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献瑞庆新春,金鸡报喜迎新春
金鸡献瑞庆新春,金鸡报喜迎新春每一种糖人的吹制李老师都能信手拈来,这是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能力。娴熟的手法,精致的细节,多的是一份安定的淡然。李部---糖塑传人,1977年和糖人世家的姨夫学习吹糖人技艺,1968年来到包头,吹糖人已经40年有余。传统糖人能够吹制16余种,其它糖人达到600余种。以前的糖稀用红薯熬老手艺只能达到40度,现在配料经过李部老师改良使熔点变高,不易溶化,熔点达到60度--70度,在太阳下都可以制作糖人,以前的手艺都比不了,颜色也达到了五种。除了那些旧时的窗花,姬老师的灯笼也格外的与众不同,多了一份方寸间的智慧。由往常圆形改至方形,全部手工竹子编织,灯笼的每一面都可绘制花样,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花色,写意的感觉。为新春增添别样的喜庆。姬老师的吉祥娃娃(裹制娃娃)曾获得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会内蒙古二等奖。精细的每一针每一线,不同于以往的娃娃制作,采用裹制的方法做出这美妙的吉祥娃娃。精致的做工,变换的装
凯歌辞旧岁,金鸡迎新春。新年将至,你是否发现充满年味的大街小巷早已布满了年的气息。
在你的记忆中,家里的新春布置都有哪些装扮?庙会、小街都有哪些儿时的记忆?贴窗花,点灯笼,吃糖人,这些看似早已约定俗成的过年习俗你还记得吗?在这些习俗的背后还有一群坚韧的人们,做着传承的使命。接下来让熊熊为你介绍那些老手艺人的些许历程吧。
迎着新春的气息,贴上一纸手绘窗花,为春的生机提前喝彩。可能大家早已习惯了单色的手剪窗花,但还有一种色彩脱俗,更显生机盎然的手绘窗花。姬春茹老师于1989年毕业于内蒙古首届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包头分校--国画专业,手绘窗花则是出自她手,已经申报内蒙古非遗项目。四岁跟随父亲学习窗花,当时家中1/3的收入都来自绘制窗花,可能是从那时的机缘,便种下动人的花。
为了让窗花更为灵动,各色花朵间信手画上一两只飞舞的蝴蝶,增添了些许盎然之意。
除了那些旧时的窗花,姬老师的灯笼也格外的与众不同,多了一份方寸间的智慧。由往常圆形改至方形,全部手工竹子编织,灯笼的每一面都可绘制花样,不同的种类,不同的花色,写意的感觉。为新春增添别样的喜庆。
姬老师的吉祥娃娃(裹制娃娃)曾获得内蒙古文化产业博览会内蒙古二等奖。精细的每一针每一线,不同于以往的娃娃制作,采用裹制的方法做出这美妙的吉祥娃娃。精致的做工,变换的装饰,一点一滴透着草原儿女的一抹柔情。
新年的到来必不可少的就是各种庙会,还记得那些经过吹制而栩栩如生的糖人吗?
李部---糖塑传人,1977年和糖人世家的姨夫学习吹糖人技艺,1968年来到包头,吹糖人已经40年有余。传统糖人能够吹制16余种,其它糖人达到600余种。以前的糖稀用红薯熬老手艺只能达到40度,现在配料经过李部老师改良使熔点变高,不易溶化,熔点达到60度--70度,在太阳下都可以制作糖人,以前的手艺都比不了,颜色也达到了五种。
每一种糖人的吹制李老师都能信手拈来,这是多年积攒下来的经验和能力。娴熟的手法,精致的细节,多的是一份安定的淡然。
现在这门手艺面临失传,李老师想传授给更多的人,选择收徒弟,传授这门技艺,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如有想要学习吹糖人的朋友可以联系熊熊哦。
隆冬腊月,年关已近,大街小巷被红色的喜庆所笼罩。而“剪纸”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被视为吉祥喜庆的象征。鸳鸯成双、喜鹊成对、五谷丰登、年年有余, 贴在窗户上、挂在门框上、压在桌面上、粘在墙壁上,用钱不多,也颇为喜气。
有着40余年剪纸经历的刘春梅老师,用她独有的阴阳剪、混合剪手法将一幅幅错落有致的图案剪裁的活灵活现。
福禄寿喜、金鸡报喜、剪出希望,一幅幅充满喜气的剪纸,为新年增添不少福气。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刘春梅老师的作品题材大多源于民间乡野和现实生活。每一幅作品既表达了农耕文化的夸张与含蓄,又体现了各种人物的神态和特征。造型美观,构思新颖,形象逼真,使人身临其境。
中国人,求一个讲究。过年,一定要用红色来增添喜悦。与传统剪纸不同,他用自己的形式表达着世间存在的事物,细腻不失大气,浑厚不失精致。
一把剪刀,一张纸,脑海中运行千遍的图案跃然纸上。
他是王兆刚,“包头剪纸”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题材多以蒙古族文化和当地民俗居多。作为少有的年轻男剪纸师,将很多富有时代性,创新性的思维融入剪纸。
剪纸,撕纸,每一幅独一无二的作品都是宝贝。高山流水,难觅知音。作品从不售卖,只求知音来寻。
窗花、剪纸、灯笼、吹糖人,充满年味的回忆似乎提醒着我们新年的到来。或许你有了布置小家,迎新春的想法,或许你早已万事俱备,只等过年。但最为重要的是,忙碌一年,请记得和自己说声辛苦了,愿你脸上洋溢着的开心能够温暖那个等你回家过年的人。
熊抱团作品原创 ▎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