。她的儿子蔡宇晨和公公去公交站台等着接蔡一清回家。

直到深夜,他们都没能等到蔡一清。

“也许是部队又有紧急任务了”“也许正在忙总结”……他们想了无数种可能,唯独没想到蔡一清已经不在人世。

“我都不敢回忆,一想起来眼泪就止不住。”万颖强忍着泪水,扶了下眼镜,“当时婆婆已经哭得站不起来了,但我就是不信,感觉这不是真的……”

直到看到蔡一清的遗体,万颖才不得不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眼泪夺眶而出。

在那之后的岁月,万颖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经历了这么多,我发现自己比想象的更有承受力,但不能算坚强。如果一清还在,我本不用这样硬扛。”她说。

时至今日,万颖从未动摇过对丈夫事业选择的支持,面对丈夫遗像,她曾这样祈愿:“假如天堂也有你钟爱的大海,你就放心地远航吧!”

“亲爱的一清,我一定会勇敢面对一切,选择坚强,好好生活”

—蔡一清的妻子万颖

万颖没想到,在丈夫蔡一清牺牲12年后,自己也会离作战准备这么近。

随着部队体制编制调整,万颖入伍后调入海军某基地。

“我来的是一线作战部队,练兵备战任务重,几乎天天在训练。”万颖告诉记者,前不久,她被正式编入本单位指挥所。对于军事指挥,她还有很多需要学习,这也让她对蔡一清的理解更深了一层。

蔡一清生前有段时间,从潜艇艇员队调入上级机关工作。由于能力强、表现佳,他还立了三等功,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才过了两三年,蔡一清就开始跟家人商量,准备离开机关,回到潜艇上去。

“他一旦下定决心,谁也拦不住他!”万颖知道,蔡一清喜欢潜艇,做梦都想当一名潜艇艇长。

可就在蔡一清到潜艇任职不久,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出事了。

那一阵,电视里关于“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的报道铺天盖地。

蔡一清的母亲慌了,当即拨通了他的电话:“我就你一个儿子,你能不能不去冒那个险?”

一向支持他的万颖也劝他:“一清,你是研究生,回地方找个工作没有问题,咱转业过平安日子不行吗?”

蔡一清并非不知道在潜艇上工作的风险。在他的学习笔记里,记录着两起潜艇事故:1956年,美国“长尾鲨”号潜艇在进行新战法演练时,129名官兵葬身海底;另一起,就是2000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沉没,全艇官兵无一生还。

即便如此,蔡一清丝毫没有动摇。面对家人的规劝,他安慰说:“潜艇事故比汽车出交通事故的概率还低,放心吧。”

蔡一清对潜艇的痴迷,以及他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一度成了万颖心中的谜。

“那时我还没入伍,也不太理解,日子这么太平,他这么拼命地带着战友搞训练,到底是为了什么?”万颖说,直到她自己也加入一线作战部队,了解到国内外的安全形势,才逐渐理解“国不可一日无防,军不可一日无备”的含义,也真正理解了丈夫生前的选择。

随着对丈夫的理解不断加深,万颖记忆中的很多点滴往事,都变得意味深长。

那年,蔡一清要带领315艇赴某海域执行任务。在出发前夜,他从家里拨通了姐姐的电话,一开口就说了句“自古忠孝难两全”。随后,蔡一清嘱咐姐姐:“万一我没回来,你要替我尽孝,帮我照顾家人。”

如今想起来,万颖意识到,在那个静谧的夜晚,蔡一清通话时那平静的语气背后,承载的是千钧重的分量。

“那时候他压力很大。每次出海,他都说,‘那么多人的命都在我手里,我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地带出去,安全地带回来’。”在万颖的记忆里,那段时间蔡一清“老”得很快,“当艇长前,他还是一头黑发。上艇才一年多,他的头发就已花白。”

蔡一清信守了他的诺言。每次出海,他都带着战友们顺利地完成任务,又安全地返回。在最后战友遇险的时候,他甚至以命相搏,试图挽救战友的生命。然而,他自己没能在执行最后一次任务中安全返航。

在蔡一清的心里,一头是他的潜艇、战友,以及他立志征战的大洋,另一头是他时刻牵挂的家人。牺牲前,他的艇长舱内,常年挂着各海域的海图,床头摆放着全家福。家与国的牵挂,都汇聚在这个小小的舱室内。

“一清,你是我今生的骄傲。如果有来世,我还要做你的妻子。”蔡一清牺牲后,万颖含泪写了一段向他倾诉的文字。

在那段文字中,她动情地写道:“以前我是公公婆婆的儿媳,现在,我就是他们的女儿。我会尽力操持好我们的家,照顾好老人,抚养好儿子!亲爱的一清,我一定会勇敢面对一切,选择坚强,好好生活!”

那是她对蔡一清的承诺,她也一直信守至今。

“我看见你了,看见你依旧手持利剑,挺立在深海大洋”

—蔡一清的儿子蔡宇晨

采访中,万颖拿出手机,给记者看他们的儿子蔡宇晨的照片:“现在儿子已经是一米八的大小伙子,可帅了!”

儿子的健康成长,是蔡一清生前最大的牵挂,也是万颖最感欣慰的事。

蔡一清牺牲时,蔡宇晨只有4岁。万颖一开始不忍心告诉儿子真相。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万颖紧紧地搂着儿子,教蔡宇晨对父亲说告别的话:“爸爸,你太累了,你休息吧,我听话!”

可小宇晨不太懂到底发生了什么。他隔着玻璃罩,对着父亲蔡一清的遗体说:“爸爸,你别睡了,起来吧,我们回家。”

儿子稚嫩的话语瞬间击中了万颖的心,她的眼泪控制不住地流下来。

那段时间,为了让儿子明白父亲牺牲这件事,万颖颇费思量:“你没办法骗孩子。你如果说‘爸爸只是去出差了’,那他总有回来的时候吧!可他回不来了,孩子迟早要面对这个事实。”

万颖最终选择了让孩子直面真相。4岁的蔡宇晨已经会识字读书。无论是电视中播放的蔡一清烈士专题片,还是报纸上刊载的蔡一清烈士人物报道,万颖都带着儿子一起看。

渐渐地,年幼的蔡宇晨似乎明白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有段时间,他经常翻来覆去地看同一本书。那本《铁血艇长》记录了蔡一清的生平事迹。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万颖发现儿子再也没有在家里主动讲过“爸爸”这两个字。

“这对孩子来说太残酷了。我也不是很懂儿子是怎么熬过来的。他不提爸爸,可能是在有意回避,也可能是怕勾起家里其他人的伤心记忆。”万颖说。

然而,无论如何回避,万颖还是感到,儿子在性格上越来越像蔡一清:“这孩子太有正气了,就是那种骨子里的东西,从蔡一清的爷爷开始,一直遗传到我儿子的身上。”

蔡宇晨上初中的时候,有一次暑假去海边玩,突遇有人溺水。他毫不犹豫地冲进海里,和其他路过的人一起将溺水人员救起。

等溺水的人脱离危险,蔡宇晨默默离开,消失在人群中。

事后,万颖得知了这件事,被吓得不轻。她气急败坏地对儿子说:“你可别吓我!你爸的事就摆在那儿,你要是再有点闪失,妈妈就真别活了!”

事实上,在蔡一清牺牲后,万颖就再也没有靠近过海水。即便全家去海边玩,她也一再告诫蔡宇晨不能下水,只能在海岸上远远地散散步、吹吹海风。

“海里太危险了,一个浪打过来就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万颖是真的怕了。儿子想学游泳,她就带着他去游泳馆。虽然他们就住在海滨城市,但大海俨然成了全家人的禁区。

不管万颖如何三令五申,还是没能挡住蔡宇晨对大海的向往。在蔡宇晨的房间里,摆满了各种潜艇和水面舰艇的模型。受父亲蔡一清的影响,他从小就爱了解各种舰艇知识,喜欢跟人聊战舰、聊航母。

“我儿子将来肯定是要从军的,他从小就想当兵。跟他爸一样,拦不住……”万颖动情地说。

去年,蔡宇晨在自己15岁生日的时候,专门给父亲写了一篇文章。在那篇文章中,他像老朋友一样问候道:“爸,十一年前那个逐梦海疆的艇长,最近好吗?天堂中也有你心爱的潜艇吧!”

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男子汉,在信里向父亲承诺:“你未尽的孝,儿子替你尽。你还没实现的梦想,儿子也会替你实现!”

在蔡宇晨心中,父亲蔡一清是真正的英雄。在那篇文章的最后,他告诉父亲:“沿着你的航迹,偷偷告诉你,家里的一切你都不用惦记。我看见你了,看见你依旧手持利剑,挺立在深海大洋!”

“你现在接好了爷爷的班,保卫国防,就是对爷爷最好的孝敬”

—蔡一清的爷爷木亚

“这是他骨子里的东西!”说起蔡一清生前的选择,万颖总会归结于这样一句话。

梳理蔡一清的成长脉络,他与爷爷的32封书信,成为他生命中最深远的线索。

蔡一清的爷爷木亚是一位革命军人。在家庭的熏陶下,蔡一清从小就萌发了从军报国的理想。

高中毕业时,蔡一清放弃了被保送进上海交大的机会,毅然报考潜艇学院。正式穿上海军军装那天,他第一时间写信,告诉爷爷这个好消息。

爷爷的来信充满了欣慰:“你终于正式成为一名海军军人,作为一个老军人来说,又有了接班人,可靠的接班人,爷爷还有什么比这更高兴的啊!”

这些来信,饱含了爷爷对蔡一清的谆谆教诲。

“读你上次来信,发现一个别字,今后要注意。要锻炼自己更细心些,在‘细’字上下功夫,特别是未来要当指挥员,这很重要。”

“入党申请书交了吗?这事不能急,要用实际行动,达到一个合格党员的要求。你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模范学员,当合格干部。”

“你离开爷爷到部队去,真是件大好事。望你一切自加珍重,要保持结实的身体,保持旺盛的斗志,去应对遇到的各种困难。”

……

爷爷的严谨作风融在一封封信的字里行间,深刻影响着蔡一清。革命军人的红色基因也在这一封封家书的传递中,渐渐融入蔡一清的血脉。

翻开蔡一清的日记,记者发现,从学生时代开始,蔡一清就具有极强的计划性和执行力。为了能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指挥员,他很早就开始了各项准备。

在攻读本科期间,他除了学习专业课程,还大量学习航海方面的课外知识。他不但每门课程都考了优秀,还从大二到大四连续三年获得“中国航海奖学金”,成为潜艇学院本科学员获此奖学金的第一个“三连冠”。因为品学兼优,毕业前,学院为他报请了三等功。

“在我20岁这一年里,我要得到第一枚军功章了。爷爷您一定为我高兴吧!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有更多机会做出更好的成绩,向您老人家汇报。”在给爷爷的信中,蔡一清难掩兴奋。

“知你荣立三等功,爷爷非常高兴,这是你努力的结果,也是我意想中的事。”在回信中,蔡一清的爷爷依然对孙儿严格要求,告诫道:“千万不要自满,爷爷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

爷孙俩的书信往来,也有温情的内容。在爷爷的一封来信中,有段这样的文字:“想起你上幼儿园时,爷爷每天接送。有一天你仰着小脸对我说,‘爷爷,我长大了一定好好孝敬您。’那发自幼小心灵深处的真情流露,几乎使我流出了老泪。其实,你现在接了爷爷的班,保卫国防,就是对爷爷最好的孝敬,我就是死也能瞑目了……”

爷爷去世后,蔡一清将爷爷写给他的32封家书,粘贴在日记本上珍存。那些温暖的文字,长久地激励着蔡一清朝着自己的梦想进发。

在另一本日记中,蔡一清根据自己的经历,创作了一部自传体小说——《低旋的鹰》。

在这部小说中,蔡一清化名为主人公“海蓝”。他通过不懈努力,最终成长为优秀的指挥员。

“按照他的习惯,小说中这个‘海蓝’的经历,一部分就是他的自传,剩下的就是他这一生要实现的目标。”万颖说。

人生最后的那次出航如果能顺利归来,蔡一清就可以凭借全优的全训考核成绩,拿到指挥某新型潜艇的通行证。

这只“低旋的鹰”积蓄了巨大的能量,眼看着就要振翅高飞,却不幸折翼海疆。

也许在另一个时空,蔡一清依然在指挥员的岗位上振翅高飞。而在他身后的这个世界,他的战友和儿子将沿着他的航迹,飞得更高更远。

图①:“铁血艇长”蔡一清生前在潜艇上留影。图②:蔡一清生前与爷爷合影。图③:每逢清明节,北部战区海军某潜艇基地的官兵都会来崂山革命烈士陵园,看望老艇长蔡一清。 茆 琳、逢忠平供图

段江山 茆 琳 张 淼

来源:解放军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