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前半生:那个王石老来入花丛
王石前半生:那个王石老来入花丛王石在床上整整躺了几天几夜,拿着那张报纸不断追问自己:“王石,你真的就这么容易被这么一条短短的消息打败吗?”王石求爷爷告奶奶,才终于销出了这几千吨玉米,这几千吨玉米不但把王石前几次赚的40万元搭了进去,还欠下了70万元的债务。1983年那是在1983年,王石第一次在深圳尝到生意成功的喜悦,可高兴了没多少天,香港的一家报纸就报道说,香港有关部门从鸡饲料中发现了致癌的物质,希望民众在食用鸡肉的时候要特别小心。这条报道一出来,就不断地在香港的其他媒体上转载,于是所有的香港人都开始不吃鸡肉,改吃鸽肉了。这样销往香港的鸡销不出去,自然鸡饲料也就不好卖,这就像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突然一环断了,后面的那些环自然也就散了。
王石一位成功的商人,一手创办了万科。这几年,频频出现在八卦娱乐新闻,或因为老年迟来的爱情,田小姐,一位到处讲“贵族”的美女。
很酸很涩的开头,因为挤着公交,坐着地铁,朝九晚五,在京奋斗的年轻人,能量都很正,也许正朝着“贵族精神”努力向上。
关注王石和田小姐只是八卦精神足了点而已。但不知,八十年代曾在深圳刚开放时,那个迎着满天黄土,倒腾玉米生意的王石那时对“贵族”是如何认知的呢?
相因心生,最近的王石又一次因“疑似整容”上了热搜。
1983年
那是在1983年,王石第一次在深圳尝到生意成功的喜悦,可高兴了没多少天,香港的一家报纸就报道说,香港有关部门从鸡饲料中发现了致癌的物质,希望民众在食用鸡肉的时候要特别小心。
这条报道一出来,就不断地在香港的其他媒体上转载,于是所有的香港人都开始不吃鸡肉,改吃鸽肉了。这样销往香港的鸡销不出去,自然鸡饲料也就不好卖,这就像一条完整的食物链,突然一环断了,后面的那些环自然也就散了。
王石求爷爷告奶奶,才终于销出了这几千吨玉米,这几千吨玉米不但把王石前几次赚的40万元搭了进去,还欠下了70万元的债务。
王石在床上整整躺了几天几夜,拿着那张报纸不断追问自己:“王石,你真的就这么容易被这么一条短短的消息打败吗?”
每问自己一次,王石就否定一次,同时他觉得报纸的这条消息完全是扯淡,玉米里不可能有致癌物。于是他打点行装还要去北方贩玉米。
许多人都劝王石别冒险了,鸡都销不出,玉米还能销出去?可是王石谁的话都不听,他只相信自己。
王石来到大连,大连的粮油公司一见王石就像见了亲人一样,这个时候大连粮油公司的经理正为销不出玉米发愁,王石一口气把大连粮油公司所有库存玉米都订购了,紧接着王石又来到天津、青岛,把这些地方的玉米库存都给订购了。
首批7000吨玉米从北方装船起运,看着这7000吨玉米,王石的心也是非常忐忑,这是他最后的希望。
当装载着7000吨玉米的货船还有两天就要停靠在蛇口赤湾码头时,香港的那家报纸登出一封致歉信,对错误的报道鸡饲料中存在致癌物质进行道歉。
一婚
王石前妻王江穗。
王江穗的父亲,叫王宁,曾经是王辉的战友,建国后历任广东省公安厅厅长,广东省政法委主任、省委常委 广东省副省长,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省纪委书记、省顾委主任。
王石在讲述自己赚第一桶金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他在深圳贩卖玉米的事儿。也就是前文提到的场景,也曾被很多媒体报道过。
王石跑去广东海运局让他们开辟北方航线。
但王手里没钱,他就让对方先发货自己半年之后再结清。1983年4月到12月短短8个月 王石赚了300多万元。“这就是我下海挖的第一桶金,干干净净。”
王江穗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王石的事业。
唯一的一次被关注是在2007年7月6日,王江穗买入6900股万科A股票,到7月19日报收于23.31元。
当王石老婆买自家股票的消息一出 立即引起业内和股民巨大反响 出现“违规操作”和“内幕交易”等质疑。
而据万科内部人士透露的消息 王石与王江穗的确已经离婚。
称两人已20年没有感情一直没有公开直到女儿长大,遇到田小姐才有“婚变”一说。
田小姐
那顿红烧肉,到现在仍在人们的口舌中有余香。
自此田小姐走进大众视野。
她是个演员,又爱组织各种聚会,各种节目,各种宣扬女性个性,其实她也许挺能干。
2006年,25岁的田朴珺从香港回来,报名读了长江商学院EMBA,修读传媒管理课程。
江湖传言田朴珺就是在长江商学院认识王石的,但其实并不是。
2007年当著名球星罗伯特巴乔抵达北京时,26岁的田朴珺扑上去的照片新闻上搜搜都是,在巴乔脸上连亲两下,还给巴乔一封表白信,其中有一句是:我非常需要你强烈的拥抱。
从这里可以看出,田小姐一直很努力,梁朝伟,梁家辉,巴乔……直到56岁的王石出现。
那一年,田朴珺和吴秀波出演了电视剧《相思树》后,有段时间无戏可拍,便兼职当起了烂尾楼顾问,帮助之前在香港认识的朋友在大陆进行房地产投资。就这样,她先认识地产圈大佬冯仑。
冯仑是王石的同行人,都是地产大佬,也是他们一行去的“幸福指数最高”国度,不丹。
从此,王石和田小姐时常出现在各大八卦新闻。
田朴珺不管是当制片人,还是当作家,其实都是在利用王石的影响力。于是她被人称为“王的女人”,但她却想让“王”成为“田”的男人。
田朴珺说:你看田字里横竖都是一个王,我应该做得比他多才对!
2014年8月11日,田朴珺出书了!书的名字是《习惯就好》,这是田朴珺的首部个人随笔集。田小姐放下了“高大上”的“男闺蜜”专栏,专心在《习惯就好》中自曝她在纽约那些年的励志往事。
《习惯就好》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话:“献给所有和我一样,出生在平凡家庭但有灿烂梦想的女孩。”
在新书发布会上,她开始标榜自己是“新时代的独立女性”。
田小姐对男读者说,《习惯就好》可以给女儿看,从小塑造她们的独立个性。但是,不适合给老婆看……
曾经
2015年12月17日,万科股权之争激烈之时,田小姐在微博中也曾发文助力:好人必须赢,坏蛋必须死!
其实王石很努力。
王石在他的《道路与梦想》自传中描述:
我出生在一个军人家庭,父亲从军队转业后在郑州铁路局工作。母亲是锡伯族。锡伯族历史上是个游牧民族,能征善战,其中一个分支跋涉两万里,大举迁徒军屯伊犁河谷,为保护西北边疆立下战功。
我一直认为,自己的身上也延续了这种野性的精神和对生命行走的强烈渴求。
登山,是从童年开始的。记得在小学一年级,我还在北京上学。一次春游,同学们被老师带领着一起去郊区爬山。班级里组织了三个小分队,看哪个小分队先爬上去,先到的小分队就是第一名。
我就在其中一个小分队负责看管旗帜,结果,我代表所在的小分队将旗第一个插到了山头上。这是我在户外活动中获得的第一个荣誉,渐渐地,我开始热爱上了登山。
很小年纪,我就是个很好胜的孩子,即使是在外婆家。
一次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偷瓜:趁瓜棚里的看瓜人睡午觉的工夫,大伙“猫”进瓜地摘香瓜。
看瓜人醒来发现了我们,其他的孩子都吓跑了,可我借着瓜秧隐蔽,一动也没有动。看瓜人没有发现我,返回继续酣睡。我把圆领衫脱下扎成一个口袋,背了整整一口袋香瓜回到孩子们中间。
这一次,我就成了村里的孩子王。学生时代,我不是一个守纪律的学生,除了数学优异外,其他功课平平,旷课、闯祸,一次爬树掏老鸹窝下不来,甚至还惊动了消防队。
有人认为:王石从创办与发展万科,到爬遍全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再到花甲之年去西方学习深造,都是和他性格有关系。
顽石
如果再给王石20年,那20年后会不会还有个伟大的企业因他而生?那20年后会不会田小姐成为相守之爱,也许那时候,都是个人写作的想象了,后人只能靠看他的自传,以及八卦新闻来认识他了。
这是王石在湖畔大学的演讲资料,激发我不断奋斗的两大动力源泉:自卑和私心。
第一,自卑是一种动力。
我自小非常喜欢体育,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打乒乓球,很快又踢足球,打排球,打篮球,喜欢短跑,后来改成中长跑、长跑,喜欢跳远、推铅球,尤其喜欢三级跳。
但是这些运动当中我都找不到感觉,因为个子不够,所以在体育上,我一直有自卑心态。
直到小学三年级,有一次郊游去爬一个小山坡,我们班分成四个小组看哪个小组最先登上山头。
我是我们小组的旗手,结果我小组第一个登上山头,把旗插在那了。
我才发现登山我比较快,因为我有登山的长处。一不小心,珠峰上去了两次,七大洲也登完了,再徒步穿越南北极。
就是这种自卑心态,让我就一直不服气,一直在寻找比较优势,这是我想说的一点。
第二,“私心”也是一种动力。
我就从“私”字来谈,我与深圳40年。
1977年,我到了广州铁路局,工程五段,身份是技术员,第二年,我负责施工工程到深圳工作一年,又回到广州铁路局的沿线其他地方进行施工。
80年工作转到了外经委,83年就只身到了深圳。我为什么要到深圳?
当时我在外经委是副科长,但是再往上升职完全是听天由命,而听天由命概率是非常小的,我已经看到了我这一辈子。
最近王石出新书《我的改变》,他曾在媒体采访中说:“我从来没怕过老”。
其实,人生不过如此精彩。只是希望,他真的要整容时,不要忘记“相由心生”。
乳财传媒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