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曾赠俞平伯“平生爱我君为最”。1949年朱自清病逝之后,俞平伯悲痛难抑,撰写挽联一副,表达悼念之情,道:“三益愧君多,讲舍殷勤,独溯流尘悲往事;卅年怜我久,家山寥落,谁捐微力慰人群。”“七七事变”之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撤往内地,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大任教,并执意把俞平伯的两个女儿也带到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且亲自担任她们的监护人。把父辈之间的友谊,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朱自清和俞平伯同一命题作文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吧!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却比朱自清早一年考入北京大学,两人原籍都是浙江人,出生在江苏、生活在江苏,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做过清华大学教授,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年纪相当的著名学者、作家,在散文和古典文学方面上的研究都成绩斐然,均加入重要的文化团体——文学研究会,两人的文学创作观点相近,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22年初

阳光的午后,静谧而和煦,一茗茶,一本书,或慵懒地躺在椅子上,或盘坐在碧绿的草地上,一人世界的无拘无束,没有喧嚣,没有嘈杂,仿佛远离了红尘、紫陌,看别人的故事,回味自己的人生,氤氲着淡淡茶香,浮生若梦,一种多么惬意的享受。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

犹太格言“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我们的人生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经历,也无需事事经历,一个获得知识、丰富阅历的重要途径便是读书。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毫无保留地浇灌给自己,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心灵和人生感悟驰骋古今、经天纬地。

林语堂说,智者阅读群书,亦阅历人生。我们读书就是在阅读许许多多人的人生,用他们的人生经历来丰富我们的阅历,增长我们见识,积累我们人生经验,触动我们的心灵深处,引发我们对人生的感悟、对人生的思考。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2)

通过阅读,知道了《背影》、《荷塘月色》,知道了朱自清,知道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通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又知道了俞平伯,知道了俞平伯又知道了《红楼梦研究》,又知道了俞平伯因为“红学”研究曾经受到批判。

今天,我们就一起回顾一下朱自清和俞平伯同一命题作文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吧!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

俞平伯与朱自清,相交数十年

俞平伯比朱自清小两岁,却比朱自清早一年考入北京大学,两人原籍都是浙江人,出生在江苏、生活在江苏,都毕业于北京大学,都做过清华大学教授,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出现的年纪相当的著名学者、作家,在散文和古典文学方面上的研究都成绩斐然,均加入重要的文化团体——文学研究会,两人的文学创作观点相近,都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1922年初,俞平伯与朱自清、叶圣陶等人创办了《诗》月刊,成为最早、以提倡新文学为主张的进步刊物。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4)

三十年代初,俞平伯与朱自清都在清华大学任教,俞平伯住在清华南院七号楼,朱自清住在清华南院的教师单身宿舍,家属远在扬州,俞平伯经常邀请朱自清到家里用餐,朱自清很自然地要求付给伙食费,俞平伯一再推辞不过,就把朱自清交来的钱增加到伙食费中,每天的小菜特别丰盛。

“七七事变”之后,朱自清随清华大学撤往内地,辗转来到昆明,在国立西南联大任教,并执意把俞平伯的两个女儿也带到昆明,就读于西南联大,且亲自担任她们的监护人。把父辈之间的友谊,自然而然地延续到了下一代人的身上。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5)

朱自清曾赠俞平伯“平生爱我君为最”。1949年朱自清病逝之后,俞平伯悲痛难抑,撰写挽联一副,表达悼念之情,道:“三益愧君多,讲舍殷勤,独溯流尘悲往事;卅年怜我久,家山寥落,谁捐微力慰人群。”

1959年,俞平伯与叶圣陶等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前往江苏省视察。一行人到达了朱自清先生的故乡扬州,俞平伯显得心情很沉重。据说当天也正好有一辆便车去往南京,突然间俞平伯不跟其他人打招呼就急匆匆地上了这辆去往南京的车,使叶圣陶等摸不着头脑,直至后来俞平伯将写好的《重游鸡鸣寺感旧赋》给他看后他才明白,原来俞平伯是去重访他早年曾和朱自清一同游览过的南京鸡鸣寺,以寄托他对好友的怀念。其中有句云:“地仿佛其曾莅,如色丝之褪黄;人萧索以无偶……”写得一往情深。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6)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7)

十里秦淮河 六朝金粉地

千百年来,秦淮河哺育着古城南京,夫子庙附近的河房是绮窗丝幛,十里珠帘,灯船之盛,甲于天下。许多名胜古迹、历史掌故、风流韵事,都发生在她的身旁,被历史文人骚客吟颂传唱。《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8)

秦淮,是从古典诗词里流淌出来的。翻开华夏文学史册,那些诗词大家、文人墨客,他们徜徉于秦淮河畔、桃叶渡头,凭吊于凤凰台上、杏花村里,也正因为他们的浅斟低吟,慷慨放歌,才使得以“百里秦淮”为轴线的古城南京,李香君、柳如是等“秦淮八艳”生发着千古不散的秦淮风雅,萦绕着百代流芳的金陵神韵。

十里秦淮,被称为“六朝金粉地”。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商贾云集之地。明末的秦淮河是悠久历史长河里最动人的那一抹色彩,有着全国最顶尖的优伶和艺伎,那里有着最迷人的一群女性,用自己的才艺、智慧和美色谱写出了自己绚烂的人生。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9)

这里文人墨客、达官贵族云集,和优伶艺伎们一起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女性文化群体。在这些文坛宗师和学术领袖们的培养下,秦淮名妓成为了大明王朝有史以来最特殊的文化精品,孕育着大明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沉淀和风月文化。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0)

无出其右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1923年的一个仲夏之夜,朱自清和俞平伯同游秦淮河,并相约同一命题作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两人以风格不同、各有千秋而传世,成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两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都写得文情并茂、流光溢彩,被称为“珠玉之作”。

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撰写于1923年8月22日、北京。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撰写于1923年10月11日、温州。两文同于1924年1月25日发表于《东方杂志》。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1)

文学评论家李素伯说,我们觉得同是细腻的描写,俞先生的是细腻而委婉,朱先生的是细腻而深秀;同是缠绵的情致,俞先生的是缠绵里满蕴着温熙浓郁的氛围,朱先生的是缠绵里多含有眷恋悱恻的气息。

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呈现出语言美、比较美、意境美、真情美、哀愁美美学特征,把华美的文采与精密的构思紧密结合在一起,平凡常见的境界中显出新颖的发现,在文章构思中显出惊警的思想,是“五四”散文创作成功的标本。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2)

俞平伯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用词凝练、古典词曲的运用巧妙、风致独特,表现得冷静、理智,在文章中极力要造成一种空灵、朦胧的意境,就像水中月、镜中花似的,使人捉摸不定,不仅有一种淡淡的苦涩之感,而且使读者感到有些玄妙。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3)

后人聚首秦淮画舫 再续祖辈情谊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4)

82年前,中国当代大文学家朱自清与俞平伯同游十里秦淮河,写下了传世佳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尤其朱自清的《桨声灯影》一文,成为祖国大江南北几代人争相传颂的名篇,秦淮河也因此成为中外闻名的“文化名河”。

2017年9月28日,朱自清之孙朱小涛与俞平伯之孙俞昌实聚首秦淮画舫,重读由祖父创作的中华经典《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再续祖辈情谊。

朱俞后人游览秦淮河,向伫立在秦淮河畔朱自清与俞平伯的雕像献花表达思念之情,在风光中“追忆”其祖父当年笔下的桨声灯影……

朱自清和俞平伯的友谊: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15)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然而,两个人却能同时踏进一条河流,哪怕这条河流是“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哪怕同作一个命题作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哪怕同一天刊发在《东方杂志》,那是因为我们“文人不相轻”,我们“文人相重”、“文人相亲”。文人相轻的恶习,其实也就是那些自以为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小文人的小肚鸡肠儿罢了,无伤大雅,不足为道。

在桨声灯影里,在秦淮河里,在鸡鸣寺里,在夫子庙里,在北大未名湖畔,在清华园南院,留下了朱自清和俞平伯两位文心的足迹,人生有一这样的知己,足已,没有什么缺憾了。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