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郑板桥奇案(民间故事郑板桥嫁女)
民间故事郑板桥奇案(民间故事郑板桥嫁女)媒人连连点头:是,是,大人说得对了!郑板桥满腔怒火,道:请李老板转告刘家,郑板桥这个县太爷不是万年桩,或许三天五天,一年半载这顶乌纱就掉了。要我给女婿一官半职,难哪!对不起,让你也白跑一趟了!郑板桥说着,就站起身来送客,李老板也不好多说,只好尴尬而归。郑板桥一听很生气,便问媒人:你是说刘家想靠我这个芝麻官给他儿子弄个官儿当当,炫耀刘家门庭?郑笑道:小女之事,竞然惊动了您知府大人……媒人还没有等郑板桥把话说完,就激动起来了:板桥兄,张家说,你们两家都是现任县太爷,婚事要办得象样些,场面上才说得过去,不致贻笑。我来时,张家己经把打算告诉于我,准备敬送聘金二千两,另外筹备三千两办喜事,宾客不少于100桌。不知板桥兄准备陪嫁多少?好让我向张家回个话!嗨嗨!不过我想,板桥兄向来是个大方人,总不致低于聘金吧?郑板桥呵呵大笑,心想:我还不曾把话说完呢,你倒认认真真地当我答应嫁女儿了。他马上收敛起笑容,说
郑板桥見后躬身施礼答谢,并询问他的姓名和住址,少年答道:本人姓简,排行第二,人称简二。家住东门外二高庄。郑板桥一看简二眉清目秀,气质非凡,促使郑板桥心中有意。
回衙后,谈起这次逛庙会的风波,妻子饶氏对丈夫说:二姑娘岁数也不小了,人又生得漂亮,出去很容易招蜂引蝶。现在坏人多得很哩。我说,姑娘迟早要出嫁啊!不如选一个好女婿,出了郑家的门,我们也就少掉一桩心事了。郑板桥觉得妻子的话有道理,就答应照办了。
头一个上门说媒的是一位曾任知府的人,他如今虽因年老闲居在家,官场却颇有名声。郑板桥也熟知其人,他与郑板桥寒喧几句之后,便开门見山道:板桥兄,我是受人之托,来为令媛做媒的。男方不是别家,就是河西张公子,他少年英俊,才华出众,其父现时正在盱眙知县任上,真是与令媛门当户对。
郑板桥只顾忙着泡茶,对知府老大人的话笑而未答。媒人猜想郑板桥大概想答应了,又接着说:板桥兄,张家是诚心求淑女,我也是诚心当媒人!
郑笑道:小女之事,竞然惊动了您知府大人……
媒人还没有等郑板桥把话说完,就激动起来了:板桥兄,张家说,你们两家都是现任县太爷,婚事要办得象样些,场面上才说得过去,不致贻笑。我来时,张家己经把打算告诉于我,准备敬送聘金二千两,另外筹备三千两办喜事,宾客不少于100桌。不知板桥兄准备陪嫁多少?好让我向张家回个话!嗨嗨!不过我想,板桥兄向来是个大方人,总不致低于聘金吧?
郑板桥呵呵大笑,心想:我还不曾把话说完呢,你倒认认真真地当我答应嫁女儿了。他马上收敛起笑容,说:你老大人的意思,是叫我先备妥五千两银子,才能择婿嫁女儿?噢!我这个人平生有个怪癖,赚八百要用一千,一不会弄钱,二不会聚钱,所以你老大人这一趟是白跑了!说着他就摔起茶杯来,媒人看出郑板桥做出送客的样子,只好扫兴而归了。
郑板桥一听很生气,便问媒人:你是说刘家想靠我这个芝麻官给他儿子弄个官儿当当,炫耀刘家门庭?
媒人连连点头:是,是,大人说得对了!郑板桥满腔怒火,道:请李老板转告刘家,郑板桥这个县太爷不是万年桩,或许三天五天,一年半载这顶乌纱就掉了。要我给女婿一官半职,难哪!对不起,让你也白跑一趟了!郑板桥说着,就站起身来送客,李老板也不好多说,只好尴尬而归。
第三个媒人到了郑家,先和郑板桥淡诗论画,少不了先把郑板桥的诗文书画夸上一番,而后把话题引到城里世代文墨的边家,他说:边家有个儿子,叫边峰,特别喜欢画画,只缺名师指点,如若郑大人收他为婿,再精心教导,将诗文书画的绝技传于边家少爷,那边少爷就扬名四海,前程似锦了。我想,郑大人一定会乐意选边峰做自己的女婿吧?
郑板桥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得不硬不软,不淡也不咸地说了几句:你先生太夸奖我郑板桥了。我不过一支秃笔,闲来无事,吟吟诗,涂涂画,写写字,消遣而已,哪来什么诗书画三绝?对不起,下官还有公务,少陪了!随即进入内室,说媒的无趣悄悄走了。
饶氏侧过脸来,不解地问:难道是求你这个胡子拉茬的丈人老头子?
郑板桥大笑道:夫人,正是如此,你说对了!第一个求我郑板桥五千两银子,第二个求我郑板桥帮他弄一官半职。第三个求我郑板桥传授诗书画,你说怪也不怪?
饶氏沉思了片刻,说:你挑个女婿如同瓜田里拣瓜,拣得头昏眼花,哪一个才能中你的意呢?
郑板桥在夫人身边坐下,郑重其事地说:我倒选中一个,不知夫人中意不中意?
饶氏忙问:你选中什么样的女婿?快说来听听!
郑板桥说道:就是那天在庙会上救我们女儿的少年简二。情况我都摸清了,孩子很好,忠厚老实,聪明伶俐,就是家庭穷一点。原来郑板桥那天从庙会上回来,惩处了那个地痞以后,就买了礼物,特地到二高庄看望被痞子打伤的简二。简二一向为人憨厚,见义勇为,二高庄没有人不夸他有出息,郑板桥就想,选这样的人做女婿倒是不错的,这件事已跟女儿商量好了,还没有和饶氏商议。现在同饶氏一说,饶氏不如意了,蹙着眉头,数落着:你将大女儿嫁在兴化乡下时,没人怪你,那时光你还不曾做老爷哩!如今你是县太爷了,女儿虽不说嫁龙嫁凤,也不能嫁给乡下一个穷小子,我就不相信堂堂县太爷的姑娘在城里找不着个好婆家?
郑板桥并不怪她,女儿是前妻徐氏生的,她虽是后娘,可对女儿比亲生的还亲。她怕女儿到乡下受苦,自己对不起徐氏。郑板桥晓得她的心思,一片好心肠,就劝道:孩子娘,种田的有什么不好?如果当官没有种田的,我们喝西北风啊?我如今虽说是县太爷,如若乌纱帽一脱,不也是个平民百姓么?简二这个孩子虽说穷一点,穷没根,富没苗,腰缠万贯,买不到太阳不落山。身无分文,不一定将来没江山。穷只要有志气,女儿可以嫁得!
饶氏听他说得在理,也就不再反对这门亲事了,只是说,你再问问女儿吧!就这样女儿的亲事总算定下来了。
既然女儿的亲事定妥了,饶氏就为她的陪嫁操心了。她看郑板桥一点不动声色,就催他说:老爷哎!你还稳如泰山呐,我倒急煞了。女儿的陪嫁怎么办?郑板桥笑笑说:还早哩,慌什么呢!
又过了些日子,女儿的婚期快到了,饶氏看看丈夫毫无动静,又催他了,老爷,嫁妆在哪儿?郑板桥笑笑说:嫁妆我早就办好了,你不必操心,只管放心好了。饶氏晓得丈夫说话钉是钉,卯是卯,即然他说办了,就不要烦了。
又过几天,饶氏扳指头一算,今天是初三,初六女儿就要出嫁了。一早简二就要来迎亲了,老丈人到现在还是稳坐钓鱼台,虾不跳水不响的,她实在不放心,踮起脚又催他:我的好老爷,你说嫁妆办好了,快派人运来,后日要派人送下乡哩!
郑板桥哈哈大笑,夫人不必操心,嫁妆全放在衙门里了,这时候,她的心算是落下来了。不过她有点怀疑:既然嫁妆办好了,怎么不喊我们母女去看一下呢?她越想越怀疑,就要到衙门去看嫁妆。郑板桥一再推脱说:我现在公务忙哪,无暇陪你去,你不要急,后天我自有贵重嫁妆陪她,包她俩满意。既然丈夫说了这句话,她只好等待后天再说了。
丈母娘生气了,可丈人老头子高兴。丈母娘催促道:嫁妆呢?你快运出来吧!
郑板桥笑道:我拿我拿!只見他从木箱子里端出一个竹盒子来,盒子里头既不盛金银,也不盛字画,盛的是针头线脑。郑板桥郑重地双手捧着盒子递给女儿说:你爹一无金银,二无财宝,这就是我陪给你的嫁妆,我们郑家的传家宝。
女儿没说什么,恭恭敬敬地伸出双手,把盒子接过去了。饶夫人气得嘴角直抖,半句话也说不出来,憋了老半天,才长叹一声,断断续续地说:老……爷,这……这就是你送给女儿的宝贝嫁妆?
郑板桥笑道:是啊!
饶氏一听,差点气昏过去,郑板桥忙上前扶住,耐心地劝说道:孩子娘,你别急啊!我想问你件事,你可记得我们两个是怎样成婚的?
郑板桥这一招真灵,犹如一盆凉水,把饶氏浇醒了,她连声说:记得,记得。
既然记得,郑板桥接着说:孩子娘,我们两个订亲的时候,我也不过是个卖画糊口的穷光蛋。你并不曾嫌我,成亲的时候,更不曾有什么嫁妆彩礼。今天女儿出嫁,为什么一定要那些彩礼呢?你到乡下看看,能吹吹打打成亲的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穷人家拿不出彩礼,为了儿子结婚,东啰西借,欠下一屁股债。还有的讨不起老婆?只好打一世光棍!
如若我县太爷做个好榜样,跟着学的就多了,只要情投意合,不要彩礼,照样能结婚,这多好呀!
郑板桥这么一说,饶氏的心开了窍,连声说,好!这样我也不怕别人议论我做后娘的偏心了。
女儿动身,郑板桥又亲热,又严肃地说:孩子,你将这个针线盒带到婆家,手放勤一点,自食其力,将来日子一定过得美满。说完,他和饶氏将女儿扶上牛车,女婿鞭子一扬,牛车出了县衙,走街串巷,直奔乡间而去,郑板桥骑上一条毛驴,跟在牛车后,将女儿送到半途而返。
婚后,简二小夫妻互敬互爱,不久生下一男一女,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由于夫妻双双勤劳,不久成了当地有名的富户。
而且简二夫妇俩的儿子,勤奋好学,后来还考中了状元。为简、郑两家光祖耀宗。所以人不能只看眼前。穷没根,富没苗,腰缠万贯,买不到太阳不落山,身无分文,不一定将来没江山。
(以上是花艳小妹根据民间故事改编,望众好友点评,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