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跨越一个甲子的牵手佳话。这两座城市正是一个又一个像蒋蓉娟这样鲜活的人物,构成了上海与三明

已过古稀的上海“小三线”建设者蒋蓉娟手机里收藏了一张老照片:30多岁的她身着短袖,在进行细纱操作,风华正茂。照片里的她,是当时三明纺织战线上的一名佼佼者。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1)

△蒋蓉娟手机里的老照片

1970年,20岁的蒋蓉娟随上海国棉26厂及父母一起迁到三明支援建设。直到1996年办理内退回到上海,蒋蓉娟把26年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三明,也将这个远隔千里的山城变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2)

展开时间的褶皱,细读历史的卷轴。

正是一个又一个像蒋蓉娟

这样鲜活的人物,

构成了上海与三明

这两座城市

跨越一个甲子的牵手佳话。

1957年6月,一则重磅消息响彻沙溪河畔:三明要建成福建省的重工业基地。包括上海人民在内的十万建设大军,从五湖四海奔赴三明,在荒坡上建起一座工业新城。此后,为进一步加强“小三线”建设,解决三明工业建设的门类配套问题,18家上海轻工企业搬迁入明。

长笛一声,车轮滚动,数以万计的上海子弟跟随列车向南飞奔入明。风雨携手半个多世纪,沪明情缘早已跨越山海,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

记忆,散落街巷

穿行在三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上海和三明两地割舍不断的情缘留下的斑驳印痕。

坐落在三钢冶建公司老厂区的1958工业记忆馆,两幢由上个世纪60年代红砖厂改建的展馆里,收藏着丰富的历史资料,向参观者娓娓道来三明一路走来的故事,也展示着沪明之间深厚的情谊。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3)

城市的记忆,总是有着众多的载体,展馆只是其中的一种。

很多美妙浪漫的故事,也被镶嵌在街巷道路、楼院楼宇的名字之中,只要讲起名字,人们就会想起背后的故事,讲起故事就能回忆起那段历史。天长地久、岁月留痕。

沪明新村、沪明路、沪明小学、沪明幼儿园……走在三明市区最中心的繁华地带,这些带有鲜明上海元素的命名屡见不鲜。

1966年9月,上海立丰染织厂迁建三明,当时全厂405名职工,携带1479名家属,离开繁华的上海,支援三明建设。厂区周边的社区,也因此被命名为沪明新村。

如今,这里正在洗尽铅华,低矮破旧的红砖黑瓦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拔节长高的高楼、宽阔笔直的道路、配套完善的校区。就连路边的围墙,因为书写了城市的热爱,新晋成为吸引市民前来打卡的城市“网红”封面墙。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4)

△三明市沪明小学

2020年秋季,三明市沪明小学正式建成投入使用,校址就位于原三明纺织厂内。工厂的前身是原上海市国营第26棉纺织印染厂纺织车间,整体迁到三明的同时,近4000名上海职工随厂入明。

工厂变学校,这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但是情谊不曾改变。沪明小学设计了两个可爱的学校吉祥物,分别叫作“明明”和“沪沪”。

沪明情深,从没有因为时间而变淡。

情缘,融入历史

这份情谊,深深镌刻在时光的长河中。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全国10万大军支援三明重工业基地和“小三线”建设,上海人民积极响应号召,数以万计的建设者们不远千里而来,用最好的年华和青春热血奉献这片红色热土,建起一座新兴工业之城。

随厂迁移,由沪入明。成千上万的沪厂职工们把最好的年华贡献给了三明。他们从韶华到白头,把异乡变故乡,根扎在三明这片土地上。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5)

△迁厂协议书

原三明市(县级市)副市长、市委副书记余震岳曾在文章中回忆:“上海人民除了为三明钢铁厂的筹建和投产,从上钢三厂、上钢五厂、机修总厂等单位抽调了大批骨干和技术力量,还对三明的轻纺工业发展,给予很大的援助。”

1959年夏天,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陈丕显同志来三明视察,得知三明需要改变生产结构,说道:三明重工业已基本定型,轻工业还需要发展,可以从上海搬迁一些中小型的轻工业来三明配套。

三星糖果厂是从上海迁三明的第一家企业,动员迁厂时,大家提出疑问:三明是个城市,可为什么在全国地图和福建省地图上都找不到这个城市呢?

带着这个疑惑,时任三星糖果厂党支部书记的侯水泉,事先到三明考察了一波,看到没几栋像样房子,就是个大工地的三明,内心有些不是滋味。

只是,国家需要他们建设,三明需要他们支援,容不得退缩!年仅22岁的侯水泉,以身作则,一家三代7口人随厂全部迁入三明。在他的影响之下,全厂100多名职工也纷纷报名,随厂迁往三明。

当时,上海对迁明企业采用工厂整体搬迁、人员随厂迁移的方式,对三明进行全力支援,为三明工业发展贡献了宝贵的上海力量。

从1959年到1970年,短短十来年,18家上海轻工企业迁入三明,加快了三明工业基地的建设,为三明输入了一大批技术管理人才,形成了宝贵的迁明建设精神,也为沙溪河畔新兴工业城市的崛起,注入了重要的驱动力。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6)

△18家上海迁明企业

奔鹿牌细纱、鹅牌咖啡茶、金鱼牌衬衫,甚至光学厂的60炮瞄准镜、玻璃厂的500cc盐水瓶、电子仪器厂的QJ20电桥……不少上海企业生产的产品,至今还是不少人的童年回忆,当时不仅极具声誉,一些甚至还填补了省内的空白。

从荒山变城市,这里还集聚了福建省最大的钢铁、造纸、水泥、重型卡车等生产企业,钢产量占全省1/4、载重汽车产量占全省1/5,建立了11个门类、37个行业的综合工业体系,让三明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扎实的工业基础。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7)

△1970年,三明纺织厂迁厂投产大会

合作,再启新程

山的那边,是海。

山海相依,情深意切。

随着三明动车站、飞机场、

高速路网的配套完善,

沪明相隔800公里的距离,

迅速地浓缩拉进,

两地经贸、文旅往来越来越紧密。

这一份情缘,山水相连、源远流长。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8)

△2016年3月7日上午10时35分,上海——三明航线首航飞机在三明沙县机场平稳降落,标志着上海、三明两地的正式通航,架设空中走廊,助力互联互通,两市交流合作开拓崭新的空间。

2016年3月7日,上海——三明航线正式通航,它架起了上海至三明的空中绿色通道,大幅缩短两地通行时间,为两市旅游合作互动翻开了新篇章。

“三明生态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景区特色鲜明,令人倾心神往。”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乘坐航班走进三明,体验三明秀丽山水,感受三明丰富人文。

成立三明市沪明乡亲联谊会,开展在沪“小三线”三明建设者乡亲联谊活动……沪明情谊继续延续升温,两地正在着力书写对口合作的全新篇章。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9)

△福建省三明市沪明乡亲联谊会成立

2019 年,随着全国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市的打造,我市积极推进劳模 (职 工) 疗休养基地建设和疗休养、春秋游活动开展,沪明两地总工会签订职工疗休养战略合作协议,组织上海、江苏及省内各地工会 2700 多人到三明疗休养。

2021年4月,上海发往三明的首趟旅游专列从上海南站驶出,400余名上海市民成为首批乘客。同年6月,上海市文旅局、福建省文旅厅、三明市政府联合主办沪闽(三明)旅游合作对接会,两省(市)文旅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就市场推广、红色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其中,三明各县(市、区)与上海市达成三明市明台华坪文化交流基地建设、明溪茶博文化园建设等41个签约(意向)项目,总投资224.3亿元。

2022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并明确上海市与三明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支持革命老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这是继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沪明两地在国家战略调整的大背景下开展紧密合作后,国家再次点名两地携手。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10)

△在沪“小三线”三明建设者回乡参观

对口合作关系确立后,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下,

沪明两地间的互访交流往来更加频繁。

8月31日至9月2日,三明市委书记黄如欣带队赴上海市,希望双方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重点在红色文化传承弘扬、产业发展平台建设、乡村振兴、文旅康养、教育医疗、绿色低碳发展、干部和人才交流等方面拓展合作空间、深化合作内涵,实施一批引领性合作项目,探索一批示范性经验做法,推动沪明两地再续前缘、对口合作再谱新篇。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11)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会见福建省三明市委书记黄如欣一行。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12)

△9月17日,上海与革命老区(三明)对口合作研究专题调研座谈会在三明市召开。

滁州援沪感谢南京,沪明情向未来(13)

△上海专家调研组到三明市开展对口合作研究专题调研。

再续前缘,情更深、意更切。

上海市有关部门、市辖区领导也表示,结对开展对口合作是光荣的政治任务和重大责任,将认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和上海市委“用心用情做好工作”的要求,坚持理念互学、发展互鉴、优势互补,建好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快推进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扎实推动对口合作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又一次携手并进,

奔赴共同的星辰大海。

来源:三明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曾凤清 黄宝琴)

新媒体编辑:王丽华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