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未解之谜:文学史坛二程坊间流传的故事
文学史未解之谜:文学史坛二程坊间流传的故事治平元年(1064年),程颢被调任泽州晋城县令,一上任就在县衙大堂上写了“视民如伤”四个字,时时提醒自己,要爱民保民。程颢以“教化为先”,致力于发展教育,使不知学习为何物的晋城,乡乡建起了学校,穷乡僻壤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每当政务闲暇时,程颢常常到乡间学校去,“亲自读句读”。他挑选学生中的优秀者,建起了书院,重点培养。十几年后,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到几百人,考中秀才者十余人,一改当地“朴陋”的风俗。出现了“耕夫贩妇,亦知愧谣诼、道文理,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的动人景象。北宋人黄廉在诗中称赞说:迩来习俗益趋善,家家户户争相高。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视民如伤传佳话有一天,程颐又溜出学堂,爬山一棵树上,去摸鸟蛋,令惹人非常奇怪的是,两只受惊吓的鸟,叫声如吠。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于是抓了几个回学堂,想想难到平时爱学习的哥哥程颢。程颐手里这个是啥东西问
关于二程的出生地,翻看前面小编找到的一些资料,可以知道。二程学术思想被称为“洛学”,与周敦颐的“濂学”、张载的“关学”、朱熹的“闵学”号称宋代理学四大派系,五个人也被称为“北宋五子”。
那么关于二程的小故事,你们知道多少呢?接下来,我大致整理一下。
丁郎鸟与丁郎蛋
程颢小时候读书很用功,很早就把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还研究天文地理,一进学堂,便几天不出门。他的弟弟程颐和他截然相反,认为读书没有啥意思,却是爱贪玩,经常逃学不学习。
有一天,程颐又溜出学堂,爬山一棵树上,去摸鸟蛋,令惹人非常奇怪的是,两只受惊吓的鸟,叫声如吠。程颐看到鸟窝里有几个四四方方的鸟蛋,于是抓了几个回学堂,想想难到平时爱学习的哥哥程颢。程颐手里这个是啥东西问他哥哥,于是哥哥程颢就说,这叫顶郎蛋。于是程颐反问程颢说,你怎么知道这个名字。于是哥哥就说,丁郎、丁郎、下蛋四方,叫声如狗咬,窝里是灵芝草,栖霞在檀香树上,你看这窝是宝、树也是宝,你抓几只蛋,有什么用。弟弟程颐疑惑问道,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哥哥程颢回答,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关于着丁郎蛋,书里写得很清楚。弟弟程颐听了哥哥程颢的话,从此好好读书。这就是丁郎鸟与丁郎蛋的故事。
十岁吟诗表心志
程颢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程遹曾任湖北黄陂县令,在黄陂除暴安良,人称程青天。父亲程珦荫庇在黄陂任县尉。母亲侯氏知书达理、好读书史,对程颢影响很大。程颢五六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诵古诗。十岁时,程颢就会写诗。有一次母亲给他讲晋代廉吏吴隐之的《酌贪泉》诗:吴隐之到广东上任时路过石门这个地方,见到一处泉水,当地人叫贪泉,一般官员是不喝的,因为喝了之后,就会变贪。吴隐之却喝了,并写了《酌贪泉》:“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程颢受启发,写了两句诗:“中心自固,外物岂能迁?”并常常独自吟诵。“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意思是只要内心坚定,就不会被外物所诱惑。一个十岁的孩童,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足见程颢志向高洁。
视民如伤传佳话
治平元年(1064年),程颢被调任泽州晋城县令,一上任就在县衙大堂上写了“视民如伤”四个字,时时提醒自己,要爱民保民。程颢以“教化为先”,致力于发展教育,使不知学习为何物的晋城,乡乡建起了学校,穷乡僻壤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每当政务闲暇时,程颢常常到乡间学校去,“亲自读句读”。他挑选学生中的优秀者,建起了书院,重点培养。十几年后,晋城县穿儒生衣服者已达到几百人,考中秀才者十余人,一改当地“朴陋”的风俗。出现了“耕夫贩妇,亦知愧谣诼、道文理,带经而锄者四野相望,济济洋洋有齐鲁之风焉”的动人景象。北宋人黄廉在诗中称赞说:迩来习俗益趋善,家家户户争相高。驱儿市上买书读,宁使田间禾不薅。
由于程颢教化有方,使晋城这个几万户大县“三年之间,无强盗及斗死者”,俨然成为一个礼仪之邦。程颢在晋城期间,爱民如子,平易近人。有些问事的乡民不经通报就径直到县堂上去找他,程颢并不责怪,而是耐心听其诉说,再仔细开导,谆谆不倦。程颢“在邑三年,百姓爱之如父母,去之日,哭声振野”。
程颢在扶沟任县令时,有一年,宦官王中正要到豫东一带巡查。王中正权倾朝野,沿途各县竭尽所能大事铺张,高规格接待。主簿对程颢说:“王中正要来咱县巡查,听说其他县都是大事铺张,连他住的蚊帐都是专程到京城开封购置的。”程颢说:“向民索取,法所禁也。吾邑贫,岂能效法他县。有旧青帐,可用之。”程颢的话传到了王中正的耳中,他自知到扶沟县捞不到好处,在程颢任职的三年中,每次到扶沟县都是绕城而过。
在扶沟县,程颢不仅不媚上,而且为了百姓利益宁愿牺牲自己的仕途。有一年扶沟遭受水涝之灾,庄稼颗粒无收。这一年刚好又是考绩之年,有的县怕影响考绩,影响升官,便瞒报灾情。程颢在实地调查之后,向朝廷据实呈报灾情,要求放粮赈灾。当百姓拿到朝廷的赈灾粮,连称程颢是为民着想的好官。程颢在扶沟县一心为民着想,教民掘井灌田,免除不合理的赋税,深得百姓爱戴。离别时百姓依依不舍送到县境,攀辕号哭。
大公之心昭日月
程颢在宋神宗时期,曾被朝廷任为监察御史,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出任澶州(今濮阳)判官。熙宁五年(1072)回到洛阳,与弟程颐讲学于家中,创立了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理学。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史上,孔孟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学,二程在继承孔孟“仁”的基础上,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的命题,将作为伦理道德范畴的仁,升华到了哲学本体论的高度,创立了以“天理论”为哲学基础,以正人心、修道德、明义理为核心的理学,为普通中国人确立了道德信仰和道义自觉,影响中国社会近千年。
程颢早在陕西户县时,在与表叔张载的通信中,就提出廓然大公的思想,在从政实践中,深知执政者的公心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他说:“圣人以大公无私治天下”“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虽渺然一身,在天地之间,而以天地无异也。”程颢的大公之心,昭如日月。
背冰抱玉(治学故事)
有一年除夕,几个学友来邀程颐出去玩,到处找不着他。直到昏黑吃除夕饺子时,他却从饲养牲口的房中走出来,书上、衣服上沾满了许多草沫子。大年夜里,北风呼呼,大雪纷飞,天冷极了。初一五更,父亲起来净了手到祖楼前去上香,一看,南阳玉制作的香炉不见了。这东西在程家祖楼前放了多年,个如砖大,怎么在大年夜里会丢失呢?父亲以为是人偷了,惊动全家人到处找了起来。当他父亲找到专供程颐读书的地方——“顽易所”时,见程颐屋里灯火通明,推开门进去一看,桌上燃的蜡烛结满了灯花儿。
程颐还在专心读书,连父亲怎么进门也不知道。父亲对他说,祖楼前的南阳玉制作的香炉被人偷走了,快去找吧。程颐这才慢慢站起来,说:“没丢,是我拿啦!”说着他打了个哈欠,掀起衣服,从怀内把玉石香炉掏出来,双手递给他父亲。父亲拿着暖得热乎乎的香炉问:“你怎么把香炉揣在怀内呀?”程颐说:“我想用它冰冰,省得打瞌睡。”父亲一看,程颐坐的椅子后边,还竖着一块大冰凌。父亲本来满肚子火气,想骂他一顿,见孩子下这样的功夫读书,却高兴地走了。就这样,程颐一连三年不出门,在家攻读。这就是“背冰抱玉”的故事流传下来。
程颢善政
程颢录取为进士,奉调为户县、上元县主簿。户县有一平民借住兄弟的房子,挖开地下发现了埋藏的钱币,兄弟的儿子上诉说:“是我父亲藏的。”程颢问:“是哪一年藏的?”回答说:“藏了四十年。”“他们什么时候借住的呢?”回答说:“借住二十年了。”派遣官吏拿来十千钱仔细观察,对上诉的人说:“现在官府所铸的钱,不超过五六年就已经流通至天下各地,这都是没有埋藏前数十年所铸的钱,是什么原因呢?”上诉的人不能回答出这个道理。
程颢担任晋城县令时,富户人家张氏的父亲死了,清早有一个年迈的老人亲到他的门前说:“我,就是你父亲。”那个人的儿子惊疑不已,不知所措,同他一起到晋城县衙。那个老人说:“我身为医生,因远出为别人治病,而妻子生了儿子,因为贫穷不能抚养,就送给了富人张氏。”程颢对他们进行质问、检查验证。老人取出怀中的一封书信进呈送上,这封书信上记载说:“某年,某月,某日,抱儿子送给了张三翁家里。”程颢问“:张氏当时才四十岁,哪有称他为翁的道理呢?”那个老人惊骇不已,辞谢走了。
身为帝师
熙宁初年,受吕公著的推荐,任命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宋神宗平素就知道他的名声,几次召见他,每次退出的时候,一定对他说:“连续几次要求对策,想常常看见你。”有一天,皇上悠闲地登门造访,时间正是中午,于是,他急速出来迎接,堂上的人说:“御史您不知道皇上还没有吃饭吗?”前后与皇上谈论叙说了很多话,大致是以端正心术,窒息欲望,征录贤能,培育人才为主要的谈话内容,想务必以诚恳的意见来感动皇上。曾劝戒皇上防止、抑制没有产生的欲望,以及不要轻视天下的有识之士,神宗皇帝弯腰靠近他说:“你的话,我应当作为自己的告诫。”
春风和煦(治学故事)
大夫子程颢,性情温和,以德治学。讲学中,他从没恶言厉语,总是以情感化学生。早晨学生还没有梳洗完毕,程颢早用抹布把学生的桌椅抹得干干净净。学生进门来一看,明窗净几,夫子早坐在椅子上,等待着他们做文章。
有一次,几个学生作的文章他看了很生气。特别是信阳州来的一个生徒,体格健壮,聪明伶俐,就是爱贪玩,文章作得不像样 子。程颢看着他写的文章,说:“治国需要良材,材不挺拔,皆育树人之失职也。”
于是,程颢把写在纸上的作文题目顶在头上,跪在那个信阳州的学生面前,劝他好好写作,这个学生见了,连忙来搀扶。程颢说:“你能读书,我跪下讲学也高兴。”这个学生感动得流着眼泪,也跪下做起文章来。程颢教出来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人们为感谢程颢讲学的功德,根据他的温和性格和以德治学的风尚,在他教学的门上挂了一块大匾,上书四个大金字:“春风和煦。”这就是春风和煦的故事的由来。
程门立雪(治学故事)
当时,福建蒋乐县有个才子名叫杨时,游酢二人,听说二程夫子学问渊博,便不远千里来到书院。
早先拜程颢为师,程颢死后,他们又到嵩阳书院找程颐问学。有一天,正值数九寒天,天降大雪,两人到程颐住处请教,发现程颐正瞑目休息,两个人赶紧退到门外等候,避免打扰到老师。程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经有一尺多深了。程颐见他俩求学心诚志坚,很是感动,就把自己的学问倾囊而授。
后来,杨时学满回家,程颐送他五里以外。离别的时候,程颐握住杨时的手说:“吾道南矣!”杨时回家以后,成了一个大学问家被人们誉为“龟山先生”。杨时为纪念二程夫子的教导,在自己的住宅挂上一块匾额,上书“吾道南矣”四个大字,意思是程颐的理学之道。此事传到了南方。“程门立雪”的故事,也在人间广为流传开来。
学以圣人之道
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刚满二十岁的程颐随父亲程珦来到京师开封。位于铁塔下的太学。
宋朝的太学是皇室的最高学府。当时著名的教育家胡安定执掌太学。胡安定是两程之前“开伊洛之先”的人。一日,程颐游太学。见胡安定正在讲堂上问诸生“颜子所好何学”?胡安定并以此文为题目让太学生写策论。程颐写了一篇《颜子所好何学论》:“颜子所独好学者,何学也?学以圣人之道也!“程颐开宗明义,指出颜子一生追求研究的,是达到圣人的道德和境界!
程颐指出:圣人是可学而知之。那么什么是圣人的道德境界呢?程颐说:“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人”。五行之秀即仁义礼智信。做到了五行,就进入了圣人的境界。五行为中,“中正而诚,则圣矣”。“故颜子所好,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胡安定读了程颐的文章后,当即约见程颐,并以学士之位相许。也就是说一篇文章,使程颐由弱冠之年的儒生登上了堂堂太学的讲坛。
双凤送子
宋朝仁宗时期,河南人程遹在黄陂县为官,继而落籍黄陂西郊程家乡坊。因积劳成疾,不幸病故,朝廷任命他的长子程珦为黄陂县尉。
北宋天圣十年,程珦的夫人候氏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中和官人一起逛花园。走到一棵梧桐树下,抬起头,看见梧桐树上有个雀窝,他们正准备爬上去掏雀蛋,忽见远处两只金凤笔直朝花园飞来。金凤越飞越低,在程夫人身边盘旋了一周以后,朝她胸怀扑来,程夫人赶忙将金凤紧紧搂住。官人望着两只金凤,仰天大笑,夫人就惊醒了。没有过几多时,程夫人怀孕了。生下长子,取名程颢,隔年,又生下次子程颐。
程颢、程颐自幼好学,尊崇孔孟,才华出众,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明朝年间,人们建起一亭,命名为双凤亭。
王安石变法反对者
二程反对宰相王安石变法,有一回,宰相王安石刚刚对不同政见者发了一通火,程颢就略带讥讽地对他说:“商讨国家大事,不是谈论家长里短,您得心平气和地来听”,几句话说得王安石羞愧不已。
因为政见不合,程颢一直未得重用。反对新法主张一切遵循古礼。他被召进宫讲学时总以师道自居,经常训诫皇帝,引起很多朝臣的不满,遭到弹劾打压,被流放到了四川,直到67岁才被赦免还乡。“二程”反对变法,他们的老师周敦颐却支持变法,政治立场的不同导致“二程”与老师周敦颐的后期关系相当淡漠。
夜月楼
程颢、程颐的父亲程珦,在黄陂做县尉,看中了凤凰台的环境幽静,就把这两个儿子送来读书,程氏兄弟在楼上发奋勤学,白天不下楼,每晚熬到三更。到了大年三十夜晚,俩兄弟还不休息。这时候,进来了一个素衣女子,上前道福。程氏兄弟问她:“你来做么事?”女子含笑道:“奉太阴真君嫦娥仙子之命,特来给两位文曲星君掌灯。”说罢,用手指在粉壁墙上画了一个圆圈,顿时放出光华,清亮无比,照着弟兄俩夜读。附近的人都传:凤凰台,三十夜里出月亮,称为“夜月楼”。
伊皋书院
两程出生于父亲任官的湖北黄陂,后来随父亲迁居洛阳履道坊。公元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荒",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著名的程颐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
以上就是二程的小故事,欢迎下方留言评论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