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1982黎巴嫩战争没有最乱
第五次中东战争黎巴嫩:1982黎巴嫩战争没有最乱里根的强硬政策,不仅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安,也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反对。12月4日,美军战机轰炸了驻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阵地,摧毁了叙利亚十几个高炮阵地和导弹发射阵地,美军军舰也用大口径火炮轰击了叙利亚支持的德鲁兹民兵阵地。爆炸后清理现场驻黎巴嫩美军和法军,是在黎巴嫩执行维和的多国部队,其目的是隔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和以色列军队,监督两国从黎巴嫩撤军,同时训练黎巴嫩军队,使其有能力维护当地秩序。情报显示,这次爆炸事件是叙利亚和伊朗策划的。里根政府大怒,调集了包括“独立号”和“肯尼迪号”航母在内的30艘军舰以及300架飞机,准备报复叙利亚。叙利亚不甘示弱,军队全面戒备,后备役兵员紧急动员。
红警中的利比亚自爆卡车
1983年10月25日清晨,黎巴嫩贝鲁特国际机场。
一辆满载炸药的黄色奔驰大卡,闯过哨卡和防护栏,冲进了机场附近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军营,直接撞向营房。随着一声巨响,4层高的营房瞬间被火光和浓烟笼罩,睡梦中的美军非死即伤,场景犹如红警游戏中利比亚自爆卡车冲击基地。
爆炸共造成241名美军阵亡,这是9·11事件之前美国遭受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几分钟后,驻黎巴嫩的法军总部也遭到了类似袭击,56名法军死亡。
爆炸后清理现场
驻黎巴嫩美军和法军,是在黎巴嫩执行维和的多国部队,其目的是隔离在黎巴嫩的叙利亚和以色列军队,监督两国从黎巴嫩撤军,同时训练黎巴嫩军队,使其有能力维护当地秩序。
情报显示,这次爆炸事件是叙利亚和伊朗策划的。里根政府大怒,调集了包括“独立号”和“肯尼迪号”航母在内的30艘军舰以及300架飞机,准备报复叙利亚。叙利亚不甘示弱,军队全面戒备,后备役兵员紧急动员。
12月4日,美军战机轰炸了驻黎巴嫩的叙利亚军队阵地,摧毁了叙利亚十几个高炮阵地和导弹发射阵地,美军军舰也用大口径火炮轰击了叙利亚支持的德鲁兹民兵阵地。
里根的强硬政策,不仅引起了阿拉伯世界的不安,也遭到了美国国内的反对。
里根
阿拉伯世界认为,美军的军事行动无助于黎巴嫩问题的解决,反而会使局势恶化;美国民众则认为,美国有可能卷入一场类似于越战的战争,而且叙利亚背后有苏联支持,美国打击叙利亚会增加与苏联冲突的风险,这也令美国民众感到不安。
在强大的压力下,里根总统下令撤军,紧接着,英、法、意多国部队也相继从黎巴嫩撤离。类似的撤军行为,还有一次是1993年黑鹰坠落后美军从索马里撤军。
能把美国弄得这么狼狈,可见黎巴嫩问题有多难搞。
黎巴嫩难民
01黎巴嫩是一个特殊的阿拉伯国家。
这个只有300多万人口、1.04万平方公里的国家,活跃着100多个党派团体、20支民兵武装。这些团体教派总体上分属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大宗教,但分化严重,如伊斯兰教分什叶派、逊尼派以及德鲁兹派,基督教内部分马龙派、希腊东正教派、希腊天主教派、亚美尼亚东正教派、亚美尼亚天主教派等。
宗教派别之下又分家族,每一个教派都被一个或几个大家族控制,教派或家族都有自己的政党、武装部队和广播电台。中央政府是各方势力妥协的产物,重要职务由各方人马按势力瓜分。
70年代之前,黎巴嫩在马龙派和世俗穆斯林的统治下,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众生活水平甚至能赶上石油国家。进入70年后,随着伊斯兰派人口迅速增长,逐渐居于全国多数,他们开始对权利分配不满,要求更大的话语权。基督教派不肯让步,双方矛盾激化。
黎巴嫩地理位置
此时,原本活跃在约旦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进入黎巴嫩,并卷入了黎巴嫩内部派别争斗。
巴解成立于1964年,一直想消灭以色列,夺回巴勒斯坦失去的土地,但是他们不是以色列的对手,一直被以色列追着打,后来约旦国王侯赛因收留了他们。但是1970年,巴解在约旦境内搞出了“黑色九月事件”(劫持飞机,扣留了几百名西方乘客),此举令约旦政府和侯赛因声誉扫地,约旦政府出动5万大军进攻巴解,打死了几千巴解游击队,将其赶出约旦,残余的巴解组织转移到了黎巴嫩。
巴解组织来到黎巴嫩南部后,以此为基地,不断对以色列发动袭击,逐渐把黎巴嫩卷入了巴以冲突,他们还支持黎巴嫩的伊斯兰势力对抗基督教势力,打破了黎巴嫩原有的平衡,黎巴嫩局势急剧恶化。
巴解组织领袖阿拉法特
1975年4月,巴解游击队袭击教堂打死4名长枪党(基督教马龙派政治组织)和数名平民。长枪党实施报复,伏击了一辆载有26名巴勒斯坦人(包括游击队)的公共汽车,将乘客全部杀死,随着仇杀升级,黎巴嫩内战拉开序幕。
黎巴嫩内战爆发后第二年,叙利亚军队以阿拉伯盟军的名义开进黎巴嫩,占领贝卡谷地。而以色列为打击盘踞在黎巴嫩南部的巴解游击队,也逐渐卷入了黎巴嫩内战。
黎巴嫩内战
此后,黎巴嫩内战逐渐发展成了叙利亚支持的伊斯兰势力对抗以色列支持的基督教势力,而叙利亚是苏联的小弟,以色列是美国的盟友,因此黎巴嫩内战又成了美苏争霸的战场。
此外,联合国维和部队也进入了黎巴嫩,但没起什么作用。
黎巴嫩妇女民兵
02叙利亚卷入黎巴嫩内战,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历史上黎巴嫩和叙利亚曾是一家,两国有着天然的联系,叙利亚对黎巴嫩有强烈的历史感情,想将黎巴嫩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二是叙利亚将黎巴嫩视为缓冲区,黎巴嫩局势不稳,可能引起以色列干涉,进而直接威胁叙利亚,所以叙利亚先下手为强,这样可以占据主动。
三是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后,埃及有和以色列讲和的倾向,逐渐遭到阿拉伯世界的唾弃,叙利亚想取代埃及当阿拉伯世界的带头大哥,而出兵黎巴嫩刷存在感,无疑会增加叙利亚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叙利亚总统老阿萨德
叙利亚和黎巴嫩
与叙利亚出兵黎巴嫩不同,以色列直接想动手。
以色列长期处于阿拉伯世界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下,对安全问题和生存空间很敏感,富有攻击性。
1978年,在美国总统卡特的撮合下,以色列和埃及签订了和平条约,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埃及承诺不再与以色列为敌。这样,以色列解除了西、南面的威胁。
但是东面和北面不安全,东面是约旦,不友好但是比较温和,威胁不大,北面是黎巴嫩及叙利亚,黎巴嫩的巴解游击队经常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和炮弹,叙利亚是宿敌,它在贝卡谷地部署了大量苏制防空导弹,摆明了要对付以色列。
所以以色列想发动一场战争,将巴解组织赶出黎巴嫩,并控制黎巴嫩南部,建立一个安全缓冲区,防止有人盘踞此地向以色列发动袭击;以色列也想摧毁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阵地,打一下这个所谓带头大哥的嚣张气焰。最后以色列还想压制黎巴嫩的伊斯兰势力,建立一个稳定的、亲以色列的基督教政权。
70年代末,苏联入侵阿富汗,80年代初,两伊战争爆发,支持伊朗的叙利亚等国和支持伊拉克的沙特、约旦等国矛盾激化,1982年4月,马岛战争爆发,吸引了全球的注意力,以色列觉得机会来了:此时发动战争,中东国家没人能阻止,其他大国也无暇顾及。
以色列唯一担心的是美国。1982年5月,以色列总理贝京派沙龙出访美国寻求支持,沙龙强调,这次战争属于防卫性质,战争范围局限于黎巴嫩南部。
萨达特与以色列总理贝京
美国虽然一贯支持以色列,但也不想因此得罪阿拉伯世界,进而把它们推入苏联的怀抱。美国的中东政策是保障以色列的生存和领土完整,但不支持以色列过分逼迫阿拉伯国家。
美国不支持这次战争,但它说话模棱两可。以色列见美国没有强烈反对,将其视为默许,决定动手。
03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阿尔戈夫遇刺,凶手是巴解分化出去的一个激进派系,但以色列坚持认为是巴解做的,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入侵黎巴嫩的战争,代号“加利利和平”。这次战争也被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坦克通过浮桥
6月6日,以色列出动9万大军,兵分三路向黎巴嫩发动凌厉的攻势,所向披靡。12日,以色列军队深入黎巴嫩境内90公里,攻陷了巴解组织的30多个军事设施和营地,俘获了6000多名游击队员,摧毁了70多个军火库,并将巴解总部机关2000人和武装人员5000人包围在贝鲁特。
战争示意图
在6月9日开始的贝卡谷地空战中,以色列空军摧毁了叙利亚耗资20亿美元建立起来的防空导弹阵地,击落了数十架叙利亚战机,失去制空权的叙利亚军队成了板上之肉,岌岌可危,叙利亚总统阿萨德连忙向苏联求援,苏联转而向美国施压,美国也觉得以色列玩得太过了,于是给以色列施压。
被击毁的叙利亚战机
6月11日,以色列和叙利亚宣布停火。
叙利亚停火,意味着叙利亚退出了战争,以色列遂集中兵力对付巴解组织,试图逼迫巴解组织离开黎巴嫩。巴解组织也很强硬,半点没有屈服的意思。双方就这样僵持着。
以色列的行为,让温和派阿拉伯国家开始对美国不满,也大大增加了美苏冲突对抗的可能,这一切都损害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于是,里根总统派出特使哈比卜,前往黎巴嫩调停。
调停的前提是停火,但以色列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解决巴解组织的机会,不愿停火撤军,以色列和美国是盟友,而不是美国的小弟,维护共同利益的时候,什么都好说,利益不一致时,该闹还得闹。
哈比卜告诉以色列,因为这场战争,以色列在国际上已陷入孤立,而且想彻底消灭巴解,以色列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另一边,他又劝巴解,实力悬殊,你们不是以色列的对手,顽抗到底只能全军覆没。
以色列总理贝京
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游说,哈比卜搞定了巴解、黎巴嫩和叙利亚,但以色列不给美国面子,还在坚持进行军事行动。里根怒了,他告诉贝京:以色列必须立刻停火,否则两国的整个前景将受到威胁。
话已经说到这份上了,实际上就是威胁友尽或断交了,贝京这才下令全面停火。
巴解组织领袖阿拉法特同意撤出黎巴嫩,但去处又成了问题,阿拉伯国家都担心他们像之前在约旦和黎巴嫩那样,给本国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哈比卜又对阿拉伯国家展开了新一轮游说,又是说好话,又是给援助,最后巴解组织分15批陆续撤到了伊拉克、叙利亚、约旦等8个阿拉伯国家。
叙利亚军队
巴解撤离后,黎巴嫩被三股势力所控制:黎巴嫩政府控制了黎巴嫩山脉大部及沿海平原,叙利亚控制了西部的贝卡山谷及两侧高地,以色列控制了南部山区。黎巴嫩政府内部争斗不休,叙利亚和以色列分别支持与自己走得近的派别,以色列还扶植“南黎巴嫩军”作为代理人。
伊朗也不甘寂寞,积极扶持黎巴嫩真主党,对付以色列。
动荡和战乱仍在继续。
04在这场战争中,苏联的态度很值得玩味。
苏联虽然在打阿富汗战争,但中东近在家门口,苏联还是有能力干涉的,毕竟两伊战争它也插手了。从理论上讲,苏联也应该干涉黎巴嫩战争,因为叙利亚和巴解都是苏联的盟友——1980年苏联与叙利亚签订了带有军事同盟性质的友好合作条约,叙利亚的武器装备几乎都是苏联提供的,至于巴解组织,更是苏联一手训练和武装起来的,二者都是苏联在中东制衡西方的得力棋子。
阿萨德与勃涅日列夫
战争爆发前,勃涅日列夫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废话,战争爆发后,叙利亚总统阿萨德秘密访苏,要求苏联按照条约向叙利亚提供保护,巴解也向苏联求援,但苏联一口回绝。
以色列摧毁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阵地后,叙利亚要求苏联给予解释,毕竟20亿美元也不是小数目,拿这种破烂货来忽悠我们,居心何在?苏联声称提供给叙利亚的萨姆-6导弹、米格-23战机、T-72坦克等都是先进货,是叙利亚人不行,败坏苏联武器的名声。
争吵解决不了问题,叙利亚问苏联怎么办,苏联回复:可以帮你们修复已经损坏的飞机。之后,又给了点杯水车薪的援助,打发了事。
在盟友最需要的时候,苏联几乎袖手旁观,此举令不仅令叙利亚和巴解十分寒心,也让其他与苏联签订条约的国家产生了动摇:苏联武器到底行不行?与苏联签订的条约到底有没有约束力?盟友的动摇,意味着声誉和影响力下降。
米格-23战机
苏联是很现实的。美国避免与苏联发生冲突,苏联也不想招惹美国,既然美国没动,苏联也不会动,如果苏联向叙利亚和巴解提供大规模武器和人员援助,美国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到时候两强又会发生间接冲突,不明智。况且叙利亚军队是在黎巴嫩被揍的,超出了苏联承诺的保护范围之外,苏联也不算违约。
当然,苏联也不会容忍以色列太过火的行为,贝卡谷地空战之后,苏联出手阻止了以色列军队对叙利亚军队的进一步打击。但整体上,苏联在1982年黎巴嫩内战中,几乎无所作为。
在美国的调停下,各方实现了停火,但停火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以色列和叙利亚军队都还在黎巴嫩境内,双方的诉求都没有得到满足,与此同时,黎巴嫩内部矛盾也没有得到解决,各宗教派系家族之间还争斗不断,相比战争而言,战后的问题才更令人头疼。
文章开头所说的多国维和部队,就是前来解决黎巴嫩战后问题的,结果遭到了恐怖袭击,不得不黯然撤离。
与此同时,随着安德罗波夫上台,苏联一改勃涅日列夫的政策,加大了对叙利亚和巴解的支持力度,不久巴解又陆续回到了黎巴嫩,伊朗、叙利亚等国卷入黎巴嫩内战,直到1990年各方打得精疲力尽,也厌烦了被大国当枪使,内战才自然而然结束。
直到2005年,叙利亚才从黎巴嫩撤军
051982年黎巴嫩战争,是中东乱局的一个比较典型的横截面,除了争夺石油资源之外,这场战争涉及到了中东的各种问题,包括黎巴嫩内部纷争、巴以冲突、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冲突、美苏争霸、美国和叙利亚、伊朗等强硬派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及宗教矛盾、领土争端等,各种问题剪不断,理还乱,随便哪个问题被放大,都可以引爆战争。
【参考资料】
《从黎巴嫩战争看里根时期的中东政策》、《我所经历的黎巴嫩战争——前苏联驻叙利亚总军事顾问的回忆》、《勃列日涅夫以后苏联的中东政策》、《第五次中东战争后苏联对中东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