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我攒够六便士就去找月亮:在仰望月光的同时
等我攒够六便士就去找月亮:在仰望月光的同时二、背景而我觉得:我们在仰望月光的同时,也别忘了低头下顾,在每一个生活阶段都要懂得让自己快乐!书中:月亮可以代表一切朦胧而遥远的美好事物,而便士代表唾手可得的生活。我想:那些遥远而美好的事物应该就是崇高的理想,而便士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每一天的现实生活。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看不到那六便士。
紫苏/文
一、引言
一直想看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因平时种种原因一直没能如愿。
最近,终于下定决心,废寝忘食地看完了。
书中:月亮可以代表一切朦胧而遥远的美好事物,而便士代表唾手可得的生活。
我想:那些遥远而美好的事物应该就是崇高的理想,而便士则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每一天的现实生活。
有些人,年轻的时候只看到天上的月亮,却看不到那六便士。
而我觉得:我们在仰望月光的同时,也别忘了低头下顾,在每一个生活阶段都要懂得让自己快乐!
二、背景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1919年。
毛姆是英国小说家、戏剧家。1874年1月25日生于巴黎。
父亲是律师,当时在英国驻法使馆供职。
小毛姆不满十岁,父母就先后去世,他被送回英国由伯父抚养。
毛姆进坎特伯雷皇家公学之后,由于身材矮小,且严重口吃,经常受到其他孩子的欺凌和折磨,有时还遭到冬烘学究的无端羞辱。孤寂凄清的童年生活,在他稚嫩的心灵上投下了痛苦的阴影,养成他孤僻、敏感、内向的性格,却也让他变得坚强和富有同情心。
幼年的经历对他的世界观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后创作的多篇著作中无不透露出对人生、艺术、信仰的深刻剖析。
毛姆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深入探讨了生活和艺术两者的矛盾和相互作用。小说所揭示的是为追寻心中的理想而逃避现实的主题。
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毛姆表面上描写了主人公的命运和遭遇,实际上表现了自己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思考。
三、我的心情
刚开始看《月亮与六便士》时,觉得平平无奇,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看到故事中段时,心里已有不小的震动了;
当看到故事结尾时,心里的震撼如喷薄欲出的岩浆,已不可抑制了,心情也久久不能平静。
就像书中主人翁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开始平平淡淡、普普通通,而后飞扬耀眼、惨烈如血。
正如我们所知:要追寻自己梦想,且坚定不移地追求理想,是要有所牺牲的:要么牺牲自己,要么牺牲他人,要么自己和他人都牺牲了。
而主人翁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则是最残酷的一种,二者都兼而有之。
他不光牺牲了自己安逸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他还葬送了他身边爱他的人的前程或生命。
四、故事梗概
书中主人翁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英国证券交易所平凡的经纪人,本来已经拥有稳定且令人艳羡的职业、地位和美满的家庭,但却着了魔似地迷恋上绘画,他像“被魔鬼附了体”,突然抛妻弃子离家出走,到巴黎去追求绘画的理想。
正如书中所写“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他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他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中了。
贫穷的纠缠,病魔的折磨,他丝毫不在意,他只在意那美好的意识能时时光顾他的脑海。
他的行径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在异国不仅肉体受着贫穷和饥饿煎熬,而且为了寻找表现手法,精神亦在忍受痛苦折磨。
经过一番离奇的遭遇后,主人公最后离开了欧洲的文明世界,远遁到与世隔绝的塔希提岛上。他终于找到灵魂的宁静和适合自己艺术气质的氛围。
他同一个土著女子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使后世震惊的杰作。在他染上麻风病双目失明之前,曾在自己住房四壁画了一幅表现伊甸园的伟大作品。但在逝世之前,他却命令土著女子在他死后把这幅画作付之一炬。
通过这样一个一心追求艺术、不通人性世故的怪才,毛姆探索了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的矛盾等等引人深思的问题。
同时这本书也引发了人们对摆脱世俗束缚、逃离世俗社会、寻找心灵家园这一话题的思考,而关于南太平洋小岛的自然民风的描写也引人向往。
书中表现了天才、个性与物质文明以及现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间的矛盾,有着广阔的生命视角。
《月亮和六便士》说问世后,以情节入胜、文字深刻在文坛轰动一时,人们争相传看。
在小说中,毛姆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借“我”之口,叙述整个故事,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原型是法国印象派画家高更,这更增加了它的传奇色彩,受到了全世界读者的关注。
五、男主和他的女人们
而今天,我想从女性的角度来看待《月亮与六便士》的利与弊。
书中所突显的主题是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诚然,不可否认“理想”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航灯,很伟大。
但如果我们是那个为实现理想而被牺牲的人或事时,多少有些凄美和残酷了。
1、思特里克兰德和思特里克兰德太太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思特里克兰德太太都是一名完美的妻子、称职的母亲。
她出身于英国世家,结交社会名流,举手投足端庄典雅,完全符合上流社会所要求的女性风范。
她面容和蔼可亲,衣着大方得体,家居布置淡雅别致。
她非常能干,家务安排得并井有条。
她还是一位贤妻良母,关心孩子并使他们富有教养。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近乎完美的女性,她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她完全不了解、也不理解自己的丈夫,她完全活在自己编织的舒适网中,她爱慕虚荣,整天结交名流名士,却不走出网中,去关心关心她丈夫心中的想法,她只认为她丈夫是个小市民。
她自以为是、想当然地认为所有的美好假相都是她想的那样。
但是,她也很果断、很会审时度势。
当思特里克兰德毫不留情地抛妻弃子,甚至没给她留半个子时,她不是一直停在那里凄凄艾艾、抱怨不停,而是很快为自己找到了安生立命的生存的方式。
她还有自己的想法,并付诸去实施。
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爱她的丈夫,爱她的孩子,爱她的家庭,她努力地让每一天都过得精致优雅,但她却没有把丈夫、孩子当自己的全部,她也有自己的生活。
她喜欢读书,喜欢结交作家、名流名士,这就是她的人脉资源,她把自己的业余生活过得风生水起。她亲自为自己营造出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生活其中,乐不思蜀。
所以,当思特里克兰德抛弃她时,她也能自己靠自己过得很好,虽然她认为靠自己挣钱很不体面。
思特里克兰德夫人独立的个性,让她成为故事中生活得最好的一个。
因为爱情对于她来说,不是全部。
月亮固然美丽,但便士更为实在。
2、思特里克兰德和勃朗什
勃朗什曾有一段不光彩的经历:她曾是一个罗马贵族的家庭教师,被男主人骗去了纯真的爱情,身临绝境准备自尽时,幸好遇到心地善良且平庸的艺术家施特略夫,二人结了婚,过着看似非常“幸福”的生活。
她把爱情当成生命的全部,似乎没有爱情她就失去了生活的动力。
她外表看似安静娴雅,但是内心却是热情似火。
她性子执拗,为爱飞蛾扑火、不计后果。
当施特略夫极力劝说勃朗什把身无分文、饥寒交迫、奄奄一息的思特里克兰德接到家中照顾时,遭到一向温顺的勃朗什的坚决反对。
当施特略夫喋喋不休,甚至提到她的痛处,她也曾落难时,她屈服了。
但是同时流露出与平常的沉着稳重相反的惊惧不安和可怕的预感,说:“他会给我们带来祸害!”
虽然她能预感到不好的事情,但她却没有坚持己见。
假如她能对施特略夫坚决不妥协,那么她也不会夜以继日、不持辛劳地照顾她厌恶的思特里克兰德,那么她也不会被邪魅的思特里克兰德吸引。
她明知没有结局,仍失去理智,以绝绝的态度,奔向无望的爱情。
当施特略夫预感到勃朗什爱上思特里克兰德时,想把痊愈的思特里克兰德赶回自己住处时,思特里克兰德明确告诉勃朗什,他不会持久的对她,他们不会有好结果时,勃朗什仍然不顾施特略夫的劝阻,毅然跟随思特里克兰德离开了。
甚至,思特里克兰德把她抛弃了,施特略夫让她回去,她仍然执迷不误。
当一个女人视爱情为生活的全部时,她就已经输了,就如勃朗什。
她的这一特性,让她成为本书中最为悲剧的人物。
她一次,又一次地吃着爱情的苦。
然而,这是她自己的选择。
她跟着施特略夫可以享受到一地的六便士,可是,她还是选择了“月亮”,选择了她所期盼的爱情。
这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恋爱脑吧!
3、思特里克兰德和爱塔
爱塔应该说是整部剧中最幸福的人了,她得到了思特里克兰德的相依相伴,直到思特里克兰德生命走向尽头。
爱塔陪着思特里克兰德走过了创作的辉煌时期,直至思特里克兰德患上麻风病走向死亡,是爱塔一直在他身边不离不弃地照顾他。
爱塔是塔希提岛当地土著居民。
她努力上进,她在给别人工作的同时,还在塔拉窝河旁弄到属于自己的一小块地产。
而正是这块产业的环境美得让思特里克兰德的心宁静下来,他爱上了那里。
思特里克兰德如痴如狂地在那里画画、看书上;晚上就和爱塔一起望星空。
爱塔有自己果园、椰子林,仅靠椰子干的收入,她们就能过得舒舒服服。
她经济独立,懂得积攒钱,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房子,还能负担思特里克兰德的所有开销。
她不在乎那些繁文缚节,非常通情达理,做事懂得变通,不古板,结婚也不需要场面仪式。
她很漂亮,也很自爱,她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她要的幸福就是和思特里克兰德过着简单的生活。
她从不打扰或干扰思特里克兰德画画。
她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
她和思特里克兰德一直在丛林里生活,她耐得住寂莫和冷清,生活单纯而简朴。
她对思特里克兰德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的,她的爱不是占有,而是成全,她的爱不是自私,而是成就,她成就了伟大的思特里克兰德。
如果说思特里克兰德是伟大的,那么这个伟大也是爱塔成就的。
即使思特里克兰德身患麻风病,即使思特里克兰德赶她走,爱塔也不离不弃,她爱他。
六、故事结束
故事到这儿就结束了,思特里克兰德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带着心满意足离开了。
思特里克兰德夫人过着安逸的生活,她的一双儿女都各有成就,偶尔有记者采访有关思特里克兰德的生平事迹,她也总是虚伪的说着思特里克兰德生前对自己很好。
勃朗什死了,追爱的人大都结局悲惨。
爱塔永远留在了她深爱的丛林深处。
七、结语
人性是复杂的,卑微与伟大、恶毒和善良、仇恨和热爱是可以相安无事并存在同一颗心里。
《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开始也在刻板规矩的理性节奏中生活了多年,然而他不久发现在这种平静的生活秩序中他渐渐耗尽了自己的才华,精神上也丧失了活力,创造性日益萎缩。
于是他走向了生活的另一个极端,放任非理性意识的泛滥,用野蛮、原始、毫不留情的生命力量冲击着生活表层的理性秩序,他变成了一个阴郁傲慢、目空一切拥有无情的巨大力量的怪物,成了“从永恒黑暗的门槛那边发出的声音”,他的整个生活都处在罪孽与邪恶之中。
但最后经过不断探索,他终于醒悟了极端的理性与非理性都不是健康生活,健康的生活是两者间一种有节奏的振荡和惯性摆动,是这种不断变动的生活中,瞬息的平衡点。
人应当抱有真诚的勇气,对生活的忠恳态度,以此来抵御黑暗无情、庞大阴郁的原始自然力量。
思特里克兰德以生命来寻求人生的答案。
如果可以,我们不一定要拥有月亮,我们可否只借着月光,拥有一地的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