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人生路上我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就是一家人

人生路上我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就是一家人张俊华知道后,几次劝老人:“张阿姨,咱们不能打这个官司,现在您最亲的人就是他。”后来,张俊华联系到张奶奶的儿子,几经沟通,张奶奶的气儿消了。现在,母子俩关系很好。老人做手术,儿子和儿媳都赶到医院。逢年过节,他们也都来看望老人。儿子还对张俊华说:“张院长,您放心,我现在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您打电话,我马上就来。”一个复杂的家庭矛盾,无形中,被张俊华慢慢化解开了。 张奶奶身体不好,需要卧床。一次,家里因为没有液化气,老人连续一个礼拜都没吃上一口热饭。楼门长发现这个情况,辗转找到了张俊华,张奶奶住进了老年公寓。此后,她逢人就说,“院长救了我一条命”。刚来老年公寓的那段时间,看着每天热菜热饭,还有人细致入微地照顾自己,老人感动得几次红了眼圈。但她的心理也越发不平衡:“那一个礼拜的经历,难道就算了?”张奶奶总想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大妈,您睡醒啦?感觉怎么样?”“是啊,我刚醒。好着哪!”午后两

人生路上我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就是一家人(1)

63岁的张俊华(右)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每个入住老年公寓的老人。

人生路上我们都是一家人:咱们就是一家人(2)

在海淀龙泉老年公寓,这里从来不缺故事。每一位老人都是一个故事。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在这里,有人看到的是一个个沧桑无力的晚年,有人看到的是疾病里困斗的人生,也有人看到的是人情冷暖。这些故事有个交集,就是院长张俊华。

老年公寓里的明星奶奶

“大妈,您睡醒啦?感觉怎么样?”“是啊,我刚醒。好着哪!”午后两点,阳光炙热,强烈的光线晃得人睁不开眼。一小碗刚洗好的红樱桃摆上了张奶奶病床旁的小桌。张俊华拉着张奶奶的手亲切地聊了起来。

张奶奶是老年公寓里的“明星奶奶”。在这里,80多岁的老人是绝对的主力军。张奶奶年近九十,性格开朗,跟谁都能聊到一块去,颇有人缘。加上住的时间长,“明星”之称也由此得名。

很少有人知道,张奶奶的过往多么不易。住进老年公寓前,她老伴去世,留下了一个儿子。不过,这个儿子并非张奶奶亲生,原本不算近乎的关系,随着老伴的去世,也变得愈发冷淡。

张奶奶身体不好,需要卧床。一次,家里因为没有液化气,老人连续一个礼拜都没吃上一口热饭。楼门长发现这个情况,辗转找到了张俊华,张奶奶住进了老年公寓。此后,她逢人就说,“院长救了我一条命”。刚来老年公寓的那段时间,看着每天热菜热饭,还有人细致入微地照顾自己,老人感动得几次红了眼圈。但她的心理也越发不平衡:“那一个礼拜的经历,难道就算了?”张奶奶总想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张俊华知道后,几次劝老人:“张阿姨,咱们不能打这个官司,现在您最亲的人就是他。”后来,张俊华联系到张奶奶的儿子,几经沟通,张奶奶的气儿消了。现在,母子俩关系很好。老人做手术,儿子和儿媳都赶到医院。逢年过节,他们也都来看望老人。儿子还对张俊华说:“张院长,您放心,我现在手机24小时开机。只要您打电话,我马上就来。”一个复杂的家庭矛盾,无形中,被张俊华慢慢化解开了。

创办伊始困难难以想象

作为民营养老机构的龙泉老年公寓,建院整20年,虽然名声不大,但口碑极好。创办老年公寓的初衷,张俊华说,她也是经历了为父亲寻找养老院后的艰难,才萌发的想法。

创办养老院前,张俊华在魏公村开了多年的美容美发店,生意红红火火。后来,父亲突然患上脑血栓,不能说话,不能交流。可越说不出话老人越着急,总是大声叫唤。张俊华的母亲有心脏病,恰恰又需要静养,老两口只能分开居住。一边照顾父母,一边忙着生意,张俊华分身乏术,于是她试着去为父亲寻找养老院,没想到跑了好几家,要么门槛高,只收五保户的老人,要么都住满了,兄妹几个只能轮番照看。大半年后,父亲去世了,这对张俊华的打击很大。

那时魏公村附近拆迁修路,美容院的生意受到影响,张俊华心里盘算着,与其做别的,不如开一家养老院。就这样,她四处找地方,终于,在1997年找到了位于海淀区凤凰岭脚下的这块地。为了办养老院,张俊华砸下了自己的全部家当。尽管如此,资金依然短缺。为了节省开支,很多施工的活儿,都是张俊华和丈夫一起来弄。像小燕子衔泥搭窝一样,老人们住的房子盖起来了,厨房有了,配药室、护士站也慢慢配齐了。养老院创办一年半的时候,因为一次大风将电线刮断,在抢修时,张俊华的丈夫不幸触电身亡。

没有人知道,张俊华是怎么度过那段艰难时间的。大家看到的只是她更加忙碌的身影。为养老院拉生意发传单,晚上跟员工们一起照料老人……一个院长该干的、不该干的,她都干了。就这样,养老院从最初的几位老人,慢慢增长,现在有100多位老人在这里休养。

这里大多是失能失智老人

老年公寓里住的大多是失能失智老人。最需要被照顾的,正是这样的老人。

走进老年公寓,拐个弯就是一个狭长的小院甬道。在这条将近百米的小路上,总能看到一位拄着拐杖、头上扎着深蓝色头巾的老人。

她逢人就问:“双塔在哪儿?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老人的家就在附近的双塔村,她患上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入院前,一直跟女儿一起生活。有一天,女儿出门办事,忘了锁院门,结果,老太太自己溜了出去。女儿回家后发现母亲不见了,找了几条大街都没找到。最后,是一位修路的工人在路边的芦苇沟里发现了老人。

原来,她出门不久,就摔进了芦苇丛里。因为来往的人不多,老太太卡在里面任凭怎么呼救,都没人听见。过了大半天,直到被修路的工人无意中发现。“家人吓坏了,所以就把她送到了这里。”

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亲情又该安放何处?就像这位一直在寻找“双塔”的老人,她的过去已经深深印刻在脑海里。张俊华和其他护理员能做的,是顺着她的思路,佯装指出她所在的公寓房间,告诉她,这里就是双塔。

照顾这些老人,张俊华投入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还有精力和感情。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太太前几天突然开始发烧,张俊华发现老人有些不对劲。“舌头和肌肉往一边歪,有脑梗嫌疑,我们赶紧给她的家人打电话。”

但让人意外的是,儿媳说第二天来。结果到了第三天,儿子儿媳才来。起初,因为对老人的病情不够重视,这让张俊华多少有些不满,“发现老人有病,我们要及时通知家属,征求家属意见,是否送到医院。在送医的同时,家属要从家往医院赶。”但再一了解,这对夫妻说,他们还没有退休,还在上着班,家里还有一个90多岁的老母亲,也需要照顾。

一个家庭的沉重负担,在这里被放大了,焦虑,无形当中也被放大了。张俊华理解这种焦虑。

住在老年公寓里的年轻人

老年公寓每月收费并不多,只要三四千元。除了老人,竟还有一位“年轻人”。

小安(化名)只有四十岁出头,因为装修中甲醛中毒,导致全身瘫痪,说不了话,变成了植物人。大约四五年前,他被父亲送到了这里。每个月,小安的父亲都会按时过来看望儿子,在和老人的交谈中,张俊华得知,老人丧偶多年,所以把大儿子送到这里实属无奈。

去年年初,一直按时看望儿子的老人突然不来了。年中时,一位自称是小安姑姑的老人来看望了他。这时,张俊华才知道小安的父亲已经去世了。

“虽然他一直欠费,没人管,这种情况,我们得继续管下去。”前几天,一个朋友来的时候特意留下了800元钱,拜托张俊华给小安买点吃的。

“放心吧。吃肯定不会少一口,我们还会更偏重他一点。”张俊华这么说也是这样做的。老年公寓紧挨着蔬果采摘区,带着身体稍好一点的老人去采樱桃的时候,张俊华嘱咐护理员一定要把核去掉,樱桃一切两半,喂小安吃。“他父母不在了,自己又是这个情况。只要进了这个门,我们就都是一家人。”

现实再残酷,人情味,始终也围绕着这里。20年来,张俊华陪着200多位老人走过他们人生的最后时光。她说,养老是一个需要爱心和耐心的工作,能陪伴着他们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其实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记者 | 刘琳 李环宇

来源:北京晚报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