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搜索:  汽车  科技

关于秦历史的十大谎言:之所以可以以史为鉴

关于秦历史的十大谎言:之所以可以以史为鉴1.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的统治基础。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莫非王臣”;官僚集团即是秦制政权的统治基础,又是秦制政权时时防范压制的对象。 秦制的两大基本特征: 这个阶段就是从我以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应试产物到喜欢它的转变,我不知道是因为历史给我带来了成就感才喜欢上它,还是我比较喜欢它才能带来成就感,现在回头想想应该我有喜欢它的苗头,当然跟我要争一口气也有关系,但有时候一口气不是说争就争的。 喜欢了历史这么多年,却没想明白为什么说“历史是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即使我可以说出来个一二三,但还感觉还是没看到本质原因。 《秦制两千年》这本书启发了我,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秦朝的制领方针引领了近2000年的封建王朝。

上学那会儿,就觉得历史比较有趣,并且学起来不费劲,看看书就能考高分,从来就没深思过历史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记得高一上学期的时候,开始学大综合———物化生政史地,一次历史课上,老师小考,我同桌用我的书打小抄被老师发现了,我被连坐问罪,就因为书是我的,具体过程已经记不太清了,最终的结果就是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说,“以后有你俩就没我,有我就没你俩”,我俩课后还去办公室给他道歉,到现在还记得他一边吃着枣一边展现不屑的表情。

打那以后,历史课时我俩就在走廊站着,后来怕班主任看见,又怕丢人,就在操场上跟别的班上体育课了,哈哈哈哈哈哈……这不是本故事的结局,不上课可以,但是有考试啊!我那时就觉得不就是死记硬背吗,上不上课没有关系。几乎整个学期没上过历史课,我最终历史期末考试成绩59.5分,满分是60分,我到现在还记得,扣的0.5分是有个大题的填空题忘写了,那是最后一道大题,一道资料分析题,一道一眼就看出来考的是武昌起义历史意义的题,心中窃喜武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已倒背如流,但是前面有个填空题,这是什么起义,高兴过头了就忘写了,这可能就是遗憾的意义吧,让我记得更清楚。

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局,寒假前成绩出来了,我以59.5的分数拿到了全年级历史单科第一名,学校大厅显示屏上显示历史单科第一的名字是我,哈哈哈哈哈哈……下学期开学时,历史老师当着全班学生的面儿,表扬了我,哈哈哈哈哈哈……面子是自己挣的,人也是自己丢的。

这个阶段就是从我以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的应试产物到喜欢它的转变,我不知道是因为历史给我带来了成就感才喜欢上它,还是我比较喜欢它才能带来成就感,现在回头想想应该我有喜欢它的苗头,当然跟我要争一口气也有关系,但有时候一口气不是说争就争的。

喜欢了历史这么多年,却没想明白为什么说“历史是面镜子,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知得失”,即使我可以说出来个一二三,但还感觉还是没看到本质原因。

《秦制两千年》这本书启发了我,这本书主要讲的就是秦朝的制领方针引领了近2000年的封建王朝。

秦制的两大基本特征:

1.以官僚集团而非封建贵族作为政权的统治基础。追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和“莫非王臣”;官僚集团即是秦制政权的统治基础,又是秦制政权时时防范压制的对象。

2.施政的核心诉求是尽可能提升人力和物力的汲取强度与总量。为此,必然致力于消灭一切有影响力的人与组织,消灭对象不但包括民间组织,也包括官僚集团的“朋党化”,简言之就是追求一种散沙化于原子化的扁平社会结构,为此不惜牺牲社会活力。

秦制王朝的灭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它们或亡于外敌的入侵,或亡于内部利益集团的分裂,或亡于底层民众脱离原子化状态,变成有组织的力量,且多数时候是二者、三者兼备。

即然统治管理方针都是一样的,是不是说明人都是一样的呢?我想应该是的,帝王、贵族、重臣、黎民百姓的阶级划分也从来没有改变过,变的是朝代的统治者,不变的是人心善恶。

之所以可以以史为鉴,是因为人性的善恶从未改变并一直泾渭分明。

镜子的基本原理是反射,即然历史是面镜子,可以以史为鉴,那么我们是否可以从现今折射出历史的呢?我想这个假设是成立的,人总归是人,本性是不会变的。历史都是用笔和纸留下的,但可以用人性去验证真假。

如开篇所说,我从来就没深思过历史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我现在会说,历史是前世今生,只是环境不同。

关于秦历史的十大谎言:之所以可以以史为鉴(1)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