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观影推荐:2022年5月观影小结二
9月观影推荐:2022年5月观影小结二影片展现了童年的美好与纯真,尤其是贝贝与其他小伙伴之间一尘不染的友谊,是这部电影最为宝贵的内核。《霹雳贝贝》《赛虎》1982年的一部老电影,讲述了土地革命前夕的江西某山区,穷人旺崽、小琴与地主家儿子赵玉堂之间围绕一条名为赛虎的狗所发生的故事。“文革”刚结束不久,影片依然有浓厚的样板戏符号和强烈的脸谱化色彩,处处充满了阶级叙事和革命话语,但好在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动人的故事,尤其是忠诚又特别通人性的赛虎。
2022年5月共观影25部,推荐:《河流》《蝴蝶》《菊次郎的夏天》《雁南飞》《士兵之歌》。
《平行母亲》
不同于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影片在讲述女性的情感之外,还有对历史沉重的剖析和反思。所谓“平行母亲”,一为当下的詹尼斯与安娜这种个体式、原子式的母亲(mother),一为过往的凸显西班牙内战历史的宏大视角的祖国母亲(Mother)。
影片中的两类“母亲”分别着眼于个人与历史,个人母亲的悲痛(孩子被拿错)与祖国母亲的苦难(内战中的同胞相残)互为镜像,形成一种相辅相成、彼此指证的互文。
《赛虎》
1982年的一部老电影,讲述了土地革命前夕的江西某山区,穷人旺崽、小琴与地主家儿子赵玉堂之间围绕一条名为赛虎的狗所发生的故事。
“文革”刚结束不久,影片依然有浓厚的样板戏符号和强烈的脸谱化色彩,处处充满了阶级叙事和革命话语,但好在讲述了一个有趣而动人的故事,尤其是忠诚又特别通人性的赛虎。
《霹雳贝贝》
影片展现了童年的美好与纯真,尤其是贝贝与其他小伙伴之间一尘不染的友谊,是这部电影最为宝贵的内核。
同时影片又对成人世界有隐晦的批判。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天性和真诚品质,而不是试图去规训和异化,更不应该使其成为成人的试验品,消灭掉我们早已失去的童真。
《大气层消失》
影片立意深刻,采用儿童和动物的视角,去审视这个后工业化社会,就连批判和控诉,都显得更加纯粹和真诚。
这是一部披着儿童片外衣的大型环保宣传片,人类文明迅速发展,物质进步肉眼可见,然而却付出了环境污染、动物消亡的巨大代价。作为一部1990年的国产电影,《大气层消失》在当时已能突出环保意识,可谓具有某种先锋性和预见性。
“这个地球上的天空应当是蓝的,这个地球上的水应当是清的,这个地球上的草应当是绿的。”这是不言自明的朴素真理。
《给爸爸的信》
小时候在乡村的露天电影上不知道看过多少次,如今回头再看,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那份弥足珍贵的童年体验了。那时看电影最注重的是分善恶,先要搞清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如今却变得更加工具理性,总是讲求逻辑,看剧情是否顺畅与合理。
以此标准来看,很多巅峰时期的香港商业片都经不起推敲,《给爸爸的信》也存在这个问题。但不知为何,这类影片依然有一种魔力,让人能够完成一气呵成式的观影。这是80、90后的狂欢,大概00世代不会再有这种感觉了吧。
这部影片动作戏依然行云流水,酣畅淋漓,文戏也是难得精彩,尤其是其中的父子情,温馨感人,与武戏相得益彰。
《誓不低头》
《誓不低头》是一部靠剧本和演技撑起来的影片,悬疑与反转,犯罪与暴力,在逼仄的空间(一处小小的裁缝店)讲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故事。
影片短小精悍,有滋有味,值得静下心来认真观赏细细品味。在最近众多低成本新片中,这部算是佼佼者了,五月的惊喜之一。
《推翻罗诉韦德案》
德沃金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从没有一个司法判决像‘罗伊案’那样激起了如此经久的公众的愤慨、激情以及暴力行为,还引发了旷日持久的法学领域内的批评。”特蕾莎嬷嬷在罗伊案判决结果出来后给最高法院写了一封信,信中说道:“堕胎已经把母亲与她们的孩子们、女性与男性置于相互对立的境地,它在人类心中认为最亲密的关系中,播下了暴力与混乱的种子。”
罗伊案涉及到选择权/选择派(pro-choice)与生命权/生命派(pro-life)的对峙,自由主义/个人主义与保守主义/社群主义的较量,以及政治司法化与司法政治化的交锋。
最高法院在妇女堕胎选择权、胎儿潜在生命权、妇女健康权、联邦与州的权力界分等诸多利益中如何权衡取舍,极为考验“九人”的智慧。
而2022年5月2日多布斯案判决草案的泄露,塞缪尔·阿利托大法官在其起草的多数意见中说“必须推到罗伊案和凯西案”,如今最高法院保守派大法官有6位,自由派大法官有3位,无非是特朗普的政治遗产,难道真如这部纪录片真如这部纪录片片名所说的吗?
其实也不好说,凯西案当时也是保守派大法官占据优势,并未如许多观察家所预测的那样被推翻,尽管判决结果对堕胎权施加不少限制。而更为戏剧性的是,罗伊案的当事人,原告诺尔玛·麦考维(简·罗伊)在案件判决22年后皈依了基督教,从支持堕胎转为积极反对堕胎;而被告亨利·韦德则改换了门庭,从生命派变成了选择派。
最终结果如何,我们拭目以待!
《罗伊诉韦德案》
影片流露出赤裸裸的主观立场,可以说是生命派(pro-life)的反堕胎宣传片,尽管对两派观点皆有呈现,却在抹黑选择派(pro-choice)上极尽能事,比如把选择派描述为从扼杀婴儿生命中谋利的“刽子手”,再比如影片最后说罗伊从选择派变为生命派,却不提及韦德从生命派变为选择派。
从罗伊案到凯西案,堕胎权愈发受到限制,两案也从严格审查标准变为理性标准,从利益衡量论变为不当负担论。如今到了多布斯案,在泄露出来的判决草案中塞缪尔·阿利托大法官信誓旦旦要推翻罗伊案和凯西案。
如果真是这样,这部影片的最大受众——天主教徒和新教原教旨主义者——应该欢欣鼓舞,争相庆祝了。
《迷失之城》
近年来,好莱坞商业片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片种与变体——油腻片。这类电影不是认真讲述一个故事,而是在插科打诨、打情骂俏与油腔滑调、油嘴滑舌中插入一个故事,就像在广告中插入电影一样,偏离了主题,脱离了主干。
《迷失之城》就是油腻片的典型代表作,这是商业片的趋同与异化,显示了创作者想象力的困乏与惫懒。如果好莱坞继续这样下去,只怕后患无穷,甚至会摧毁其根基。
《暗夜博士:莫比亚斯》
漫威的成功先例,是做一个“大棋党”,不疾不徐,有条不紊,认真把故事讲好,做好“工匠活”,最终有序收网,百花齐放,获得巨大商业成功。
而《暗夜博士》与《毒液》极为同质化,追求“短平快”,却没有耐心去讲述一个好故事。影片给我的最大观感,就是制片公司很着急,导演很着急,编剧很着急,演员也很着急。反派着急去死,你们着急什么呢?想着赚快钱吗?欲速而不达呀!
DC因为急功近利、急躁冒进吃过大亏,后来及时调整,改变策略,也渐入佳境,成绩斐然。而《毒液》两部,尤其是第二部凸显了索尼在超英题材上的失控,如今《暗夜博士》又重走旧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索尼的超英之路必须要改弦易辙了。
《四海》
韩寒的电影,从《后会无期》到《乘风破浪》再到《飞驰人生》,骨子里其实都是在讲同一个故事,无非换了一个地点和一批角色,但总是小镇与大城、现实与梦想、自我与世界的固定模式。
于是模式元素几乎用光的时候,故事也就讲不下去了,似乎出了小镇,韩寒就不会讲故事了,《四海》的崩盘也就顺理成章,即使不是《四海》,也可能是下一部。
我承认韩寒是玩弄文字的高手,对美学也有一套自身的独特理解,但不能靠段子堆砌一个故事,也不能靠片段拼凑一部电影。
可以看出韩寒在影片中极力想要表达些什么,但终究“才华还是撑不起野心”,从而在青春疼痛中充满了矫揉做作,在追逐梦想中又夹带了不少狗血,虽然我喜欢奶奶回家乡去看一场雪的心愿,也喜欢那种四海为家为爱勇敢的浪漫。
但这终究还是逃脱不了割裂的故事、狡猾的电影、故作的深情与犬儒的韩寒。