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叫什么?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

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叫什么?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武王伐纣,千里奇袭,在当时是军事秘密,而他又不知微子、胶鬲前早已在共头山誓盟被周公收买,这才隐瞒真相,欺骗胶鬲说攻薛。而此时士兵由于长途跋涉,非常疲惫不堪,所以提出是否休息一下,而此时武王已向纣王约期牧野,假如不是按时在甲子日前到达,那么就是失信,而胶鬲也会被视之为荒报军情,而被纣王杀害,相反则为立功,受到纣王信任!从周人周历春节前出发,至殷人春节后甲子日前癸亥夜阵殷郊牧野,一切全在姜太公的算计中,为的是利用三历的不同,打它一个时间差,以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不意的效果。当纣王知道武王伐纣,约期甲子日时,可以想像得出该有多生气!会开口大骂:西伯发这小子太缺德,不讲义气,竟然选在我春节这个日期,破坏我好心情,不让我们过个太平年。所以后人评价成汤、武王时说“成汤伐桀,渐有惭德,武王伐纣,未见善是!”成汤伐桀,仅是流放,而武王在纣王自杀后,还要鞭尸,割首悬旗。连射三箭。次年,公元前1010

千古之谜: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 (二)

二.“发行诛”,武王伐纣:文王崩,武王继为西伯发,年轻气盛,立刻想为父兄报仇雪恨,进行伐纣,终因伯夷、叔齐以举丧年伐纣,是对文王的大不孝而被劝阻。举丧一结束,武王就搞了个八伯诸侯孟津观兵,不战而归。此是一示弱痹敌战术,而非是一“示威”行动,百里小国,面对百万大军的天子王国,有何威可示?

对于武王八伯诸侯孟津观兵这么大的军事行动,纣王糊涂或无奈何,但除微子心中暗暗异常高兴外,比干、箕子头脑却很清醒心急,比干宰相对纣王剖腹掏心地劝说,要他先发制人“商谋启平周”;箕子也劝纣王改恶从善。其结果纣王不听,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外逃,朝中忠臣寒心,为武王伐纣创造了良好机会。这才有了后来的倒兵以战,反戈一击,阵前起义,以开武王,心欲武王亟入,希望武王取胜。

公元前1011年庚午年,鹑首之次,四月初一,纣王这边大臣们在苦苦相劝,而武王在丰,因谍言告闻,纣王将派兵前来启平周,而在做了一场恶梦,梦见纣王大兵压境,而束手无策,惊醒后仍惶恐不安。周公安慰他,认为只要敬重天命,推行仁政,就可以无敌于天下。姜太公则认为纣王的强大只是表面现象,他早已成了孤家寡人,众叛亲离,纣师虽众,皆无战之心,只要有防备,就不要怕他,纣师果真前来,可以兴师以承之。

次年,公元前1010年,岁在辛未,鹑火之次,周历12月底,周公旦、姜太公、武王分析了当时形势,下了伐商的决心,而且形势紧迫,要迅速行动,越快越好。而周武王当时在鄗京正在与周人欢庆周人新年春节,公元前1009年周历12日29日庚寅日,丰鄗民众以及纣王的奸细根本想不到此时武王一支先遣部队,早已悄悄离开镐丰上了征程,而且他们是在长征路上过的新年元旦节。后在孟津渡北与联军会盟。

而周武王在出发前夕却生了一场大病,卧床不起十天,所以于晚出发了几天,是在公元前1009年周历正月初三癸巳日出发,而且是被姜太公强行劝说,申以利害后背上战车。是在周历正月十七丁未日王会周师,追上大部队。

但在一月二十八日渡过孟津后,在离朝歌七十里鲔水的地方遇到了殷守边侯胶鬲,问,西伯将欲何往?武王曰:攻薛!胶曰:无欺我也!武王曰:不子欺,将以甲子日至殷郊,子如是而报矣。,

从周人周历春节前出发,至殷人春节后甲子日前癸亥夜阵殷郊牧野,一切全在姜太公的算计中,为的是利用三历的不同,打它一个时间差,以达到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不意的效果。当纣王知道武王伐纣,约期甲子日时,可以想像得出该有多生气!会开口大骂:西伯发这小子太缺德,不讲义气,竟然选在我春节这个日期,破坏我好心情,不让我们过个太平年。所以后人评价成汤、武王时说“成汤伐桀,渐有惭德,武王伐纣,未见善是!”成汤伐桀,仅是流放,而武王在纣王自杀后,还要鞭尸,割首悬旗。连射三箭。

武王伐纣,千里奇袭,在当时是军事秘密,而他又不知微子、胶鬲前早已在共头山誓盟被周公收买,这才隐瞒真相,欺骗胶鬲说攻薛。而此时士兵由于长途跋涉,非常疲惫不堪,所以提出是否休息一下,而此时武王已向纣王约期牧野,假如不是按时在甲子日前到达,那么就是失信,而胶鬲也会被视之为荒报军情,而被纣王杀害,相反则为立功,受到纣王信任!

周师伐纣联军是经过31天的千里艰苦急行军,终于在癸亥日晚到达殷都朝歌,夜阵牧野,第二天周历二月初四甲子日早上开战,黄昏时逼死纣王,改朝换代,君臣易位。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纣为天子,在全国至少有百万大军,据说当时有七十万大军在东夷作战,又遇灾荒年,城中空虚,而甲子日在周是二月初四,而对商殷则是正月初三,他们正在欢度新年,被姜太公利用夏商周三历的不同时间差,搞了一次千里奇袭,斩首行动。

纣王与武王有亲是亲家,不信武王会六亲不认,再者他一向狂妄自大,孟津观兵,不战而回,使纣王更加看不起周武王这小子,对武王毫无防备之心,所以对武王联军的到来措手无策,再加上士兵的阵前起义,反戈一击,更是没了主意。

《吕氏春秋.古乐》说:“武王率六师伐纣,六师未至,武王就以锐兵克商”。“兵不血刃”这是给武王拣了个大便宜!

对于武王“兵不血刃”,战国时的孟子根本不相信,所以他有句名言“全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不仁,何其血之如流杵也?”认为这是历史学家在造假,打仗哪有不死人的,更何况是面对强大的纣王。其实孟子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余。朱熹也不信“兵不血刃”,他认为史中“血流如漂杵”皆是纣王军队阵前起义,反戈一击造成的。

纣王军队何以能阵前起义,而使周师减少损失,基本上达到“以弱胜强兵不血刃”的效果,是因两军对阵时,武王在阵前对前殷师进行了政治攻势,与分化瓦解,列举了纣王在前的一件件恶行,还说“家人犯法,罪在纣王一人”

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叫什么?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1)

,于你们无关。我武王此次来只是替天行道,挽救你们。纣王在前囚武王父西伯昌,鄂侯、翼侯等人、还残杀了武王兄伯邑考,现又囚其叔箕子,杀宰相比干,纣王士兵一听武王讲讲句句有理,件件是实,人人皆知,早已不是什么秘密,于是纣师虽众,皆无战斗之心,还起了反意,对纣王反戈一击,心欲武王亟入,打败纣王。

面对纣王,武王也一点不客气,他用一句简洁而份量很重的话进行了概括,“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虽然我与你是亲家,有政治联姻,但是你却不仁不义,囚我父,杀我兄。是你先不仁,然后才是我不义,以臣弑君的。

依据《周书.世俘》、《汉书.武成》在解放全国的战斗中,双方军队的战斗还是很惨酷的,联军没有阵前宣讲,政治攻势,所以殷师只知武王有野心,以下反上,当作叛乱,进行了激烈反抗,无奈群龙无首,而以血流漂杵而大败。

依据《武成》、《世俘》来看,其实“兵不血刃”的和平解放朝歌是指纣王首都,而京城之外的解放全中国的战斗则“血流漂杵”,非常艰苦,共用了二个多月。据《周书》统计:“武王(师)遂征四方”,杀敌177779人;俘敌300230人;灭国99;被征服有652国。杀敌十七万,能不“血流如漂杵”?

而今“工程”中的南郭先生却以日误年,把《利簋》中的辛未年,以日误年,当作甲子日后的第七天,因受史记影响,似乎纣政权弱不经风,甲子日一天战事就结束,武王就急不可待地进行封赏,却不知此时战事正隆,胜败未定,《周书.世俘》说直到五十天后的甲寅日,还在“谒伐殷于牧野”,向武王报告周师清理牧野周围的战况。而拿下朝歌仅是首战第一局!

西周宝器《利簋》在2003年的当今出现是天意,它的本意是要告知我们中华历史上确有武王伐纣这重大事件,以此证实先秦史籍《周书》、《尚书》并非虚言,尤其是它还把辛未伐纣年,甲子克商日都明确无误地告诉了我们!但工程中的南郭先生却不领情,自欺欺人,只知其有甲子日,而无伐纣年!

他们不学无术,头脑简单,也就不想想,对于武王伐纣,在周人历史上具有长远纪念的重要礼器,怎么能只有克商日,而无克商年?新中国成立的十月一日重要,难道一九四九年就可以省掉忘记不写?没有一九二一年,只有七月一日,怎知去年是中国共产党已成立一百年?

傻啊!原本可以在2003年就破解武王伐纣年的千古谜,却被一些浅学者歪曲,至今仍顽固地坚持错误,出了一个换汤不换药的新作《夏商周周代工程报告》。而这些南郭先生至今还在被迷信者所宗拜,该喜还是该悲?

三.“旦行道”,天下归心:武王伐纣,天下未宁而崩,死于克商年,只比纣王晚死十个月,而“工程”却定他克商后在位四年,难道人死可复生,武王是再生人?

《史记》说天下未宁武王崩,成王当时处襁褓中,所以不能即位,只好嗣位,作为候补君王,而周公旦则成为临时代总统,一干就是六年多,直到第七年冬才返政成王。周公旦这“六年”有三重意义:一.是成王嗣位六年;二.是周公代武王为摄政王六年;三,按纪年法则,以及武王功德,周武王虽然死在克商年,但还是要在史册中追纪他在位六年。

周公摄政到底是六年还是七年?如按周历或从克商年算起则是七年,若是从克商后第二年癸酉年,也就公元前1008年,是从周朝元年算起则为六年!若从克商年算起,是为七年。

武王伐纣克商取得新政权,当时有许多政事要他去做,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而武王却想马放南山,牛释桃园,刀枪入库,天下太平。所以他仍以宗周镐丰为京都,“乃立(纣)王子禄甫,俾守商祀”,让纣王儿子接纣王的班,管理殷民。还“立武(王子)庚(于朝歌北郊),命管叔相(辅)。”

《周书.度邑解》说:天不悯周,在克商后四月,武王却在返回鄗京的鹿邑至丘中的半路上,也就是在成周之东界,洛阳西南七十里,至新郑开封西二百里的地方 站在山丘上遥望商邑朝歌方向,对殷商的兴亡衰败产生了无限感叹,彻夜失眠,他忧天命虽移,取得了新政权,但却因敌人未肃清,天下未宁,国都未定,有许多头等事要办,尤其是纣王留下的烂摊子!一想到这些,这叫武王怎能不忧,安寝入睡?周公旦听到这些也有同感,伤心至极!,“泣涕于常,悲不能对”,男儿有泪不轻流,只是未到伤心处,此时周公旦悲不能禁,鼻涕眼泪一大把。别急,更可悲的还在后面呢!

武王至于周,由于一路劳累,以及思虑过多,生了一场大病。武王小子庚连忙御告周叔旦,周公闻讯急忙赶到武王居所,武王知自己身体大事不好,甚至认为神灵已告诉了他的死期,于是了产生了定天保,欲传位于后的想法。

该传给谁呢?关键时刻《周书》出现了二字空白格,是“王(欲旦)传于后”,还是“王(欲诵)传于后”,或是“王(欲庚)传于后”?自从开始了由五帝任人唯贤官天下,转化成夏禹任人唯亲家天下以后,就形成了中华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子袭父位,兄死弟及,孙踵祖业”的老规矩。兄死弟及,当然应传给周公旦,但是问题是还有一个与成王同父,具有殷商血统的武王子庚存在,而且已有十二、三岁,跟随在武王身边,这次武王生病,是他去请周公前来。若按子袭父位,子庚当仁不让。但是让具有皇族血统的子庚接班,武王周公也不放心,于是克商后便分配他在朝歌的北郊。由管叔、蔡叔相辅。

也许有人要问,不是还有一个襁褓中的成王诵吗?很可惜此时成王还没出生,所以武王这才说“予近怀子朕室,汝(要)维护(朕)幼子”,好险,差一点成王就成了遗腹子,父子难见面。

过了几个月,成王终于出生了,武王一见是男儿,也就有了主意,下定决心了。于是《周书.武敬》:“惟十有二祀四月,王告梦,命诏周公旦立后嗣,属小子诵”。并郑重关照“呜呼,敬之哉!汝勤之无(怠),盖知周之所周,不知商之无也!朕不敢(奢望),望敬守勿失。以诏(旁)寘小子曰:允哉!汝夙夜勤心之无穷也。

《周书》接着子说:“武王有疾,……,武王命周公辅小子,告以政要。”也就是治理国政的权衡政策的先后轻重、利弊得失的五种权朮。

“维王不预,五月召周公旦曰:”,武王已知自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后果难以预料,此时心中已定下由成王接他班,他说“克中无苗,以保小子位”。周公当然心领神会,小子是指伐纣克商,为周家打天下的大功臣姜太公的外孙,襁褓中的成王。“克中无苗”要格行中道,极左过右都不好!

什么叫做成王?照料成王,秦相吕不韦在《吕氏春秋.下贤》一文中说得明明白白:“文王造之而未遂,武王遂之而未成,周公少主而之,故曰:成王。”周人打江山的三步曲,最终是完成在武王崩后的周公成王手里。所以淮南子说周公着成王上朝,曹操也赞:“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武王崩,不选十二、三岁的武王子庚,却选中襁褓中的成王子诵,这让同样身为武王儿子的子庚何堪,他能想得通吗?其实武王生前就警告过他,要他不分早晚,勤心照料成王。

《周书.作雒解》:“武王克殷,乃立(纣)王子禄甫,俾守商祀,建管叔于东,建蔡叔、霍叔于殷,俾监殷臣。武王既归,乃岁十二月,王崩于镐,肂于岐周”。元年夏六月,葬武王于毕。《史记.封禅书》也说“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宁而崩。”武王死得真不是时候。

现在的问题武王生在哪年,死时多少岁?

《通鉴》说武王生于壬辰,也就是公元前1048年。《南齐书》说文王受命于己末,公元前1022年并有了专征权,1048-1022,武王26岁,年青气盛,身强力壮地为文王在前方冲锋陷阵!

说93岁的成因,是司马迁、刘歆误把吕不韦的“凡周867年”当成了周朝总年,而使周虚增114年,为了轧平这笔虚账,他们不得不造假骗人,玩数字移位游戏,与今一样把西周王年与鲁纪年任意篡改。他俩共同使鲁国虚增114年,制造了中华历史上首个豆腐渣历史工程,自古骗到今!可恨,可悲!

他们是从“周失九鼎”的公元前256年上溯867年,刘歆更可悲,竟然将星辰误时辰,将两者等同,把年岁的“岁”当岁星,并发明了岁星纪年,还自我解嘲“岁星每114年超一辰”;而今更荒唐,“木星中天,岁鼎”谎言充满断代工程,更有人据此把伐纣开战时间精确到早上4.55分!

256 867=1123年,于是公元前1122年这假的克商年出现了,《淮南子.注》不信此说,认为:“自古公亶父在歧立周,四世共114年。”

1123-114=1009年;公元前1009年周历二月初四晚武王克商,纣死商亡!

说45岁的成因:嘿!39岁太年轻,不应该,加上《竹书》所谓“武王克商后六年崩”,于是乎有了45岁亡!

说54岁的成因;45岁看上去还是太年轻,太可惜,再玩一次玩数字移位游戏,又何妨?

他们却不知所谓“武王克商后六年崩”,乃是古人按纪年法则对死于克商年武王的一种追纪,是把武王崩,周公旦代武王执政,为摄政王的六年,仍紀在武王头上,载入史册!

《史记.鲁世家》“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乃践阼代武王摄政当国。”果不出周公所预料,就在武王死后第二年六月,周公因天热,尸体难于保存,便把武王葬在毕地。很快东夷薄姑君跑到邶郊,对子庚进行了挑拨离间,按子接父位,天下江山本应属你的,现却被襁褓中的诵抢了去,现在武王崩了,正好是起事的好机会,我们都支持你。殷商想借机复辟,为纣王报仇。管蔡心中也有小九九。于是兄弟争权首先在公元前1008年开始,此年岁在癸酉,正是西周元年:为保幼主,周公不得大义灭亲,杀兄驱弟建康卫。《史记》说周公于甲戌年东征。也就是公元前1007年。

《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三步曲也就是公元前1022年,岁在己未,文王受命改元,七年后崩;公元前1010年,岁在辛未,武王伐纣,公元前1009年,岁在壬申,周历二月初四甲子日克商,纣死商亡,乃年12月武王崩!

一. 公元前1008年,岁在癸酉年,成王初元,周公代武王摄政,杀兄驱弟,平内乱,杀武王子庚,“周人无怨言”,谓之该杀;

二. 公元前1007年,岁在甲戍,周公东征克殷,殷人大震溃;

三. 公元前1006年,岁在乙亥,扫平东土淮夷,四国安定;

四. 公元前1005年,岁在丙子,纣王儿子禄甫北逃,周师凯旋而归,封康叔为卫侯,让微子取代纣子禄甫续殷祀,改名为宋。

五. 公元前1004年,岁在丁丑,惟王五祀,周公始营成周,行祭祀武王大礼。

六. 公元前1003年,岁在戊寅,周公制礼作乐,武王载入史册。

七. 公元前1002年,岁在已卯,周公致政成王。成王七岁,是为次元。终因年幼,削桐为圭封唐叔,把政治当儿戏。故而周公让成王听政七年!

八. 公元前995年,岁在壬辰,三立而莅,成王季元。时年十四,故而《孔子家语》成王元年十三岁,这是用的殷历。十三;四岁,年青不懂事,仍属太嫩,因耳软分不清是非,听信坏人谣言,周公一怒之下去了楚荆。

九. 史中对成王年只有两说,37与30,37是从襁褓时的嗣位始算起,30是从周公致政成王算起。史书中根本找不到成王在位22年的史据,工程中此成王年,纯粹是造假,白纸黑字,休想牴赖,难逃其责!

. 老严此作不容易,只可转发,不得侵权,否则公堂见,老严现正缺钱。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