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以前的地名:论安徽省的地名
安徽省以前的地名:论安徽省的地名早在春秋战国时 安徽的江北 由于地近中原 河密地平 交通农业发展较易 聚落城镇就沿河形成了。到了秦汉 有的地名就已名扬天下了。《史记·货殖列传》说“郢之后徙寿春 亦一都会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 皮革鲍木之输会也。”寿春、合肥都是当时十大都会之一(十大都会:邯郸、洛阳、蓟(北京)、临淄(淄博)、定陶、宛(南阳)、寿春(寿县)、合肥、吴(苏州)、番禺(广州)。)寿春 是楚考烈王的都城 现在改成了寿县。合肥 是一个商业城市 货物集散中心 生命力很强 现在仍名合肥。这都是两千年以上的古地名了。安徽是一个开发很早历史悠久的省份。在远古时期 淮北就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繁荣地;江淮之间 又有归属未明的红陶文化 江南则是印纹釉陶文化的领域 故可能有远古时期的地名流传下来。在今日安徽的县治地名中 就有不少是国家形成初期的古国古族名 如毫 曾是汤的都城 当涂 是古涂山氏之因 相传夏禹会诸候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
地之有名 始于何时 不得而知 但地名的产生 应当追溯到远古。当远古文化进入繁荣时期之后 人们交往增加 接触比较频繁 终于形成了共同的语言 对于环境中的事物 势必要有一种共同的语言代号 相距不远的居址之间 亦不例外 因此地名的发生 当不致落后于人名。原始的地名 可能就是一个氏族的族名 有的被流传下来 有的就湮没了。
随着国家的形成 阶级的出现 地名便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于是地名便成为含义多端、动听易呼的物质加入到社会生活中来了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对人类的文明 历史的发展起着自己应有的推动作用。当前 社会中的邮电通讯、交通往来、文化交流、商品流通、新闻出版、国际事务、外交活动......等等,以及国家的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活动 都离不开地名。若无地名或地名有误 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安徽地名的发展 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皖北接近古代的中原 故地名是自北向南发展的。未来 履着煤铁资源和稀有金属的开采 铁路交通线的建设 许多新城市和工矿区的地名 将在全省各地不断出现。
安徽地名的更迭史略
地名的更与命是同时存在的。更名与命名交替进行 如此构成了地名史。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每一个过往的朝代 都要更命一些地名 有的朝代 甚至是大规模更改地名。考其原因 不外是消除其前朝的政治影响 树立新政权的威望而已。厉代帝王 如王莽、朱元璋等对地名的大规模更改就属于这一类。当然 有的也是为了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 须对政区迸行省并或析置 不得不更改地名 也有的是由于开疆拓土 为建树新威而改名的 如明朝之于西南 封建皇权时代 还有为避讳帝王姓名而更改地名的 如隋朝皇帝杨忠,为了避讳一个“忠”字 竟将中国改称“内国”。而县治地名为避讳而更改的 那就更多了,如寿春,为了避讳晋朝的一个皇后 只好改成寿阳。在国际间 掠夺者为了消灭罪证 也大规模的更改地名 如老沙皇掠夺了我国黑龙江流域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新沙皇就把这些地区的地名 都改成了俄文名 如库页岛改成了萨哈林岛 海参威改成符拉迪沃斯托克 以为如此就可消灭历史罪证 永远霸占这些地区。
一个地区的地名 自有史以来未作更动者甚少。大多数情况下 根深源长的地名 即以古国古族命名的地名 变化较少 依地文特点命名的地名 生命力也很强 同样历久不变 若是依人事活动而命名的地名 则变化甚大 有的甚至只是昙花一现。因为这类地名 大都是宣扬个人功德的 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总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决定的 时过境迁 难以久长。
安徽是一个开发很早历史悠久的省份。在远古时期 淮北就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繁荣地;江淮之间 又有归属未明的红陶文化 江南则是印纹釉陶文化的领域 故可能有远古时期的地名流传下来。在今日安徽的县治地名中 就有不少是国家形成初期的古国古族名 如毫 曾是汤的都城 当涂 是古涂山氏之因 相传夏禹会诸候于涂山 执玉帛者万国;舒 则是古群舒族的族名。这些古族古国名 大多分布在江北。
早在春秋战国时 安徽的江北 由于地近中原 河密地平 交通农业发展较易 聚落城镇就沿河形成了。到了秦汉 有的地名就已名扬天下了。《史记·货殖列传》说“郢之后徙寿春 亦一都会也 而合肥受南北潮 皮革鲍木之输会也。”寿春、合肥都是当时十大都会之一(十大都会:邯郸、洛阳、蓟(北京)、临淄(淄博)、定陶、宛(南阳)、寿春(寿县)、合肥、吴(苏州)、番禺(广州)。)寿春 是楚考烈王的都城 现在改成了寿县。合肥 是一个商业城市 货物集散中心 生命力很强 现在仍名合肥。这都是两千年以上的古地名了。
秦统一中国后 在全国设立了郡县。据《中国历史地图集》载 安徽分属砀郡、陈郡、泗水郡、九江郡、衡山郡、会稽郡等 《清一统志》和《安徽通志》都说江南属鄣郡。据《清一统志》 秦在安徽置县命名有15个之多 大都是在江北 江南地区只有一个丹阳 若史无遗漏 则江南的鄣郡就几乎是一个无县所领的真空郡。
秦在江北置命的14个县治地名如下东城、阴陵、寿春、符离、历阳、汝阴、六县、居巢、相县、蕲县、铚县、谯县、肖县、砀县。
秦所置命的这些县 只有肖县之名完整地遗留下来 砀山、六安和寿县 还带有一点秦县的古影残迹 其余都被历代帝王改命新名了。
两汉的政区与秦不同 郡县之外 增了封国 故成为一个郡国交错的政区 但县仍然是一个基层行政单位。两汉四百年间 安徽的开发已自淮北推进到了江南 故两汉在安徽置命的21个县 除江淮之间12个外 江南就有7个 比秦时增加了六个 而淮北只增加两个。分列如下
江南:歙县、黟县、泾县、宣城、广德、芜湖、宛陵。
江淮之间:皖县、枞阳、松兹侯国、合肥、全椒、潜邑、舒县、浚遒、拓皋、钟离、六安。
淮北:城父、当涂。
两汉的21个县 流传至今的只有一半(10个)。其中最稳定的是江南的7个 至今尚有6个。江淮之间变动最大 12个县中 至今只有四个 淮北也只有当涂一个空名(当涂本在今怀远一带 东晋时移到江南。)
王莽是中国大规模更改地名的开端者 他为了消除前朝地名的政治影响 树立“新”朝的集权统治 全国的县治地名的70%都被他更改了 可是 十五年以后 随着他的败亡 他更命的地名又都恢复了原名。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这一段分裂时期 安徽的江淮之间 常是南北政权的中间地带 南进北退 政局多变 因此地名亦多更易。这段时期遗留下来的地名 江淮之间有4个 江南有3个。
江淮之间:怀宁、太湖、巢县、定远。
江南:繁昌、石台、宁国。
这段时期 东晋开了一个地名迁移的端 名为侨置州县 是中原和淮北的居民 随着晋室南渡后 就将原来所在州县 侨置于新居的地方。由于侨置州县 一方面形成了“或地无百里 数县并置 或户不满千 二郡分领”的局面;另一方面 也使安徽成为地名重叠和湮没之所。如河南的繁昌 淮北的当涂 侨置到了江南的于湖和春谷。汝阴(阜阳)移到了合肥 合肥也就改成了汝阴县。浚遒(肥东)移到了宣城之北 后来就湮没了。当时 安徽的大部份地方都侨置着许多北方迁来的州县。地名南迁侨置后 新的统治者有时又重命新名 如今之怀远 本为当涂 南迁后又重命为涂山。到唐代又省入了钟离县(今风阳) 涂山又消逝了。这样 就出现了一名数地和一地多名的复杂现象。
隋是为避讳而更改地名的著名朝代之一 同时也对政区进行了“存要去闲 并小为大”的大规模调整 故隋的统治虽不到四十年 而对地名的更命却不少。
唐代对全国一级政区进行了大规模调整。贞观初 依山川形便 第一次将全国划分为十个大行政区 命名为“道”。“道” 本是汉代少数民族聚居区 相当于县的政区建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说“县有蛮夷曰道”。唐代就把“道”命名为一级大行政区(宋废) 道之下分设州县 县的析置与省并也不断进行。唐在安微更命的县名很多 至今流传下来的还有13个 其中只有一个在淮北 而江南江北各半。
淮北:蒙城。
江北:桐城、舒城、巢县、含山、天长、来安。
江南:祁门、绩溪、南陵、旌德、太平、青阳。
五代时 安徽分属定都扬州的吴和定都南京的南唐 在这混乱的53年间 这两个政权给安徽所命的地名只有两个流传下来 一个是扬吴的贵池 一个是南唐的铜陵。
两宋三百年间 在安徽更命的地名 现在只保留三个 这三个地名都在淮北 即:灵璧、五河、太和。
元明清三朝 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又复统一的时候 对于政区的调整 地名的更命 都是不断进行的。清康熙元年设安徽省 取安庆徽州二府的首字 合称安徽 把江南行省的左布政使司作为安徽的主要辖区 由八府三州五十七县所组成 此后的县级政区调整、县治地名的更命从未停止。到了清末 全国县治地名就重复了63个之多 这时安徽与其他各省重复的地名有七个 如下表
民国初年 对清遗留下来的重复地名 进行了全国统一的更改 为了照顾地名的历史性和稳定性 安徽只改了两个县名 即将建平改为郎溪 建德改为秋浦 这两个地名都是两县所在的河名。
民国年间的地名更命也是经常的 这时在安徽命了八个地名 其中有五个是单音地名,即寿、毫、和、泗、宿其余三个是临泉、嘉山、岳西。
解放后为了适应安徽政治经济发吸的需要 对政区的调整仍不断进行 这时新命的县市地名有下列几个界首、东工、长干、肥东、肥西、阜南、金寨、固镇、濉溪、淮南、淮北。
由此看来 地名的更命是从来没有停止过的 而且也永远不会停止。历代所更命的地名 实难胜数。就以现在保留着的看来 其更与命 都有规律可寻。其更的规律、大概有三条:
一、改字留意:如千秋改大长
二、反意 如绥安改广德
三、复固:如六安 当初是六县 曾改成潜邑、盛唐、衡山等 令 人有无所适从之感 故恢复原来的古名。
作者:孙瑞宁
来源:《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1期
选稿:何铂羽
编辑:何雨桐
校对:汪依婷
审定:黎淑琪
责任编辑:李春燕
(由于版面有限,文章注释内容请参照原文)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