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  “由下而上”设问的重要方法是将较为宏观的历史概念分解为若干个微观概念,再针对微观概念设计阶段性问题,最后将问题进行二次整合。历史教学本身传递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这一进程也是人类理性精神孕育、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过程。笔者以为,要想涵养正确的理性精神,培育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世界公民,借助逻辑思维等理性思维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由下而上”的设问有助于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历史概念。  由疑到证设问的基本方法是教师鼓励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加以验证。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注定学习者的历史认知会因认知主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即使同一认知主体也会随着认知的深入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教师应善于抓住思维的分歧点,突出学生自我思考的价值。通过“由疑到证”地问,教师诱导学生提出新见解,引导学生运用甄别、选择、假设、论证等逻辑推理方式

深度学习是课改走向深处的一种必然要求,有关深度学习的文章非常多,有的是理论探讨,有的是实践追问,有的是宏观叙事,有的是微观探究。今天看到一篇周云华老师的一篇有关深度学习的文章,颇有新意。与大家分享。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1)

所谓深度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目标,以整合的知识为内容,积极主动地、批判性地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且能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的一种学习。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2)

  所谓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历史学科中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态度和基本概念。设问作为初中历史课堂中的主要协作方式,必须严格依据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来设计。设置结构化的问题开展学习活动无疑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3)

一、“由点及面”地问,让学生完善结构型认知

  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要将彼此孤立的历史事件连接成清晰通畅的脉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点及面”地设问,帮助学生疏通历史发展脉络,完善结构型认知。

  “由点及面”设问既要挖掘单独历史事件内在的量变,又要关注前后历史事件之间的质变。“由点及面”地问,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历史事件的纵向和横向结构体系,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结构型认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4)

二、“由表及里”地问,让学生经历历史化过程

  所谓历史化,就是学习者运用历史的原理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组织整理,以发现其规律的过程。历史化的过程是逐渐递进的,其对现实世界的情境是逐渐抽象化和形式化的。因此,学习者也应从情境层次开始,逐渐使自己的认知系统化并运用于特定情境中,然后再用特定的模型去代表具体的历史对象,最后实现形式化。“由表及里”设问正是教师创造的历史化过程之一。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5)

  “由表及里”设问,首先教师应创设具体的情境,将历史问题生活化,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历史知识;其次学生应站在历史的角度理解现实情境,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自己的解释,回归历史化;最后,师生一起将这些解释整理、分析、组合,将不同的历史解释清晰化、简单化、形式化,推导出提要钩玄的史论,达到生活化和历史化的辩证统一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6)

三、“由疑到证”地问,让学生养成批判式思维

  由疑到证设问的基本方法是教师鼓励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提出问题,并通过学生主动搜集、分析相关的学习资料和信息,对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并加以验证。历史学科的特点也注定学习者的历史认知会因认知主体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即使同一认知主体也会随着认知的深入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教师应善于抓住思维的分歧点,突出学生自我思考的价值。通过“由疑到证”地问,教师诱导学生提出新见解,引导学生运用甄别、选择、假设、论证等逻辑推理方式筛选、重组各种信息,澄清历史事实、解释历史概念和解决实际问题。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7)

四、“由下而上”地问,让学生涵泳理性精神

  “由下而上”设问的重要方法是将较为宏观的历史概念分解为若干个微观概念,再针对微观概念设计阶段性问题,最后将问题进行二次整合。历史教学本身传递的是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这一进程也是人类理性精神孕育、产生并不断发展的过程。笔者以为,要想涵养正确的理性精神,培育学生成为新时代的世界公民,借助逻辑思维等理性思维活动进行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由下而上”的设问有助于学生运用逻辑思维推理历史概念。

为什么你需要结构化思考?结构化问撬动深度(8)

周老师这篇文章主要指向的是深度“学”,路径是结构化“问”,全文在每一个板块下都有例证,理论也不算很复杂,都是一线老师常挂在嘴边的,但周老师却选择了一个新的角度来解读深度学习,让人感觉接地气,新鲜感十足。对青年教师的研究和写作有启发。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