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读过啥书:余华文城时隔8年
余华读过啥书:余华文城时隔8年小美与阿强的约定:定川车站相会。阿强说他们是兄妹,上京城去投靠姨夫,这个只知道曾经在恭王府做过事却从未见过的姨夫,他们借宿一晚后,第二天小美恰巧生病留了下来,阿强独自上京。清末民初,黄河以北,主人公林祥福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5岁死了爹,19岁又死了娘,家有良田四百多亩,靠收租过日子也够了,逃荒来到他家的田家五兄弟在他小时候便成了他家的帮工,他们称林祥福为“少爷”,一直忠心耿耿。每年的深秋,林祥福都会牵着毛驴,带上一年收成所积余的银元,走进城里的聚和钱庄,换成一根小金条,同时买上一两段彩缎带回家中。金条藏在家中墙壁隔层的木盒里,彩缎放进里屋的衣橱。 这是他母亲生前的习惯。积攒金条是林家祖上开始的,彩缎是为儿子相亲时用的。——《文城》平静的生活在林祥福24岁那年被门外突如其来的一男一女给打乱了。他们来自南方,男人阿强说是一个叫“文城”的江南水乡,出门便坐船,长江以南六百里便是。
余华,总是被人们称作最值得期待的作家,可他并不多产,他的长篇小说在28年间也仅仅只写出了六部,包括刚刚发售的新书《文城》。
余华虽不多产,但却因第一部《活着》一炮打响,至此,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特别擅长写“苦难文化”的地位。
八年前,第五部长篇小说《第七天》,让人们似乎看到了一个陌生的余华,人们怀疑这是否还是当年写出《活着》的那位余华,读者们表示失望,却又依然心存期待,期待那个当年写出《活着》,感动无数人的余华何时回来,八年后,余华携他的第六部长篇小说《文城》华丽回归了。
《文城》到底讲了什么?是否延续了余华的“苦难文化”风格?且听我说……
清末民初,黄河以北,主人公林祥福就生活在那片土地上,5岁死了爹,19岁又死了娘,家有良田四百多亩,靠收租过日子也够了,逃荒来到他家的田家五兄弟在他小时候便成了他家的帮工,他们称林祥福为“少爷”,一直忠心耿耿。
每年的深秋,林祥福都会牵着毛驴,带上一年收成所积余的银元,走进城里的聚和钱庄,换成一根小金条,同时买上一两段彩缎带回家中。金条藏在家中墙壁隔层的木盒里,彩缎放进里屋的衣橱。 这是他母亲生前的习惯。积攒金条是林家祖上开始的,彩缎是为儿子相亲时用的。——《文城》
平静的生活在林祥福24岁那年被门外突如其来的一男一女给打乱了。他们来自南方,男人阿强说是一个叫“文城”的江南水乡,出门便坐船,长江以南六百里便是。
阿强说他们是兄妹,上京城去投靠姨夫,这个只知道曾经在恭王府做过事却从未见过的姨夫,他们借宿一晚后,第二天小美恰巧生病留了下来,阿强独自上京。
小美与阿强的约定:定川车站相会。
数月后小美来到车站找到了像乞丐一样的阿强,还带来了7大1小的金条,那是她偷偷在林祥福那里拿出来的。
“爹!娘!我对不起你们,对不起祖宗。爹!娘!我是你们的不孝儿子,我是林家的败家子。爹!娘!我眼睛瞎啦我受骗啦!我笨啊我们的家产被人偷啦。爹!娘!小美不是个好女人……”——《文城》
可是,小美却发现自己怀上了林祥福的孩子,他偷了金条,却不能再偷了他的孩子。
小美决定回到林祥福家中生下孩子,等满月后再次离去,林祥福见小美大着肚子回来了,至于消失的金条和她为什么离去,林祥福不再追问,只要小美回来就好。
生下女儿后的小美,在孩子满月后再一次悄无声息地离去了,可这一次,林祥福决定,一定要抱着女儿去把小美找回来,去那个他们所说的长江以南的“文城”。
林祥福一路南下,来到了像极了“文城”的溪镇,他一路询问,得到的表情都是茫然无知,谁也不知道这个“文城”在哪里,抱着女儿越走越远,却越来越不像文城,唯有溪镇。
林祥福留在了溪镇,他坚信“文城”就是溪镇,他们对他撒谎了。
留在溪镇的林祥福,抱着女儿吃百家奶,终于在大雪纷飞的时候安定在了刚生完孩子有奶水的一户好人家,这位有两个儿子,只比他早两年来到溪镇,在商会会长顾益民那儿做挑夫但会木工的陈永良家。
之后,林祥福和陈永良成了好兄弟,两人都会木工,一起在溪镇开了一家木器社,林祥福在溪镇一呆就是20年,直到耗尽他全部的生命。
他心中寻找的“文城”到底在哪里?说出文城的阿强也不知道,但他说,总有一个地方叫“文城”。或许,“文城”便是林祥福追寻一生的希望……
在“文城”的20年这个心中的“文城”,便成为了林祥福的第二故乡,却是女儿林百家的唯一故乡,陈永良家的两兄弟,商会会长顾益民家的四儿二女,他们都是和林百家一起长大的同龄人。
林百家从小便许给了“混世小魔王”的顾家长子顾同年,陈家哥哥陈耀武却不知不觉地爱上了这个慢慢长大的小妹妹林百家。
顾同年从12岁起便特别擅长男女之事,还带着三个弟弟一起“享受”,直到后来,也终于“毁”在了女人手里。
陈耀武在林百家被绑匪绑了以后,决定让自己去替了她,却也被绑匪割了一只耳,但陈家发现自家儿子对林百家的爱慕以后,便决意分开两人,与林祥福分了家,搬到了齐家村。
此时的社会,早已不太平,时局动乱,军阀混战,土匪横行,百姓颠沛流离……
当兵的和土匪一个样,惹了当兵的进村便是引狼入室,抢杀掠夺,奸淫霸凌,无恶不作,让他们剿匪,却成为给土匪窝子送枪,用枪换回来银子,军需当然是要求村民购买。
残兵们来到了溪镇,顾益民觉得正面应对比离家弃舍逃跑要好得多。于是,他主动提供他们的所有军需,包下两家妓院和二十多个私窝子,专门给他们“享用”,以便不再祸害良家妇女。如此,便也保住了溪镇和百家。
顾益民的显赫,却被土匪头子张一斧看上了,于是利用挖顾益民祖坟让他现身,遂将他绑了,赎金加枪支,是张一斧的条件。
已成为溪镇一份子,且有些身家与名气的林祥福,主动要求前往交枪支把顾益民赎回来,但张一斧的狠却是众所周知的,林祥福预感此次前去凶多吉少,便做好了一去不复返的打算,写好了几封“遗书”。
林祥福还是被张一斧用尖刀刺死,虽然后来陈永良为其报了仇,但林祥福却此生也未等来他心心念念的小美。
小美这20年去向何处?她到底在哪里?溪镇真的就是“文城”吗?
小美到底是谁?她和阿强真是兄妹?为什么她要离去?小美在哪里?
小美来自万亩荡西里村的一户纪姓人家,十岁的时候以童养媳入了溪镇的沈家。沈家从事织补生意,虽然是小本经营,在溪镇也是遐迩所闻。沈家的织补手艺高超,只要是毛织品或者丝织品,不管是什么颜色,遇上烧出的窟窿、撕开的口子,经沈家织补便看不出一点痕迹。阿强是沈家独子,他名叫沈祖强,阿强是他的小名。——《文城》
小美与阿强在十六岁时正式成亲,可因为小美娘家弟弟丢失了卖猪的钱前来求助小美,小美私自将铺子里的钱给了弟弟被婆婆发现以盗窃的名义休了她,阿强便在家偷了些钱带上小美开启了他们私奔的路。
在私奔的两年时间里,他们先是去了上海,见了世面,挥霍了所有,捉襟见肘之后决定上京城投靠姨夫,于是便有了小美与林祥福的相遇,或许一切都早已是前生注定。
两年之后,重新回到家的小美与阿强,发现沈母在一年前便因病去世了,父亲在他们回来后不久也跟着去了。重新回到沈家的小美,却早已不是当年的心境,阿强经常坐在天井发呆,小美则常在夜晚哭泣,做些小衣服,思念被她丢下的女儿。
林祥福来到溪镇的那年,正是溪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雪灾,他在雪灾中住进了陈永良家,小美听说了林祥福的到来,阿强害怕,担心他找上门,因为他们犯下了盗窃罪,偷了那么多金条,会被抓进牢狱之中。
溪镇为了消灾,决定在城隍庙前举行三天的祈福仪式,小美带着赎罪的心前往,虔诚地跟着一百多村民一起跪在城隍庙前厚厚的雪地里。
这一跪便是永远……
小美和阿强,还有一百多位村民们,从此在雪地里长跪,再也不起,他们为雪灾祭了天。
此时刚来到溪镇没几天的林祥福,正抱着女儿远远地经过这一片跪满村民的城隍庙前,看着这一场与小美永远的错过。
林祥福不知他一路南下寻找的小美便在其中,就跪在他眼前,他们用了生命来偿还这一段“偷”来的福气。
可林祥福却为此在这个他心中的“文城”扎下根来,一生都在等待,却也开启了他人生里全新的一段生命历程,
落叶总要归根,林祥福在死前早已书信田家兄弟来接他回家,他想家了,他要回到父母的身边,于是,在田家四兄弟用板车拉他回家的路上,却正好停在小美身旁。
世事总是难料又像是一切都早有安排,这一次,他和小美总算靠近了,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安息长眠。
林祥福在溪镇满怀希望的20年生活里,他过的每一天都带着希望,心中的“文城”就是他的希望。
莫言说,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贾平凹则是一个善于描写乡村锁事,家长里短的乡村作家;
余华,则是最会述说苦难的作家。
在余华的笔下,人物的命运总是多舛又让人窒息,仿佛人间所有的苦难都降临到了一个人的身上,可是带着这些苦难,依然活下去,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正如在《文城》里余华写林祥福如此固执地抱着刚满月的女儿,非要找到小美一样,那“寻找”的意义又是什么?
活下去,便是人生全部的意义;那么寻找的过程,也正是“寻找”的全部意义。
在读《文城》时,余华简单朴实的语言里,感受到人物简单里的不平凡,平凡人物的在家国情怀里的温情、执着、热爱,以及对人间亲情、友情、爱情的向往与珍惜,这也正是人活着,在迷茫中寻找的全部人生意义。
—End—
以哲学的眼光看世事,用国学的观点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