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心得(五育并举涵养奋斗精神)
观五育并举培养新时代的人才心得(五育并举涵养奋斗精神)《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5日06版)(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研究”19CSZJ47阶段性研究成果。)在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锤炼奋斗的坚强意志。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意志是奋斗者最基本的身心素质要求。身体作为精神和知识的载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性条件。蔡元培称,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密切关系。要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坚持体育四年不断线,完善体育设施,丰富体育项目,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修终身受益的体育活动项目,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早操和课外活动,要让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球场,课外活动时间不再排课,还给学生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要强化体育的育人意识,彰显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课
作者:刘若谷(鲁东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师、教育学博士)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历练敢于担当、不懈奋斗的精神,具有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做到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奋斗精神的培养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同向同行,同心同力,同频共振,是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养的必由路径。
用理想信念照亮奋斗方向,涵养奋斗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是奋斗的灵魂,引领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孕育奋斗的精神和意志,催生奋斗的责任和使命。理想追求的不同,决定了奋斗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境界与风貌。如果囿于自我,追求个人“安逸和享乐”,爱因斯坦将其斥为“猪栏的理想”。新时代大学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紧扣时代脉搏,在“求真”“落小”“务实”上用功着力。“求真”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在实践中懂事理、知道理、明真理,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不畏艰难曲折的奋进潜力;“落小”就是要把奋斗精神融入日常、落在平常,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紧密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学好每一门课程、做好每一件事情、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体会奋斗的价值;“务实”就是要立足大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实际,瞄准大学生的人生关切,结合大学生不同的人生目标与职业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强化大学生面向未来的奋斗精神,用理想信念照亮奋斗方向,涵养奋斗的精神风貌。
用勤学、力行奠定基础,孕育奋斗的精神状态。智育包括获得知识和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与创造能力。一方面,知识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决定着智慧的思想方向性和创造方向性的形成,要求得真学问,必须要下得苦功夫,贵在勤学;另一方面,知识的获得与深化、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必须要知行合一,重在力行。通过“勤学”“力行”奠定大学生的奋斗基础,孕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一是要合理“增负”,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提升学业挑战度,变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水课”为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激发大学生刻苦学习的动力。二是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创新教学思维,实现课前、课上、课后联通,发现问题、研讨问题、解决问题联动,养成探索精神。三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刻苦读书,既要研读经典,又要关注前沿。四是改变考核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改变学业评价重突击性、记忆性结果,轻累积性、建构性过程,积极探索全过程性链式评价方式;五是拓展课程考核内容,通过综合性、开放性、探究性命题,把必读文献纳入考核范围。通过考核评价方式与内容的改革,引导和督促学生全过程、全身心刻苦学习,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养成不懈奋斗的精神状态。
在体育活动中强健体魄,锤炼奋斗的坚强意志。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坚定的意志是奋斗者最基本的身心素质要求。身体作为精神和知识的载体,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性条件。蔡元培称,完全人格,首在体育。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由此可见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密切关系。要开足开齐开好体育课,坚持体育四年不断线,完善体育设施,丰富体育项目,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修终身受益的体育活动项目,提高体育运动的技术水平;要充分利用早操和课外活动,要让学生放下手机,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球场,课外活动时间不再排课,还给学生的体育活动,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要强化体育的育人意识,彰显体育的育人功能,通过体育课程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开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的精神、坚守位置的责任、遵守规则的意识、快乐共享的情感、积极向上的人格、百折不挠的意志。
通过美育提高审美素养,陶冶奋斗的高尚情操。蔡元培曾把“美育”比作人的神经系统,具有传导的功能。审美教育的“传导功能”表现为情感的感染力、思想的渗透性与精神的辐射力。审美教育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美、自然美、精神美、智慧美、运动美、劳动美等的审美认知力与创造力,提升审美理想与审美素养,塑造精神美、行为美、语言美与体态美,涵养高尚情操,陶冶奋斗精神。首先,音乐和美术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开设大学音乐与美术类课程,完善和丰富艺术类课程模块,坚持以审美鉴赏为核心,以感知体验为根本,激发积极情感,培养积极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其次,大学的审美教育还应该体现其哲学教育的属性,提升审美教育的层次,拓展审美教育的视域,使大学生掌握美学的基础知识与原理、审美的基本范畴与属性;把审美教育渗透到德育、智育、体育与劳育之中,以美铸魂,以美增智,感知运动美与劳动美。同时,以多样化的社团组织为载体,拓展审美教育时空,丰富审美教育形式,增强审美教育实践,形成美育研究与实践的共同体,塑造求真向善尚美的校园文化,陶冶大学生奋斗的高尚情操。
通过劳动教育强化劳动能力,提升奋斗的身心素质。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审美价值、正向能量和综合性育人功能,通过劳动教育端正劳动态度,强化劳动能力,提高奋斗的身心素质。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思想基础,建设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开展劳动哲学、劳动伦理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经济学等教育,提高劳动理论素养,树立正确劳动观念,端正劳动态度认识,增强劳动价值认同。其次,要加强劳动实践教育,丰富劳动形式,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重复性劳动与创造性劳动、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规定劳动与志愿服务、勤工助学与公益活动等相结合;创新劳动内容,要跟进和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发展变化,适时更新劳动教育的内容,提高适应劳动形态不断变化的基本能力。通过劳动教育,奠定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确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形成劳动最光荣、最崇高、最伟大、最美丽的价值取向,磨砺大学生奋斗的意志品格,提高奋斗的身心素质。
(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研究”19CSZJ47阶段性研究成果。)
《光明日报》( 2019年10月05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