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就一定比体制外好
如何区分体制内与体制外,体制内就一定比体制外好普通的干活的,不掌握生产资料的,你说自己是体制内,图个心理安慰吗?说白了就是一个螺丝钉,你给我负责转就行了。一些重要部门,效益好的,日子好过一点,比如能源与科技领域的大型国企,而且仅限于处级以上的职务,普通的螺丝钉还是老老实实当好自己的螺丝钉吧,还有就是中科院和高校带帽子的高级人才,或者说项目负责人,这些年国家对科技投入很大,所以能申请到项目,就有很多奖金和为知识付费的预算科目,这些人出差不要钱,还有差补,开个会几千几千的专家费拿到手软,每年到处开会,还有手上有分配项目权力的大甲方,有很多人情疏通的部分(懂的都懂),这些人过得还行。皇上要有粮才能给你吃啊,那就要知道皇粮都从哪里来。一个大头是税收,只有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起来了,消费活跃了,经济就会得到发展,税收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还有一个就是卖地的钱,从这几年国家对房地产的态度就知道这块不多了。源头少了,那些维持社会基本运转功能的体制,能有
为什么体制内的人员就一定要发得起工资呢,这个问题的潜台词好像是说体制内就一定旱涝保收,一定很稳定,一定很健康,一定很躺平?这完全是一种误解,大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误解呢?这要从什么是体制说起。
什么是体制内?
体制内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tǐ zhì nèi。就是指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的组织制度中起主导作用的一部分。而那些不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边缘的部分就叫体制外。
因此,体制内就是国家会有财政拨款,俗称“吃皇粮”。
皇上要有粮才能给你吃啊,那就要知道皇粮都从哪里来。一个大头是税收,只有整个社会的生产力起来了,消费活跃了,经济就会得到发展,税收就会多。反之,就会少。还有一个就是卖地的钱,从这几年国家对房地产的态度就知道这块不多了。
源头少了,那些维持社会基本运转功能的体制,能有多少油水?让你不饿死就行了,因为你的职责就是维持社会运转,比如很多政务窗口的办事员、普通政府机构的办事员、普惠型公立学校的老师等等,这些岗位就是一个基本工资,而且还想一个螺丝钉一样,不停的运转。不是大家想象当中的朝九晚五看报纸。
哪些体制内过得还行?
一些重要部门,效益好的,日子好过一点,比如能源与科技领域的大型国企,而且仅限于处级以上的职务,普通的螺丝钉还是老老实实当好自己的螺丝钉吧,还有就是中科院和高校带帽子的高级人才,或者说项目负责人,这些年国家对科技投入很大,所以能申请到项目,就有很多奖金和为知识付费的预算科目,这些人出差不要钱,还有差补,开个会几千几千的专家费拿到手软,每年到处开会,还有手上有分配项目权力的大甲方,有很多人情疏通的部分(懂的都懂),这些人过得还行。
普通的干活的,不掌握生产资料的,你说自己是体制内,图个心理安慰吗?说白了就是一个螺丝钉,你给我负责转就行了。
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向往体制内?
这主要是由于,大部分人图安稳,在体制外也混不到很高的收入,还卷得要死,还不如在体制内躺平,所以进体制内的大部分人其实都是普通人,当然也有不少很有情怀要为人民服务的理想青年,这些不在讨论范围,他们是值得尊敬的人类。
而体制外要想混得好,必须要有足够的资源或者过硬的能受市场青睐的产品(注意:不是技术),必须能卖得出去,这样你才混得好。
在局部环境中就是零和博弈,你要混得好,必须要有很多一部分人被你挣钱,而且初期你要能忍受挣不光彩钱的心理负担,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将功成万古枯”。大部分善良的人类,喜欢老老实实的,本本分分的,所以他们选择体制内。
总之呢,就是你牛,在哪都爽;你不牛,也不想变牛,能进体制还是进体制呆着吧,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这里不包括有背景在体制内能呼风唤雨的少部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